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是指一种电视或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即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同时联合播出的新闻节目。 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浙江电视台《浙江新闻联播》、安徽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江西电视台《江西新闻联播》等,这其中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影响力最为广泛。因此,本词条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介绍主体。

目录

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日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被称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节目宗旨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该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现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1套)、新闻频道(13套)19:00并机首播,同时中国各大卫视进行转播。新闻联播作为官方新闻资讯类节目,风格沉稳庄重,但也一度被批评套话现象严重。从2013年起,其内容越来越贴近民生,甚至在节目中对偶像剧《非缘勿扰》进行预告、播报普通人的寻人启事,以及在重播时段现场转播恒大夺冠比赛片段。

《新闻联播》与中南海有最迅捷的通道,是国家级电视新闻发布机构。CCTV-4的徐俐同志指出,《新闻联播》对于一则消息的论述,代表着中央对它的表态和“定调”。

《新闻联播》是专题综述和系列通讯领域的开路者。新闻中心梁晓涛主任说:“不仅关注新闻事件,还更重视新闻价值。原来教科书上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可能不太全面。还有就是,我们说新闻是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单纯的点。”

发展历史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自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其起新闻栏目就承担起“新闻立台”的责任。《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多观众。

北京电视台时期

1976年7月1日,根据全中国的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名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当时尚未定名《新闻联播》),向微波干线沿线10多个省级与直辖市级电视台提供联播讯号,每日播出时长为10-15分钟,只有新闻影片,没有配音。当时大部分的地方新闻影片都是以飞机或火车运送到北京,加上后续的处理过程,导致时效性不彰。

1977年10月末到12月初,北京电视台新闻部在合肥、太原与成都分别开会,寻求如何加强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的供稿能力;当时北京电视台新闻部职员夏之平、朱继峰、穆昭山等都是搭乘飞机穿梭三地,故名“飞行会议”。“飞行会议”提出了电视新闻改革工程的“十六字方针”:“实事求是,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新鲜活泼。”

1978年新年前夕,北京电视台新闻部开会製作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新版片头动画,会中决议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定名为《新闻联播》,使用蓝底白字的片头动画。

1978年1月1日20:00,《新闻联播》开播,每日播出时长20分钟,给各个新闻影片加了配音。

中央电视台时期

1978年12月31日,央视启用台内仅有的两台电子新闻採集(ENG)设备录製新闻影片,採访不久就可以播出,解决了以往使用电影胶片时常见的影音不同步、胶片黏贴处断裂等问题。1979年底,《新闻联播》主播首次面对观众。

1979年9月1日,央视每日播映的国际新闻节目《国际新闻》开播,播映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 (UPITN )提供的新闻影片、从香港收录的新闻影片与新华社提供的五分钟国际简讯。

1980年5月1日,《国际新闻》保留名称併入《新闻联播》,之后完全併入《新闻联播》。在此期间,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影片改用微波干线传送至央视,《新闻联播》每日播出时长改为30分钟。

1981年春季,“青岛会议”决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视台的记者都是央视的“集体记者”,有责任与义务给央视供稿;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

198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00提前至19:00,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新闻联播》作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

1984年1月1日,央视在香港成立第一个驻外记者站,《新闻联播》加录台湾中华电视公司的新闻影片,也和亚太广播联盟A、B、C区的国家与地区交换新闻影片;同年,卢静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实践了“微笑播报”,虽然引起争议,但是观众反应良好。此后,《新闻联播》的女主播们几乎都沿用了“微笑播报”。

1987年,《新闻联播》收录CNN 的新闻影片。

1988年1月1日,作曲家孟卫东完成了一首16秒的乐曲,这首乐曲同时成为《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

1990年1月1日,央视国际频道加入联播《新闻联播》。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录播形式改为现场直播。时效性进入争分夺秒的新时期。

2002年1月1日,比照境外一些电视台的作法,《新闻联播》的背景换成了央视新闻部的机房。

2006年6月,李梓萌、康辉加入《新闻联播》。

2007年12月,海霞、郭志坚亮相《新闻联播》。

2008年2月3日,央视成立《新闻联播》编辑部,开始着手改进《新闻联播》,主要改进《新闻联播》用语、信息量等方面。

2009年7月30日,《新闻联播》对其播出方式做了改变,在播报新闻提要时,未出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动态新闻,同时也没有会议新闻的相关介绍。但央视否认了改版,称《新闻联播》的变化只是编播方式的尝试,不能称作改版。

2009年9月底,《新闻联播》开始在CCTV-1采用16:9高清制式播出。在对新闻报导的画面中仍是以4:3的形式,不过给主持人镜头的时候是以16:9的形式。但是在CCTV-新闻上仍使用4:3标清制式播出。

