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夏邑县

夏邑,简称栗,古称栗邑,商丘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北依山东菏泽,南临安徽亳州谯城区,东接永城市、砀山县,西连虞城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横穿夏邑全境。2014年,夏邑全县总面积为14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87.75万人。夏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时代属虞舜之后的虞国,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华夏之邑”之意,改称“夏邑”,相沿至今。这里不仅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彭雪枫将军的殉国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长寿之乡。
中文名称
夏邑县
外文名称
Xiayi County
别名
孔子祖籍、栗城、长寿之城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河南省商丘市
下辖地区
22个镇、2个乡
政府驻地
夏邑县府西路天龙湖公园对面
电话区号
(+86)0370
邮政区码
476400
地理位置
华北平原南端
面积
1481平方公里
方言
中原官话-商丘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火车站
夏邑县站
车牌代码
豫N
行政代码
411426

目录

古城夏邑,历史悠久。为何取名夏邑,民间传说不一。远在战国时期,取名下邑,因地处低洼,取其低下之意。 

到了金朝,

夏,今夏邑为古虞地,属豫州之域。

商,今夏邑名栗。

西周至春秋,今夏邑为宋国栗邑。

夏邑地图夏邑地图

2005年,夏邑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郭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李集镇管辖,李集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夏邑县辖8个镇、16个乡:城关镇、会亭镇、车站镇、李集镇、杨集镇、马头镇、韩道口镇、济阳镇、北镇乡、歧河乡、火店乡、中峰乡、罗庄乡、孔庄乡、业庙乡、何营乡、骆集乡、王集乡、太平乡、郭店乡、桑堌乡、曹集乡、刘店集乡、胡桥乡。

2011年,太平乡、罗庄乡撤乡设镇。2012年,火店乡撤乡设镇。2013年,北镇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辖12个镇、12个乡:城关镇、会亭镇、马头镇、济阳镇、李集镇、车站镇、杨集镇、韩道口镇、太平镇、罗庄镇、火店镇、北岭镇、曹集乡、胡桥乡、歧河乡、郭店乡、业庙乡、中峰乡、桑堌乡、何营乡、王集乡、刘店集乡、骆集乡、孔庄乡。

地理位置

区域位置优越。夏邑是河南省的东大门,是客商西进中原的必经之地,是东引西进的桥头堡,也是四省结合部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霍连高速、陇海铁路、310国道、骆通省道、商永公路南北线均穿境而过。距离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会合点——商丘黄金十字架40公里。高速公路1小时可达徐州观音机场,2小时至郑州新郑机场,3小时达连云港出海口,全县公路总里程2000公里,构成了水、陆、公、铁立体交通网,是中原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产业转移的最佳投资城市。

资源状况

夏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且充沛,是国家小麦、棉花生产基地县。优质山羊板皮、小磅牛皮产量出口居全省前列。 夏邑泡桐、蚕茧、桐木产品、丝织地毯、抽纱、刺绣远销东南亚、西欧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夏邑县工业发达,已形成以纺织、油漆、酿造、皮革、食品、化工、机械、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夏邑还是全国石棉四大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石棉第一县。荣获国际金奖的“大富豪”系列酒名扬中外。 

夏邑是“全国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特别试验县”,享受国家和省地赋予的多项优惠政策。 夏邑县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城区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膨胀到近15万人。城市道路宽阔、花草遍地、绿树成荫、城市功能齐全。农机、农资、粮油等2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群已初具规模。

支柱产业

夏邑县是“全国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县市之一,又是河南省治安模范县,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夏邑县境内有清凉山、三里固堆、姜仁固、崇光寺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商汤祷雨处遗址。战国时期筑就的城湖,拥有3000亩水面,如今已改造成集水产、商业、旅游于一体的“天龙湖公园”。湖内盛产鲫鱼、蒲菜。全县拥有农机、工业品、农资、粮油等10多个商品批发市场,是豫、鲁、苏、皖结合部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夏邑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优质苹果基地县、秸秆养牛示范县、瘦肉型猪基地县、山羊板皮出口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夏邑工业已形成以酿造、化工、铸造、电缆、食品、建材、机械、粮棉、木材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夏邑是全国四大石棉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丝织地毯、抽纱刺绣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

