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
- 中文名
- 友谊县
- 所属地区
- 中国 黑龙江
- 面积
- 1742平方公里
- 人口
- 12.5万人
- 方 言
- 东北话
- 电话区号
- 0469
- 车牌代码
- 黑J
- 区划代码
- 230522
- 政府驻地
- 友谊镇
- 地理位置
-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三江平原腹地
- 著名景点
- 凤林古城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近几年来,由于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新技术,使
境内有
继1984年黑龙江省文物管理部门首次在友谊县发现凤林古城,各级文物考古工作者已在这里的188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陆续发现距今l700——1800年以前的汉魏时期的古城遗址154处,其中古城址62处,古居住址92处,另有猛犸象等古生物化石遗物点6处。经过各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21世纪初,这里已有一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3处单位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们中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当属在友谊县城富乡凤林村附近发现的即将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凤林古城。它周长有6300米,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该城共有九座城区,似九曲环城。而它的西南隔七星河相望的是宝清县炮台山(七星祭坛遗址),二城俗称“对面城”。
凤林古城等聚落群体的发现,不仅彻底否定了北大荒是千古处女地的说法,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这些文化遗产在国内同一时期中是仅见的,它对研究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军事、政治、经济及生活习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说,凤林古城是三江平原早期文明古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存的首要标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黑龙江省有两个英雄的群体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曾令世人瞩目。一是中国石油工人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开发出了大庆油田,创造了大庆精神;另一个就是以十万复转官兵为主体,以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为骨干的拓荒者在北大荒建起了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创造了北大荒精神。
1958年4月。友谊农场一下子来了3000多名转业官兵。他们住在墙是用灰条子钉的。中间夹着锯沫子,四处漏风的简易房子里,育苗床上铺几块木板就算是“炕”了。到了夜晚,大家冻得紧紧缩成一团。到了开荒的工地。大家住的是临时搭起的单帐篷。下雨时外面大屋里小。水大时连人的鞋子都会漂走。生活的艰苦,远远比不上劳动的艰辛。之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知青,相继踏上友谊这片黑土地,在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的友谊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甚至更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和发展进步作着重要的贡献。
友谊,这片从未真正地被垦植过的蛮荒之地,竟然神奇般的变成了闻名于世的全国第一大场,这是拓荒者用北大荒精神创造下的精神。友谊农场不论在建场规划、经营管理、农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对全国国营农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到了周恩来总理要求的“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的目的。
友谊之所以变成今天欣欣向荣的神奇之地。靠的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友谊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拓荒者的热血,友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开垦者用汗水浇灌出的,友谊的今天和未来还要靠这个英雄的团体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奋勇向前,开发建设新友谊。可以说是以友谊人为首的北大荒人铸造了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又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友谊人。
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77年国家从美国引进了先进农机设备在友谊进行设点。1979年同样在友谊进行全盘国产农业机械化试点。之后。四度引进苏联和美国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带动了国产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农业机械强国的距离。
1978年3月。友谊五分场二队引进62台件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具有七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并成为中国第一个农业现代机械化示范窗口后。这个队就一直在实践着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机必须先行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真理。
成为试点窗口后,二队的农业机械、生产管理、技术措施和农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均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准接轨。全队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了最佳状态,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先进的农业机械带来了中国农业质的转变,也带来了中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飞跃。20多年来,二队的农业工人人均向国家上交粮食20万公斤以上。每人每年为国家创造利润5万元。同时年年创下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两个全国之最。粮豆生产水平接近了国际农业发达国家水平,二队因此被国家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
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示范窗口,二队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过。1996年。转制后的二队股份合作公司自筹资金更新了落后的农机,又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新引进4台九十年代研制的大马力轮式农用拖拉机。21世纪初,再次变换身份的二队又投资购买了美国凯斯大马力农机具,成为国家第一个把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单位。
1954年,友谊农场诞生,这也是友谊县的前身。在黑龙江农垦百余个农场中,友谊农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农场,它不仅是由国务院亲自批准建立的,场长由国务院直接任命,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而且这个农场还是由前苏联政府帮助援建的。
1954年11月5日。前苏联政府派来帮助我国建设大型谷物农场的专家、顾同一行49人。带着建场所需的全套农业机械设备,满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踏进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按照先勘探,后设计,再开荒的科学程序.中苏专家以兄弟般的感情携手并肩奋战在这片荒原上。
1955年1月3日前苏联专家土地勘测组完成了野外勘测;1955年1月5日苏联赠送的农业机械运抵友谊:1955年5月3日“开荒典礼”在荒原盛春时节隆重举行。从此,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友谊这块肥沃而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不同的语言没有阻碍心与心的交流.不同的肤色没有隔阻真挚的情感。中苏友谊象横跨两国的彩虹把两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
五十多年来,中苏人民种下的这一粒具有深厚友谊的种子,在一代又一代友谊人民的勤劳培育下,生根、开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五十年间这里生产粮食累计已达百亿公斤,并且形成了现代化大农业独特的经营模式。成为中国农业的尖兵,引领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友谊的繁荣,是友谊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苏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结晶.同时也是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历史见证。
在友谊,今天依然保存着中苏友谊纪念碑和部分俄式建筑,以及大量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友谊人民十分珍视中苏友谊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中苏友谊万岁”纪念碑,见证了昔日那段难忘的历史,它也指引着今天的友谊人放开视野。走出国门与世界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合作。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