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梓潼县

梓潼之名,源于夏商,梓潼原名尼陈山,后因蛇水绕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梓潼县在中国四川省北部,是绵阳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绵阳市东北方,位于东经104°57'16”至105°27 '35”,北纬31°25'27”至31°51'43”之间。县境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约52.5公里,国道108线斜穿境内,宝成双轨铁路、成广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全县幅员面积1442.3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县境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较足,气候温和,日照充沛,四季分明。梓潼县也因为其便利的交通,被称为是镶嵌在“四川经济发展黄金开发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中文名称
梓潼县
拼 音
Zitong Xian
行政区类别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11镇21乡
邮政区码
622150
代 码
510725
地理位置
绵阳市东北方
面 积
1442.32平方公里
政府驻地
文昌镇
所属地区
四川省绵阳市

目录

梓潼之名,源于夏商。《广博物志·卷四十》引《蜀记》云,梓潼原名尼陈山,为

1994年,县以下的行政管理,实行县辖乡镇和乡镇辖村的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全县共划分11个镇,11个乡。乡镇之下,又划分村和组(社)。其中文昌镇辖29村195组,长卿镇辖20村157组,石牛镇辖17村103组,观义镇辖18村118组,玛瑙镇辖20村114组,自强镇辖19村133组,许州镇辖27村165组,黎雅镇辖22村171组,白云镇辖18村140组,卧龙镇辖9村96组,仁和镇辖12村77组。马鸣乡辖14村94组,建兴乡辖7村43组,仙峰乡辖10村61组,双板乡辖12村99组,小垭乡辖8村53组,演武乡辖9村46组,金龙场乡辖13村91组,宝石乡辖11村64组,定远乡辖10村63组,大新乡辖12村82组,文兴乡辖11村73组。

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1996年又对乡镇建制作了部分调整,恢复了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所撤销的一些乡,即从自强镇划出8个村,恢复马迎乡建制,从白云镇划出11个村,恢复石台乡建制,从黎雅镇划出10个村,恢复仙鹅乡建制,从观义镇划出7个村,恢复双峰乡建制,从玛瑙镇划出9个村,恢复交泰乡建制。经过此次调整,全县共设置11个镇16个乡328个村2237个组(社)。

1998年,再次对乡镇建制进行了微调。又从自强镇划出6个村,恢复二洞乡的建制。从长卿镇划出12个村,以6个村恢复东石乡建制,以另6个村恢复三泉乡建制。从许州镇划出7个村,恢复豢龙乡的建制。从文昌镇划出7个村,恢复宏仁乡的建制。至此,全县共设11个镇21个乡328个村2240组。当年9月,在黎雅镇场镇,设文昌宫居民委员会。10月,将长卿镇南桥二组改制为南桥居民委员会。

1999年10月,将卧龙镇金谷村一分为二,改建成金谷和丰谷2个村。全县村的设置累计已达329个。

2000年10月,将卧龙镇金谷村11组改制为兴龙居民委员会。12月石牛镇场镇永乐村的5、6、7、8、9等5个村民小组改制为金牛街居民委员会。2001年4月,将观义镇场镇的池塘村第4村民小组改制为红旗居民委员会。至此,全县共设有居民委员会16个,其中文昌镇7个,长卿镇1个,黎雅镇1个,许州镇3个,卧龙镇1个,观义镇1个,石牛镇1个,仙峰乡1个。

县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于2002年9月,对长卿镇南桥村居民委员会经过调整后,更名为经技园区南桥社区委员会。2003年6月,将县城文昌镇所辖的7个居民委员会经调整后,改制成潼江、翠云、崇文、紫阳等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又将各乡镇所辖的8个居民委员会,经调整、扩大规模后,改制为卧龙镇兴龙社区、观义镇红旗社区、黎雅镇文昌宫社区、仙峰乡大桥社区、石牛镇金牛街社区、许州镇红军桥社区和吉阳社区等乡镇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05年,全县行政区划,共设11个镇21个乡329个村,2240个组,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9个社区居民小组。

人口状况

人口数量

2005年全县有总人口378876人,其中农业人口322308人,占总人口的85%,非农业人口56568人,占总人口的14.9%,总人口中有男性人口196130人,占总人口的51.76%,女性人口为182746人,占总人口的48.23%,男女性别比为106:100。

人口分析

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378876人,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2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656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203人,农村人口为32230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230人。

