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新民市

新民市是辽宁省沈阳市所辖的县级市,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地处辽宁省中部、沈阳市西部,距省会沈阳60公里,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能源、通讯、市场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
中文名称
新民市
外文名称
Xinmin City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辽宁省沈阳市下辖地区5个街道、18个镇、6个乡
政府驻地
新柳街道
电话区号
024
邮政区码
110300
地理位置
沈阳市西部
面    积
3352.5平方公里
人    口
67万(2012年)
方    言
东北官话-哈阜片-新民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性气候
牌代码
辽A
行政代码
210181

目录

新民市是辽宁省沈阳市所辖的县级市,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地处辽宁省中部、沈阳市西部,距省会沈阳60公里,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能源、通讯、市场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企业创业环境最佳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民营企业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城市、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和中国优质蔬菜基地重点县(市)、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示范县(市)、中国绿色名县、中国西瓜第一县、2011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12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等多项荣誉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新民市新民市

新民地势平坦,绝大部分为辽河冲击平原,辽河、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蒲河等6条河流在境内通过,地下水资源量5.47亿立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10万吨。有林地100万亩。地下石油储量3亿多吨,天然气储量1.5亿立方米。新民交通便利迅捷,是沈阳西部交通枢纽,境内有沈通、辽宁中部环线2条高速公路和102、304、101、沈阜、丹霞、沈环等6条国省级公路及京哈、高新2条铁路。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和营口等港口近在咫尺。沈阳地铁一号线计划向新民延伸,全长51.2公里,预计“十二五”期间内建成通车。新民地势平坦,绝大部分为辽河冲击平原,辽河、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蒲河等6条河流在境内通过,地下水资源量5.47亿立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10万吨。有林地100万亩。地下石油储量3亿多吨,天然气储量1.5亿立方米。新民交通便利迅捷,是沈阳西部交通枢纽,境内有沈通、辽宁中部环线2条高速公路和102、304、101、沈阜丹霞、沈环等6条国省级公路及京哈、高新2条铁路。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和营口等港口近在咫尺。沈阳地铁一号线计划向新民延伸,全长51.2公里,预计“十二五”期间内建成通车。

历史沿革

新民地处辽河平原中部,地广土肥,辽河中贯,既有渔获之利,又有舟楫之便。不仅扼交通要冲,而且居攻防重地。

据新民境内高台子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测定,早在6000年前、新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公元前300年以前,新民境内的古代部族为殷末遗民箕子的方国(商周时对少数部族的称呼)和辽东“貊”“东胡戎”等。

战国和秦时期: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击溃东胡族,此后新民地区属燕的“辽东郡”。秦沿燕制,新民仍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新民属辽东郡,东部为望平县(治所在今大古城子),西部为无虑县。

东汉时期:辽河东仍属辽东郡的望平,辽西属乌桓族“辽东属国”的无虑县。

三国西晋时期:辽河东属平州玄菟郡望平县。河西属平州昌黎郡昌黎县(治所在今义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新民先后为鲜卑族前燕。氐族前秦。鲜卑族后燕所据。到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辽河以东为高句丽族所据。河西先后为后燕北燕北魏领地。

南北朝时期:新民全境为高丽族所据。(北齐后高句丽族称为高丽族)

新民市新民市

隋:隋初新民仍为高丽族所据。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占辽河以西,置辽东郡、治所称通定镇,即今辽滨塔,辽河以东仍属高丽族。

唐:唐初辽河以东属高丽族。河西属唐的辽州。公元645年(贞观19年)唐越辽河,攻下高丽玄菟城,新民全境属唐安东都护府、襄平守捉,治所在今辽滨塔,称颇利城。(676年都护府襄平守捉移于辽阳。)

