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首,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1961年8月8日梅兰芳病逝于北京。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后文化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但有精妙的艺术,更有高尚的品德,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姓名
梅兰芳
别名
梅畹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894年10月22日(甲午年)
逝世日期
1961年8月8日
职业
著名京剧演员
主要成就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首、创立梅派
代表作品
《五花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黛玉葬花》等
无声电影作品
《春香闹学》
梅派传人
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等

目录

梅兰芳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生于北京。

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胡二庚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遇冯耿光(字幼薇,大银行家),尤尽其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挥金如土,不稍吝惜。彼时仕商结成梅党,兰芳急速蹿红,为梨园教主。非惟时机,亦以德艺色皆重!  

生平经历

梅兰芳出生于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梅家老宅,祖父是京城著名青衣花旦演员梅巧玲。梅兰芳父母早亡,由当京剧琴师的伯父梅雨田抚养,八岁开始学戏,十岁(1904年)登台。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少年时期梅兰芳,听从了良师益友齐如山的建议,继承了优良传统的京剧的华丽与身段,并针对京剧过往只重形式,缺乏情感灵魂表演的缺失加以修正,配合词曲韵律之和谐,注入更充沛的情绪感情于表演之中,此外更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大量的优秀剧码,发展并提高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梅兰芳在1919年首度访问日本演出引起轰动,曾有评论“有此双手,其余女人的手尽可剁去”。1924年因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他为了赈灾义演而受邀再次赴日演出,期间突患急性肠胃炎危及生命,而被日本医生医治。这位医生并未收费,仅要求他给予一颗景泰蓝袖扣。他在1930年前往美国并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引起轰动,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梅兰芳在1932年迁居上海,然后在1935年造访苏联,最后在1938年迁居香港。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拒绝为日军演出而“蓄须”,导致八年之间并无任何演出而断绝经济来源,之后靠着贩卖字画和奖杯维持家人和剧团生活。他在1942年夏季返回上海,杜门谢客。直到1945年10月,梅兰芳才重新登台。1951年7月梅兰芳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他第二度访问苏联进行演出。他在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再次引发轰动,同时履行30多年前承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病逝于北京。

艺名由来

梅兰芳梅兰芳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

著作

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代表剧目

有《贵妃醉酒》、 《天女散花》 、《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一、梅兰芳先生演出的传统戏中,大部分是正工青衣戏,均是他早年演出的,有些在戏中担任配角,个别剧目在中期仍有演出,有的还在国外演出过的剧目。

战蒲关》(又名《忠义节》)中的徐艳贞、《搜孤救孤》中的程婴之妻、《浣纱记》中的浣纱女、《桑园寄子》中的金氏、《朱痕记》中的赵锦荣、《岳家庄》中的岳云之姐、《九更天》(又名《马义救主》)中的马义之女、《朱廉寨》中的马昭仪、《延安关》中的双阳公主、《缇荣救父》中的缇荣《空谷番》中的姚梦兰; 《摘缨会》中的许姬、《煤山恨》中的周后、《孝感天》(又名《掘地见母》)中的共叔段、《桑园会》中的罗敷女、《别宫》中的孙尚香、《祭江》中的孙尚香、《孝义节》中的孙尚香、《截江夺斗》中的孙尚香、《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二度梅》(又名《落花园》)中的陈杏元、《彩楼配》中王宝钏、《三击掌》中的王宝钏、《探寒窑》(又名《母女会》)中的王宝钏、《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赶三关》中的代战公主、《大登殿》中的王宝钏、《祭塔》中的白素贞、《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梅兰芳梅兰芳

二、梅兰芳在中期演出中,曾在一些义务戏和堂会戏中,反串,过各种角色

辕门射戟》中的吕布、《八蜡庙》中的黄天霸、《镇檀州》中的杨再兴、《三江口》中的周瑜、《艳阳楼》中的呼延豹

三、梅兰芳在1913年第一次赴上海演出归来后,在几年内编排了五出时装新戏,这种创新精神,当时受到观众极大欢迎。

 《孽海波澜》中的孟素卿、《宦海潮》中的余霍氏、《邓霞姑》中的邓霞姑 《一缕麻》中的林纫芬、《童女斩蛇》中的李寄娥。

四、梅兰芳从1915年起不足十年间,编演了大量新戏,特别是古装剧中,创造了很多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载歌载舞。

