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
- 中文名
- 瓯剧
- 旧称
- 温州乱弹、东瓯
- 发源地
- 温州
- 流行地区
- 浙江南部温州一带
目录
瓯剧,是流传在浙江温州一带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古老剧种,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而得名。
温州(永嘉)“南曲戏文”(简称之为“南戏”)的腔调,被叶德均(1911~1956)称为“温州腔”。瓯剧的腔调含高腔、昆腔、乱弹、“徽调”(皮簧)、滩簧、时调等腔调,其起源便是这“温州腔”。发展至今,瓯剧拥有明以来传留的部分剧作及其腔调,尽管历经数百年的演出、流变,然其“源”未变。作为瓯剧戏“种”之滥觞,只限于高、昆二腔及其剧作(自然也包括唱调)、音乐。现在的瓯剧则原名“温州乱弹”——“温州乱弹”是流行于以温州地区为中心的音乐的名称。现在,有两个剧种以 “温州乱弹”为腔调,除了解放后更名的“瓯剧”,另一个是以唱“皮簧”为主兼唱“温州乱弹”唱调的“和剧”。
1983年,全国戏曲开始趋向低潮,而瓯剧却在国外赢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因为1983年瓯剧赴荷兰、法国等地的演出引来国外热烈的反响,因而准备录制像带,广泛发行海外各国,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86年,中国新闻社为拍摄《瓯剧集锦》专程组成了拍摄剧组。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李子敏在领导和广大团内外老艺人(特别是当时比较集中的“温州戏剧学校”瓯剧班的许多造诣很深的老师)的支持关心和配合下,历经四年艰苦细致地挖掘、调查、采访、座谈和记录整理,第一次对瓯剧音乐、声腔全面地进行记谱、整理和研究,从而理清了其诸声腔的音乐系统,为瓯剧音乐的传世、传承及其后的作(编)曲和乐制、乐队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才使高腔第一次有了乐谱问世。并于1998年编印成巨帙《瓯剧音乐》。后又于80至90年代,即纳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编辑部,及文化部门的统筹下,再历数年,终于按国家编辑方案和思想指导,编撰成一部具有学术性、史料性和文献价值的长编专著(共七卷,约两百余万字谱)。
解放以来半个世纪,平心而论瓯剧艺术的编演,从内容到形式,从编剧到导演、表演,从灯光到音响,从歌唱到舞蹈,从总体艺术到特技,从服饰、化妆到布景、道具,从管理到开拓:现今瓯剧舞台上的演出中一切的一切,无论从任何一个局部或是总体,都有全面的、大幅度的甚至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提高。剧目和整体艺术如此,文戏表演如此,武戏(包括猴戏)尤其如此,开创了武戏和猴戏表演的新的高度;音乐唱调解决了即确立了乱弹腔“男女工”调问题,创编了新的唱调、新的腔句,大大丰富了瓯剧音乐及其唱腔,提高了瓯剧音乐的表现力;乐队伴奏的整体素质;灯光音响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是前所未有的,舞美、造型、服饰的水平均向前大大迈进,比如,朱吉庆设计的《蝴蝶梦》舞台艺术造型,1990年被选送往布拉格参加国际舞台美术展览;谓其整体艺术水平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是丝毫不夸张的。
瓯剧在清光绪以前,只有“上四脚 ”(生、旦、净、丑)和“下四脚”(外、贴、副、末)八个脚色;清光绪以后,随着剧目发展的需要,行当越分越细,发展为三堂十六脚,即白脸堂:小生、正生、老外、武生、四白脸;旦堂:当学旦、正旦、花旦、老旦、三手旦、拜堂旦(小旦);花脸堂:大花、二花、四花、小花、武大花。
提到戏曲,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便会联想到五颜六色的格式脸谱。脸谱是我国戏曲中一门独特的化装技艺。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是我国戏曲表演行档、人物性格的图案化化妆。它依据生活的夸张想象和变形就脸形勾画抹涂;有说始自唐、宋,是唐、宋涂面化妆的衍化和发展。瓯剧脸谱,既雷同于兄弟剧种,又有别于他者,是同中有异。其脸谱谱式,名目繁多,名称各异,在瓯剧中,大体上是:
三块瓦脸( 北方称“三块窝”):基本特征是将脸较明显分为三“块”故名。
粉白脸 (白脸的别称):如曹操、张邦昌、严嵩等权贵佞臣。
红脸: 多为正面人物、忠臣良贤,如关云长、赵匡胤等。
黑脸: 忠臣贤相等正面人物,如包拯。
金脸: 多为神佛,如:如来佛、雷公等。