辽:契丹族建辽后,公元924年建辽州,新民属辽的东京道辽州:大部属辽滨县,州、县治所同在今辽滨塔,东北角属安定县。

金:新民属东京路沈州(治所今沈阳)辽滨县(治所在今辽滨塔)。

元:新民东部属沈阳路,西部属广宁路。

明:新民属辽东都指挥司,东部为沈阳中卫,西部为广宁左卫辖地。到16世纪70年代(万历年间)明建凹字形边墙,由新民西白土厂门南下到牛庄北三岔河越辽河,沿河东向北,越过新民东部老边达开原,将新民全境置于边外。这时蒙古族兀良哈三卫由潢水(西拉木伦河)以北逐渐南移,其中泰宁卫一部占据辽河以西,福余卫一部进占辽河以东。

清:清代边墙改向,由白土厂门越新民北彰武台门,直达开原,新民又归回边内。东部属奉天府承德县。西部属锦州府广宁县。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奉天府在巨流河设巡检司。乾隆初年巡检司移驻新民屯。

1813年(嘉庆十八年)分承德(今沈阳)西部,广宁东部地区。设新民厅,(治所在新民屯)属奉天府。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改新民厅为府,辖镇安(今黑山),彰武两县。

1913年(民国2年)撤销新民府、建立新民县,属奉天省辽沈道。

1929年(民国18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新民属辽宁省。

1931年(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占据东北,新民属伪奉天省。

1945年(民国34年)“九·三”胜利后,新民属辽宁省。

1948年10月29日,新民解放,新民县属辽北省。

1949年4月,辽北、辽西两省合并为辽西省,新民县改属辽西省。

1954年8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新民县属辽宁省。

1955年1月,新民县划归辽宁省辽阳专区。

1958年末新民县划归沈阳市。

1993年新民县撤县设市(县级市),仍属沈阳市。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新民市是沈阳市所辖(县)市。位于辽宁省中部。东连沈阳市新城子区于洪区;南邻辽中县;西与黑山县接壤;北靠彰武县、法库县;西北一角与阜新县毗连。面积3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万亩。全市设18个镇、6个乡和5个街道,335个行政村。有汉、满、蒙古、回、朝鲜等18个民族。总人口670,000人。

地貌特征

新民市为辽河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边界一带海拔在50米以上,向南逐渐降低,最低点在金五台子乡南部一角海拔19米。依地势把全境分为各具不同特点的四个地区:一是北部低丘区,海拔35-55米;二是辽河以东平原区,为冲积平原,海拔20-40米;三是柳绕沙碱区,为冲积倾斜平原,海拔30-50米;四是辽绕低洼区,为绕阳河、辽河、柳河冲积平原,地面以细粉砂为主。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
气 候

新民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经常侵袭,干寒时间较长;夏季湿热;春季风沙大;秋季晴朗。春秋两季时间较短,气候多变。年平均气温7.6 ℃。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4.3℃;一月最冷,平均零下12 ℃。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62%。

自然资源

全市地下水天然资源量5.47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18.16%。林木总蓄积量为231万立方米,人均3.3立方米。新民市山虽不多,却盛产石料,梁山的安山岩、蛇山子山的砂页岩、龙头山的花岗石,是建筑用优质石料。境内油气资源丰富,地下油气分布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储量达3亿吨。

人口情况

全市人口总数670,000人。男女性别比104.26。平均人口密度:209.9人/平方公里,其中城区人口密度:2541人/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18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92.5%;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朝鲜族人口较多,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6.77%、17.98%、8.04%、7.64%、5.24%;彝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布依族、达翰尔族、白族、土家族、鄂温克族、傣族、土族和羌族13个民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33% 。

全市乡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乡村人口占77.58%,其中农业人口占80.71%;城镇人口中,城区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4.85%。

全市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率达94.76%。其中,接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占1.9%;接受中专和高中教育的占8.9%;接受初中教育的占45.8% 。

全市人口就业率为86.8%。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79.7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4.9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15.32%。

综合实力

预计到2012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5亿元,是2007年的4.1倍,年均增长32.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7亿元,是2007年的6.7倍,年均增长46.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38亿元,是2007年的4.2倍,年均增长3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165亿元,是2007年的9.1倍,年均增长5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4亿元,是2007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000元,较2007年翻一番。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镇建设