人口结构

民族机构  全县人口登记中,汉族人口为3637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84%;少数民族有回族570人聚居县城,另有16人为藏、满、羌、白等民族,分布于职工队伍和武警驻梓部队中,占0.16%。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相比,汉族人口比重下降了0.22%,少数民族比重上升了0.02%。

年龄结构  全县人口登记中,0至14岁的人为73383人,占人总数的21.14%;15至64岁的人为26301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19%;65岁以上的人为27956人,占人口总数的7.67%。

文化结构  全县登记人中,接受过大学(含大专以上)教育的人为4285人,占总人口的1.1%;接受过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为21554人,占总人口的5.6%;接受过初级中学教育的人为108795人,占总人口的28.7%;接受小学教育的为165554人,占总人口的43.69%。

职业结构  城镇2005年有劳动力33364人,占城镇总人口的58.98%。其中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有748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2.42%;从事交通和邮政电信业的有562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6.85%,从事商业和餐饮业的有298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8%;从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的有191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7%;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职工有313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4%;从事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工作的职工有245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6%。农村有劳动力147222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81931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55.65%;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有27925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18.86%;从事交通运输的有2927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1.98%;从事商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的有6216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2%;外出务工人员2768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18.8%。

家庭  全县登记人口中,有家庭户110976户,家庭户人口为360579人,占登记人口的98.51%;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25人,比1990年的3.68人下降0.43人。

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

梓潼大向斜是境内主要构造。轴线自县境东北的建兴、演武、马鸣入境,经县境中部,成弧形沿龙门山走向,由东北向西南延展,进入

地表水

水系

县境之大小河流除东部大新乡境内有一条峡谷小溪流入嘉陵江水系之西河(小潼水)外,其余均属嘉陵江支流涪江水系。主要河流­——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

梓潼大向斜东南翼之老关庙和三合场鼻状构造,皆为一短轴背斜,闭合良好。构造周围广泛存在含油砂岩层,又长期处在利于油气运移储集的川西北凹陷向川中地块过渡的斜坡上。四川石油局川西北矿区已在老关庙构造钻井9口。在地腹的中生界三迭系上须家河组之须四、须三、须二(地层深4200—4500米)层段,均获气藏。川西北矿区在三合场背斜东翼二洞至文兴场之间钻井10口,在中生界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之须二、须三、须四测试,获工业气流,已投资4口,供城乡生活生产用气。

梓潼县梓潼县

梓潼大向斜东南翼老关庙背斜之中生代侏罗纪下统大安寨组(地层深3100—3200米),属半深水湖相沉积,介壳灰岩,总厚60.5米,介壳个体较大,多为瓣鳃类和腹足类化石。足见侏罗纪(距今约1.95亿年)沉积前,古生物丰富。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二段(层深4500米左右),古地温可能在80℃—117℃之间,对油气生成有利。在三迭系上统须二层段(井深4500米),获无烟煤储藏,层厚4.5米,占三迭系上统须二段总厚度的27.6%,目前尚无可开采的技术。

卤水

川西北矿区在老关庙背斜钻井至230米处,打出卤水,含盐量较高,在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地层深5700—5800米)亦获卤水,涌出量大,含盐量高。县境西北宏仁乡之太皇铺,东北马鸣乡及县城均有咸水泉孔,涌水量微小,昼夜仅数百升,含盐量低。清咸丰《重修梓潼县志》载,昔产盐,今不产。

县境内,水质含硝酸根较高。旧志载,清乾隆年间县内有硝厂,民间亦多用屋基土渗水过滤后熬硝。解放后,县城亦组建硝(硝酸钾KNO2)厂,供做爆竹和打蜡之用。

彭润土

境内白垩系下统苍溪组出露地层的泥岩,经风化后成为膨润土。在玛瑙镇境内有出露,现已开采作为工业原料。

页岩、卵石、河砂

境内泥质页岩藏量丰富,可供制作墙体烧结砖。另有一定储量的卵石、河砂分布于潼江流域,可供适量开采。

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

梓潼

国医圣手——蒲辅周

梓潼酥饼

梓潼酥饼又名“薄脆子”、“贡饼”,是梓潼名特小吃,和梓潼片粉、镶碗一起被称为“梓潼三绝”。

据史料记载:汉代司马相如(字长卿)与卓文君客居梓潼长卿山司马石室时,常以酥饼伴酒吟诗,有“金樽美酒香酥饼,相如弹琴醉文君”的诗句留传至今。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幸蜀,来到梓潼上亭铺,夜雨闻铃,非常思念已死的杨贵妃,以致茶饭不思,肝肠寸断。当地官员以酥饼贡奉,玄宗皇帝一品尝,赞不绝口。从此,梓潼酥饼被列为朝廷贡品,故又称“贡饼”。

