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县
- 行政代码
- 140426
- 行政级别
- 县
- 长途区号
- 0355
- 辖区面积
- 1166km2
- 人口
- 约16万人
- 人口密度
- 137人/km2
- 邮政编码
- 046000
- 车牌号码
- 晋D
- 隶属政区
- 长治
目录
全县总土地面积1665987.8亩,其中耕地面积300564.2亩,园地面积31585.9亩,林地面积422911.3亩,牧草地面积347769.2亩,建设用地面积74781.4亩,未利用地面积410284.8亩。全县土壤划分为二个土类(褐土、草甸土),三个亚区,20个属,59个土种。其中以褐土为最多,占总面积96.8%, 遍布在全县各乡镇。其次是草甸土,占总面积的4.3%, 分布在清漳河、浊漳河及其支流两岩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
黎城县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和清漳河,分别从南北由西向东过境,以横岭为界,流入浊漳河的有平头河、中庄河、原庄河、小东河,流入清漳河的有龙王庙河、大南河、白寺交河、南委泉河、柏官庄河、源泉河、香炉交河。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851亿立方米,
黎城,春秋为黎侯国。汉、三国迄两晋,为潞县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置刈陵县,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唐初,先属韩州,后属潞州,隶属河东道;天二年(905)改为黎亭县。五代唐复为黎城县。宋属河东路潞州,天圣三年(1025)迁县城于原县治东南4公里的白马驿,即今县城;熙宁五年(1072)并入潞城县;元右元年(1086)复置黎城县,自此县名历代不改。金属河东南路潞州,贞三年(1215)升涉县为崇州,黎城属之;贞右四年(1216)崇州复为县,黎城仍归潞州。元属晋宁路潞州。明代中前期属冀南道潞州,
黎城县辖5个镇、4个乡:黎侯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黄崖洞镇、西仵乡、停河铺乡、程家山乡、洪井乡。
201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
科技事业较快发展。2012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917人,在校学生2758人,毕业学生945人。全县普通初中学校10所,全年招生2402人,在校学生7396人,毕业学生2206人。普通小学学校133所,全年招生2413人,在校学生13321人,毕业学生2529人。职业中学全年招178人,在校生648人,毕业学生41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318人。
全年全县申报各类各项科技计划共26项。受理各项专利申请25项,比上年增加7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6项。全年全县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奖4项,其中有4项技术获得省科技奖项。
全年检定计量器具851台件(次)。为各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2012年,民生“两项收入”不断提升。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67元,比上年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5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812元,较上年增加1839元,增长7.7%。
黎城县历史悠久,“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长达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发掘证明我县是古黎侯国所在地。女娲补天、蚩尤争天、许由洗耳、燕王争雄、西伯戡黎等神话传说和
人均绿地面积达42平方米。县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是华北地区首家“国家卫生县城”,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我县“全国文明城镇”称号。全县邮电通讯发达,电力传输通达,城乡基础条件完备,硬件环境极佳。黎侯庄园是我县城镇特色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已建成自然疏散型欧式
冯奉世(公元前?—前39年),字子明,西汉上党潞(今黎城县七里店村,汉时黎城属潞)人,战国时上党太守冯亭之后。
武帝末,冯奉世选为郎官。昭帝时,因功补为武安长,后失官。时年30余,始刻苦攻读《
核桃素称黎城“四大宝”之一。黎城县盛产的长圆绵核桃,为黎城“四大宝”之首,其果实中大,呈长圆形,果壳稍薄,表面较粗,出仁率和出油率高,并可取整仁,品质上等,味香可口,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富含营养的干果。核桃仁一般含油量70%左右,高的达75%以上,为
“开花馍”,又名“笼饼”,亦称“白银如意”,“佛手如意”是一种用小麦面粉蒸制成的古代食点。《隋园食单》中有“千层馒头”;《清稗类抄》中有“山药馒头,荞麦馒头”;《晋书•何曾传》中有:“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宋高承《事物纪原》中有:“秦汉逮令,世所食,初有饼、胡饼、蒸饼、汤饼之四品。惟蒸饼至晋何曾所食,非作十字坼,则不下箸,方一见于此。以是推之,当出自汉,魏以束也。”从以上古籍中可以看出馒头的种类很多,晋何曾所说的“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就是不开花者不食,指的就是开花馒头。其实开花馍早在汉、魏时,山西就有了这种食品。