累计投入城建资金20亿元、生态建设资金34.1亿元。建设了新民大剧院、湖滨公园、潢南河带状公园等设施,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新建改建了站前西路、中兴西路、站前大街南段等街路,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实施了中街、辽河大街、城区出口等重点区域精品亮化工程,点缀了城市夜景;增设路灯2300盏,结束了市民夜晚行路难的历史;取缔电瓶车,结束了交通混乱无序的历史;城区自来水实现24小时供水,结束了夜间用水难的历史;新建吉康等3座污水处理厂、前当堡等16座污水处理设施,结束了污水直排的历史;新建梁山等3座垃圾填埋场、周坨子等10个乡镇垃圾收运体系,结束了部分乡镇垃圾乱堆乱放的历史。投资4.7亿元实施辽河治理工程,毓宝台节点成为省级生态示范区;投资7.3亿元实施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实现了全线生态化和节点景观化。高标准通过国家级生态市验收。

新民市新民市

新建各级公路789.65公里。辽宁中环高速新民段、沈胡快速干道、沈阜开发大道建成通车;沈环线、新阜线、兴得线等公路完成改造;沈新城际铁路完成勘探。开通6条公交线,新上600台出租车,更新159台专用校车,新建8所农村客运站,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拆除违建,取缔马路市场,清理店外经营,规范临街牌匾,集中整治国省干道沿线及新城新市镇等重点区域环境。城区主要街路全天候扫保,城市垃圾日产日清。

农村经济

农业连年丰产丰收。2012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1.12亿斤),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新开发设施农业25万亩,以周坨子镇为代表的柳绕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西瓜生产面积达到42万亩,被辽宁省授予一县一业示范县称号。大民屯白菜获国家地理标识商标,梁山西瓜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新农村乡获中国优质寒富苹果产业第一乡称号。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00个,生猪、蛋鸡存栏量保持全省前三位。新增造林19万亩,有林面积达到91.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8个百分点,达到18.2%。农建清淤7108公里,动用土方4315万立方米。引进盼盼食品、福来豆制品等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52个,成达肉鸡等3个10亿元以上重大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有望通过省、沈阳市验收,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现代工业

工业持续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7年的256户(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增加到2012年的380户(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上工业产值由2007年的127.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65亿元。金新纸业、双鹤药业、联立铜业等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包装印刷、医药食品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12年包印集群产值实现225亿元,医药食品集群产值实现100亿元。工业企业开工率98.2%、产销率99%以上。二产业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45%提高到2012年的57%,工业经济主体地位正式确立。

社会事业

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一乡一校”,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大幅提高,顺利通过“双高普九”验收。农村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市医院综合病房楼建成使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乡镇文化站和村民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举办科技培训班2327期,培训农民16.7万人次。新民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新建改建8所中心敬老院,大民屯中心敬老院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代表沈阳市接受“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验收。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临时救助增资扩面。

名胜古迹

新民市清真寺

新民市清真寺共有四处,市内有南寺和北寺,农村有大民屯寺和白旗堡寺(即现在的大红旗寺)。其中南寺最具代表性,该寺1997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民清真寺南寺位于新民市辽滨街回族聚居地区。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为辽宁省四大清真寺之一。

寺的方位座西朝东,共分四组建筑,总占地面积为2673平方米。西厅为正厅(亦称大殿)共五间,跨度为10米,面积为240平方米。正厅前面有抱厦(亦称前廊),共3间,面积为74平方米。抱厦门额悬挂古匾四方,正匾题为“万古独一”,左侧匾题为“惟精惟一”,右侧匾题“诚意敬心”。其中右侧匾系清朝爱国名将盛京总兵左宝贵送,上款书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兵挂简放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总理奉天营翼长统奉军马兵等营锉色巴图鲁左宝贵,下款写光绪九年巧月(1882年7月)上浣(1-10日)毂旦(吉日良辰)沐敬立。此匾最为珍贵,已列入中国名匾并被《中国宗教文化大观》收录,是新民一宝。

