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广元市利州区

广元市利州区(2007年由广元市市中区改为现名),位于东经105°27′-106°04′,北纬32°19′-32°37′之间,东邻旺苍县,南连剑阁县、元坝区,西接青川县,北界朝天区。全区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1997年,市中区面积1485.6平方公里,人口40.7万,利州区地处广元市腹心,为四川的北大门。是进出四川的咽喉重地,自古以来都是川陕甘三省六地(市)十八县(区)交汇处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
中文名称
利州区
外文名称
Lizhou area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著名景点
皇泽寺、南河生态湿地公园等
方 言
川渝方言
电话区号
0839
地理位置
广元市中心
轨道交通
轻轨1号(规划中)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川H
下辖地区
8街道7镇3乡
面 积
1535平方公里

目录

1985年5月经

利州区辖3个街道、7个镇、3个乡:东坝街道、嘉陵街道、河西街道、荣山镇、大石镇、盘龙镇、宝轮镇、-镇、三堆镇、工农镇、白朝乡、金洞乡、龙潭乡;雪峰办事处、南河办事处、回龙河办事处、西城办事处、上西办事处、袁家坝办事处、杨家岩办事处。 

人口民族

人口

广元市利州区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广元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幅员1538.53平方公里,辖3乡、7镇、8个街道,243个村(社区)。到2011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99201户,户籍总人口480594人,比上年增长6.3%。其中男241980人,女238614人,男女性别比为101.4:100。非农业人口295560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1.5%。全年常住人口52.6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0.11%,出生人口3972人,人口出生率为8.24‰,死亡人口4702人,死亡率4.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6‰。计生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全面兑现“两奖两扶”政策,全年共发放奖励金244.92万元。

利州区行政区划图利州区行政区划图

民族

利州区现在有2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6个,有回、藏、满、羌、苗、壮、白、蒙古、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散居,以回族较多。主要表现在城区做生意和单位上班;以集居为辅,如龙潭乡的回民村、东坝街道办事处的莲花村。回族人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都使用汉语。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又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以饮食业为主的经商传统,在城市可见到挂着“回民”、“清真”招牌的饭店、食品店,里面各种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吸引着各民族的人。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1945年爱国人士

利州区地处

矿产资源
利州区利州区

现有探明矿产70余种,主要金属矿有煤、铁、石灰石、花冈石等,非金属矿有煤、天然气、石墨、石棉、白云母、钾长石、

环境特色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环保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利州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两手抓的方针,以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为核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的发展目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利州开展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全部完成了省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任务。

利州区利州区

环保效益

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先后涌现出一批文明、花园式单位。连续三届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县区,双拥模范城,2005年被评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生态环境质量等到了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55.6%,增长8.6%;水土流失治理125平方公里,治理率75%,城镇单位GDP能耗由2002年的1.57T/万元降低到2006年的1.50T/万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工业污染达标治理率均为100%;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94.34%;城市气化率82.08%,上升8.9%。通过生态区建设,使利州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实现了利州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保成效

全区总产值较建设前增长125%;农业总产值增长0.4%,工业总产值增长267%;财政收入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6%;人口自然增长率-1.06%;森林覆盖率增长8.6%;城镇单位GDP能耗由2002年的1.57T/万元降到1.50T/万元;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94.34%;水土流失治理率75%;城市气化率上升8.9%。区内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国家Ⅲ类标准;主要河流水质达功能区划标准;环境噪声昼夜平均低于规定标准;2002年—2004年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县区;2005年被评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

经济发展

2011年,利州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主基调,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8563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231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58449万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547954万元,增长11.7%。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664978万元,增长22.8%;建筑业增加值93471万元,增长12.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1%,批发零售业增长10.6,住宿餐饮业增长7.7%,金融业增长3.3%,房地产业增长7.6%,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3.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7.7%。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85元,增长11.3%。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67.2%、 31.1%,分别拉动GDP增长0.3、10.7、5.0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6.6:50.6:42.8调整为5.7:54.7:39.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1个百分点。工业强区战略进一步深化,2011年工业化率达到48%,比2010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

利州区利州区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49334万元,比上年增长18.1%。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末城镇化率达到75.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物价平稳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出前高、中稳、后低的运行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3%。八大类构成指数呈“六升二降”的运行格局。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5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8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2.78%。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3个。新开工项目中,1亿元以上项目16个,5000千万—1亿元项目13个,1000千万—5000千万项目19个。引进到位市外资金361848万元,其中:到位工业项目资金253790万元,到位省外资金308243万元。大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履约率90%,项目开工率80%,资金到位率4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产化业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单一,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二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度和生产成本增加、原材料、工资、燃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三是投资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完成后,投资重点转向以项目投资为主,给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带来一定的难度。

交通

利州区地处广元市腹心,为四川的北大门。是进出川的咽喉重地,自古以来都是川陕甘三省六地(市)十八县(区)交汇处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近可辐射

教育科技

教育工作均衡发展。2011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类学校137所,在校学生120672人,教职工7423人,其中专任教师6056人。

基础教育。全区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26所,其中幼儿园59所,小学38所,普通中学27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辖区内接受幼儿学前教育14976人,有小学在校学生32258人,其中女学生15234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3169人,其中女学生11019人;高中学生17050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40人,其中女学生47人。

