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宜章县

宜章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南端,距郴州市人民政府驻地50公里。东靠汝城县,西接临武县,北与北湖区、苏仙区接壤,南与广东省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阳山县交界,东北与资兴市相连,西南与广东省连州市毗邻。截至2012年3月,宜章县下辖11个镇、11个乡(含1个民族乡),349个村。
中文名称
宜章县
外文名称
yizhang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湖南省郴州市
下辖地区
天塘乡、莽山瑶族乡、一六镇、黄沙镇、麻田镇,梅田镇,浆水乡等
政府驻地
玉溪镇民主西路15号
电话区号
0735
邮政区码
4242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省接壤
面积
2086平方千米
人口
91.7万(2013年)
方言
西南官话、湘南土话、客家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回龙庙,八角寨,骑田岭,滴塔水等
车牌代码
湘L
著名中学
宜章一中,梅田二中,麻田中学
名人
邓中夏,张际春 陈光,刘真茂
行政代码
431022

目录

宜章县宜章县
宜章,背倚三湘四水,面向粤港澳,古称“楚粤之孔道”,今为湖南“南大门”,对接广东省第一城,是革命老区县、省级贫困县、省际边界县、山区农业县。全县总面积2142.7平方公里,人口58.5万,辖11镇16乡、347个行政村、17个社区(居委会)。

宜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革命圣地。宜章古称义章,建县于公元617年,至今已有1393年的历史。976年,为避宋太宗

宜章县宜章县
隋大业十三年(617),后梁萧铣在荆州称帝,据有郴州,称桂阳郡,析郴县南境始置义章县,县治设永福下村(今麻田镇新村)。唐武德七年(624),义章县并入郴县;八年,复置义章县,属潭州桂阳郡。武后长寿元年(692),义章县分置义章、高平两县,同属江南道桂阳郡。义章县治仍设在永福下村,高平县治则设在今宜章县城。开元二十二年(734),废高平,徙义章于高平县治,属郴州。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讳,将义章县改名为宜章县,属湖南道郴州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宜章县属岭北湖南路郴州;至元十四年(1277),属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郴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宜章县属湖广行中书省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属湖广行中书省郴州直隶州。清顺治四年(1647),宜章县属湖广行省郴州直隶州。清雍正二年(1724),宜章县属湖南省衡永郴道郴州直隶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宜章县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3年(1914),属湖南省衡阳道。民国11年(1922),湖南道制撤销,宜章县直属湖南省政府。民国27年(1938),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宜章县属湖南省郴县专区。1950年11月,郴县专区更名为郴州专区,宜章县属湖南省郴州专区。1952年11月,宜章县属湖南省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月,复置湖南省郴县专署,宜章县复属郴县专署。1959年3月,临武县并入宜章县,县治设宜章县城。1961年7月,临武县分设,宜章县和临武县均属郴州专署。1979年3月起,郴州专署改名为郴州地区行政公署,宜章县属之。1995年5月22日,郴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宜章县隶属

宜章县宜章县
1989年,宜章县辖城关、白石渡、杨梅山、瑶岗仙、梅田等五个镇和城南、沙坪、太平里、麻田、浆水、长村、迎春、黄沙、东风、莽山(瑶族)、天塘、一六、笆篱、白沙圩、关溪、岩泉、栗源、平和、赤石、里田、长策、新华等22个乡,8个居委会,68个居民小组,349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

1993年10月19日,撤销一六、岩泉、迎春、麻田4乡,建立一六、岩泉、迎春、麻田4镇。1995年4月3日,撤消黄沙、栗源2乡,建立黄沙、栗源2镇。

2000年,宜章县辖城关、白石渡、梅田、麻田、迎春、黄沙、一六、岩泉、栗源、杨梅山、瑶岗仙等11镇和城南、太平里、沙坪、浆水、长村、东风、天塘、莽山(瑶族)、笆篱、白沙圩、关溪、赤石、平和、里田、长策、新华等16乡,16个居民委员会,107个居民小组,348个村民委员会,3564个村民小组。

摘自宜章县志(1989~2000年篇)

