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沙河调

沙河调 :是指早期豫剧在缺少交流、相互不渗透的发展时期,传入沙河流域并与当地的语言、民歌、民间小调相融合形成的豫剧演唱方式。后来随着演员的流动,逐渐扩展到整个豫南地区。

目录

沙河调的流传区域地处平原,水肥土沃,解放前多富足人家,因此演出团体教多,演出也比较经常,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成就了一大批名家,三、四十年代,沙河调是可以和豫东调、豫西调相提并论的。五十年代左右,因为沙河调青黄不接,而且大多地处三不管地带,很少有人参加第一届戏曲汇演,这就让他们失去了直接进入国营剧团的机会。这是沙河调后来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唱腔特色

豫剧沙河调的唱腔高亢激昂,粗犷浑厚,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音韵流畅,表意明快。沙河调的定弦为E调,比豫剧其他流派通用的降E调,高出半音,其旋律多活动在上五音阶段。吐字开腔多用大本嗓,甩腔行韵多用二本嗓。唱腔口语化,即半说半唱,如:沙河店中祁寡妇唱“韩壮士、好行善”。三、唱腔唱的巧,加虚字、趁字较多,如:那里,那个,我就等,偷字闪板,添字抢板。四、沙河调除拥有一般豫剧的二八板、流水、慢板、飞板等板式外,尚有其它流派所没有的板式,如“搬板凳”、“呱嗒嘴”等,“搬板凳”节奏明快,一字一音,字清板稳,铿锵有力;“呱嗒嘴”不仅节奏迅疾,且具有快板风格,唱词多为五字韵。

历史进程

沙河调之所以形成豫剧四大流派之一,不仅因其历史悠久,更因其在200多年的长河中剧目丰富,班社众多,演员代代有人才,声腔和演出独具特色而引誉中原。据史料记载,自雍正年间至上世纪40年代,豫剧沙河调班社在沙河流域发展十分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仅周口、项城一代就有大小班社120 余个。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项城高家班,商水赵家班,郸城顾家班,淮阳五福班,周口一把鞭戏班,太康皂吏班等。

项城高家班是豫剧沙河调的主要班社,该班社的前身始建于明朝末年,是水寨街民自行组建小型玩会班,当地人称为“四街戏”,又称“梆子戏”。流传民谣:“梆子戏狗拉车,她闺女穿她娘的靴。”这说明梆子戏在群众中流传非常广泛。1876年项城人高钊中考中进士,名声大震,高兴之余遍把“四街戏”收归高家所有,故有高家班之称,成了豫剧沙河调的主要班社。与此同时,广聘名流搭班,并培养了多期学员,因行当齐全规模大而名扬豫东。

沙河调演出剧目十分丰富,尤其是以生、旦、丑为主角的“三小戏”,则生动描绘了彼时彼地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以及人们的生活滋味。可惜,这些剧目多无文学剧本,全靠老艺人的口传身授,致使不少剧目人在戏在,人死戏亡。尽管如此,仍有一定数目得到了保存和流传。如:三打雷音寺、寇准背靴、提寇准、黄鹤楼、栓娃娃、对绣鞋、小二姐做梦、对裰罗、刀劈杨籓、破洪州、南阳关、马家岭、沙河店、八岔庙等。

豫剧沙河调在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演员及代表人物。如易湘山、曹彦章、宋保太、孙秀荣、燕守立、栗俄、马银成、于清海、付喜、宋良臣等。可惜的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原因,他们无剧照、声像资料流传下来。目前,项城沙河调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展桂枝、宋玲、马美英、张月荣等。

沙河调在豫东流行了二百多年,至上世纪40年代末期,不少班社逐渐解散,名老艺人相继谢世,剧目多无文学剧本和曲谱,全靠老艺人口传身授,致使不少剧目人在戏在,人死戏亡。所以流传剧目很少,后继乏人,特别是宋保太老师的甩翎子和三蹿椅子一跳桌,倒挂九桶水,夹鸡蛋簸米,吃鸡窜火轮,吃火,矮步偷等绝活,更是无人继承,这是沙河调的悲哀,也是一大憾事。挖掘、抢救沙河调显得犹为迫切。为此,项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广新局高度重视:成立了项城市挖掘整理沙河调组委会;成立沙河调戏迷俱乐部,组织名老艺人挖掘整理沙河调传统剧目;以项城市戏曲学校为依托培养豫剧沙河调的新生力量;把每年编排两个沙河调传统剧目列入项城市豫剧团的工作目标。以此来重振沙河调,使其在戏剧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创始人

