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艺妓

艺妓(日语:芸妓、芸者),是日本特有的一种女性表演艺术工作者;“艺妓”一词源自汉语,工作性质相当于中国书寓的词史、先生或长三堂子的女校书,日本艺妓社会地位较娼妓高,且已形成一种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日本艺妓表面上并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主要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兴。1920年代,日本艺伎有八万名之多,但是到21世纪初的数目减少到一两千人,而且几乎全部局限于东京和京都,顾主仅为最有钱的商人和最有势力的政客。
中文名
艺伎
外文名
Geisha
别名
舞子或舞妓
民族
大和民族

目录

日本艺伎(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

艺伎艺伎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伎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传统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艺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艺伎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伎”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艺伎( Geisha),如同其他日本语名词一样,没有不同的单数或复数变异。艺伎一词,由两个日本汉字组成,“芸 ( gei)”意味着“艺术”,“者 ( sha)”代表着“人”或“行为者”。艺伎最字面的翻译是“artist(艺术家)”、“performing artist(表演艺术家)”或者是“artisan(技工)”。艺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是 geiko(芸子),这通常是指从日本西部而来的艺伎,也其中包括来自京都的。

学徒中的艺伎通常被称为舞子或舞妓(maiko),字面上是“初出牛犊的舞蹈者”或是“半玉”(hangyoku)”。“半玉”,意味着他们只能够得到相当于真正艺伎的一半工资;更通用的术语“御酌(oshaku)”字面上理解为“斟酒之人”。白色的妆容、精致的和服以及岛田发型都是艺伎最受欢迎的形象特征。进入艺伎圈的女人必须要从舞伎做起,有机会的话她的职业生涯可以一开始就是艺伎。然而不管是哪一条路,在出道成为舞伎或是艺伎都要经过一年的培训。无论是作为舞伎还是艺伎,21岁以上的女人通常都被认为年龄太大。然而,那些成功登上舞台的舞伎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威望。

发展情况

日本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不过,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伎又兴盛了一时。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伎只不过200人左右,一些艺馆转作他用,艺伎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艺伎艺伎

艺伎并非日本特有。以“侍酒筵业歌舞”为职业的艺伎,在历史上本来并不是日本所特有。黄遵宪认为艺伎“甚类唐宋官妓、营妓”。中国的唐宋时代,士大夫携妓吟唱,是当时普遍的习俗,在中国浩瀚的诗词曲赋中,留下了不少咏唱歌姬的佳句。当时中国的官妓,以及朝鲜的妓生,和日本的艺伎都有相类之处。随历史的发展,只有日本的艺伎一直延续到现代。而且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艺伎虽衰犹存,虽也努力进行改革,但风光不再,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在现代青年男女看来,艺伎已过时了。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业的艺伎却不失信心。她们甚至周游各地,藉以提高身价。有的人更明确地说:艺伎是京都的象征,传统的古老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近年来,对于艺伎的衰与兴、保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

学艺艰辛

在日本,担任艺伎的条件非常苛刻,学艺费用高昂,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担的。而且学艺历程艰辛,不是所有艺伎都能坚持的。

艺伎艺伎

古时艺伎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现在则因为《儿童福祉法》和《劳动基准法》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十分艰苦。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比如训练中有一项的内容是吃热豆腐不能发出声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见要求之严格。到16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伎,整个演艺历程长达5年。初为艺伎者称为“舞伎(或舞子)”,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伎”。艺伎生涯一般到30岁完结,在30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伎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妓之陪衬。艺伎中把前辈艺伎称为“姐姐”。

在艺伎业从艺的女伎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知书识礼,尤擅歌舞琴瑟,主业是陪客饮酒作乐。艺伎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不过,这里面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称之为艺伎。艺伎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妓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陪客作艺。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

艺伎服装

艺伎的服装是十分华丽的和服,做工、质地和装饰都十分上成,因此也异常昂贵,一般在50万日元以上,有的甚至达100万日元。京都舞妓的服装更是著名,以悬落飘逸,重量相当沉重,扎束之间需要相当大的力气,所以常常由称为“男众”的男性仆役来帮忙。

艺伎艺伎

舞妓的特殊穿著与化妆舞妓及年轻的艺妓所穿之和服称为“裾引き”,从腰带到裙摆间的一段称为“褄”。艺伎的腰带结在身后,不像妓女那样结在前面。在外行走时,舞妓及年轻的艺妓一定会将左手压在这一段上面,有“卖艺不卖身”的含意。

尽管艺伎的服装被归类为和服,但事实上却与传统的和服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和服后领很高,通常能把妇女的脖颈遮盖得严严实实,而艺妓所穿着的和服的衣领却开得很大,并且特意向后倾斜,让艺伎的脖颈全部外露。

艺伎妆容

艺伎化妆也十分讲究,浓妆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传统原料为主。最醒目的是,艺伎会用一种液状的白色颜料均匀涂满脸部、颈项,因此看起来犹如雕饰华美的人偶一般。