2012年3月,根据湘民行发[2012]5号,对宜章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如下:一、将城南乡和城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玉溪镇。以原城南乡和城关镇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玉溪镇的行政区域,玉溪镇辖4个居委会、24个建制村,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总人口8.43万人,镇人民政府驻罗家山(原城南乡人民政府驻地)。二、将长策乡和瑶岗仙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瑶岗仙镇。以原长策乡和瑶岗仙镇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瑶岗仙镇的行政区域,瑶岗仙镇辖3个居委会、14个建制村,总面积98.46平方公里,总人口2.22万人,镇人民政府驻新屋(原长策乡人民政府驻地)。三、将沙坪乡和太平里乡成建制合并,设立五岭乡。以原沙坪乡和太平里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五岭乡的行政区域,五岭乡辖21个建制村,总面积146.6平方公里,总人口3.57万人,乡人民政府驻桃子湾(原太平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四、将天塘乡和东风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天塘乡。以原天塘乡和东风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天塘乡的行政区域,天塘乡辖30个建制村,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总人口4.65万人,乡人民政府驻肖家冲(原天塘乡人民政府驻地)。五、撤销新华乡。将原新华乡的江厚、东山、老塘、吾作塘4个建制村划归里田乡管辖;将原新华乡的汇溪、南塘门、巩桥3个建制村划归赤石乡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里田乡辖1个居委会、15个建制村,总面积65.2平方公里,总人口1.94万人,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赤石乡辖17个建制村,总面积86.5平方公里,总人口2.32万人,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上述各项行政区划调整后,宜章县辖11个镇、11个乡(含1个民族乡)。

地质地貌

宜章县宜章县
1、地层

宜章县地层发育,从元古界

宜章县宜章县
宜章县属

宜章县宜章县
(1)、地表水

全县有大小溪河276条,分属

宜章县宜章县
(1)、水灾

1989-2000年,县境内共发生洪涝水灾15次,年平均1.25次,其中月2次,5月5次,6月3次,7月1次,8月3次,9月1次。暴雨中心有三个:南部莽山;中部骑田岭下的城关、梅田;东北部在赤石、瑶岗仙一带。日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出现7次,严重洪涝灾害年平均0.6次,约2年一遇。日降水量大于150毫米的特大

(1)、土地资源

1984年,《宜章县农业区划报告集》中记载:宜章县共有土地面积2142.72平方公里,折合321.4万亩。其中平原32.9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0.26%;岗地17.37万亩,占5.41%;丘陵80.52万亩,占25.04%;低山67万亩,占20.85%;中低山28.44万亩,占8.85%;中山89.94万亩,占27.98%;水域5.18万亩,占1.61%。按地面坡度分:0-5度的土地45.3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12%;5-10度的38.36万亩,占11.94%;10-15度的53.58万亩,占16.67%;15-20度的72.62万亩,占22.59%;20-25度的42.09万亩,占13.1%;25-30度的32.99万亩,占10.26%;30度以上的36.37万亩,占11.32%。按海拔高度分级面积:海拔155-400米土地面积179.1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74%;400-600米的土地面积55.37万亩,占17.23%;600-800米的土地面积34.13万亩,占10.62%;800-1000米的土地面积20.75万亩,占6.45%;1000-1200米的土地面积14.93万亩,占4.65%;1200-1902.3米的土地面积17.07万亩,占5.31%。

1994年,县国土局进行土地详查。结果显示:宜章县土地总面积2134.83平方公里,折合320.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2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12%,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0.97亩;园地面积5.3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66%;林地面积203.96万亩,占63.69%;牧草地12.08万亩,占3.77%;城乡建设用地11.4万亩,占3.56%;交通用地1.24万亩,占0.39%;水域面积5.33万亩,占1.67%;未利用土地面积35.67万亩,占11.14%。比1984年的农业区划的土地总面积少1.18万亩。

2000年,全县耕地资源总面积48.08万亩,比1994年增加2.85万亩,人平0.88亩;园地面积5.28万亩,比1994年减少0.03万亩;林地面积196.53万亩,比1994年减少7.43万亩,人平林地3.58亩;牧草地12.05万亩,比1994年减少0.03万亩;城乡建设用地11.61万亩,比1994年增加0.21万亩;交通用地1.58万亩,比1994年增加0.35万亩;水域用地5.35万亩,比1994年增加0.02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39.74万亩,比1994年增加4.07万亩。

(2)、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 根据1984年农业区划水资源调查:宜章县多年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3.62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降水量31.87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总量18.33亿立方米,其余13.54亿立方米消耗于蒸发和渗入地下;全县灌溉还原水量为1.75亿立方米。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除去客水,实际地表水资源总量20.13亿立方米。2000年,全县实际地表水人平均水量3669立方米,耕地亩平均水量4186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 全县含水比较丰富的碳酸盐岩面积达977.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5.64%。全县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即动储量)8.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枯季径流量3.33亿立方米。全县可供每年开采利用的地下水总量大于4259万立方米,占枯季径流量的12.8%。按全县水文地质资料实地验证,全县共有泉点1607处,暗河19处,日总排泄水量43.83万立方米;已经利用的泉点1242处,暗河8处,日总水量32.43万立方米。全县地下热水资源居湖南省各县之冠,天然出露的热(温)泉水14处,年出露水量184.17万立方米,水温35℃-45℃,城关百子桥(俗称麦子桥)温泉,地表水温度42℃,经检测,含有30多种人体需要的矿物元素,符合卫生标准,达到优质矿泉水的要求。

