华泰集团有限公司
- 公司名称
- 华泰集团有限公司
- 总部地点
-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
- 成立时间
- 1993年
- 公司性质
- 有限责任
- 公司口号
- 诚实守信,利益共享
- 上市市场
- 上交所
- 上市代码
- 600308
- 总资产
- 150亿元
- 法 人
- 李建华
- 注册资本
- 64864.52万元
目录
华泰集团的前身——广饶县大王造纸厂自1976年一诞生就被历史无情地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刚刚经历“文革”洗劫的国民经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造纸业更是萧条不堪,萎靡不振。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造纸厂像是没爹没娘的孩子,在摸爬滚打中自力更生,艰苦成长。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华泰这条巨龙卧薪尝胆整整蛰伏了15年。
在15年的蛰伏中,面临困境、濒临破产的大王造纸厂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但幸因李建华一次次运筹帷幄,又最终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到1990年底,在全国大部分造纸企业尚在整顿徘徊的时候,她却悄然跃起,一发而不可收了。一个年产不足千吨的小造纸厂,一跃成为年产能力达13000吨的中型造纸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造纸行业中均已名列前茅,人均利税更是跃居全省同行业第一。
从零开始,艰难起步
1976年5月,大王公社开始筹建造纸厂,当时在王西村大队当会计的李建华被选进厂子,当了一名工人。尽管当时厂里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李建华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他没白没黑地干,很快就成为造纸厂的“一把手”。
面对困境,大胆抉择
由于前所未有的市场疲软,一家又一家造纸厂被逼入绝境:有的压产,有的停产,有的破产,市场一片惨淡景象。这时李建华了解到邻县有两个造纸厂被迫下马,有两台闲置的纸机想卖掉。在认真分析市场后,李建华力排众议,大胆决策买进这两台纸机。1984年11月,在拆装搬运纸机的时候,由于过度劳累,他得了面部麻痹症,但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李建华戴着口罩,用笔写条子亲自指挥拆迁、安装,一天也没有休息。这两台纸机的投产,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5倍,实现了华泰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图强自救,待势以发
1989年,国家治理整顿,紧缩银根,造纸行业市场疲软,许多企业都在等待观望。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华泰人决定不等不靠,革新自救。他们以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态度、过人的胆识做出决定:投资650万元,增上新的纸机、锅炉和变电站。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大胆而又冒险的举措——从企业自身来讲,一无资金、二无贷款;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处境艰难。“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20天的时间,他们就筹集到了300多万元。筹到资金后,李建华顶着压力,在项目随时都有可能被勒令下马的情况下,带领职工克服重重困难,靠他们坚忍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苦干加巧干,不到一年的时间,整个项目就全部建成投产,创造了当时全省造纸行业安装史上的新纪录。规模扩大后,企业快速发展,到1990年底,人均利税跃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实现了华泰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对于企业来说,改制和重组的过程就像一次由死到生,由弱到强的凤凰涅槃。正是因为有了华泰人当年主动把自己投入到首批改制的试点企业中,犹如传说中的浴火凤凰,才使得后来的华泰能够炼狱重生,一步步走向新的胜利和辉煌。
到2000年,华泰就已破壳蜕变,发展成一家新的集造纸、化工、印刷、热电、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工贸集团。
重组改制,敢为人先
面对企业的发展和成绩,李建华喜欢登高,他看得更远更长,他要追求的是让华泰成为造纸业中的“中华泰斗”。他召集班子成员通过慎重分析,仔细讨论,率先提出了改革申请并被批准。于是,1993年企业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东营市造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改制的成功使企业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纵观华泰发展的历史,改革改制成为贯穿华泰发展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泰的前身东营市造纸厂就率先在山东造纸行业进行了干部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三项改革,从而激活了人气。20世纪90年代的股份制改造又使华泰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2000年,华泰在山东造纸行业又第一个实现了A股上市。
创新超越,步步登高
