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碧江区
- 中文名称
- 碧江区
- 地理位置
- 贵州省东北部
- 所属地区
- 贵州铜仁
- 下辖地区
- 13个乡(镇、办事处)
- 行政区级别
- 市辖区
- 面积
- 1012平方公里
- 人口
- 40万
- 电话区号
- 0856
- 邮政编码
- 554300
- 车牌代码
- 贵D
- 行政代码
- 520602
- 旅游景点
- 三江公园、民族风情园、中南门明清古建筑等
目录
碧江区,原贵州省县级铜仁市,2011年撤市设区,更名铜仁市碧江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与湘、渝、鄂三省相邻,古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称号,是铜仁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省列“经济强县”,同时也是武陵山扶贫规划中6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区国土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40万。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0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区内聚居着汉、苗、土家、侗、
行政管辖
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
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铜仁长官司、铜仁府、铜仁县。铜仁城南大小江合流处,有铜崖挺然耸立,相传渔人于河中得铜佛三尊,故名“铜人”。“人”与“仁”谐音。
民国2年(1913)为铜仁县。1949年11月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铜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87年8月21日撤县改市。
1997年,铜仁市辖4个街道、5个镇、7个民族乡:市中街道、环北街道、河西街道、谢桥街道、茶店镇、川硐镇、坝黄镇、漾头镇、云场坪镇、桐木坪侗族乡、鱼塘侗族苗族乡、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和平土家族侗族乡、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瓦屋侗族乡、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市政府驻环西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铜仁市总人口308583人,其中:市中街道24893人,环北街道48592人,河西街道45752人,谢桥街道18189人,川洞镇13402人,坝黄镇29502人,云场坪镇4185人,漾头镇8810人,茶店镇16582人,桐木坪侗族乡7997人,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17191人,和平土家族侗族乡17161人,瓦屋侗族乡8928人,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4012人,大坪侗族土家族乡20212人,鱼塘侗族苗族乡23175人。
2003年,铜仁市辖4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7个民族乡,150个村委会、16个社区居委会、7个居委会。年末总人34.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4.95万人。
2005年10月13日,经省政府批准,铜仁市调整环北街道办事处、谢桥街道办事处和漾头镇、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部分行政区划,设立灯塔街道办事处。灯塔街道办事处辖原属漾头镇管辖的马岩村、共同村,原属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管辖的滑塘村,原属谢桥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寨桂村、柑子冲村,原属环北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灯塔村、农田村和纸厂居民委员会。
2007年末,全市总面积1513.61平方千米,总人口36.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4万人,辖5个街道、5个镇、7个民族乡,95个行政村、16个社区、5个居委会。
谢桥街道位于铜仁市城郊,属城乡结合部,是铜仁市的南大门,总面积111.57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7个村,总人口近1.7万人,辖区内有著名的挞扒洞风景区。2011年1月5日,根据《贵州省政府关于同意将铜仁市谢桥街道行政区域划归万山特区管辖的批复》精神,将铜仁市谢桥街道的谢桥、唐家寨、楚溪、龙门坳、石竹、瓦屋坪6个村和谢桥社区居委会划归万山特区管辖;谢桥街道大坳村划归铜仁市环北街道管辖。2011年2月28日起,谢桥划转区的管辖权由铜仁市正式移交万山特区。据悉,万山特区党政机关将搬迁到位于谢桥的铜仁市为民服务中心里,而铜仁市党政机关将搬迁到铜仁市川硐镇凉湾行政区。
2011年,《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的批复》(国函[2011]131号):撤销县级铜仁市,设立铜仁市碧江区。以原县级铜仁市(不含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为
2013年,据区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总人口为3060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419人,年末总户数100013户。全区出生人口4620人,出生率为11.08‰;死亡人口1569人,死亡6.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碧江区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78%;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16%。全区从业人员达20.8万人,比上年增长2%,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15.1万人。
碧江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邻湘楚,北接巴蜀,是铜仁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中心。全区国土面积为101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4个镇、5个民族乡,居住着侗、土家、苗、回等26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0.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26万人,占总人口的72%,主体民族是侗族、土家族、苗族,属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先行先试重点县(区)之一。
