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应县

应县,是山西省朔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全县平面图呈平行四边形,总面积为1708平方公里,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46.5公里,下辖3镇9乡,县政府位于金城镇三环路。县城北部有世界著名的木塔。应县木塔也叫佛宫寺释迦塔。它和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中文名称
应县
外文名称
Yingxian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电话区号
0349
邮政区码
037600
面    积
1708平方公里
人    口
32万
方    言
晋语大包片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
应县木塔
车牌代码
晋F
行政代码
140622

目录

应县应县

应县地处塞外高原,位于山西省境北部。面积1708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全县有耕地81.4万亩,农作物以谷子、玉米、土豆、高粱、黍子莜麦、小麦为主。黄芪、大蒜是本县的特产,年产分别为80万、30万斤。矿藏资源有石英、铁、沸石、、锆等。工业有电力、麻纺、棉织、化肥、水泥、农机、造纸、陶瓷、酿酒等生产。交通以公路为主,通经本县的干线公路有朔州市至广灵洗马庄、繁峙砂河至内蒙水泉娄两条。此外还有简易公路和大车路多条,连结县内乡镇村庄,交通尚称方便。

境内文物古迹有著名的应县木塔,建于辽代,高66.7米,是国内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此外,还有县城内东北隅的净土寺(又称北寺),建于金代,历经修葺。寺内殿堂构造灵巧,金碧辉煌,为金代建筑之精品。其他还有长城、古城、三岗、四镇等古遗址,都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行政区划

应县辖3个镇、9个乡:金城镇、南河种镇、下社镇、镇子梁乡、义井乡、臧寨乡、大黄巍乡、杏寨乡、下马峪乡、南泉乡、大临河乡、白马石乡,共有10个居委会、321个行政村,391个自然村,县政府驻金城镇

地理位置

应县,地跨东经112.58’—113.37’,北纬39.17’—39.45’之间,东邻浑源县,西向平朔邻山阴县,北邻怀仁县,南毗繁峙县、代县。本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恒山山脉,是桑干河滹沱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间。著名山峰有卧羊场、跑马梁、关帝庙梁、鹰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场最高,海拔2333米。东北、西北为黄土丘陵区。 

气候条件

应县地处大同盆地南端,一分山二分川,恒山、龙首、黄花三山南北拱卫,浑河、桑干河东西绕城,山列如屏,水环似带。境内南高北低,最高卧羊场海拔2333米,最低北张寨村983米,相对高差1350米。  

应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1℃,日照2844小时,降雨量380毫米左右。山区无霜期90-110天,川区无霜期130-141天。应县境内气候寒冷,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水量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

自然资源

动植物资源

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马铃薯、大麦、高梁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葵花、蓖麻、胡麻、黄芥、瓜类和各种蔬菜。应县境内野生动物有54种。哺乳类有灰狼沙狐猪獾金钱豹等,草食动物有狍子野兔鼠类等。鸟纲类有野雉石鸡半翅猫头鹰、啄木鸟、麻雀、鸽等。树种平川主要有杨树、柳树、刺槐,山上有华北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等。经济林主要有仁用杏、苹果、接李树等。天然野草花卉有275种。野生药材有黄芪甘草枸杞子柴胡蓁艽苍术远志等十余种,各种花卉74种。特产正宗黄芪具有条长而顺,皮光而细,空心小、粉质大,质地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治疗各种癌症的保健药品,年产30万公斤,销往东南亚、西欧等30个国家。

应县应县
水资源

应县水资源总量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64立方米,亩均占有量183立方米。全县地表水总流量0.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0.9亿立方米。从70年代开始,由于降雨量逐年减少,致使全县地表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峪口清水流量、水库蓄水量也相应减少。

土地资源 

应县共有土地256.1万亩,其中农耕地116.3万亩(基本农田82万亩),黄芪地16.2万亩,林地23.7万亩,果园1万亩,牧草地42万亩,水域占地15万亩,建设用地10万亩,未利用地31.9万亩(含盐碱土沟、岩石裸露山地、荒地、滩涂)。1999年末人均占有耕地3.4亩。

矿产资源 

应县境内无煤,已经发现矿产资源达20多种,主要分布在南山。脉金矿、沙金矿初估储金量1吨左右。赤铁矿矿体厚度3米左右,最高品位58.2%,储铁量400万吨。银矿储银量800吨左右,铜矿储铜量900吨左右。稀土金属矿石储量5万多吨,稀土总储量298吨。非金属矿石英石质地纯白,含硅达98%以上,易于开采储量500万吨。石灰石氧化钙含量54%,储量达8000万吨。瓷石矿储量2000万吨,长石储量22万吨,沸石储量1000万吨,花岗石辉绿岩玄武岩质地硬、色泽好、块度大、易开采,总储量达1亿万立方,是加工石板材的好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历史沿革