沙河调以周口、漯河为中心,他们的旋律下五韵上三韵,比较高亢明亮,一般用二本腔演唱。沙河调吸收了南阳梆子和越调的特点,唱腔粗重急促。

梁振起是沙河调的创始人,1921年生,鄢陵县大马乡东贤庄村人。中国剧协会员,原平顶山豫剧团团长。已过世。

沙河调

梁老12岁进鄢陵县大马乡葛村窝班,授业于贾申宫、贾德郎二位老师,1938年出班,先后参加鄢陵县“四街戏”、“六班戏班”,嗓音洪亮,唱腔奔放激昂,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深受欢迎。先后应邀到许昌,漯河,周口,临颖,长葛,襄县,舞阳,西华等地戏班合作演出。

上世纪80年代以豫剧沙河调特邀代表参加河南省戏剧流派汇演大会,代表剧《雷音寺》,〈反徐州〉,〈卖华山〉。曾与王四少,易相山,赵义庭,赵顺功,桑振君,王素君,阎立品,徐玉琴,徐书云,徐道,刘金铭等几十位艺术家合作演出。刘法印、桑振君、张三旺等是沙河调的优秀代表。

沙河调的名家及代表剧目

刘发印

提起沙河调,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刘发印了,刘发印。艺名垫窝,上蔡西洪乡小庄村人,早年在漯河师承沙河调名须生贾窝学艺,因年龄最小,故被戏称为“垫窝”他主攻文武小生,身段干净利落,声腔沉稳耐听。是豫剧界唱腔,武功俱佳的极少数人之一,为许多各种豫剧流派所称羡。80年参加全省名老艺人汇演,被录音录象,上海音像出版社为其出版了盒磁带发行全国。

沙河调的流传区域地处平原,水肥土沃,解放前多富足人家,因此演出团体教多,演出也比较经常,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成就了一大批名家,三十,四年代,沙河调是可以和豫东调、豫西调相提并论的。五十年代左右,因为沙河调青黄不接,而且大多地处三不管地带,很少有人参加第一届戏曲汇演,这就让他们失去了直接进入国营剧团的机会。这是沙河调后来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雷振启

周口西华县人,唐喜成的师兄,后平顶山豫剧团演员,沙河调代表人物,是少数多次参加戏曲汇演并获奖的沙河调演员,代表剧目《雷音寺》。

燕守立

周口项城人,沙河调代表人物。生行全拿,文武不挡,沙河沿岸知名度颇高。事迹丰富,不做详细叙述。

顾锡轩

顾锡轩(1875-1966)乳名顾群。出生在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吴台乡(今属郸城县吴台镇)大顾寨村。 幼年随父母乞讨流落到界沟(属安徽界首县),13岁入阜阳土坡集科班学艺,拜张蛮子、乔正华、刘虎为师,主学红脸(文武须生),19岁始出台演出,不久便扬名豫东、皖北广大地区。顾锡轩唱腔高亢激昂,念白铿锵有致。在《寇准背靴》中,跌跤甩靴、背靴快跑等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唱腔刚烈豪迈,甚为同行折服。其拿手好戏有:《火烧纪信》、《辕门斩子》、《过五关》、《杨老将碰碑》等。1920年顾锡轩在安徽界首南20里殷庙办起科班。人称顾家班。1928年返回故里,办起第二班。1944年河南鹿邑任集一带匪乱,顾锡轩被抓,顾家班一度溃散,幸赖其长女顾秀荣支撑。除顾秀荣(人称“顾大妞”)之外,顾锡轩还收养了五个义女,皆培养成戏曲演员,故当地俗谚“顾家戏,顾家箱,还有顾家六姑娘”之说。1950年顾家班被安徽界首政府收留,和中洲新舞台剧团合并为新舞台剧团。1952年他调入阜阳地区戏校,旋入地区梆剧团工作。1956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和安徽省政协委员。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61年安徽电影制片厂将其代表作《寇准背靴》拍摄成舞台艺术片。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婴儿抚触    下一篇 美人如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