城市规划

《夏邑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于2010年3月31日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编制,主要涵盖总规编制指导思想、期限与城市规划区界定、城市发展目标、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居住用地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市政工程规划、城市安全规划等重要内容。

夏邑县夏邑县

规划期限为: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30万人,用地规模33.71平方公里,人均112平方米;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40万人,用地规模44平方公里,人均110平方米;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62万人,用地规模66.66平方公里,人均108平方米。

规划确定了夏邑县未来城市性质为:“豫东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丘市域副中心,以纺织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贸城市。”提出了城市发展新方向“南跨、东拓、西延、北优”,即以南向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东向为辅助方向,并在保护西向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同时,约束城市向北发展。明确了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结构,即:“一带三轴两心一区”,“一带”:沿人工运河生态景观带;“三轴”:县府路三产特色服务发展轴、孔祖大道文化旅游发展轴和长寿大道产业综合发展轴;“两心”:综合商业中心、行政文化中心;“一区”:中心商务区。

夏邑文化

夏邑夏邑文化

夏邑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上古时期,栗陆在此建都,夏代属虞地,是

夏邑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在这块物华天宝、民风淳朴的平原大地上,勤劳善良的夏邑人民繁衍生息、和美生活,创造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厚重的长寿人文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哺育着今天夏邑人。至2008年,在总人口113.8万人中,60岁以上人口为148601人,占总人口的13%;80岁以上老年人28350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5%;100岁以上老人120人,每10万人中有10.5个百岁老人;人均预期寿命72.7岁。夏邑人口结构、自然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经济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文化体育等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中国长寿之乡”评审标准。2008年10月,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定为“中国长寿之乡”。

夏邑长寿现象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谐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协调的经济社会基础。

邑是孔子祖籍,又与孔子故里曲阜为邻,有着深厚的儒学文化积淀。孔子曰“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仁者的心态,安如泰山,静若止水,不为私欲所动,不为诱惑所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忧无虑,其乐陶陶。有了这平和的心态,就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寝能安席,食能甘味……从而达到仁德的最高境界。自古以来夏邑民风淳厚,仁德思想世代传承,长寿老人不断涌现。如司姓祖谱记载,司姓1--11世先祖(始于南宋)平均年龄达86岁,其中90岁以上3人,百岁以上2人(104岁1人,108岁1人)。据《夏邑县志》记载,1982年人口普查时,夏邑最高年龄者达114岁。孔祖文化的仁爱思想一直深入人心,滋育着一代又一代夏邑人。105岁高龄的北京罗有名中医骨伤医院原院长罗有名,原籍为夏邑县曹集乡罗楼村,她一生从事救死扶伤的中医正骨事业,常给中央领导看病,因医术高明,名气大,周恩来总理曾给她起名叫“罗有名”,她常说“我一辈子救过很多人,善有善报,我也落个好身体”。107岁高龄的骆集乡夏庄村的戚王氏,一生乐善好施,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109岁高龄的骆集乡溪北庄村的刘氏,从早年的农村接生婆到小商人,处处帮助救济别人,自得其乐。“爱人者人恒爱之”……宽仁厚德无疑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夏邑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孔子文化的源泉。在孔学中,包含“养体”和“养志”两方面的“孝”占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块孕育孔子祖先的圣地,使“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儿女孝顺,父母长寿”已成为夏邑人的“口头语”,也是夏邑人的深刻体验。孝敬老人在夏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自豪,一种荣耀。母子之间、婆媳之间、翁媳之间、岳婿之间相依为命、共享天伦之乐的百岁老人家庭比比皆是。在桑固乡代阁村百岁老人许氏家里,老人一生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儿子悉心照料老人;北镇乡刘暗楼村的胡焦氏在孙媳的照料下寿登期颐;中峰乡的何先明老人在儿媳的照料下,度过了104岁的生日;业庙乡何楼村的高氏,在女婿的长期孝敬下,已103岁;太平乡杨洼村百岁老人杨氏的儿女们要求县电视台播放自己如何孝敬老人、让老人长寿的新闻……。