应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战国时归赵,秦归雁门郡。西汉时在应境建剧阳县。北魏恒州,三国魏废,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时以金城置应州。宋代应州为辽所据,元朝应州领金城、山阴县。明初金城县并入应州,清朝应州隶属大同府。中华民国元年应州改为应县。1948年隶属察哈尔省,1952年重归山西省雁北地区。1993年应县划归朔州市管辖。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挺进晋东北开辟了应县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成立了中共应县县委、应县抗日政府,组织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斗争。1939年刘苏率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到应县活动,打击日伪匪军,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除奸反霸斗争。抗日战争胜利一,八路军雁北支队,晋察冀军区四纵队先后两次攻打应县城歼灭乔日成顽匪主力部队。1948年4月晋冀军区一纵队在司令唐延杰、政委王平指挥下开始第三次围攻应县城顽匪,5月25日消灭乔匪部队,应县宣告解放。县委、县政府从乡下迁入应县城。  

近代以来,应县革命志士辉煌史册。辛亥革命时,有孙本然领导反清起义。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曹汝谦周恩来领导下,任第一支革命武装大元帅会铁甲车队政治教官,后为革命献身,成为名载史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县内大批热血青年,血洒疆场、名垂千古。幸存者有张子珍、刘忍、刘苏、解放后均为我党我军高级干部,授予少将军衔。

经济发展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340442万元,同比增10%。2010年应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2980万元,同比增长24.49%,增收452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164万元,同比增长24.8%,增收2020万元;上划中央收入完成9651万元,同比增长24.67%,增收1910万元;上划省级收入完成2374万元,同比增长22.94%,增收443万元。

应县应县
第一产业

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3533元,同比增6.2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46千公顷,同比增加1.52千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65千公顷,同比增加0.13千公顷;糖菜播种面积2.67千公顷,同比增0.24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8.44千公顷,同比减少0.53千公顷。 2010年粮食总产量22525154吨,同比增加了24503吨,增12.2%;油料总产量3294吨,同比增加162吨,增5.2%;糖菜总产量137072吨,同比增加48741吨,增55%;蔬菜总产量356368吨,同比减少8.2%。 2010年末奶牛33195头,同比增加3095头,增10.3%。2010年末猪、羊和家禽存栏分别为71415头、186697只、220000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11.2%、增25.2%、减11.7% 。全年牛奶总产量55544吨,比2009年同期增加1544吨,增2.9% 。肉类总产量8963吨,比2009年同期增加1712.22吨,增23.6%。禽蛋总产量2268吨,比2009年同期减少543吨,减19.3%。 2010年农业化肥施用量(按折纯计算)18617吨,比上年减少1423吨,减7.1%。地膜使用量1342吨,比上年增加229吨,增20.5%。农村用电量757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1238万千瓦时,增19.5%。农用柴油使用量2805吨,比上年增加102吨,增长3.8%。 2010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5.92亿元,可比价总产值12亿元。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可比价4.6亿元。

第二产业

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96501万元,同比增12.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产值208046万元,同比增长28.18%;产品销售率91.08%;实现利税14004万元,同比增9.57%。 2010年应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年有资质等级有2家建筑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7322万元,竣工产值13795万元;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7322万元,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679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4029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6025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60408万元,同比增11.3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11%。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0年,应县一中顺利通过了省示范高中复评验收,跨入山西省示范高中行列。高考成绩也有较大提升,报考人数3766人,达一本、二本线的考生694人,达线总数比2009年的555人增加139人,总达线率18.43%,比2009年增长5.31%。应县一中创办于1952年,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 

医疗事业

2010年完成了100个村卫生室的改造升级和国债项目投资160万元、建筑面积2400平米的新建40个村卫生室建设及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3.2万平米的新建县人民医院前期准备工作。村医的补助每人400元2010上半年已全部拨付到位。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三级达标率为93%,县级达标率为100%,乡镇卫生院11个达标率为92%,村卫生室261所达标率为87%。 

社会保障

2010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85696人,农村65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28225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五保保障人数33085人;新农合参保人数238283人;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3000人,职工医疗大病救助参加人数6000多人,做到了保基本、广覆盖。 

风景名胜

应县木塔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

应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繁多。其中矗立于县城的应县释迦木塔最为著名。释迦木塔俗称应县木塔, 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还要高16.4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 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近年来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在进一步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应县城内东北角。据清代《应州志》载,净土寺于“金天会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创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大雄宝殿是全寺之主殿,为金代原物,深广各3间,平面呈方形大殿设覆斗形大花板,以梁袱划分9格,分别作成9个藻井,中部的斗8藻井最大,藻井下饰以天宫楼阁,作混金彩画。另外8个藻井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花丽,是少见的金代珍品。净土寺除大殿尚保存完好外,其余全都在“文革”中拆毁。

应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应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座落在县城正北城墙原址。纪念碑为正四棱柱形,高5米,镌刻有539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牺牲的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早期革命英烈。烈士塔前竖有曹汝谦、刘苏烈士纪念碑。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通化市东昌区    下一篇 安泽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