华泰在1991年投资1500万元,增上一条当时国内非常先进的长网多缸1760抄纸生产线。1992年4月,华泰与香港协发贸易公司合资成立了东营协发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生活用纸产品不到100天时间就达到了出口标准,打开了国际市场。
1993年,整个造纸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低档纸市场趋于饱和,许多造纸厂纷纷破产。通过对国内外市场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分析后,李建华又果断决策,投资5500万元一口气增上热电、2400板纸和1760万吨纸机三大项目,不到一年顺利投产,使企业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八五”期间,华泰先后8次共投资2.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到1995年底,集团已跃居全国造纸行业十佳效益企业,成为国家大型企业,实现了企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九五”期间,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格局,华泰集团审时度势,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他们根据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造创新,一次又一次的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使企业的竞争实力大大增强,也有效地推动了企业规模实力、经济效益的持续、迅猛增长。到“九五”末,华泰集团年销售收入已实现10.92亿元,年创利税2.24亿元,综合经济效益连续5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主导产业造纸年生产能力比“八五”末增长了近7倍,实现了企业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飞跃。
舍利斩污,炼狱重生
从1987年开始,为解决造纸黑液污染问题,华泰人苦苦求索了整整7年;为了根除废气、废渣、抄纸白水的“三废”污染,华泰人慷慨投资了1000多万元;总投资1.5亿元的连蒸连漂项目,又使华泰集团在国内造纸行业第一家淘汰了传统蒸球制浆,实现了连蒸连漂集中供浆。
1997年8月,华泰100t/d碱回收项目顺利投产,仅用7天就甩掉油枪,实现黑液自燃,开创了我国草浆碱回收成功投运的先例,被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等5部委确定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作为“样板工程”向全国推广。
2001到2006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华泰这条腾飞的巨龙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孙子故里这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仅仅用了5年,足足跨越了国际造纸巨头们50年所走过的路程,使中国新闻纸技术装备迅速领先于世界,并一举改写了中国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造纸设备、最大的高档新闻纸生产基地都在华泰。华泰集团这条巨龙,历经磨难,终于从渊地腾起,一飞冲天,成为振兴中国民族纸业的一颗璀璨明星。
敢立潮头,做强做大
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华泰人对自己的设备和产品高标准、严要求,以国际一流企业为目标,固本强体,苦练内功。2001年10月,他们从德国引进的、当时中国最大的年产16万吨新闻纸生产线一次投运成功,并在国内市场一炮打响,产品供不应求。
2002年,华泰投资13亿元从德国福伊特公司购进一台全新的年产25万吨新闻纸机。这不仅是当时国内投资最大,也是国际一流、亚洲第一条应用“同一平台新概念”技术的新闻纸生产线,2003年7月投产后,填补了国内高档轻量新闻纸的空白。
在随后的2004和2005年,华泰集团一鼓作气,先后总投资近50亿元,从德国福伊特公司量身定造了两台全球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纸幅最宽、车速最快、产品质量档次最高的年产40多万吨的高档彩印新闻纸生产线。投产后,华泰新闻纸年生产能力骤然增至120万吨以上,占到了全国市场总量的约1/3,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印度等世界十几个国家,实现了华泰着眼世界纸业,做强做大的光荣与梦想。
强强联合,为国争光
华泰努力抢抓时机,达成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自己赢得了更大、更宽的发展空间。
2001年,华泰与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合资成立了大众华泰印务公司,开创了中国“纸报合作”之先河;2003年,华泰与世界著名的造纸机械商——德国福伊特公司合作,在华泰建立了覆盖长江以北的造纸维修服务中心;2004年年底,华泰与世界最大造纸巨头、世界500强企业——芬兰斯道拉•恩索集团达成合作,在华泰建设年产20万吨SC纸项目,填补了又一个国内市场空白;2006年4月,华泰与世界500强——美国杜邦公司达成合作,就杜邦在本土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东营钛白粉项目配套建设100万吨盐化工,由华泰化工集团为其配套供应原料;2006年8月,华泰与广东新会双水发电厂达成合作,双方将在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建设120万吨造纸基地;2007年8月,华泰又与安徽省安庆市政府签订林纸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136亿元在长江抢占上游林浆资源。