夏邑县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评选“好媳妇”活动,一直延续至今;80年代开展了“农民教育日”活动;90年代开展了“社会公德教育”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小康户”活动;2007年开始开展了三届评选“十大孝子”和“老人进新居”活动。全县评选出的“十大孝子”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少年,有孝敬父母的儿、媳,有孝敬岳母的女婿,也有孝敬爷爷的孙女。在每年初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进行隆重表彰。在众多获奖的颁奖奖项中,唯有颁发“十大孝子”奖和“老人进新居”奖时,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尊老敬亲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夏邑不断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夏邑属温带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62毫米;虬龙沟、巴清河、沱河、东沙河等河流自西向东横穿全境。夏邑素有“中原粮仓”和“食用菌之乡”的美誉。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红薯、烟叶等。夏邑是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常年粮食总产量10亿公斤,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盛产的红薯、苹果、食用菌等成为城乡居民合理膳食结构的主打食品,传统的汤、豆粥、鲫鱼蒲菜等佳肴也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其中鲫鱼蒲菜早在明代就为朝廷贡品。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吃了夏邑人献上的鲫鱼蒲菜,竟忘了行期,直至江南,还让御厨烹制鲫鱼蒲菜。夏邑土地肥沃,春华秋实。水质优良,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GB/T5750—2006标准;空气清新,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林木覆盖率达到26.9%。境内路成网,田成方,林成荫,大地如织,一望无际,享不尽一派田园风光。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优美亮丽的人居环境,社会进步的人际环境,使勤劳善良的夏邑人民和美生活,健康长寿。据统计,止于2008年,全县金婚夫妇6386对,钻石婚夫妇871对。韩道口镇班则启、班胡氏夫妇年龄分别为103岁和102岁,婚龄达84年。大部分百岁老人操劳一生,含辛茹苦,锻炼出过硬的身板;有些百岁老人的直系、旁系血亲均为高龄人员,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很多百岁老人性格直爽,爱说爱笑,快乐一生;百岁老人得到了家人的孝敬,生活环境舒适,心情愉快,美意延年;多数百岁老人以素食为主,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好,显现出良好的养生效果;有的百岁老人早睡早起,注重散步等活动,身体免疫能力强。

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

辛勤的劳作、善良的性格、和谐的环境,加快形成了夏邑独特的长寿养生文化;健康养生已成为夏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到休闲时间,公园里、小河边、树阴下、村头上,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在跑步、打太极拳、舞刀、耍剑、打腰鼓、做健美操等,给城乡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全县人民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确保老人不断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县老年书画院、老年体育协会、老年鼓乐队、老年文艺队等,经常开展活动,既锻炼身体,又愉悦了身心。全县24个乡镇均建有敬老院,县建有老年公寓、托老院。百岁老人每月都从民政部门按时领取100元敬老补助。

改革开放以来,夏邑人民大力弘扬孔祖文化,彰显礼仪之邦,以科学发展观打造孔祖文化品牌,推动了夏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工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亿元,增长4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增长10%,支出完成15亿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2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增长12%。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为0.2713。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以首批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夏邑县重点高中为龙头的三所高级中学,每年都为全国重点大学输送一大批优秀学子,近十年来,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输送学生近50人。2009年,又有6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立健全,16个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使“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正顺利推进。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和健身人群遍布城乡,踩高跷、打腰鼓、魔术、杂技等民间体育深入人心。2001年我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中共夏邑县委、县人民政府历来重视老龄工作,把全县老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了夏邑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村委成立了老年人协会,为全面开展老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夏邑老龄工作在全省、全市都分别位于先进行列,多次荣获省、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有5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和省、市老龄工作先进工作者。

夏邑县高度重视长寿养生文化研究工作,专门成立了夏邑县长寿养生文化研究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长寿养生文化研究活动,召开研讨会8次,先后出版《百岁寿星谱》、《健康大讲堂》、《长寿养生书画作品集》、《长寿与养生》、《走进寿乡——夏邑》等专著12部,开展现代长寿养生科普知识讲座36场(次),撰写论文120余篇。进一步弘扬了长寿养生文化,增强了全民养生保健意识。