梓潼酥饼梓潼酥饼

梓潼酥饼历史攸久,手工精制,风味独特,享有盛名。由于其独特的品质,传统的制作技巧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制约,具有与其他同类产品不同的优异特性。其形如满月、色泽浅黄、酥纹细腻、香而薄脆,具有余味悠长、淡雅恬静等特点,老幼皆宜、久食不厌,被誉为食中佳品,馈赠上品。

“七曲山牌”梓潼酥饼1984年荣获“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荣获中商部“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荣获“巴蜀食品节”金奖,2009年9月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11月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是梓潼县首个地标性产品。

县境内现有七曲山食品公司、梓潼县继特食品厂、花果山食品公司从事酥饼生产和销售。

片粉,被誉为梓潼乡土风味小吃三绝之一。食之有麻、辣、冲之味。秉性尚热,嚼之,柔韧凉爽,给人以寒。一道小食,寒热均俱,阴阳相宜。

梓潼片粉

片粉,不仅吃起来味香爽口,解饥除渴,且具有清热解毒,益气通脉的功效。据相传,清光绪年间,梓潼东坝一位仇姓厨师,在为人做席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经多次实验而创造这一美肴。他总结出做片粉的原料,应采用优质绿豆、豌豆、红苕淀粉为主料,其中以绿豆为最佳。其做法是,按照民间传统工艺,配以清甜井水,精细操作。绿豆片粉、苕淀粉一般是,将青菜汁、韭菜汁中的自然色素与淀粉稀释成浆,舀入平底圆形金属锅内荡平,放入沸水锅中摆动数下,待粉浆凝结成薄膜状,将平锅提出,放入清水冷却,然后起出,平铺在桌上,照此分法码至约1-3寸高,用刀切成宽约一寸的长条,吃时一片一片撕开,薄滑透明,故称片粉。

梓潼片粉,色绿质嫩,柔滑而富弹性,整洁而层次分明,食时兑料讲究,多配以麻辣酸调料,若浇以豆豉酱汁、窝油高醋,辣椒香油,大蒜芥末,视之绿盈水泛,食之麻辣冲,嚼之柔韧凉爽,寒热俱佳佳,清嫩爽口,阴阳相宜,鲜味独特。

梓潼镶碗

梓潼镶碗,是地方上的一道特色大菜。要是接待贵客,必有镶碗。镶碗用料有鸡蛋、豆粉、豆腐、肉馅;底料有木耳、黄花、豆皮、酥肉、时令蔬菜等。制作时蛋清、蛋黄分别上笼分蒸,呈黄白二色,造型美观,滋润可口,深受食客喜欢。镶碗又是“十大碗”中的第一道盖面菜。

镶碗最早是宫廷御膳,明世宗时,总督营戍政的仇鸾,失势后举家迁居梓潼,并将此菜的制作方法一并带回家乡。此后,便在民间的“田席”上增加了这道必不可少的镶碗大菜,就这样一直传到现在,成为梓潼的一道名菜,令人百吃不厌,享誉久远。

旅游景点

千佛岩摩崖造像

2千佛岩摩崖造像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

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部分的天龙八部为浮雕,形象丰满,刀法流畅。

西龛,圆拱形,高2.2米,宽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主像为观音菩萨,座高0.95米,两边童子各一躯,观音像面部略带微笑。龛的两侧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为高浮雕。众菩萨脸形半圆,眉眼平直,长发在头上挽成半高髻,身着半臂服饰,内着短襦,其姿态或以双手抱膝而坐,或以双手托腮,或以双手合什,或作沉思状。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七尊佛。龛门外右肩上有座唐太宗贞观八年(635年)由邓元觉撰文,杨子尚刻字的造像碑记。

北龛,高2.15米,宽2.3米,进深1.6米,有造像19尊,其造型结构与东龛基本相同,主佛释迦牟尼座像高0.9米。台座呈莲花形,高0.85米,有青狮白象支撑。佛头顶作波纹形髻,面部丰满。肃穆中微露笑意。身着通肩式僧衣,线条紧贴肌体。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弯下的眉毛,明澈而显凸的眼睛近于人情。头戴宝冠,顶梳高髻,身着僧衣,露出丰满的肌体,胸前扎饰璎珞等雕刻十分精致。西侧金刚力士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狮鼻大口。此龛右上侧有“唐中和四年(884年)九月八日刻”题记。北面现存“释迦牟尼”等字。