华泰的快速崛起与腾飞,打破了多年来世界新闻纸生产由加拿大、瑞典、美国等美欧发达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纸业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如今的华泰,已成为世界新闻纸市场上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到中国,到华泰,去发展业务,去寻找商机,去实现共赢,已成为国内外诸多知名企业筹谋已久的计划和目标。
立足高端,构建和谐
华泰按照“造纸为主、多业并举、首尾并接、优势互补”的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以造纸为主体,向上游发展林业、化工、热电,向下游延伸报业出版、印刷包装、物流运输、商贸服务等产业,形成了既有原料基地、能源供应,又有终端产品输出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另外,为助力造纸主业发展,公司还涉足物流、运输、水利等相关产业,为企业构筑了持续发展的大平台。建立了全省第一家依托企业的海关监管国际集装箱直通场站和公用型保税仓库,实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现场联合办公,实现“一关三检”一站式通关;实施引水工程,改造修建1500万立方米淄河、裙带河两大水库;以华泰为投资主体的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博兴至广饶地方铁路专运线也已经进入土建施工阶段。这些为集团的大发展、大跨越彻底解决了资源及物流运输瓶颈。
5年的时间,华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纵向是林、浆、纸一体化,横向是化工为造纸提供必需的化学品;热电、水利工程为浆、纸等生产提供充分的能源和资源保障;物流为各产业解除运输瓶颈;商贸则为各产业建立畅通的业务渠道;报业出版、印刷包装又是造纸的直接用户。各产业都围绕着造纸,但各产业又充分发挥辐射效应,各自不断地做强做大。大产业链里包含小产业链,大循环里包含小循环,使现有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达到了很好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表现在可使用共同的销售渠道或物流运输渠道,企业内可分摊间接费用,分享共同的经验曲线、管理经验与专业技能等。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使各种经济要素得以优化配置,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做强做大造纸主业的同时,依托东营地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盐化工和精细化工,拉长生态产业链;依托集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餐饮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集团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争取达到1000亿,努力把华泰建成国际化综合型千亿元大企业集团。
继续加强与世界500强的合资合作,联合发展海藻生物炼油项目和太阳能多晶硅及相关产业,形成以化工原料为基础,合成材料、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世界级“双百万吨”化工园区,努力打造现代化化工新材料基地。
“十五”期间是华泰集团从快速发展迈向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形势,公司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发展步伐又如何推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从产业规划、原料结构和市场布局等多方面认真研究分析,集团决策层适时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且在战术上采取“三步走”策略,到2008年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三点一线”战略布局,分别以山东东营、安徽安庆、广东新会为中心,以 “点、线、面”的格局完成了公司在黄三角、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排兵布阵,在巩固集团的竞争优势、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走向世界级企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按照集团在黄三角、珠三角、长三角的“三点一线”战略布局,重点建设东营60万亩速生林、30万吨浆、70万吨高档铜版纸“林浆纸一体化”国家重点技改项目,安庆500万亩针叶林、70万吨浆“林浆纸一体化”国家重点项目,按照“生态育林、环保制浆、绿色造纸”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绿色高效生态纸业。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一是开发PDNA造纸生产分析与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DCS、QCS、MCS、WIS等生产自动控制、传动控制系统与ERP系统的无缝集成和协同应用;二是依托华泰国际集装箱直通场站和兴广地方铁路,搭建黄河三角洲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深入推进客商管理系统应用,重点建设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最终打造面向企业内外、服务整个黄河三角洲,集管理、设计、制造、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多信息化单元系统,全力打造高效的数字华泰,提高综合竞争力。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下一篇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