花脸: 如张飞、牛皋、司马师等;瓯剧中还有个巾帼英雄画花脸,即《四国齐》中的钟离春。
歪脸: 如郑子明(因狩猎被熊所抓伤,脸留爪痕)。
阴阳脸: 如《凤台关》中的胡福,谱式为半边青半边白,连髯口也黑白各半,阴阳分明。
动物脸: 如孙悟空、金钱豹、娄阿鼠以及《铁桶城》中脸画青蛙的黄模等。
碎花脸: 其特点为勾图繁碎而复杂,如《马武夺魁》中的马武等。
文字脸: 特点是在额上画出鲜明文字,如《盗金铃》中的窦一虎,额头画一草体“虎”字;《双救驾》中的吴汉,于额头画一正楷“孝”字。
附(加)件脸: 从傩舞面具的衍化脱变或改良,除勾画外,并局部借助于额头、鼻子或下颚等处的附加部件,以改变和突显某些局部部位。
豆腐块脸 (俗称“白鼻头”):多用于小花脸(丑)行之正、反面人物。
脸谱谱式丰富多样、用色变化绚丽、手法巧妙,堪称我国戏曲艺术一绝。而所有这些脸谱,都必须与髯口、盔甲、服装、鞋靴乃至道具等综合配“套”,才形成完美的艺术统一体;同时,又往往于特定人物的特定时间、特定事件,以及身份、年龄和地位的变化分不开,并伴随着变化而变化着。脸谱具有传神、夸张、寓意、装饰和褒贬、惩恶扬善的功能。
瓯剧音乐明快、流畅,表现力很强,能细致地表达各种人物内心复杂感情。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瓯剧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紧板]等。
瓯剧乃至前乱弹班时代,其发声用嗓与演唱方法,过去向无记载,仅凭代代师授弟受之方式承袭。在发声用嗓上,因行当不同而各异:
旦脚:以假嗓为主,真假嗓相结合方法演唱。
小生:以真假嗓相结合,以本嗓为主的“半嗓”演唱,不用“细嗓”。
老生、老旦:用本嗓;老生着重于“堂音”、“虎音”;老旦则多用“脑后音”演唱。
大花脸:用“炸音”延长。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陈茶花
陈茶花,女,1931年2月生,温州市人。瓯剧老一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出生于梨园世家。12岁因生活所迫开始学艺,解放前先后在“新凤玉”乱弹班习艺,其后又入“大高星”、“胜福连”、“新阳春”、“新红玉”等班社从艺。解放后,参加温州胜利乱弹剧团,1959年更名为温州瓯剧团,并作为剧种名称行于世。她长期担任瓯剧团团长,退休后仍为瓯剧团顾问。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剧协二、三届理事、浙江三届人大代表、省六届政协委员、省二届文联委员、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代表、温州市二届文联委员、市二届剧协副主席,后为顾问。
孙来来
孙来来,1942年1月生,温州市区人。国家一级演员。曾任瓯剧团副团长,艺术指导,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曾兼任浙江省剧协常务理事、温州市剧协副主席。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孙来来,1954年入“胜利乱弹”剧团(瓯剧前身)习艺,攻武生行。
方汝将
方汝将,男,温州市瓯剧团当家小生,优秀青年演员,出生于1977年4月8日。温州市瓯剧团主要演员之一。2001年被破格评为国家评为国家三级演员。同年,获市文联评为"希望之星"称号;市首届艺术节在《仇大姑娘》中扮演男主角荣获一等奖,该剧已被中央台戏曲频道列为拍摄计划向全国播放。2002年被任命为温州市瓯剧团副团长职务。2006年作为全国地方剧种的代表人物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开播10周年的拍摄录制,演出《杀狗记》片段。同年获得温州第2届青年演员大赛金奖第一名。同年主演《杀狗记》参加全国地方戏汇演荣获剧目铜奖。同年在温州市第2届艺术节上主演《洗心记》荣获表演一等奖。2012年 荣获浙江省首届戏剧表演“金桂奖”。2013年5月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蔡晓秋
蔡晓秋,女,国家一级演员,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工青衣花旦,师从著名瓯剧表演艺术家陈茶花和翁墨姗,后拜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扮相柔美、唱腔清丽温婉。曾四次荣获浙江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表演“金桂奖”等无数奖项。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8年获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