碧江区目前有四大宗教,即佛教、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GDP)完成939817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789万元,比上年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5187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51095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4092万元,比上年增长3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1840万元,比上年增长17.4%。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达到30925元,比上年增长15.8%,按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折合4993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上升,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达91.2%。三大产业结构比由2012年的9.6:36:54.4调整为8.8:36.7:54.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第一产业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9.5个百分点;分别对GDP的贡献率为4%、42.3%、53.7%。
工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2013年辖区规模以上(含500万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07119万元,比上年增长29.4%,增加值完成231528万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轻工业产值完成172413万元,比上年增长10.3%;重工业产值完成734706万元,增长35%;辖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903174万元,增长30.7%,产销率为98.62%。其中,2000万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30194万元。
规上工业企业发电量460.4万度,增长2.1%,水泥18.51万吨,下降6.8%;铁合金8.47万吨,增长21.2%;卷烟65亿支,增长2.5%。
建筑业保持继续较快增长。2013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12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4.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4%;房屋建筑竣工57.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上交税金4126.5万元。
农业经济运行良好。2013年,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以和平乡、坝黄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万元田1.5万亩,万元山0.5万亩,2013年全区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134804万元,比上年增长7.9%;增加值完成82789万元,比上年增长7.5%。
农业产值完成76959万元,比上年增长7.7%,增加值完成48012万元,比上年增长7.4%,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467公顷(26.2万亩),比上年增长3.61;油料种植面积3149公顷(4.72万亩),增长1.16%;蔬菜种植面积5900公顷(8.85万亩),增长1.3%;受伏旱影响,去年粮食产量完成71660吨,比上年减产2.29%。
1、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
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0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完成客运量7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5498万人千米,货运量457万吨,货运周转量85642万吨千米。铁路渝怀线过境,境内长47千米;铜大高速境内全长57千米;杭瑞高速境内45千米;县乡村公路总里程 1000.2千米,其中县公路72.05千米,乡公路167.64千米,村公路750.5千米,厂矿专用线10千米。通村油路项目共11条线,全长89.5千米,公交车124辆,出租车496辆,城区公交线路17条。开通了铜仁至重庆省际客运班线2辆98座,铜仁至镇远、毕节、兴义、
至今在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仍然活跃着一支民间傩戏团。赶上逢年过节傩戏人会聚在一起唱戏,讨个吉利,图过愉快。有的人家过红白喜事也会邀请傩戏班子到家中闹热一番,或驱鬼神或还愿心。据了解,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我国傩戏分布范围广,贵州安顺一带以及铜仁市的德江、思南等县傩戏也广为人知。但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的傩戏虽然流传了十几代人,且与其他地方的傩戏不尽相同,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却尚未被挖掘整理出来,成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大家闺秀。
《铜仁府志》上说“楚以南尚巫鬼,自古而然”。通过走访,今年已92岁高龄的傩堂戏老演员刘天送能字正腔圆的唱戏,他说是在民国时学会的。年已80岁的谢红君老人说道,傩戏在他家已经传了14代,且存有多本民国年间的傩戏法事唱词抄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各村寨村民自筹资金购买傩戏服饰和道具,傩堂戏班子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大人小孩几乎都会唱几句。到了八十年代初,瓦屋的傩戏达到高潮。但是好景不长,从八十年代末,随着打工潮盛行,傩堂戏演员一个个外出,同时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傩堂戏班纷纷解体。但一些老傩堂戏演员,不忍心见这种传统的艺术失传,想把傩堂戏传承下来。2012年,几个有识之士把瓦屋周边村寨还健在的一些傩堂戏演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瓦屋民间傩戏团。虽然资金匮乏,服饰道具陈旧毁损,演员严重老龄化,但是瓦屋的傩戏文化毕竟保存下来了。
瓦屋的傩文化内容丰富。一是傩技。主要是绝技绝活表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同时有它的神秘性,相当一部分表演是当今科学上无法解释的。如上刀梯、下油锅、踩犁口、咬红犁等。第二个是还愿。人们为了消灾、生子、发财、当官等,往往要向神灵许愿,如果愿望得以实现后就要通过傩戏还以愿心。第三个是傩堂戏。这是瓦屋傩戏最有特点之处,也是瓦屋傩堂戏和其他地方的傩戏的不同之处。瓦屋的傩堂戏完全脱离了还愿祭祀活动的限制,不再依附于祭祀,表演时不戴面具,唱多白少,发言清唱,通俗易懂。因此瓦屋的傩堂戏在春节、祝寿、过喜事时都可以演出。另外,瓦屋还有一种戏剧艺术叫阳戏,它是从傩堂戏发展演变过来的,道白比傩堂戏多,唱腔也与傩堂戏不同,但同样具有民歌风味,除锣、鼓、钹“帮腔”外,还用双把二胡为其伴奏,节奏感强,特色鲜明。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