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太原市迎泽区

迎泽区是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市、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全区下辖迎泽、柳巷、文庙、桥东、庙前、老军营六个街道办事处和郝庄镇,迎泽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宋建太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上溯千年以前的唐明古镇。迎泽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太原市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和对外交往的“窗口”。迎泽大街、解放路、新建路、五一路、并州路、建设路、府东街、府西街等全市主要交通干线纵横全区。
中文名称
迎泽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山西省太原市
电话区号
0351
邮政区码
030000
地理位置
东经112°41′ 北纬37°51′
面积
104.57平方公里
人口
49.16万
方言
太原话
气候条件
温带温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
文庙,崇善寺,纯阳宫,开化寺
机场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火车站
太原火车站
车牌代码
晋A

目录

迎泽区是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市、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全区下辖迎泽、柳巷、文庙、桥东、庙前、老军营六个街道办事处和郝庄镇,89个社区、29个村,总面积104.57平方公里,总人口49.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5万人。迎泽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宋建太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上溯千年以前的唐明古镇。迎泽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太原市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和对外交往的“窗口”。

太原市迎泽区太原市迎泽区
迎泽区地处在太原市中南部汾河以东的河谷平原,地面平坦,微向西南倾斜,地势北高南低,属晋中盆地(即太原盆地)的北端,由冲积平原组成,地面海拔高度为800米左右。地理位置座标为东经112°41′,北纬37°51′。迎泽区深处大陆内部,属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中的季风暖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5℃~10.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底,为36.10℃~39.4℃之间;最高气温曾高达39.4℃(1955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之间,最低气温曾出现过-25.5℃(1958年1月26日)。每年1月最冷,月均-6.4℃左右,7月最热,月均气温一般在23℃左右。气压最高为(十二月份)929.7百帕~935百帕;最低为(七月份)864.6百帕~907.5百帕。风向

太原市迎泽区太原市迎泽区
太原市是一座历史名城,古称晋阳,大约创建于公元前497年,为早期的赵国都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初置太原郡,从此始有太原之称。之后,北朝、隋、唐时期,太原一直为历代重镇。到了五代,晋阳曾先后为后晋、后汉、北汉之都城。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后,派其弟赵光义于公元979年攻克晋阳,火烧全城,一代名城化为灰烬。公元982年,赵光义又委派部将潘美重建太原城。这样一直到民国初期的军阀阎锡山统治山西,以太原为首府,上下两千多年,古城太原,历经战乱,迭遭更替。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

太原曾以其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闻名遐迩。早在唐、宋时期,太原就已成为一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宋代太原陶瓷中的“木理纹瓷”在中国独树一帜。元代以后,太原是中国武器制造中心。唐、宋以来,太原的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到了明代,当时的太原大南关作坊、商店星罗棋布,盛况空前,古人曾有“蔽天光、发地脉”之赞。迎泽区是太原古城的

迎泽区是省城太原的商贸中心。区内有双合成、益源庆、六味斋、老鼠窟、宁化府、老香村、认一力等省内外享有盛名的百年老字号店铺,近年来,迎泽区实施“三产立区、商贸兴区、民营强区、文化塑区”发展战略,不断巩固传统商贸优势,

太原市迎泽区太原市迎泽区
发展了华宇购物中心、贵都世纪广场、御花园时代广场、天美名店等大批新兴大型商业企业,吸引了麦当劳、肯德基、美国戴斯酒店、苏宁电器、深圳铜锣湾广场、天津家世界、香港戴德梁行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加盟。目前,全市年营业额在千万元以上的大型商业企业有90%位于迎泽区。全区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8200多家,区属工商企业400余户,民营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区总量的83.2%,纳税额占到全区税收的2/3。发展了大南门通讯产品、解放南路体育用品、桃园路餐饮服务等特色商业街,特色经营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进和发展了铜锣湾商业广场、朝阳鞋城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具有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新增营业面积超过百万平米。网络通讯、物流配送、中介咨询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社区服务业向网络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山西昆烟、太原刚玉等大型驻区企业和医药、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实施了饮水解困及松小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退耕还林20000亩,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民收入

迎泽区西南有闻名遐迩的天龙山旅游区、晋祠旅游区;区内有双塔永祚寺、崇善寺、古清真寺等名胜古迹和省博物馆、万寿宫及迎泽公园、儿童公园等省城著名旅游景点;此外,以双塔寺为中心的“佛”文化旅游区、以王家峰千亩梨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文化旅游区和以北齐壁画墓为代表的“古”文化旅游区正在逐步形成双塔景区新的旅游品牌,与城区内的杰特曼国际娱乐城、名流国际俱乐部等现代化休闲场所交相呼应,已成为城市文化、旅游建设的新亮点。区内有各类正规旅游服务机构20多家。

