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永康醒感戏

永康醒感戏是流行于浙江永康一带的戏曲剧种,一种为宗教服务的戏曲这是,“劝人反省,导人归正”,主要在祭祀场合上演,形式与目连戏等相似。现已近于失传。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永康醒感戏
别称
醒惑戏、永康省感戏、毛头花姐戏
类型
戏曲剧种
起源地区
浙江永康一带
起源时间
元末明初
流行地区
永康及毗邻的磐安、东阳、义乌、缙云、武义、金华等市县

目录

醒感戏,是元末明初诞生于永康,后来流行于永康及临近地区磐安、东阳、义乌、缙云、武义、金华等市县的一种以劝人为善、导人归正为宗旨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在从前,永康当地称演醒感戏的剧团为醒感班,2011年5月醒感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这是一个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戏曲,因专用于祀神,无职业戏班,一直保持在乡间,故发展迟缓。因第一个上演的剧目为《毛头花姐》,故也叫“永康毛头花姐戏”。渊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民歌、小调,在发展过程中,也受了侯阳高腔、松阳高腔的影响,从中吸收了一部分剧目和音乐。所唱曲牌如[驻云飞]、[山坡羊]等,大抵来自侯阳高腔。流传不广,目前已无职业剧团。

唱腔曲调

省感戏的唱腔和高腔是一致的,由曲牌和帮腔组成。其中《毛头花姐》中的唱腔,山歌风味浓厚,颇有村坊小唱的南戏遗风。它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婺剧音乐的精华,如《逝女殇》等戏中的“山坡羊”和“江头金桂”曲牌就是吸收于松阳高腔;“望乡台”等曲牌源于婺剧昆腔。还有一些音乐唱腔,是侯阳高腔、乱弹和徽戏的曲调,它用的大锣、大鼓、大钹等打击乐器,也是仿照婺剧(东阳三合班、徽班)锣鼓风格的。 综上所述,婺剧研究,不能采用“一元化思维”,而要用“多元化思维”。长江、黄河接纳了多少涓涓细流,方能“奔流到海不复回”。

班社

演省感戏的班社叫省感班。他们的组织、剧目、表演、音乐等和婺剧各班社均有相似之处,但又显得更古朴原始。省感班由二十四人组成,其中演员十三人(全部男的),包括: 包头(旦堂)五人(作旦、花旦、正旦、武旦、老旦);花面(花面堂)四人(大花、小花、二花、四花);白面(白面堂)四人(小生、正生、老外、副末);后场(乐队)五人(正吹、副吹、鼓板、三件、小锣);箱房三人(头箱、盔箱、三箱);伙房三人(火头、内杂、外杂)。 省感班没有固定的班主,一般都由艺人自己带班。

现存剧目

醒感戏剧目古老,现存剧本有9个,分别为《逝女殇》,又名《赵贵清》或《遇花记》;《毛头殇》,又名《毛头花姐》;《断缘殇》,又名《目连救母》;《精忠殇》,又名《精忠记》;《撼城殇》,又名《长城记》或《孟姜女》;《狐狸殇》,又名《斩狐狸》;《溺水殇》,又名《张天师卫国征番》;《忤逆殇》,又名《桑孟益》;《草集殇》,为折子戏,包括《白虎》、《龙船》、《神桥》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毛头殇》,即《毛头花姐》,“毛头花姐戏”一名因此而来。《毛头殇》取材于当地的民间故事,写的是一个姓钱的姑娘,因长得如花似玉,当地人都叫她花姐。家住永康钱婆塘村,家贫如洗,从小就给一个姓毛的人家做童养媳。姑娘到了妙龄,毛头还是一个鼻涕郎。一天,有个卖花线的少年郎钱三培路过花姐家门,两人一见钟情,来往频繁。后被毛头窥见,告诉其母。毛头母亲怕败坏门风,将花姐驱逐出门,花姐无家可归,就住到姑母王氏家中。王氏为了诈取毛家钱财,怂恿花姐假上吊,不料花姐真的吊死。状子告到阎王处,阎王弄清案情,将王氏打入地狱,让花姐回到阳间,与钱三培花好月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开讲啦    下一篇 安倍狂躁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