这种食品在山西上党一代传说是,
座落在县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该庙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庙将门作楼,系三层重檐,故俗称三节楼。现存建筑主要有门楼和正殿。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属明代风格。台基呈长方形,长18米,宽12米台高2.35米。
门楼正中横挂一匾,-“群峰环翠”。屋顶形制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正脊、吻兽、垂兽、戗脊兽、套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山花出际施博风板,悬鱼作卷云如意式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用材粗壮宏大,巍然壮观,为黎城古建筑之冠。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六椽伏前后接乳,通檐用五柱,基本上为现代风格,台基边长18米,呈正方形,台高1.37米。
殿内一排前金枝,屋顶形制为悬山顶,正脊、吻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威严肃穆。黎城城隍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崖洞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占地约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黄色崖壁上有一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
1939年7月,八路军军工部遵照-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在黄崖洞水窑山建立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手榴弹、马尾弹、五零炮等,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兵工基地。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军井关三十六师团第四、第六混成旅共五千余众,陆空联合,进犯黄崖洞。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九百余名指战员奉命保卫,凭借天险与敌血战八昼夜,歼敌千余人,赢得了敌我伤亡六比一的辉煌战绩,“开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记录”,又一次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我军工生产的阴谋。军委在《战役综合研究》一书中,评价这次保卫战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从泊龙山庄出发,越过-同志题写的“黄崖洞”的汉白玉琉璃牌坊,便是入口的瓮屹廊。廊长0.5公里,两侧崖顶欲合,仰视如一线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步出廊底,有120级石砌磴道,旁有碉堡,形势十分险要。前行豁然开朗,是新辟的高山公园。中心堵泉成湖,上架六曲板桥,中建“敬英亭”,供游人赏景小憩。四周奇峰异石,云雾飞瀑,又有镇倭塔、飞虹桥、小山亭相点缀,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面。顺山势步步登高,便是烈士陵园。陵园由纪念碑、烈士墓、题词石和纪念馆组成,屹立在四季常青的松柏丛中。陵园西北500米的崖壁山腰上就是黄崖洞,行人可侧身横步沿铁制悬梯攀登到洞内。洞平面呈喇叭形,宽18米,深72米,高25米,曾是兵工厂的仓库。崖缝间有两条黄龙横卧其中以烘托气氛。相传,黄龙替天行道,施雨济民,久而久之,黄龙吐出的黄烟把崖壁都熏黄了,所以黄崖洞又叫黄龙洞、黄烟洞。步下黄崖洞,又有左权副总参谋长的简陋住处。沿着山间小道向东南行进,就是当年水窑兵工厂的旧址,“血染水窖口”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黄崖洞,陡峭的山势,奔腾的飞瀑,葱茏的林木,构成了一处天然的公园,国家最近特批组建黄崖洞国家森林公园。
该塔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三周年纪念塔”。于1940年9月建。因其地基水土流失严重,危及塔基,于1986年6月迁于本镇下寨村边的小山岗上,距原址3公里,紧临黎左公路。
纪念塔为五面直体尖顶式,高6.3米,呈长方形,长13.3米,宽11.3米,高1.5米。塔身底部五面以石碑镶砌。
纪念塔碑文记载和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处境最艰苦的短短三年中,英勇奋战,抗击敌寇,战绩辉煌,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扭转了战局,建立了晋冀豫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确立了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的八路军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坚定信念。
抗日三周年纪念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