文庙即孔庙。位于上官巷东端,是太原规模最大的庙宇,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原崇善寺废墟上重建,坐北朝南,前后三重院落,在中枢线上依次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及厢房等。四周红墙高耸,整座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巍峨壮观。1919年(民国8年)辟为省图书博物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改为省博物馆至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市迎泽区太原市迎泽区
崇善寺位于上马街中部南侧。初名白马寺,创建于唐,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明朝时定名崇善寺。现存寺宇为明洪武十六年(1383)晋恭王朱?所建。崇善寺的建筑包括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和大悲殿。殿内神台供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像高8.5米比例适度,衣纹流畅,完好无损。寺内还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经和珍贵的壁画摹本,是研究古代宗教、历史、绘画、文学、书法艺术、印刷技术的宝贵资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纯阳宫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清乾隆年间(1736~1795)增筑巍阁。纯阳宫是太原古代建筑群和园林建筑中的一颗明珠,从古雅端庄的大门开始,一连四进院落,延中轴线自南而北展开四柱三楼的“道德坊”,单檐歇山的“吕祖殿”,上楼下窑的“瀛州洞”,九窑十八洞的“八卦院”,飞阁栈桥的“八卦楼”,以及面阔三间的巍阁“祖师殿”,拾极登楼,尽览古城风貌,总体设计,独具匠心。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建关公亭及碑廊20楹。现纯阳宫为省博物馆二部,辟有大小21个陈列室,陈列着两千多件文物珍品,供游人参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古寺位于解放路南端东侧,驻解放路31号。始建于唐贞元年(785),宋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门前牌楼一座,横匾“清真古寺”。寺主体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檐柱砌入墙内,殿内为阿拉伯式装饰,圆柱挖槽迭楞,彩绘施沥粉贴金,富丽堂皇。周围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经文数段,雕刻精细工整,院中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楼,左右碑亭对峙,亭内碑刻为北宋黄庭坚草书,元赵孟頫和清傅山观后题铭,还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题和清刘石庵书“心修忠孝、志义齐仁”八个大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十方院又称白云寺,位于城南红土沟,旧名净业庵,又名清凉寺。观音堂始建于唐,明时增修,清康熙2年(1663)天泽和尚扩建遂更名为白云寺。雍正9年(1731)僧了然重修建毗卢阁。寺坐北朝南两重院落,中枢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正殿、藏经楼,两侧有钟鼓楼及东西配殿、厢房等。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寺内所有的木雕泥塑,全部被砸毁,唯坐像韦驮幸免。十方,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此寺招待十方游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简称十方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市迎泽区太原市迎泽区
状元桥位于儿童公园南北两湖之间,早年是石板桥,传说唐朝的狄人杰过此桥后高中了状元。实因此桥距明清两代贡院颇近,故名状元桥。1952年重建,汉白玉石砌筑,拱形,跨度为4米,两端各有台阶17级,两侧桥栏杆上各雕有10只石狮子,整座桥设计简练,造型优美

藏经楼又名风华楼,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新中国建立后,为规划迎泽公园,1958年把藏惊阁由太谷县迁来,1960年全部安装完工。阁楼高约17米,外看三层实为二层,全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雕梁画柱,巍峨壮丽。工程完工后,由郑林副省长书写毛主席诗词对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1979年崔生茂书写“藏经楼”悬挂楼中央。尔后数次彩绘,扩建广场,形成今天的规模。

大钟寺位于钟楼街西段,原为寿宁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金大定十六年(1176)重建。明永乐八年(1410)寺内建起一座钟楼,故名打钟寺。辛亥革命时,清守军火焚寺院,打钟寺除佛殿外全部烧毁。1913年(民国2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资盖楼,辟为市场,从此打钟寺就叫大钟寺了。1982年南城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大中市。

开化寺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重修,名为汉封寺。元大德年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朱?的孙子美坚重修。门前建一牌坊,上书“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故称开化寺。明清两代,开化寺地处府城中心,寺宇宏大,僧侣颇多,香火极盛,善男信女,比丘沙弥,络绎不绝,以至使寺院之前商贩云集,店铺栉比,成为一处繁华集市。清时,开化寺因年久失修,寺宇颓败,香火渐衰。寺僧为维持生计,遂典出前院,为行商经营之所,作为寺院的经济来源,开化寺渐次辟为开化市。1913年(民国2年)开化市的北部被辟为市场,叫做共和市场。1920年(民国9年)拆毁佛像,开化寺全部改为市场,定名为开化市。

文昌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位于新南四条迎泽小学东南隅。文昌阁原为文昌庙,阁只是其中一部分,原文昌庙为三进院落,三座大殿(主殿、配殿)及八个小院。文昌庙已毁,现仅存文昌阁及偏房,阁为砖木混合结构,一层为一明两暗砖砌无梁殿式,二层是阁,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现为民居。

古关帝庙太原的祠宇中,关帝庙居首位。志书所列竟达27处,在这27处关帝庙中,历史最久的当数校尉营的古关帝庙(建于元代)。该庙位于西校尉营北端西侧,布局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由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大殿组成。其后院是关羽夫妇的寝宫及塑像。塑像为元代作品,关羽夫妇端坐其上,两旁分列十四尊乐妓侍女像,其中十二尊手持笙、笛、管、鼓、三弦、琵琶等乐器,面部丰颐,神态专注,相互间又似有呼应,是元代雕塑中难得的艺术品。1964年乐妓侍女像移置晋祠圣母殿保存。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庙又称万寿宫,位于五一路南段东侧皇庙巷内。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皇庙是一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坐北向南,宫门三道,前院豪华壮丽,中(主)院气势磅礴,后院古朴简洁,以其特许的色调和建筑手法,充分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是古建筑群的精华。现仅存照壁、大殿和后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庙建造年代不详。最早建于钟楼街路南,后迁至路北。因年久失修,于1942年(民国31年)移至钟楼街街公所(街公所建于1918年(民国7年),有碑记为证)。庙为左右进四合院,主建筑为木结构二层楼,其它为砖木混合结构。此庙址现为柳巷街道办事处

奶奶庙位于校尉营北口,始建于清代后期,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庙坐北朝南,门为悬山式勾连搭歇山顶,挑檐三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米,前有廊。山墙绘有送子壁画。门窗为木制大开扇,房屋为砖木结构。二门外有一间供奉土地的土地堂。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博野县    下一篇 翁牛特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