新民市新民市

前廊为卷棚歇山式,飞檐高翘,特制10对宝瓶插花分列前后左右,显得雅致端庄。惊鸟铃高悬于套兽顶端,前廊雕梁画栋,突出民族特色。大殿三间正门16扇花格木柚门,对衬排列整齐,南北两侧半截花格窗棂浑然一体,红门槛、绿雀檐配套成形。

大殿后身有望月楼(亦称遥殿),楼高23米,三层四角,正中飞檐高翘,雕梁画栋,质朴无华,色调和谐,典雅大方,楼顶镶嵌1.5米高的风磨铜宝顶,光耀夺目。

南北讲堂都是硬山起脊,青砖到顶,各为三间,北上房门额有匾曰“讲经堂”,东里间为阿訇起居室,西里间管委会办公室及阿訇给学员讲经的地方,南配房门额有匾曰“经义学”,平日作宗教活动的场所,冬天礼拜作暖殿。

这四组建筑外围有方墙,墙高1.8米,石头基座,上部青砖成脊背式。

寺的整体座落成方形,是一组极为完整的四合院宫殿式建筑,风格和谐、庄重高雅、清静肃穆、古香古色,体现了回汉两个民族高超的建筑工艺和精彩绝伦的民族艺术。

辽滨塔

辽滨塔位于公主屯镇辽滨塔村,西傍秀水河,南临辽河。塔高41.7米、直径12.5米,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砖塔。该塔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构成。塔座高约4米,八角形,每边长4.5米,周长36米,由于经年风雨剥蚀,青砖脱落多层,现已修复。塔身佛座部分高10米,八面转角处为砖砌圆柱,每面下部正中辟有券形佛龛,龛高2.4米、宽1.3米、进深O.4米。每个龛内凸起的莲花宝座置盘膝端坐、双手交叉合于胸前、目视远方的佛像一尊。佛像两边立二胁体僧拱手侍。佛像头顶上雕垂幔式伞盖,再上左右两角雕“飞天”,舞姿婆娑盘旋于上。佛像均用泥土烧制。因年久失修,有的佛像已脱落,只有南侧的宝生佛、等观佛较为完整。佛座下与塔基连接处有砖砌横枋。枋下转角处各雕金刚力士一尊,头顶枋柱,扶膝蹲踞承托塔身。力士两侧雕小型罗汉18尊,手持器械罗列两旁。塔檐高约26米,共十三层。每层迭涩出檐,层层上收,直至塔刹。塔刹高约4米。现只剩刹身露盘,刹杆和宝珠等早已无存。原在露盘和檐角处悬挂着许多风铃(俗称惊雀铃)。每当夜深人静,微风吹过,风铃叮咚作响,清脆悦耳,数里之外,能闻其声。当地流传着一首诗:“辽滨夕阳映霞天,低云苍穹看倪端。乳燕盘旋塔中戏,铜铃惊飞走角檐。”民国15年夏建筑辽滨塔校舍时,辽滨塔小学教师在掘土中发现一惊雀铃,上铸有“沈州辽滨县主薄温迪罕”字样。辽时辽滨县为辽州之地,金时撤废辽州,辽滨县属沈州。由此可知,辽滨塔应为金代所筑。

辽滨塔于1961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2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阳市政府拨款用当地烧制的仿古砖维修了塔基座。

碑碣

1926年(民国15年)《新民县志》记载:《清新民知府增公德政碑》。右碑二,在县署前。光绪三十一年,县人为知府增公韫立。一张文典撰文、一韩国宾撰文,皆王振铎书。居国四年,柳河横溢,县署成墟,水落沙淤,碑亦半埋土内,此次修志,起土洗碑拓文,文剥落殆尽,几番摩挲,终难辨识。1988年,新民师范拆除北楼时,从基石中挖出此碑,碑文清晰可辨。