基础教育中义务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32671人(小学1780人,初中567人,九年一贯制891人,特教29人),其中专任教师3052人(小学1646人,初中530人,九年一贯制851人,特教25人)。

中职教育。全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枝工校)11所,在校学生33079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3079人,其中女学生17813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7050人,其中女学生8814人。中职和普高在校学生比例为194:100(以普高为基数)。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190人,其中专任教师881人。

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7.22%,非文盲率达99.77%。

科技工作创新能力增强。全年申报国家级项目1个,申报省级科技项目4个,申报市级项目19个,争取各类项目经费311万元,下达本级科技项目18个,配套项目资金50万元。全年共鉴定科技成果11项,申报市级科技成果8项,转化专利成果 6 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培育民营科技企业2 家,建立科技创新中心1家。

文化事业
利州区利州区

文化事业持续推进。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0场(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5场(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余场(次)。文艺创作取得新收获,创作的情景歌舞<<女皇华诞>>荣获阿里山杯艺术节大赛金奖;四川清音《太保姑娘美如花》,获全省太平洋保险系统文艺汇演一等奖;音乐小品《门》,快板剧《高速路从门前过》等作品分别获省级系统文艺汇演二等奖。全年共创作、编排各类文艺作品节目36件。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年末辖区内拥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23个,床位4935张;卫生技术人员5034人,其中,执业医师1349,执业助理医师109人,注册护士1805人。区本级拥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06个,床位1912张;卫生技术人员1324人,其中,执业医师380人,执业助理医师82人,注册护士431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人,注册护士24人。乡镇卫生院10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5人,注册护士55人。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完成盘龙镇先锋村等5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回龙河同心村22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场地硬化并安装配置相应健身设施。在全市“感恩奋进迎五一”职工篮球比赛,利州区获得全市女篮比赛第三名。在“2011中国(广元)女儿节”女子篮球比赛中,利州区荣获全市第二名。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0余次。体育彩票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全年销售体育彩票340余万元。

美食特产

利州红栗

3利州红栗

利州把“利州红栗”产业发展作为山区林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在与四川省林科院合作基础上,成立了广元市利州红栗协会。协会依靠省林科院,聘请专家任技术总监,重点解决科研、技术难题,并举办技术讲座,先后聘请省林业厅、省林科院等领导和科技人才到协会进行讲课指导,进行了多次利州红栗嫁接、种植技术交流。同时开展了国内科普经验交流活动,提高了利州红栗产业的知名度。截至目前,在利州区辖区内8个乡(镇)成立协会分会 8个,建立了3.2万亩利州红栗示范基地,其中利州红栗良种采穗圃2000亩,每年可提供优良利州红栗品种接穗200万个。协会覆盖25个行政村,直接惠及8千户农户约3万余人。2012年利州红栗总产量达350余万公斤,实现总产值4800万元。

油桐

油桐是我本重要经济林木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桐油具有干燥快、光泽好、不传电,附着力强,以及抗冷热,耐酸碱,防腐锈等优点,是国防工业,日用品工业和医院工作的重要原料。油饼、桐壳、桐叶均含有丰富的钾和氮磷等元素,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有机肥料。

桐树属多年生落叶乔木,一般在四、五年应可投产。农民说:“头年土中困,二年长根棍,三年能栓牛,四年能柞油”。桐树生长的最好条件是:在年平均温度在16℃,海拔高程在400-1000公尺,地势在15度以下的坡地,土质松疏、肥沃、排水良好、向阳背风的山腰处为最好,采摘时间一定要在霜降季节以后为最宜。我区洞桐主要产地:三堆、宝轮、大石、盘龙、河西、赤化等地。 

核桃

核桃又名仙人果,万岁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B、C和钙、磷、铁、钾等多种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清香甘美,是老幼皆宜的滋补付佳品,

武则天

武则天,祖籍并州(今山西太原)文水县人。唐武德七年甲申(624)正月二十三日(农历)出身于利州府。则天从小受良师益教,精通文史,聪敏机智,性格倔犟,善于应变,胆量过人。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在长安被召入宫(时,则天13岁),遂赐号“武媚”亦称媚娘,唐太宗

广元白龙湖

白龙湖景区位于青川县和广元市中区境内,距广元市区60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白龙湖是一个即将形成的大型人工湖泊,宝珠寺电站大坝建成蓄水后,将形成水域面积达62平方公里的湖泊,库容量为26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545米。白龙湖地处龙门山与摩天岭两大山脉交汇处的低山峡谷地区,属嘉陵江水系上游白龙江支流;上游为九寨沟风景区,流域范围无城市污染,水质清澈,水域广阔,环境优美,是一个集湖泊、岛屿、山峦、森林、峡谷、溶洞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为一体的新景区。 

皇泽寺摩崖造像

5皇泽寺摩崖造像

皇泽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300多年。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00多躯。现存重要洞窟除前述的12号、13号外,还有15号、28号、38号、45号、51号、55号、56号等洞窟。这些石刻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将皇泽寺摩崖造像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元千佛崖

广元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古栈道险阁——石柜阁就在崖南头,与皇泽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现仅存龛窟400多个及大小造像7000余躯。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因武则天生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且刻了这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这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现在广元市文物管理所修建完善了崖壁楼阁走道,有阶梯攀登,可通达各龛窟参观。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聂鲁达    下一篇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