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介休市

介休地处太原盆地和太岳山的结合部,太原盆地西南端,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年平均气温10℃,降水量493毫米。介休市是一个县级市,距省会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744平方公里。介休山河秀丽、景色宜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境内绵山如屏耸立,汾水似带环绕,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绵山风景区是六大低山旅游风景区之一,以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著称,寺庙、道观大多建于悬崖壁之间,主景抱腹岩岩顶伸出,呈抱腹状,洞内可容万人,实属罕见。
中文名称
介休市
外文名称
Jiexiu
别    名
界休、介州、定阳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山西省 晋中市
下辖地区
5个街道、7个镇、3个乡
政府驻地
介休市西大街139号
电话区号
0354
邮政区码
032000
地理位置
太原盆地偏南
车牌代码
晋K
行政代码
140781

目录

介休市介休市

介休是一个县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北侧,汾河南畔。距省会太原市139公里(直线距离110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2年成为山西省首批扩权县(市)之一。全市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市区辖7镇3乡251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境内平川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从北向南梯次排列,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侧。东西最宽处38.5公里,南北纵长38公里,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占山西省总面积的0.47%。 介休整个地势形态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南部为山区,主峰有绵山、天峰山等,属太岳山脉,面积3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09%;中部为丘陵区,面积19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86%;北部为平川区,面积为2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05%。 

行政区划

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北关街道、西关街道、东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坛街道、义安镇、张兰镇、连福镇、洪山镇、龙凤镇、绵山镇、义棠镇、城关乡、宋古乡、三佳乡。

地形地理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地跨东经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距山西省会太原139千米,距晋中市榆次区112千米,东北与平遥县、汾阳市接壤,西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北与孝义市相望。北起义安镇任家堡村,南至绵山顶端艾蒿坡;西起义棠镇圪塔头村,东至张兰镇南窑头村。全境东西长38.5千米,南北宽38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744平方千米。

介休整个地势形态呈南高北低,海拔740~2487米。南部为山区,主峰有绵山、天峰山等,属太岳山脉,面积31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2.09%;中部为丘陵区,面积191.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5.86%;北部为平川区,面积为237.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2.05%。市内汾河横过境北,绵山雄峰屹立在境南。 

气候条件

介休处于中纬度季风气候区域,温带季风气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气候温和。全年日照时数年份均在200天以上,2500小时左右,其中丘陵山区少于平原,南部少于北部。据1954—1994年气象资料统计,介休年平均气温为10.4℃,冬夏季气温变幅较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区降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无霜期平均为175天,其分布趋势为平川丘陵长于南部山区。

自然资源 

介休市介休市
土地资源

介休共有土地1114844.8亩,其中耕地399558.2亩,林地248092.7亩,园地26868.8亩,牧草地3070.2亩,水域用地1759亩,居民工矿用地120787.5亩,交通用地8751.9亩,未利用地161156.5亩(含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滩涂、深土地、田坎、河流水面、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144800亩。 

矿产资源

介休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产达27种,其中燃料矿产1种,金属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24种,水气矿产1种。探明储量的有5种,其中煤分布在10个乡镇,面积533平方千米,储量为62.25亿吨,可采储量为32亿吨;粘土储量为1024万吨;陶瓷土储量3000万吨;铁矿储量200万吨;硫铁矿储量50万吨。

生物资源

介休境内已发现的陆栖动物有60余种,其中鸟类19种,哺乳类16种,爬行类27种,两栖类2种。大型动物有山羊、豺、狼、豹、野猪等。在野生动物中,梅花鹿金雕三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穿山甲马鹿、勺鸡等十种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啄木鸟、刺猬、豹猫等六种属于山西省保护动物。中草药材有猪苓地骨皮香加皮荆芩、山桃仁、酸枣仁、麻黄、黄芩、板蓝根、紫苏、椿根皮、绵贝、元胡、大叶三七、荔枝草、野山参等。