新民市新民市
出土文物

一、石刀

石刀,三道岗子乡牛营子村采集的直背弧刃石刀,半月形,残长13.2厘米、宽4.7厘米、厚0.9厘米,中部有两个对穿孔,通体磨制。

二、石铲

1981年高台子208增音站出土的长条形石铲,体扁平而长,制光滑。长30.2厘米、宽5.5厘米、厚1.4厘米。属高台山类型。

三、石剑

石剑于1980年高台山墓葬出土,剑身扁平,尖部双刃锋利,页岩质,通体磨制。长32.2厘米、宽4.3厘米、厚1厘米。应属武器类,做为墓主人的使用兵器随葬。属高台山类型,为青铜器早期文物。

四、棍棒头

棍棒头是一种工具或原始武器,为青铜器早期和春秋时期文物。青铜器早期的棍棒头是1974年高台山墓葬出土,球状。直径6厘米、高5厘米,中有一圆孔,通体磨制光滑。属高台山类型。

五、石狮茵镇

石狮茵镇是50年代公主屯镇辽滨塔村出土的辽代窖藏。1976年送交沈阳市考古大队。石狮为灰色细沙岩雕造,左右相向的一对,长19厘米、通高12.5厘米、座高3厘米,重约5公斤。在半圆形的石座上,一狮躯体蜷曲伏卧,狮首转向一侧,口微启而露齿,成束的头毛披垂头颈之上,长尾盘于体侧,它平稳地伏在那里,凝视对面的同伴,神态安祥,姿势自然,造型优美,比例匀称,雕刻刀法洗练精致。茵镇是我国古代贵族室内用以压在茵席边角的饰物。我国中原地区,从远古起,直至五代以前,室内地面广敷大席。人们的一切起居活动全在室内的席上,就是所谓席地而坐的方式。五代以后,室内改设桌椅、卧榻等,茵镇也随之消失。但北方的契丹族仍席地而坐,使用茵镇。

从石狮的造型、技法上看,与辽代雕刻作品的风格相去甚远。辽的雕刻品常常是比例匀称,造型呆板,刀功粗糙。据此推断该雕刻精美的石狮茵镇是由中原传入的。

六、石龟砚

石龟砚在50年代,出土于辽滨塔辽代窖藏。1976年送交沈阳市考古大队。该砚长18.5厘米、宽18厘米、高9.3厘米,浅绿色沙质岩雕造。龟首高昂,转向一侧。背横负簸箕形砚池。砚底部为椭圆形石板。龟身平稳卧于石板之上。龟首雕功精细,双目圆睁。龟颈部有三道凹带弦纹,形象生动。

最早的龟砚见于汉代,汉代的龟形砚有直颈单龟陶砚、屈颈单龟陶砚、交颈交尾双龟陶砚。到了隋唐时期则流行箕形砚,也称风字砚,形状象簸箕,前低后高,有两足或三足:前为砚池,后为砚面。石龟砚出土于辽代辽州州治窖藏之中,说明汉代文化对契丹族的影响。

七、沈州站印

沈州站印于1970年在张家屯乡出土。印为铜质。印面正方形,边长5.6厘米、厚1.5厘米。印背置长方形板钮,钮高3.6厘米。印面阳刻汉字篆体“沈州站印”。印背左阴刻“尚书礼部造,至元七年三月”,印背右阴刻“沈州站印”。钮顶端上刻“上”字。这颗印的年代为元代。

元代在全国开辟很多驿站。当时沈州地区属辽阳行中书省所辖,共有驿站120处,沈州站是其中之一。驿站是通达边情、宣布号令的重要设施。旱路用马车,水路用船。这颗沈州站印是当时沈州设置驿站的物证。为研究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八、铜钱

铜钱,出土于三道岗子乡红花岗子村。窖藏唐宋年号的铜钱达一千余斤。反映了金兵南侵,社会动乱的史实。

九、铁铧

铁铧于1975年在三道岗子乡牛营子村出土。呈长三角形,前尖扁平,尾部内凹,两侧外弧长49厘米,尾部两端间距27厘米,厚3.8厘米。身上部有一半圆形大开孔。正面有一深窝,其表面漫圆无脊,俯视呈半月形,一次铸成。此铧应为辽金时期破土农具。

