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诺曹综合征
目录
匹诺曹综合征,也叫被笑恐惧症(geloto phobia)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在1996年由德国的Michael Titze发现并命名的,其中词根gelos在希腊语中代表“笑”,而phobia代表“害怕”,放在一起的这个词就代表“对被笑感到恐惧”。Michael Titze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病人很担心被取笑,他们会去观察周边的环境,寻找被嘲笑或奚落的任何可能迹象。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原因或证据,他们就会把环境中听到的笑声归结于在嘲笑自己,然后感到很不舒服。
“匹诺曹综合征”患者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临大敌,像遇到危险而不能逃跑的动物,恐惧得肌肉紧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下一次再进入社交活动之前,被笑恐惧者会感到惴惴不安,对预期可能出现的嘲笑感到担忧害怕。很多时候,由于这种恐惧、尴尬的预期过于强烈而难以承受,他们干脆自己“宅”在一个地方,宁可孤独无聊,缺乏人际交流,也不愿冒这种可能变成可笑的“
为什么被笑恐惧者如此敏感地执着于负性情绪,甚至对于“笑”他们也要建立负性的情绪连接呢?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试图以早年成长经历进行解释。他们推测,这些被笑恐惧者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确实经常受到来自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奚落、嘲笑,这些家人通过嘲笑引发孩子内心羞耻恐惧的反应,从而达到控制他们行为的目的。笑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和创伤,对于这些人来说,笑并不代表愉快,而代表嘲笑和贬低。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被同伴欺负和嘲笑经历的被试,更可能对模糊情境或者善意玩笑情境产生恐惧、愤怒的反应。
由此看来,被笑恐惧是一种条件化的过程:成长经历和家庭教养促使他们在“笑”与“负性情绪”之间建立了连接。实际上有研究发现,当不涉及可能指向自己的嘲笑时,被笑恐惧者对于玩笑和幽默的理解力与其他人没有差别。被笑恐惧者并不缺乏幽默细胞和开玩笑打趣的智慧,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感到人际的温暖和接纳,这样他们就会小心翼翼地从自我防卫的“保护壳”里探出触角,逐渐放松,让笑与恐惧、愤怒、羞耻一系列负性情绪之间的联系逐步消退,而在笑与轻松、愉悦之间建立积极的关联。
一般认为:源自对真实经历记忆的陈述在内容和质量上都会与凭空编造或幻想出来的陈述有所不同;心理学者也普遍认同说谎者的主要情绪体验是害怕、负罪感和兴奋感,根据这个假设,心理学家们能够通过各种生理线索比如呼吸频率、脉搏、皮肤电与一般个体基线水平的差异变化来预测言语真实性。
2012年西班牙格林纳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人们在说谎时,鼻子及周围肌肉的温度会有所上升。研究人员是根据对人体热成像图片的分析发现了这一有趣现象的。他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匹诺曹效应”,是因为当人们撒谎时,大脑中的岛叶皮质(一种脑素)会被激活。而研究发现,岛叶皮质活性增强后,体温就会升高。不过,由于岛叶皮质是大脑中的一个非常复杂难懂的区域,所以目前关于说谎为何会引起体温上升还没有准确的分析结果。
还有一种解释是人感受到压力时,血液会涌向面部,鼻尖海绵体充血膨胀导致不适,需要安慰。说谎就是压力源的一种。深陷拉链门的克林顿可说是经典案例,面对特别检察官的质问,克林顿始终想着如何陈述。同时,他平均4分钟摸一次鼻子。事后查明,他每次摸鼻子的时候都在说谎。顺便澄清下,克林顿差点遭遇弹劾并不是因为私生活不检点,而是伪证和妨碍司法。他的鼻子出卖了他。
瑞士苏黎世大学Willibald Ruch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对被笑感到恐惧者和不感到恐惧者在解释模糊情境下的笑声含义时明显不同。实验中给这两类被试听一些笑声的录音片段,这些笑声具有不同的情绪含义,让被试评价这些笑声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结果发现和对笑声不恐惧的被试相比,被笑恐惧者会更多地把由衷的愉快笑声评价为不愉快的,也就是说,即使是真正的开怀大笑,也很可能被他们知觉为发出笑声的人内心其实并不开心。
这个研究小组进一步就人际情境进行了区分,将笑的动机分为“善意的打趣”和“故意的嘲笑”两类,并让被笑恐惧者和普通被试评价这两类人际情境。结果发现,被笑恐惧者很难区分哪些情境是善意的开玩笑,而哪些是故意的嘲笑。虽然对于故意的嘲笑,两类被试都会产生羞耻、害怕和愤怒的反应。但对于善意的玩笑,被笑恐惧者相比普通人就显得有些敏感和过激了:普通被试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感到愉快和惊奇,而负性情绪的水平很低;而被笑恐惧者在此时却如同受到故意嘲笑一样,产生了羞耻、害怕和愤怒的反应。
医生:这只是一种心理躯体化的表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李英辉表示,“匹诺曹综合征”谈不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只是一些心理活动反应到躯体上,在躯体上出现的一些表现。如果说“匹诺曹综合征”是一种社交焦虑症的话,就未免有点严重了,它只是有些焦虑的症状,但是还没有发展到疾病这么严重。所以一般也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不用过度在意。
人在说谎的时候,可能肾上腺激素出现异常,有的人就会出现心慌、脸红、说话结巴等情况。像剧中一说谎就打嗝的情况却几乎没有见过。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说谎可以淡定处之“脸不红,心不跳”,而有些人就“面红耳赤”呢?李英辉认为,这可能是自我克制能力不同。自我克制能力强的人,在说谎的时候,可能就会表现的比较淡定平静。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人,可能就把心里的紧张情绪表现出来。越在意的时候,躯体症状就会表现的越明显。
至于受到刺激或者紧张就会不停打嗝的人,甚至引发焦虑的症状。李英辉介绍解释说,长时间持续打嗝,会使得膈肌紧张、植物神经紊乱,而通过抗焦虑的治疗,则会缓解这些。建议一些不明原因打嗝的患者,可以到心理精神科查查看。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