[水能资源] 境内河流发源于大山,落差多为100-1300余米之间,水急河床陡,构成水能资源丰富的特点。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7.16万千瓦,可开发量12.1万千瓦。到2000年,全县共有水电站54处,装机119台,总装机容量4.15万千瓦。

[水面资源] 境内水面由河流、池塘、水库等构成,共5.18万亩。河流所占面积最大,有3.71万亩。可供养殖的水面1.7万亩,其中池塘0.9万亩,水库0.56万亩,其他0.24万亩(不包括稻田养鱼的水面)。

(3)、矿产资源

县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36种,即煤、铁、锰、钛、钨、锡、锑、铅、锌、铜、钼、铋、镁、铝、汞、金、银、钽、铌、铍、锆、铀、钍、砷、

宜章县宜章县
1978年宜章县境内只有国道107线63.4公里是三级油路面,部分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仍未通公路。当时的交通状况可概述为: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通过能力差,公路密度小,农村公路晴通雨阻现场十分普遍。如今一条条平整坚实的公路,像逶迤而去的条条巨龙,越过高山,跨过河流,延伸到乡乡村村。条条巨龙犹如神话般,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昔日那闭塞崎岖的道路已一去不复返,公路缩短了宜章与世界的距离,更为宜章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宜章县宜章县
宜章是一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文物丰实,有85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宜章县宜章县
宜章自隋置县以来,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宜章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在社会和群众中影响较大,底蕴较深的有:

莽山

人口

宜章县辖城关、白石渡、梅田、麻田、迎春、黄沙、一六、岩泉、栗源、杨梅山、瑶岗仙等11镇和城南、太平里、沙坪、浆水、长村、东风、天塘、莽山、笆篱、白沙圩、关溪、赤石、平和、里田、长策、新华等16乡,4个社区,12个居委会,347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末全县人口59.02万人(公安户籍人口),其中城镇人口20.81万人,城市化率35.27%,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883人,人口出生率为11.87‰,人口死亡率为6.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85%,计划生育率87.6%。

民族

(一)少数民族概况

我县共有汉、瑶等21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72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7%,境内原住少数民族是瑶族,瑶族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大山走向世界的国际性民族,我县瑶族主要聚居在莽山瑶族乡和崎田岭地区,属过山瑶和八排瑶支系,主要分布在莽山瑶族乡,梅田镇龙村,城南乡曹家村、麻田镇桐子树下村、东风乡贺家村曹家峦,长村乡千家岸村江家。莽山瑶族乡成立于1957年12月,是郴州成立最早的二个民族乡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在郴州占第二位。

(二)民族地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自然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处在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质灾害严重。民族地区经济基本上是农业自然经济。近几年来,由于林业过伐,农业效益低,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经济发展距离越拉越大,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增长十分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农产业结构调整难,道路维修养护难,通村公路配套资金筹措难。民族地区经济转型难是目前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特别是2008年冰雪灾害后,林业尽毁。民族地区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不少靠山吃山的瑶民返贫。

2、基础设施差,生产力落后。全县12个民族村还有3个民族村未通水泥路,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没有通水泥路,通达率不到50%,12个民族村尚有10个村没有农改。80%的村没有自来水,3个村人畜饮水困难。

3、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瑶民素质提高难。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民族学校没有一个35岁以下青年教师,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特别是近年来,教育布局调整后,一些教学点被撤销,民族地区“读书难”的问题又浮现出来,民族教师缺,就学年龄大,辍学率增加,造成民族地区村民素质下降。

4、矛盾纠纷增多,调处难度大,不安定因素增加。我县民族地区纠纷主要是两类。一是边界纠纷,因我县瑶族是本地原住民,国有林场(莽山林管局、崎田林场)都是原瑶族居住地,特别是崎田林场,林场工区和瑶族居住区之间,山林与山林之间交错插花在一起,边际纠纷难以避免。一些村为边界纠纷不断上访,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如城南乡曹家村与崎田林场等;二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纠纷,如梅田、麻田、莽山等地。这些矛盾单靠行政和法律手段还一时难以解决,还须用民族政策加以调整。

5、少数民族干部 培养任务重,选拨难。目前我县少数民族干部共计94人,其中处级2人,科级17人。莽山瑶族乡机关干部3人,少数民族干部与全县干部比例为0.8%。与人口比差50个百分点。如莽山瑶族乡干部按编制比例差5名。

6、莽山乡瑶族乡乡级财政运转难。由于财政体制,财源结构变化和原有财政的优惠政策的丧失等因素,莽山乡乡级财政负债重,乡干部工资发放困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道县    下一篇 宜丰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