历史沿革

介休市介休市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建置邬县,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东魏时,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邻县灵石公元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地域。隋、唐时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宋、元、明、清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文,介休撤县改设县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依旧隶属晋中行署。现辖7镇3乡、232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      

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置邬县。秦置界休县。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介休县,以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亡在其境内的绵山(介山)上而得名。十六国时期邬县、介休两县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十九年复置邬县。北齐天保年间并入永安县。至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恢复。大成元年(579)改名平昌县。隋开皇十年(590)析置灵石县,十八年复名介休县。隶属太原郡、西河郡、汾州、汾州府等。1992年撤县设市。 

经济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逼近1000亿元。

2012年,全市经济在前两年高位运行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达到985.9亿元,经济总量逼近1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2%,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达到30073元。 工业增加值逼近500亿元。2012年,工业增加值逼近500亿元,达到480.9亿元,同比增长13.7%。地方矿原煤产量突破6000万吨,达到6097.4万吨;焦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127.4万吨;发电量逼近200亿千瓦,达到197.8亿千瓦。 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10.4亿元,同比增长18.1%;一般预算收入接近100亿元,达到99.2亿元,同比增长27.2%。

二、农业生产发达度提高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市粮食单产406.8公斤/亩,同比增长9.3%,在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减少2.1%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到169.5万吨,增产7.0%,创下了历史新高。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蔬菜产量250.9万吨,同比增长10.9%;水果产量39.4万吨,同比增长11.3%;肉类总产量16.97万吨,同比增长8.5%。 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49.9万千瓦,同比增长4.8%。机械播种面积25.6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11.7万公顷,分别同比增长4.1%和12.5%。全市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7.5%。

介休市介休市

三、经济转型重点突出 传统产业突出素质提升。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后的煤矿升级改造、矿井竣工试生产,全市煤炭产业素质明显提升。2012年,全市原煤产量7975.5万吨,同比增长20.7%;煤炭行业增加值330.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8.8%;煤炭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1.8%,煤炭行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焦炭行业兼并重组,生产集中度得以提高。2012年,全市焦炭产量1127.4万吨,同比增长19.9%;焦炭行业增加值完成39.6亿元,同比增长26.9%。随着左权电厂榆次瑞光电厂等企业的投产,全市发电量迅速增长。2012年,全市发电量197.9亿千瓦,同比增长81.9%,电力行业增加值实现12.1亿元,同比增长62.4%。 新兴产业突出扩大规模。投资近2亿元建成的文化产业项目《又见平遥》,是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由能源大省向文化大省转型跨越的重要旅游发展项目之一;2012年,随着山西强伟纸业等企业投产,全市除煤、焦、冶、电以外的新兴接替产业工业增加值69.3亿元,同比增长13.5%。 项目转型突出升级换代。2012年,全市投资一方面集中于围绕大太原都市圈建设,引领晋中、太原同城化发展的高校新区、和榆高速公路、龙城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带动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41.2亿元,增长44.1%。另一方面,以中航特种装备汽车为标志的装备制造项目,以平遥煤化新型光学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以及介休青云轻型直升机等产业转型标杆项目都取得快速进展。

四、三大需求同步加快。

一是投资强劲。全年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4.1亿元,同比增长28.2%。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11年的4:55.2:40.8转变为2012年的3.5:50.7:45.8。快速增长的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的改变为晋中经济继续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消费平稳。在国家和省积极扩大消费、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作用下,全市消费市场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3亿元,同比增长16.0%。从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零售类值看,汽车类零售值29.9亿元,同比增长22.3%;石油类72.0亿元,同比增长21.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15.5亿元,同比增长15.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8.4亿元,同比增长23.0%。 三是外贸回升。《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49466万美元,总量超过2010、2011年两年进出口总额的总量,同比增长112.2%。其中,出口额24930万美元,同比增长8.1%。主要商品出口呈恢复性增长,从出口金额看,焦炭同比增长52.3%,钢材同比增长22.7%。  