艺伎艺伎

艺妓表演

艺伎表演时所使用的道具从狭义上专指手持的表演用具,包括各类乐器、饰物;广义上应当包括伎馆、歌舞伴奏者,甚至艺伎所学习的所有知识。因为艺妓接待客人并不限于歌舞表演,她们提供的是能为客人宴席助兴的众多活动。

艺伎艺伎

艺伎表演的场所最初只限于艺馆之中,后来由于要出席达官贵人的筵席,艺伎便开始在茶馆酒楼及料亭出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艺伎衰落压力增加,使艺伎艺术不得不一改传统,艺伎从业者也被允许到茶馆中特设的酒吧间里待客演出。

艺伎的表演大致可分为“立方”和“地方”2种。“立方”是指舞蹈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长呗”、“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线等的表演者。因为“地方”类的表演难度较高,需要长时间训练后才能胜任,因此多由资深的艺伎担任。而“立方”表演较为容易,所以一般由资浅的艺伎及舞伎担任。艺伎除了上述两大项表演外,也有茶道、香道等日本传统艺术表演。另外,艺伎都有受过说话训练,因此健谈者不少,表演之余亦会陪客人谈天说地,增加气氛。顾客给予艺伎的演出费用称为“线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称“花代”。

日常生活

艺伎一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通常人们在公开场所只能见到行色匆匆的从住地赶往茶社,或从茶社赶回住地的艺伎。她们之间形成一个小圈子,一般人很难窥探她们的生活,从而造成了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好奇和兴趣。艺妓的收入不菲,气质超凡脱俗,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却很差。有顾及此,艺伎的雇主会为艺伎提供贴身保姆照顾她们的起居饮食。

艺伎艺伎

出色的艺伎常常会成为达官贵人所追逐的对象,其中不乏两情相悦者。古代的日本,结婚后的女性必须放弃艺伎的工作,直到现代这个行规才被逐渐取消,让艺伎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传统,在婚后离开艺伎的行列,而离婚后重返艺伎行业的人却不在少数。

艺伎出勤赴宴时,会有提著三味线琴箱的男众随侍在侧,除了为因盛装而行动不便的艺妓打点琐事之外,也负责保护艺伎,避免受到喝醉的酒客、登徒子的骚扰。

著名艺伎

乱世艳魂——几松

在日本的书籍上,她的名字一次又一次被人重记;在日本的电影中,她的形象一遍又一遍被人演绎。她的美貌恰似清晨的百合待露而开,她的气质正如临水而照的青莲满含深韵,她的才艺好比翘足荷尖的蜻蜓轻巧飞舞,她的忠贞更胜缠绕磐石的蒲草,坚韧不移。她已经成为历史刻在日本人的心里,她就是与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一起被人们广为传颂并封为从四位高官的著名艺伎——几松。

最后的越后艺伎——小林春

“越后艺伎”是指怀抱三味线、靠沿街卖唱为生的盲人艺人。有“雪国”之称的日本越后地区冬季漫长寒冷,缺少娱乐项目,越后艺伎曾一度成为当地非常兴旺的民间艺术,繁盛时期曾多达500多人,其盛名也传播到日本各地,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娱乐形式之一。而小林春就是越后艺伎中最为有名的人。

小林春1900年出生于日本新泻县三条市的贫苦农家,出生后不到100天,就因为患白内障而失明。由于家境贫寒,小林春4岁时被送去跟随艺伎学习。她8岁出师,开始走街表演,一直坚持到1973年。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兴起,越后艺伎逐渐走向衰落,很多艺人纷纷转行,只有小林春一直坚持,成为日本最后一名越后艺伎。她在96岁的高龄还灌制了一张名为《越后艺伎最后的绝唱》的唱片,在日本广为人知。2005年4月25日凌晨2点在新泻县黑川村的老人院由于自然衰老死亡,安然辞世,享年105岁。她的离世也宣告着“越后艺伎”时代的终结。

20世纪最出名的日本艺伎——中村喜春

中村喜春中村喜春

20世纪最出名的日本艺伎莫过于中村喜春了。

中村喜春1913年出生在东京,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家境很富裕。孩童时,中村喜春就对歌剧院台上那些穿着传统和服、浓妆艳抹的艺伎特别着迷。她常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站在那个舞台上。15岁那年,她不顾父母反对,投身艺伎行列。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刻苦训练,几年后,中村喜春声名鹊起。不但红透日本,就连著名影星卓别林也曾慕名前来观看她的演出。

二战后的名艺伎——岩崎峰子

谈到二战后的名艺伎就不能不提岩崎峰子,风靡全球的小说《艺伎回忆录》就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二战后,作为日本文化外交的一种手段,艺伎们经常要接待外国政要。面对这些世界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以岩崎峰子为代表的艺伎们在想方设法讨客人欢心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太平轮(上)    下一篇 新京华烟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