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
- 中文名
- 萧县
- 外文名
- Xiao
- 别称
- “文献之邦”
- 所属地区
- 中国 安徽省
- 下辖地区
- 辖18镇、5乡、708个行政村
- 建立时间
- 秦
- 面积
- 1871平方公里
- 人口
- 130万人(2007年)
- 地理位置
- 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大部分为平原
- 著名景点
- 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之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墓陶谦、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皇藏洞、山中瑞云寺等
- 地域名人
- 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
- 知名产业
- 名优农产品基地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 知名企业
- 孙圩子胡萝卜、闫集黑皮冬瓜、马井韭青、圣泉萧国圣桃、黄河故道水晶梨、龙城石榴、新庄黄牛、黄口三元杂交猪、丁里华英鸭等名优农产品种养基地闻名全国
- 机场
- 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
- 电话区码
- 0557
- 政府驻地
- 萧县龙城镇大同街138号
- 火车站
- 萧县站、黄口站
- 行政类别
- 县
- 地方方言
- 中原官话-徐淮片
- 车牌代码
- 皖L
- 气候条件
-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目录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地处
本县属
乡间婴儿初生,多给穿土裤子。穿后扎紧腿,装上细沙土,大小便落在土内,每天换洗几遍。
婴儿出生第六天,大人把鸡蛋煮熟染红,先向婴儿姥姥家报喜,姥姥家把鸡蛋分送近房亲戚,约定日期,带礼物到婴儿家贺喜,叫“送粥米”。所送礼物分两类,一类是鸡蛋、面粉、红糖,供产妇补养之用;一类是婴儿衣帽,鞋袜,供婴儿穿着。婴儿家也把红鸡蛋分送亲友,亲友也带礼物,到婴儿家祝贺。亲友到齐,把婴儿抱出,大家见见面,都给见面礼。婴儿家备办酒席,欢宴亲朋,俗称“喝喜酒”,至今仍有此风。
婴儿满月,接往姥姥家,用红布蒙上。大人抱着婴儿,同时手持桃树条子,说桃条子能避邪,叫“接挪窝”。
清末民初,因袭封建婚姻旧礼,男婚女嫁、悉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提媒,又叫“说媒”。媒人在衡量男女双方家产家势,社会地位,认为门当户对后,即先到男家、后到女家介绍对方的情况。家长认为合适,便到对方邻近去打听,请算命先生合年命,如都没有问题,媒人就告知双方愿结百年之好。
2.过启,又称“传启”、“过启柬”。双方同意后,男方即向女方写求婚书,由媒人送到女家,叫“过启柬”。女家答应了,回一同意书,叫“回启”,也叫“谢允”。双方都置办酒席谢媒人。席上必不可缺的是斤半重的鲤鱼,鲤鱼是长流水,斤半重是“巧个”。此时婚事已定,男女双方均未见过面。
如要娶,先由媒人,向女家要“年命贴子”,即女方的生辰八字,再请算命先生,定好结婚日子,用东屋或西屋,定好婚期后,写在红纸上放于红匣内,再放些妇女首饰,如簪子、坠子、镯子、戒指及头上戴的金银花,但必不可少的是枣和栗子,叫“早立子”。然后男家准备房屋、床帐、被褥、枕头等,枕头留一道缝,待新娘来时自缝,先教表兄弟在床上睡一夜,叫“滚床”。屋内一切用具,柜、箱、桌、椅、牙膏、肥皂等,都是女家的,所以女孩叫“赔钱货”。除上轿的红衣裳外,不向男方要任何东西,如要,便被大家瞧不起,说是卖闺女。女家准备嫁妆时,生怕女儿不满意,陪送不好,要受气,妯娌们也瞧不起,女婿也难为情,所以凡是日常需用的衣物家俱,尽量陪送,最差的也得陪送一红木箱。有的穷得连女儿也养不起,从小就送到婆家,叫“童养媳”,大都受气,结婚叫“圆房”,只磕头拜天地,什么都不陪送了。