社会事业

科技发展成绩斐然。更加注重大中型企业的科研开发活动,增加科技投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继续加强。2012年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949件,同比增长25.0%。受理发明专利申请288件,同比增长38.5%。全年全市授予专利权476件。按照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比上年增加1家,创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2.7亿元。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九年义务教育取得明显效果,2012年,全市小学、普通中学在校生分别达到23.04万人和17.21万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获得迅速发展。2012年,全市高等院校达到9所。教育的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2年,全市逐步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平遥国际摄影展”已成为我国举办规模最大、艺术水准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节庆活动之一;印象系列《又见平遥》项目的投产,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情景体验演出项目;连续举办多年的晋中“社火节”、“十台大戏闹新春”等演出活动,使晋中的文化建设真正的面向基层,贴近了群众。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市医疗设施和医技人员数量也不断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市卫生机构3661个(含村级卫生室2640个),床位总数达到12833张,卫生技术人员15712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医护人员的增加,给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体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夏季,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市运会,参赛规模、参与人数均超过前三届;9月中旬,首届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完美演绎了晋中体育文化的底蕴,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年内,晋中市“500米健身圈”工程交付起用,惠及60万群众。全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风景名胜

虹霁寺虹霁寺
虹霁寺

虹霁寺又名滚钟寺,位于介休市城西10余里的义棠镇师屯南村的银锭山巅,寺内有虹霁寺塔、滚钟坡、天王殿等。史料记载,该寺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破刘武周于汾州,立寺。该寺自唐初建,明万历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复修,乾隆金妆,后几经战乱。银锭山巅古塔,系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山前流过汾河,景同延安宝塔山,百姓称“小延安”。  

1993年,介休市加大开发旅游资源力度,虹霁寺如枯木逢春。当地除修复寺庙外还新增了寺牌楼、人工瀑布、得月亭等旅游景点。站在几里之遥,人们就可看见矗立在银锭山巅的虹霁寺古塔,雄伟的古塔同山前流过的汾河交相辉映。      

2005年由于一些煤矿越界开采,致使银锭山上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塔虹霁塔出现严重倾斜。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文物部门已经关闭了虹霁寺景区,目前寺庙的修缮保护工程正在进行,很快就会重新开放。

史公塔史公塔
史公塔

北坛塔,又名史公塔,位于介休市西北的绿野上,为一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介休人纪念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介休县知县史记事兴学赈饥而建。塔建35米,塔刹、覆盆饰以黄绿两色琉璃,外观雄浑秀丽,金碧辉煌。塔西每层四面开砖券窗户,有木梯、台阶可登顶远眺。塔顶长有银杏树,每逢有银杏坠地,人们视之为仙物,争先捡吃。塔后有诸葛亮庙,塔前有小亭、水池、绿柳。近年塔周修建了北坛公园。

介休祆神楼

介休祆神楼,位于介休顺城关大街东端。这是一个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的古代建筑物。祆神楼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对结义庙进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楼。 

介休秦柏岭风景区

秦柏位于介休市西南15公里处的西观村柏树岭,相传为秦初植种,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树根部围长16.7米,树冠高16米,主杆高2.6米,距离地面1.5米处的树围11.8米,之上分有10各树杈。每个枝杈平均周长3.1米,最粗一枝周长4.75米。现仍枝繁叶茂,常青永翠,树荫覆盖面积近300平方米。秦柏比陕西黄陵轩辕柏(树围10米)粗了1.8米,其周长围全国柏树之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有“华夏第一柏”之美誉。 

绵山风景区

从太原南行一百二十六公里到介休市,介休东南十七公里就是绵山.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毗邻古城平遥,又与灵石王家大院近在咫尺。  绵山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二千五百六十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有人说绵山“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道不险",这大概不是夸大。这里山光水色、文物胜迹、革命遗址集于一山,可说是步步有景景景有典。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绵山北麓的龙凤镇张壁村。古堡随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三面临沟,背靠绵山,地势险要。东西长374米,南北长244米,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东距平遥古城四十公里,西至灵石王家大院、南到绵山风景区、北至介休市区均为10公里。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龙井市    下一篇 浚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