 《嫦娥奔月》中的嫦娥(花镰舞)、《天女散花》中的天女(长绸舞)、《麻姑献寿》中的麻姑(盘舞)、《上元夫人》中的上元夫人(云帚舞)、《洛神》中的宓妃(独舞、群舞)、《红线盗盒》中的红线女(拂尘舞)、《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单剑舞)、《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双剑舞)、《廉锦枫》中的廉锦枫 《前部西施》中的西施(羽舞)、《后部西施》中的西施(后改一晚演出)。   

五、梅兰芳在20世纪20年代前,根据名著《红楼梦》编演了三出剧目,这在当时北方是第一次出现红楼戏,给京剧舞台又增添了异彩 

《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中的晴雯)、《俊袭人》中的袭人 。

六、梅兰芳对一些老剧目或其他剧种的剧目,进行重新创作,在每出戏中都注入许多新的艺术因素,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其中有的戏已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 。

《牢狱鸳鸯》中的郦珊珂、 《春灯谜》中的韦影娘 、《宇宙锋》中的赵艳容 《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 《凤还巢》中的程雪娥 《抗金兵》中的梁红玉 、《生死恨》中的韩玉娘 、《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 

七、梅兰芳由于爱好和有志于提倡昆曲,向多位名家学习并积极倡导演出,引起观众对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重视,使昆曲这支兰花重放异彩。他演出的昆曲剧目中,有的已成为梅派代表剧目,受到国内外观好评  

《白蛇传》(金山寺中的白蛇)(断桥中的白蛇)、 《孽海记》(思凡中的赵色空)、《牡丹亭》(春香闹学中的春香)(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 《西厢记》(佳期·拷红中的红娘)、 《风筝误》(惊丑·前亲·逼婚·后婚中的俊小姐) 、《玉簪记》(琴桃·偷诗·问病中的陈妙常)、 《狮吼记》(梳妆·跪池·三怕中的柳氏)、 《金雀记》(觅花·庵会中的井文鸾)(乔醋·醉圆中的巫彩凤)、 《铁冠图》(刺虎中的费贞娥) 、《昭君出塞》(出塞中的王昭君)。

家庭生活

梅兰芳梅兰芳

1910年,梅兰芳与出身于京剧世家的王明华结婚。婚后王明华生了一双儿女后做了节育手术,后来儿女不幸夭折,后因王明华身体不好在天津养病。1921年梅兰芳娶旦角演员福芝芳为平妻。福芝芳和梅兰芳共生有九个小孩,但只有四个长大成人,分别是梅葆琛、梅葆珍、梅葆玥、梅葆玖。1925年,梅兰芳与京剧名老生孟小冬同居,5年后两人分手。他的女儿梅葆玥唱老生,小儿子梅葆玖继承梅派京剧艺术。  

人物轶事

夫人献计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

梅兰芳的弟子颇多,著名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李毓芳 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舒昌玉、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董圆圆、魏海敏、胡文阁、李胜素、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等。    

梅葆玖,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胡文阁、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值得一提的是和马连良先生收了豫剧越调大师申凤梅一样,梅兰芳先生在上海看过有“洛阳牡丹”之称的马金凤大师的《穆桂英挂帅》之后,给予马金凤很多艺术上的帮助,收了马金凤为弟子。    

程砚秋、张君秋已分别自成一家,但唱腔中都有梅先生的精髓。杜近芳也有自己的特色,完全宗梅且能形神兼备的是言慧珠。此外,陆素娟、顾正秋等也各有千秋。杨荣环则兼学尚(小云)派,所演《霸王别姬》、《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等剧也有梅派风采。近年习梅派的传人有沈小梅等。票友中宗梅者极多,较著者有南铁生、孟广亨、杨畹农、包幼蝶等。

后事纪念

梅氏故居

红星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东单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七条胡同。胡同原来自西向东沟通东单北大街和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称“吴良大人胡同”;清代,因胡同内有一座无量庵,遂称“无量大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红星胡同”。如今,胡同中段被堵,东西已不通行。红星胡同61号,旧时的门牌为无量大人胡同24号,在胡同内中段路北,坐北朝南,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在地。1958年9月,中国摄影学会(1979年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由王府井大街12号迁入此院。1987年春,中国摄影家协会拆除了院内原有建筑,建成南、北两座办公楼。