3.结婚。结婚前一天,空花轿由新郎家过到新娘家,叫“过轿”。男家用一人,抱只公鸡随轿到女家,女家不留,也派一人,抱只母鸡随结婚花轿到男家,这样男女皆“吉”(鸡)。新娘上花轿,由新娘亲人送上轿,全身红衣裳,五六月也得穿薄袄,叫“新人不穿单”。脚穿红鞋,用黄布裹上底,头上蒙红布叫“蒙脸红”。因不知丈夫怎样,也不知婆母怎样,又辞别父母,所以都哭哭啼啼。一般有四个亲人跟着送轿,出庄时放三声炮,喇叭在前面吹着,花轿后面跟着嫁奁,每过一村庄,吹喇叭、放炮,贴喜字,能看到新郎的住处时送轿的回去。到了新郎大门,落了轿,男家先来两个中年妇女,打开轿门,送把酒壶,交新娘在胸前提着,叫“送抱壶”。接着添胭粉,多为成年闺秀,化好妆,四个、六个、八个都可以,摇摇摆摆到花轿前,分站两旁,一个个都到新娘面前,拜行接见礼叫“添胭粉”。接着由两个中年妇女,扶新娘下轿,大家争着撕新娘脚上的黄布,说缝在小孩衣服上能长命轿旁早有两个人(多是男方的表弟)端着麸子,加上枣、花生之类往新娘头上撒,叫“撒仗”,图吉祥之意。院中放一供桌,点上香烛,放一斗高粱,斗中插一杆秤,并放一面镜子。拜天地时,由同辈多子女的夫妇二人,穿戴整齐,站在新娘新郎的前面,叫“领亲”。拜过天地,领亲的退去,新郎抱着桌上的斗,引新娘入洞房,新郎取斗中的秤,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布,搭在棚顶上,这时新郎新娘第一次见面。用一杯酒,新郎新娘各喝半杯,叫“交心酒”。再用一碗“蜜油茶”,各喝半碗,说是今后日子过得甜甜的。此时任何人可闹洞房。都略事休息就“分大小”,先给新娘开脸,用线将新娘脸上不规则的发绞掉,新娘重新梳妆,再到院中供桌前,下铺红毡,先给公婆磕头,依次给所有的长辈磕头,磕头时不吹喇叭、吹笛子。晚上入洞房得有人听,如无人听,窗下应放把扫帚。第三天新人下厨,并给祖先烧纸。
新中国建立后,这些繁琐、充满迷信色彩的仪式,大都去掉。现在青年男女婚姻自主,但多数还得有媒人撮合,经介绍,男女先见面,双方都同意,就可向政府登记。登记后,约定日期,办酒席,宴亲朋,举行婚礼。近年有女家要彩礼之习,亦有不少女青年自觉抵制。除旧习,立新风,有的地方举行集体婚礼,既隆重,又节俭。也有旅游结婚的。
本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专供烧纸之用,叫“劳盆”。砍二尺长的柳棍,每个儿子一根,周围缠以白纸穗,叫“哀棍”。死者的儿子叫“孝子”。吊唁者烧纸,孝子拄哀棍陪哭,另外做一幡插于门前。凡后辈都穿孝,孝子戴白帽,穿孝袍,麻绳束腰,足穿临时做的白鞋。闺女、媳妇顶白巾,穿白衣,白布带扎裤腿,穿白鞋,其余男戴白羊角帽,女顶白巾。
第三天晚饭前“泼汤”,把饺子煮熟放于水桶内,二个人抬着,走几步用勺子泼点汤,不泼饺子,一直泼到土地庙。村内无庙,泼到十字路口。晚间为死者“送盘缠”,家人带着锡箔,到十字路口,将箔点着,倒退百步跪下隔着箩看火,按迷信说法能看到死者来取钱。
出殡时,棺前放铭旌,铭旌前放供桌,两旁放舍候,即纸做的童男童女。吊丧的人,在供桌前行礼,两旁有死者侄辈跪棚陪哭。行礼后入棺屋,孝子叩头致谢,如不入棺屋由侄辈叩头致谢,叫“叩棚角子的”。出殡时,死者长子孙挑小幡在前引路,棺发引时把劳盆摔破。棺上路时,有“路祭”,到陵地,有“陵祭”、路祭。陵祭仪式一样。在打好的墓坑内,让人拿只公鸡,沿坑边转一圈,并拔几根鸡毛放于坑中,将鸡扔出。棺材下地,把阴罐子放在棺材前,棺上蒙上芦席,并把事先做好的弓、箭、瓦放在棺材上,草草掩埋,烧掉“舍候”,“哀棍”、“小幡”插在坟上。殡后三天,孝子将坟筑好,叫“圆坟”,以后每隔七天,到坟上烧纸一次,连烧七次为止。
新中国建立后废除“舍候”,改用花圈,不穿孝,带黑纱,旧时繁琐仪式,大都去掉,只开追悼会,由有威望的人致悼词,对死者一生给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本县已建火葬场,但火葬者仍不多。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