十、铁锄

铁锄于1957年出土于三道岗子乡牛营子村。长70.5厘米、宽15.1厘米。长把,锄刃为弧形,有曲形圆筒长銎,与现代所用锄头相差不多,是辽金时期锄草农具。

出土的文物出土的文物

十一、深腹罐

深腹罐,1974年于高台山遗址出土。红褐陶,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饰有附加堆纹、三角纹、几何划纹。这种深腹罐是新石器时期的偏堡子类型的典型器物。

十二、高足钵

高足钵,1973年于高台山墓葬出土。可分四式:一式敛口,折腹偏于下部,腹部有四个对称竖盲耳,圈足内乳突较大;一式折腹移于中部,圈足增高,凸底缩小成瘤形,个别圈足装饰有四个对称长方形孔;一式直壁折腹在下部,腹有四个盲耳;一式圆腹缓收,无折腰,腹径在中部,腹有六个瘤耳,圈足近于垂直。均属随葬品,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早期的文物,属高台山类型。

十三、陶鬲

陶鬲,袋形空足鬲,1976年于高台山遗址出土。口径32厘米,高41.1厘米。红褐陶,直口,三个空袋足,靠口沿部有四个扳耳,腹部有四个竖桥耳。属高台山类型。

十四、陶壶

陶壶,1973年于高台山墓葬出土。壶多为夹砂红陶,火候较高,部分呈褐色。有的器表施红色陶衣,并多磨光。器口内有一周抹斜,可分三式:一式直口、高领、平底、鼓腹,最大腹径居中部,光素无装饰,个别在颈的中部饰一圈附加堆纹;一式高领、口微敛、鼓腹,的颈底部饰一圈刺点纹,腹部有对称的竖桥耳和瘤耳,底较小;一式喇叭形高圈足,足与颈几乎同高,颈中部饰一周指甲压的附加堆纹。为新石器晚期、春秋、战国、汉代文物。属高台山类型。

十五、绿釉鸡冠壶

绿釉鸡冠壶,1956年于巴图营子辽墓出土。壶为圆身环梁式,高29.5厘米,腹径13.7厘米,底径8.3厘米。高身圈足、拉坯圆壶捏扁上部,加长状壶嘴及环状提梁,提梁上加指捏纹。胎质粗松呈白色,外挂绿釉,釉不到底,有泪痕。器身光素无皮条装饰。是容器,为辽代典型器物之一。

十六、白瓷粉盒

白瓷粉盒,50年代于辽滨塔村出土。1976年送交沈阳市考占大队。盒直径16.4厘米,高7厘米,形制呈扁圆。上下盒有子母口,釉为乳白色,釉泽光润明亮。盖上有褐色点彩。底有矮圈足。为高温细胎白瓷。此器系辽白瓷,仿定窖瓷器,制作较精。为辽代的梳妆用具。

十七、白瓷大碗

白瓷大碗,1975年于三道岗子乡牛营子村出土。口径19.2厘米,高6.3厘米。口沿微外卷。浅腹,腹呈半球形。圆足。釉白中泛黄有开片。碗内涩圈、圈足无釉。底部有“三”字呈赭色。可能是窖址或窑工和用器人的记号。胎骨的烧法程度较高。属辽白瓷系,为金代日用粗瓷。

十八、其它文物

除上述主要出土文物外,尚有巴图营子辽墓出土的三彩双蝶海棠盘,中古城子遗址出土的瓷瓶、瓷盘,新农村乡陆家收藏的清代遗物—祭红小掸瓶,柳河沟乡张家沟子张姓收藏的清代器皿—琉璃碟,姚堡乡收藏的清代文具—瓷笔架,陶家屯乡乌尔汗村收藏的明永乐年间造的铜钟,辽滨塔村李姓收藏的清代器物—铁战刀等。

旅游景点

新民森林公园

马家套旅游度假农庄

辽滨塔风景名胜

仙子湖风景旅游度假区

雁沙湖旅游度假区

新民文化博览园

露天温泉

温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深泽县    下一篇 营口市西市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