在自然、社会和谐的孔祖大地上,这方水土养育了夏邑人民,使夏邑人民得以健康与长寿。

旅游资源

夏邑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战国时期筑建的古栗城,周围拥有3000亩水面的城湖,现经开发已形成集旅游、休闲、水产、商贸为一体的"天龙湖公园”,县城服务设施齐全,豪族、孔祖、栗城、天龙等数十家宾馆及商业、饮食服务网点遍布城区。 灿烂的孔子祖籍文化,标志着夏邑文明的昨天,一片片火热的开发区、工贸区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展示着夏邑美好的未来。名胜古迹

栗陆氏姒少康叔梁纥孔父嘉亓官氏

孔子梅殷纪东姚俊羽许小令

康帆

城市荣誉

2008年10月6日夏邑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河南省当时第一个、中国第八个获此称号的县,同时成为中国的第八个“长寿之乡”。

先后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铸件出口基地”、“中国打火机生产基地”、“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百佳县”、“河南省知名纺织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服装产业基地”,“河南服装承接转移优秀县区””,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并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县”、“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全省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并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示范区”以及“全省供销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信息比对平台建设试点县”、“全省网络投资重点县”、“省级知名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培育对象”。

夏邑城乡交通、能源电力、广电通迅等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物流等服务机构健全,公园花园、游园广场、宾馆酒店等消费休闲场所齐全。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中国魅力中小城市”以及“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生活习俗

衣着

清末,上层人物男着长衫马褂,女着紧身旗袍,均为丝绫绸缎。劳动人民平时均着短衣,男着偏襟短衫(俗 称大襟褂子,后改对襟褂子)。冬季着长衫棉袍,多不扣纽,拦腰束带,紧身利落。裤子,清末、民国均为大腰裤,折腰后束带,裤脚肥大,脱穿方便。较好的人家春秋穿无腰套裤,冬天穿全腰棉裤。劳动人民衣料均为当地手工织的染色土布(俗称上土大布),男尚深蓝,女尚浅蓝,小孩穿蓝底白花的土花布。丝光蓝、标准布、府绸之类的机织布(当时统称洋布),很少有人穿的起。

民国时期,夏邑县城出现西服、中山装、学生装、女短裙,当时认为新颖、时髦;清末的遗老遗少,仍着长衫马褂以示循古。劳动人民服装样式变易不大,只是机织染色布服装逐渐增多,但仍以土布为主。

建国后,长衫渐废,制服流行。年轻妇女渐由偏襟改为列宁式翻领对襟上衣,男女渐改穿制服裤(大腰裤渐废),一般均为机织的蓝色或青色布(土布渐废),色彩、式样较单一、古朴。1981年后,人民服装变化巨大,样式新颖,色彩缤纷,青年男女服装,城乡已差异不大。

帽子:清末,男人多戴六瓣瓜皮帽头子(顶上带红疙瘩)。民国时期,毡制礼帽流行,瓜皮帽渐废。农民冬天多戴棉线帽,俗称“猴帽”,夏戴草帽、斗笠。建国后,制服帽、工人帽流行,礼帽随长衫废除,冬有海军式的裁绒帽。1981年后,帽子式样大革新,据1985年商业部门统计,冬季购销男女冬帽近50余种。随着西服的流行,礼帽也在夏邑市场出现。

鞋:清末、民国时期,均穿自空缝制的乌帮白底的布鞋,劳动人民走长路多穿草鞋、棉线鞋,轻便而且代价低廉,冬天穿苇缨毛窝(用茼和苇缨编成)。棉鞋一般穷人穿不起。雨天穿麻窝或稻草窝子(用茼或稻草编织成),不仅防水性差,而且笨重磨脚。雨胶鞋夏邑早已出现,但价格昂贵,城市贫民和乡下人很少享用。建国后,雨胶鞋渐在乡间流行。均为半筒胶鞋。各种胶底布鞋,机制布鞋,塑料凉鞋,猪、牛皮鞋,也渐次普及。

