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宁海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宁海平调
起源时间
明末清初
起源地区
浙江宁海县
流行地区
宁海、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

目录

宁海平调,是宁海县的一个地方剧种,约始于明而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它的唱腔,属于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其语音,除小丑用苏白外,基本用宁海方言、“读书音”,故县人又称之为“本地班”。当时流行在宁海、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后到宁波、舟山、杭嘉湖以及上海一带作过短期演出。

历史沿革

宁海平调,约始干明而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解放初期,平调一度停演。

1957年4月,在县文化部门扶持下,由老艺人杨先达、葛时烟等 13人组成平调演出队,并陆续招收青少年演(学)员。1958年宁海并入象山县,1960年4月成立地方国营象山县平调剧团、1961年10月改称宁海平调剧团,并组织力量抢救平调传统剧目,整理出传统剧83本、在老艺人的口授下,记录了平调唱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量平调剧本、服装、道具被毁、1969年4月,县平调剧团与越剧团同时解散,大多数人员另行安排工作。1970年起,改演样板戏为主。1978年10月,复建宁海平调剧团、 1980年8月,以《金莲斩蛟》片断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叶全民、蒋玲波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1982年9月,陈亚娟、葛素娟、夏永盛获省小百花"奖。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批复文化局,同意平调剧团演出越剧、此后平调剧不曾演出。

宁海平调的起源有几说,一说源于新昌调腔的“山坑班”。宁海平调在辛亥革命后一度盛行。

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剧种曾流入上海。1932年起趋向衰落,至建国前夕,几已湮没。1956年,三门县有关部门把流散在宁海的十余名平调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半专业性的演出队。1960年初,正式成立宁海县平调剧团,并着手发掘、整理一批传统剧目和现代戏。1966年后剧团解散,1978年恢复建制。1982年宁海县成立平调整理研究小组,系统地对这一剧种进行艺术改革和剧目整理。1999年10月参加文化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映山红”全国戏曲会演中,荣获表、导演等11项大奖。2004年7月,宁海平调《银瓶仙露》又应邀赴杭州参加了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展演,受到了好评。

如今,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宁海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角色行当

宁海平调的角色行当分“三花” “五白” “六旦”即大花二花小花;老生、正生、副末、小生、外末;正旦、老旦、小旦、彩旦、刀马旦、闺门旦。旧时还有“上四柱”和“下四柱”之分。“上四柱”为小生、花旦、正生、大花;“下四柱”为小丑、二丑、正旦、外末。一个演员往往兼演多种行当,如艺人周明礼、邬学熊,既能演旦、生、末,又能演净、丑、外。

唱腔曲调

宁海平调的唱腔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不用管弦而单以锣鼓衬托。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段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演出中除小丑对白外,基本使用宁海方言和“读书音”。“宁海耍牙”是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几个步骤。艺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颚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而用齿、唇、气的各种活动辅助表演。这种表演以精湛的“变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调的“三大一小”及【将军令】等曲牌,塑造出剧中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令人叹为观止。宁海平调中的耍牙技艺独特,程序讲究,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每一代传人都要经历艰苦的练习过程方能掌握。新中国成立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誉。

乐器伴奏

乐器伴奏主要分为唱功、做功和吹打三大类。唱功和吹打又分为“大鼓”和“小鼓” “大吹”和“小吹”几种。大锣、大鼓、大钹、大喇叭、小锣“四大一小”为主,另有单皮鼓和唢呐。打击乐器在唱腔的伴奏较有规律,节奏平缓,适于小生、花旦的演唱。同一节奏如用大锣、大钹,则较粗犷、豪放。唢呐是惟一管乐器,专设“正吹”与“副吹”,既用以表现较为准确的音阶,又要为名曲牌之间的连接起引导作用,更为演员上、下场、大幅度动作和更换地位等渲染气氛。

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文武兼备,而且还有难度较高的特技。《小金钿》中的“抱瓶滑雪”、“一马双鞍”、“耍牙”,《双玉佩》中的“喝粥”、“纺纱”,《打铜台》中的“;术”等,最具特色。尤其是“耍牙”,口装4--8只獠牙,鼻插2只獠牙,活动如,变化多端,堪称绝技。

传统剧目

宁海平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其中《小金钱》百余年来与耍牙的技艺紧密结合,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于特点的代表剧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麦包包    下一篇 舞出我人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