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是历史上对郑韩故城城门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不仅全面揭露了春秋战国时期城门的构造、16条春秋至明清时期道路的走向,而且还印证了史书中对郑国“渠门”的记载,起到证史、校史作用。同时还发现了战国时期带有防御体系的瓮城城墙,这在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王城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郑国三号车马坑,是继郑公大墓之后的又一大发现。坑内残存4辆拆车葬式的木车,加之之前的发掘,郑公大墓共有葬车48辆,马124匹以上,出土的车辆和马匹之多,在东周考古发现中属罕见。值得一提的是,饰有青铜和骨器构件的彩席顶棚、舆长约2.2米的大型安车,为研究我国周代车马葬制、葬俗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2018年4月10日,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入选“201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文名
郑韩故城
地    位
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与韩国国都遗址
地    点
河南省新郑市
城内面积
16平方公里

目录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樊温泉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中,北城门遗址航拍图。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中,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2016-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郑郑韩故城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位于隔城墙一北一南分布的北城门遗址和郑国三号车马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是历史上对郑韩故城城门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不仅全面揭露了春秋战国时期城门的构造、16条春秋至明清时期道路的走向,而且还印证了史书中对郑国“渠门”的记载,起到证史、校史作用。同时还发现了战国时期带有防御体系的瓮城城墙,这在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王城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科学的选址和完整的都城形制,展现了郑韩故城在中国都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三号车马坑,共发现4辆马车,出土122匹马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三号车马坑,共发现4辆马车,出土122匹马骨。

郑国三号车马坑,是继郑公大墓之后的又一惊世发现。坑内残存4辆拆车葬式的木车,加之之前的发掘,郑公大墓共有葬车48辆,马124匹以上,出土的车辆和马匹之多,在我国东周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特别是饰有青铜和骨器构件的彩席顶棚、舆长约2.2米的大型安车,为研究我国周代车马葬制、葬俗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饰有青铜和骨器构件的彩席顶棚、舆长约2.2米的大型安车,为研究我国周代车马葬制、葬俗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此次郑韩故城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我们研究不同时期故城的结构布局、墓葬制度、防御体系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也为科学制定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后世复原历史场景、传承历史文明,赋予了新的职责与使命!

2018年4月10日,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入选“201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故城简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东周。郑国随着周朝东迁,也从陕西棫林迁到洛阳以东,灭虢国、郐国,在此建都,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取名新郑。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从陕西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12处。平民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城东黄水河东岸、城南和城西双洎河西岸一带,城北墓葬极少。

风貌风貌

曾经的繁荣

一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在著名的奎市,他租下一个铺面做起了珠宝生意,郑国的税率很低,市场活跃,人们的购买力强,吸引了众多“外商”到来。这个楚国人很善于包装自己的产品,他装宝珠的匣子选用上等的木兰做成,用桂椒熏蒸了,又在匣子上缀上珠玉和翡翠,看上去很漂亮。一个郑国人买下了一匣子宝珠,却把里面的宝珠还给了楚国商人,只带走了匣子。

韩非的这则有名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意在讽刺那些舍本逐末的人。韩非写的寓言很多,《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等,情节简单,故事夸张而含义深刻。有意思的是,和郑国人有关的《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都和商业有关,无意之间,韩非的寓言透露了一个信息:郑国是个商业发达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进郑国东门,就是奎路,奎就是大的意思,据说这条路能并行九辆马车,在路的两边大树成荫,树阴下,既有林立的商业店铺,又有热闹的马路市场,这就是著名的奎市。市场上本地出产的日用品应有尽有,外地奇特的商品琳琅满目,少男少女、家庭主妇熙熙攘攘地来往,尽情地享受购物的乐趣。善于经营的郑韩商人,也常常走出“国门”,到各个诸侯国去做生意。如《弦高救郑》,就是写弦高在贩牛去洛阳的途中,放下生意不做,为国立下了大功的故事。

研究价值

1997年,中行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348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震惊世人,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车马坑车马坑


贵族厚葬之风留存文物

郑韩古国的富足,时隔2000多年我们仍能感觉到。在这里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之多、品位之高闻名全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广阔认为,河南是文物大省,论起出土文物之丰富,在河南一个是洛阳,另一个就是新郑。