袜:清末民初,人民多穿自家缝制的白布袜,穿时裤脚扎上带子。的渐穿线袜(俗称洋袜)。农民多给线袜缝上帮底,经久而磨。除冬天外,农民很少穿袜子。1980后,棉线袜渐少,已为各种化纤袜子取代,冬天赤脚的人已很少见。

饭食

清末、民国时期,人民食用的粮食,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绿豆、豌豆、豇豆、谷子、红薯等。农民以高梁、红薯为主食。有的地方习惯吃发面馍或死面饼子(用锅贴或蒸而成)。大米较少,逢年过节方能吃上一顿。 1981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夏邑县人民摆脱了吃高粱、红薯、回销粮的困境。 过去农民一年到头吃自家腌制的咸菜(如酱豆、萝卜干类)和晒的干菜,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鱼肉。婚丧喜庆,十大碗筵席,或六碟六碗,或八碟八碗筵席。夏邑宴席日趋丰盛奢侈。乡下有提高。由于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发展,猪、牛、羊肉、鸡、鸭、鱼、蛋、瓜、果、蔬菜,已充斥市场,满足需求,大大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

住房

千百年来均为土墙草房,即以泥土为墙,高梁秸或芦苇为芭,苫上茅草或麦秸。农村小康人家有前屋、堂屋、偏屋。很多穿苦人家只有茅屋一二间,一家数代同居一室。为防盗防寒,一般正房后墙均不留窗户,室内阴暗,夏天万为闷热。房屋结构质量较差,数年之后即开始破漏,以后得年年修葺。瓦房只有官衙、公署、庙宇、祠堂和城乡少数上等人家才有。1981年以后,房屋更新速度较快,夏邑县城房屋更新更快,一幢幢楼房从平台升起。城郊居民区砖瓦房鳞次栉比,农村新建的瓦房已经过半。但农村建房大部缺乏合理布局,样式单一,不光浪费耕地面积,而且设计多不合乎卫生要求。2000年以后,夏邑农村普建二层小楼房。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夏邑各乡镇, 首先富有的居民, 率先建起三层或四层的小洋楼。里面配有卫生间,淋浴房,空调等等。

出行

建国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夏邑占主要地位,经济落后,交通工具原始、笨拙,民国时期,夏邑有黄包车(群众叫“洋车”),后有商办汽车,乘坐的多为官绅、富商。劳动人民外出多系步行。运输大都靠肩挑手推,长途跋涉,饱尝胼手胝足之苦。 建国后,汽车渐多。1982年以后,自行车基本普及,私人机动车辆日益增多,陆路、客运、货运均较方便。 2008年以来 ,由于国家实行汽车补贴政策, 各个乡镇的汽车拥有量激增, 有的村民家中拥有2至3辆小汽车。

宜居优势

夏邑夏邑
夏邑县委、县政府为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先后整修了17条主干街道,新建11条道路,形成了城区12横11纵的道路格局。先后建成了天龙湖公园、运河公园、福寿广场、天龙广场、栗城广场等17处景点和六大街心雕塑,总面积78.1万平方米。孔祖大道、雪枫大道等14条县城主干道绿化带如绿色画卷绵延在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一街一景。城区新植草坪12.3万平方米,栽植花灌木17.8万株,夏邑县现有绿地面积1077.5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94.4公顷;绿化率31.75%,绿化覆盖率42.37%。城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林化县城。如今,夏邑县城街道宽阔笔直,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彩桥凌空,霓虹闪烁,花红草绿,天蓝水清,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不愧是镶嵌在豫东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城市功能和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中国魅力中小城市”,获得了“河南省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及“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称号。同时,夏邑还是“中国长寿之乡”,空气质量良好,水的含硒量高出全国平均值3倍以上。夏邑的长寿现象引起了国家主要媒体的特别关注,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夏邑旅居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的华人华侨纷纷致电询问家乡的长寿现象。

在城市建设带动下,小城镇建设也迈出新步伐。2013年,城关镇、会亭镇已申报“全国城镇化发展重点镇”,会亭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会亭镇、车站镇、李集镇、杨集镇被定为市级重点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膨胀了城镇人口,加快了夏邑县城镇化进程。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下一篇 杜鹃之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