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和剧

和剧,戏曲剧种。旧称“胡调班”,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浙江平阳、泰顺一带,以唱乱弹为主,兼唱徽戏。所唱乱弹与瓯剧中乱弹基本相同。平阳县和剧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
和剧
旧称
胡调班、和调
发源地
浙江
流行地区
浙江平阳、泰顺一带

目录

平阳和剧,原称“和调”,以唱徽调为主,兼唱高腔、昆腔、乱弹、时调、滩簧的多声腔剧种。为温州地区的大剧种,早已收入《中国大本科全书》与《中国戏曲志浙江卷》。流行于温州、台州、丽水和闽北等地。

历史沿革

清中叶曾大兴,至清末全县尚有10多个班社。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剧只留下“新大顺”、“胜福连”班社,1951年改名“平阳人民剧团”。因方言“和”与“婺”同音,后加入金华婺剧戏改会,把和剧改为“婺剧”。1954年和剧传统剧目《断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引起轰动,青年演员陈美娟荣获一等奖。1957年平阳婺(和)剧团排演的《双金印》及《梨花斩子》参加浙江省戏曲观摩汇演时,获省文化局批准,重新恢复“和剧”。1959年,温州地区,为了扶植地方剧种,把“平阳和剧团”上调为温州地区和剧团。1988年,有人认为和剧有些曲牌与乱弹相似,又把和剧并入瓯剧团。

传统剧目

和剧到了清末有84本老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挖掘传统剧目时,共挖掘出300多个大小剧目。过去平阳民间对和剧演出剧目归纳为四句话:“七记八图,四缘三配,三带两剑,二珠三球”,演不了这八十四本老戏,就称不上和调班,“七记”、“八图”剧目更是衡量和剧班社水平高低的尺度。可见和剧遗产之丰富。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我们有一套    下一篇 第二实验学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