1923年,新郑城南街郑君子婴大墓出土青铜器、玉器等133件,其中一对莲鹤方壶是稀世珍宝。此后陆续有高品位的文物出土,出土最多的是1996年发掘的10座青铜乐器坑和20座殉马坑,共出土青铜乐器255件,其中8套编钟,每套24件,引起全国关注。近年发现的郑国国君车马坑,以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再次引发全国关注。种类丰富的出土文物,显示了郑韩贵族生活的奢华,也生动地证明了郑韩技术先进、经济富足。

袁广阔说,他去日本考察的时候,见到不少中国的青铜器,有的非常漂亮。在日本和欧美,私人收藏中国青铜器的,为数极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遗憾。

如今新郑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有的墓葬被反复盗过多次,盗洞密得像筛子一样。“新郑如今还能有这么多文物侥幸保留下来,只能说明历史的遗存太丰富了!”

处于大国争霸的夹缝中,又无山河之险的郑韩,历经一次次这样那样的危机,在血雨腥风的春秋战国时代分别延续了三百多年和一百多年,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在新郑采访的几天,从郑韩故城的城墙走过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两千多年前的刀光剑影。都城存在,国家就存在;都城消亡,国家就消亡。对于地处平原,无险可守的郑韩,这道高大的城垣是重要的生命线。但只有这道墙是不够的,古国的兴衰可能有很复杂的因素,但有的时候,兴衰就在一念间。五百多年,郑韩故城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或许能感觉到历史的凝重和不可捉摸。

春秋早期,晋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在外,途经郑国时,正值风雪交加,郑文公拒绝他们入城,重耳等人只得冒着风雪离开了。郑文公的一时糊涂,后来差点给郑国带来灭顶之灾。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返回晋国成了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为了一雪当年的耻辱,他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两个大国国君亲帅军队兵临郑国城下,那架势和今天的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差不多。郑国人一片惊慌,以为郑国要毁于一旦了。

危急时刻,十分了解各国微妙关系的大夫烛之武站了出来,他认为破坏秦晋联盟,是挽救郑国的唯一办法。从城墙的东北角缒城而下,烛之武到秦国军营外大哭起来:“秦国将要灭亡了!”震惊的秦穆公让烛之武进了大营,两个人之间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烛之武分析说,郑国离晋国近而离秦国远,秦帮晋灭了郑,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而晋国国君一向贪婪且常常背信弃义,曾向虞国借路灭了虢国,然后乘虞国毫无准备,把自己的盟友虞国也灭掉了,提醒秦穆公不要被人利用,更不要重蹈虞国覆辙。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当即和郑国结了友好盟约,派了三员大将帮郑国守护北门,秦穆公连个招呼都没打,带着军队就回去了。此时晋国也只好作罢,撤军而去。

这是春秋时代特有的“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的传奇。但留下来守护郑国北门的秦兵,后来又成了隐患。

两年后,郑文公去世,守卫郑国北门的秦兵给秦穆公报了信,想做内应,让秦国军队来攻打郑国。于是秦穆公派出400辆战车组成的大部队,长途奔袭郑国。秦军走到滑国(今偃师南)时,恰遇郑国商人弦高往洛阳贩牛,弦高打听到秦军的目的,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假装郑国使者,带了几个伙计赶上12头牛,向秦军兵营而来。

见到“郑国使者”来劳军,秦军主帅大吃一惊。弦高郑重地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要路过敝国,特派我来慰劳。这12头牛是我们国君送的礼物,请收下。”

弦高走后,秦军主帅商量起来:“郑国已有了防备,我们再去,必不能成功,还是回去吧。”于是秦军趁机灭了滑国,撤兵回去了。郑国得到弦高的消息,一面加强守备,一面驱走了守北门的秦兵。机智的郑国人,再次化险为夷,度过了又一次危机。

春秋中期,郑国一度“敢为天下先”,采取诸多大胆创新的举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郑国一时兴旺起来。这时候郑国的掌舵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子产。

子产最有名的政治措施,就是取消了井田制。春秋中期,井田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子产在郑国当政后,率先取消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赋税。当时在郑国引发了一场“地震”,很多贵族坚决反对,有的甚至带着家兵攻打子产。但数年后,新的土地制度显示了效果,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随之大幅度提高,当初反对的贵族得到了好处,很多平民和奴隶也过上了好日子。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改革了。

子产的另一个功劳是“铸刑书”,在中国最早公布了法律,公开提倡依法治国。郑国的都城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社会交往频繁,人与人之间容易引起争端。但当时的法律是不公开的,少数掌握裁决权的人任意愚弄平民。子产重新修订了郑国的法律,并把所有法律条文铸造在一个大铜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法律条文,比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要早一个世纪。