据房屋档案记载:无量大人胡同24号是一座有东跨院的三进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共有房屋96.5间,包括一座三层中式楼房;院落之间靠过厅和游廊相连,街门为三步台阶的广亮大门,建在红星胡同北侧,后门开在遂安伯胡同(已并入金宝街)南侧。

1920年,梅兰芳将此宅买下,住到1932年迁居上海之时;1943年,梅兰芳迫于生计将此宅卖出。梅兰芳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之时已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了。他在这座宅院里接待过诸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美国好莱坞影帝范朋克、意大利女歌唱家嘉丽—古契、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守田勘弥以及当时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夫人等众多国际上的名流……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在《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一文中写道:“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真可说是京城一处‘艺术沙龙’。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臧否人物,上下古今,无所不及的氛围中,得到了熏陶和提高。”

也是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期间,梅兰芳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地叩开了音乐家刘天华的家门。梅兰芳拜访刘天华的目的是请刘天华用五线谱记录自己的演唱,用句眼下时髦的话讲,就是让中国戏剧的曲谱与国际接轨。须知,1927年的梅兰芳在戏剧界的名气如日中天,但他却仍在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艰苦跋涉。两年后,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梅兰芳戏曲集》正式出版,刘天华也因此更加名声大振。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于1986年10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坐落在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朱漆大门上首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馆名匾额。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梅兰芳先生1961年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活的最后十年。

1984年9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兰芳故居”。纪念馆成立后,收藏有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及子女在1962年捐献给国家的大量珍贵文物、文献资料。辟有4个展览室:正院北房为"故居陈列室",客厅、书房、卧室、起居室的各项陈设均保持梅兰芳先生生前原貌。外院南房为"第一陈列室"展出了精选的图片和资料,扼要地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主要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内院东房为"第二陈列室" 陈列着梅兰芳使用过的部分戏装、道具及一些馆藏资料,另一内室为专题展览,不定期更换内容。西房为"第三陈列室" 陈列着国内外友人赠送梅兰芳书法、绘画和其它纪念品。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纪念馆1984年开始筹备,1986年10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隶属文化部艺术局,系社会科学类专题人物纪念馆。占地1000余平方。

梅兰芳纪念馆自开放之日起,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和全馆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艰苦创业已成为国内外知晓的名人故居,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窗口,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的瞩目。我馆的宗旨是宣扬梅兰芳和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光辉业迹。在宣传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陈列具有幽雅恬静,儒香气浓。另外,充分利用藏品,更好发挥社会效益也是我馆一贯坚持的办馆方针。经过十余年对外开放,证明梅兰芳纪念馆的建设是成功的,对弘扬民族文化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1983年-1985年 梅兰芳纪念馆筹备时期 1983年中宣部与国家计委批复将梅兰芳故居辟为纪念馆。12月31日,文化部成立了梅兰芳纪念馆筹备组。

组长:马彦祥

组员:张庚、刘厚生、俞琳、梅绍武。

1984年2月,文化部部长朱穆之主持办公会,落实梅兰芳纪念馆筹备工作。3月筹备组在中国剧协召开第一次会议落实工作。4月,开始接收由原中国戏曲研究院保管的梅兰芳夫人及子女捐献的文献资料。5月,交接清点工作基本完成。7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局保护单位。9月筹备组将纪念馆修缮工程计划上报文化部及北京市文物局进行修缮。

1985年7月,修缮工程竣工。12月,正式建立梅兰芳纪念馆,直属文化部艺术局。12月底将文献资料分批运抵梅兰芳纪念馆。

(二)、1986年-1988年 梅兰芳纪念馆建馆初期 1986年4月21日,文化部任命俞琳为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兼)、梅绍武为副馆长(兼)、办公室主任王景安主持工作。5月至7月,拟定展览方案,开辟陈列室。从藏品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图片、资料,请有关专家及家属一起,落实展览陈列工作。展览共分2部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外  梅兰芳 邮票图(8张) 院为生平介绍。

1986年7月10日,邓小平同志为梅兰芳纪念馆题写馆名。10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举行开馆仪式,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揭幕,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讲话,宋任穷、溥杰、周巍峙、陈昊苏等各界人士400余人出席开幕式。10月28日,举办了戏剧界人士在人民剧场召开的庆祝梅兰芳纪念馆开幕座谈会,由梅绍武副馆长主持,并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纪念演出三天,由梅派传人梅派弟子以及戏曲界艺术家演出梅派剧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    下一篇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