南面无龛,但在长3.7米,宽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个(20排,每排50个),由于风化严重,只能看出大体轮廓。

长卿山汉文化遗迹

长卿山在川西金牛道上,今国道108线,由梓潼城南,沿潼江盘垣而上。山形曲折,其势雄拔,松柏苍翠,盖日阴天,清幽葱葱,鸟歌不歇,林隐古寺,风雅清静。临高瞰景,潼城尽收眼底,潼江蜿蜒,绕山漫流,是城南翡翠屏障。

长卿山上,最早有小神庙,先名“神山”,后重蚕桑,史书有记“梓潼有蚕婆山”,“蚕婆即蚕丝氏,他教民种桑养蚕。”就供“谷父蚕婆”,即称“蚕婆山”,旧俗春节中以示乡人卷蚕度年,又有“人日登高”,其又应八(发)日吉利享有登高赏春之乐,故订正月初八为民俗之“登山节”。

“两弹”城旧址

中国“两弹”城旧址,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区过渡的绵阳市梓潼县城西郊长卿山西麓, 占地有数平方公里。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4年5月以后,在美、苏两国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的情况下,经济工作中备战的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大规模的三线(战略后方)建设开始布局。为此,中央决定对一、二线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的方针,实际上是对国民经济的又一次大调整。

6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是1994年10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林场批字[1994]150号)建立的。它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国家森林公园。林业科学家称它为“森林化石”,旅游者称它为“蜀道翡翠”,文人雅士称它为“翠云明珠”。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梓潼县七曲山上,距梓潼县城最近端3公里,最远端20公里,在梓潼县城郊西北部,是川北剑门蜀道精品旅游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国道108线贯穿园内,现国道108线复线在该园东侧边缘,并在公园南北两端相接。公园距中国西部科学城绵阳57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177公里,北有剑门关之雄,西有窦团山之奇,东有嘉陵江之险,南有青城山之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地理优势。 

铸铁造像

七曲山大庙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有“古建博物馆”之称的殿宇建筑外,还有不少的文物珍品,其中文昌正殿和桂香殿内的大型铁铸文物被称为七曲山的“镇山之宝”。

文昌正殿是大庙的中心殿堂,又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殿内有高大空心铁像9尊,文昌坐像正居高台之上,高4.7米,身为帝君便为帝王之像,短颈粗体,方面大耳,头戴冠冕,身着龙袍,全身鎏金,神态安祥,手持牙笏,庄严肃穆。两旁侍从各4位,高均为2.1米,按官位排列呈八字形,形神兼备,体态各异,老臣慈祥,少臣飘然,他们侍候帝君毕恭毕敬。侍从中,左三和右三两尊侍从特别引人注目,相传右侧手捧玉玺者为“天聋”神,造型为张口结舌,憨厚质朴,表现为聋子形象;左侧手执铁如意者为“地哑”神,造型为目光炯炯,欲言不忍,表现为哑子形象,天聋、地哑分别表示治政治兵。对于天聋、地哑之神,道书上也有记载,说“梓潼帝君每出,驾白特,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认为天聋地哑乃在为科举时的保密,免生事端。也有人认为文昌重用天聋地哑,意在“教人归真守朴,莫聪明外露”,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文昌及其余8尊铁像的后背均有铁铸铭文,系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四川龙安府平武县江口村信使任宪、任寅苏、任加灿等人出资贡献,并由陕西金火匠人薛姓所铸。在铁铸造像前,还置有宋代淳佑年间(公元124l—1252年)铸造的五足铁鼎一座,鼎脚造以兽形,为文物珍品。此鼎应是宋代七曲山灵应祠内之祭器,后庙毁搬迁。

桂香殿位于正殿之后,殿内正中有三尊实心铸铁像,文昌铁铸坐像一尊居中,高约5米,头戴官帽,神情自然,为唐时济顺王或宋时英显武烈王时的形象, 即以文昌张亚子修身养性、吟诵经文之时的形象为原形加工铸造。文昌坐像左右两旁各为一尊高2米的铁铸造像,即文昌侍从天聋、地哑。两尊铁像一人捧印、一个持卷,和蔼可亲,造型极为生动。身临其境,犹如置身于科场之中。据有关专家推测,三尊实心铸铁像重约37吨,除此之外,文昌坐像前还放有四足日月铁鼎一只,为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所铸造。还有近两米高的铁铸镂空花瓶,其工艺十分考究。殿内三尊铁像虽无铭文,但推测可能与铁铸日月鼎同一时期所造。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罗平县    下一篇 富源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