法律公布之后,社会的公正公平得到一定的保障,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这项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举措,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人认为当权者会失去权威,社会要陷入混乱,甚至郑国会因此灭亡。但实践证明,让老百姓知道法律是正确的。当时郑国还出现了帮人打官司的中国第一位“律师”邓析。许多国家看到郑国“铸刑书”的实际效果,也公布了自己的法律。

给郑国人带来实惠和秩序的子产,一生深受人们爱戴。

战国末年,韩国国势日衰,韩国贵族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他纵观天下大势,认为各国都在变化图强,而韩国却虚弱守旧,因而多次向国君上书,建议实行彻底的变法。但胸无大志的国君不能慧眼识才。报国无门的韩非只好闭门著述。

在郑韩故城里,韩非写下了后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著作:《孤愤》、《五蠹》、《说难》等。后来他的《孤愤》、《五蠹》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看了拍案叫绝:“寡人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和他交往,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

得知韩非的下落,秦王嬴政专门为韩非发动了一场战争!他出动一支军队攻打韩国,讨要韩非。韩国无力抵抗,只得把韩非献给了秦国。秦王嬴政如获至宝,常与韩非纵论治国之道,非常赏识他。韩非向秦王嬴政上书《存韩》篇,劝他先不要攻打韩国。李斯等人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进谗言说韩非是韩国宗室,身在秦而心在韩,不如把他除掉。于是,写下《说难》的韩非,自己也没摆脱厄运,被翻脸不认人的秦王嬴政投入了监狱,一年后死在狱中。韩非虽死,但他的政治学说,“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论,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公元前230年,秦灭了韩国。郑韩故城至此辉煌不再,但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为这座古城涂抹了最后的亮色,这个人就是张良。

据《史记》记载,张良的祖辈5人先后担任韩国的国相,韩亡后,20多岁的张良把全部家财变卖,寻找勇士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在淮阳,张良终于寻找到一位大力士,能舞动60公斤的大铁锥。趁秦始皇东巡到阳武(今原阳县东南)博浪沙时,张良和大力士埋伏起来刺杀秦始皇,可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命令全国上下大肆搜捕刺客。

张良改名换姓,逃到江苏睢宁一带,遇到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后来张良成为一代杰出的谋士,辅佐刘邦率先攻进咸阳,灭了秦国,最终为韩国报了灭国之仇。随后,张良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辉煌的汉朝,张良因此青史留名,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成为智慧的代名词,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指的是张良。新郑北关,有明代丞相高拱为张良所建的留侯祠

最新发现

河南“郑韩故城”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

根据2017215日报道,“郑韩故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已经50多年了。这是首次在故城发现城门,且保存完好。同时又发现了从城门过的水关,这也是首次。城门外发现瓮城,瓮城外又有壕沟,其功能都是增加防御,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15日晚,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新民兴奋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陕西石卯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和河南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发现瓮城雏形,将中国瓮城历史大大提前。“此次郑韩故城发现的瓮城建筑,布局清晰,保存完好,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樊温泉说。

郑韩故城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后期都城长达539年之久。其城垣周长达20公里,历经多次修筑,城门十分复杂。《左传》《史记》等古籍记载,它有皇门、纯门、师之梁门、渠门、桔秩之门等近20个城门,但此前考古发掘尚未确定任何一处。

新发现的瓮城由夯土筑建而成,城墙墙体上突出的马面建筑,与一道东西走向的环形夯土墙(瓮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防御体系。墙体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建筑遗迹,有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体现了筑城者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考古人员在清理春秋晚期一条道路时,发现一条深约4米、宽达14米的壕沟,与道路并行进入城内。此前,距此南约400米处曾发现一条同样的壕沟。专家由此推测,正在发掘的城门遗址,可能就是郑韩故城的水门或水关,即文献中记载的“渠门”所在。

从目前发掘情况看,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的结构基本廓清,初步表明北城门具备瓮城防御体系并有“渠门”,城门由下穿的门洞及水门两部分构成。

截至目前,此次考古共清理出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带车辙的道路、夯土建筑、城壕、壕沟、排水管道、活动硬面、踩踏面、瓦砾层以及灰坑、水井、墓葬等重要遗迹。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    下一篇 网站联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