2009年10月19日,各节新闻所有制作过程一律都在位于北京商务中心区光华路至三环路的朝阳区内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制作。

2010年10月1日,《新闻联播》打破常规,在国庆节当天采用“画中画”模式在节目开始直播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嫦娥二号于当天18时59分57秒,即新闻联播开始前3秒钟发射升空);并在节目播出到19时25分05秒时再次直播星箭分离的实况,两段直播全长6分07秒;此举被视为《新闻联播》开播32年以来现场新闻直播的创新和突破。为此, 《南方周末》的专栏作者评论说:“尽管政治并没有完全让步于新闻,但它起码做出了一种姿态,稍稍低下了它高昂的头颅。”

2011年9月25日,《新闻联播》画面配置改版,同时两位70后主播欧阳夏丹和郎永淳首次主持。

2012年12月15日,《新闻联播》头条播报美国校园枪击案,成为继1986年1月28日,头条播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后的又一次打破“先国内,后国外”的惯例。

2012年12月8日晚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出现了直播失误。上一条新闻尚未播放完毕时,导播就将画面切换回了演播间,主播李梓萌开始播报下一条新闻,导致两条新闻出现了“混音”播出。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在21点09分发布了一条致歉微博,其内容如下:“【致歉】今晚《新闻联播》因导播员口令失误,导致画面切换错误,特此向观众朋友表示歉意。”

2013年1月23日《新闻联播》首次在节目中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评论员杨禹就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

2013年1月26日,《新闻联播》增加现场连线(海霞随临客列车南下)以及李娜澳网比赛的实时画面。

2013年2月9日,在节目尾头播放各地区的春节气氛时,《新闻联播》首次将片尾曲改为《春节序曲》,这是《新闻联播》首次更改音乐。

2013年2月14日,在节目末尾播放肯尼亚的美好风光时,新闻联播第二次将片尾曲改为古典音乐。

2013年11月9日,在节目重播时段直播广州恒大夺冠比赛的片段。

2014年1月1日,《新闻联播》在结尾时玩起了“浪漫”,向全国观众“表白”:2014爱你一世。当节目最后播放了一段全国各地新年日出景象的风光片,主播康辉的画外音适时响起:“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

2014年2月4日,在节目末端改为四只大熊猫拜年,被网友史上新闻联播最萌结尾。

节目特点

自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节目宗旨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其大致内容按播出顺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以及视察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央政府开的某项会议,思想教育类短片,联播快讯(中国境内各个领域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风采),最后是时长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等。

在中国大陆,境外媒体、甚至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皆有一定限制(例如灾难事故、军事演习等),而央视在此一般没有限制(与新华社同一级别),故《新闻联播》亦变相成为某些重要新闻片段公开发布的唯一途径。各大新闻媒体在无可选择下只能引用其片段和文字等。有些地方台甚至只引用央视的片段播放国际新闻。

另外,该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与主播风格、片头音乐上皆甚少变化,主播的发型和个人造型必须保持固定,主播之一的罗京曾介绍说,主持人剪头发得台长批准。当中变化较显著的只有片头动画由中国书法字随着台徽的两次演变成电脑制作的动画片头。

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各大电视联播网(如日本放送协会在晨午晚间的全国联播新闻),美国各大电视联播网都有类似新闻联播的栏目。

名字变迁

《新闻联播》一开始并不叫《新闻联播》,它有个很长的名字:《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个节目从1976年7月1日开始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内容主要是各地电视台寄来或专程送来的电视新闻片。当时电视新闻都由胶片拍摄,加上路途遥远,等到胶片送到北京再冲洗出来播出,新闻往往成为旧闻。 等到1977年底,微波线路网相继建成,实现真正的《新闻联播》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了。设计新片头的任务交给了美工组的负责人张德生,有着多年电视设计包装经验的张德生觉得原来的节目名字实在太长,打在屏幕上字会很小,与画面也很不协调,建议把名字改成《新闻联播》。而后发现《新闻联播》这个名字涵盖的意义也很广泛、严谨。就这样,从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这个名字正式启用。

历任主播

主播阵容

欧阳夏丹、郎永淳、贺红梅、吕大渝、孙海龙(站长)、罗京(已故)、李瑞英、郭志坚、张政淳、杜宪、李梓萌、张宏民、杨柳、李娟、李修平、康辉、邢质斌、薛飞、海霞、王宁、赵忠祥、卢静、肖晓琳、刘佳

幕后配音

李瑞英、李修平、王宁、贺红梅、彭坤、张宏民、李梓萌、海霞、康辉、刚强、郭志坚、欧阳夏丹、郎永淳、颜倩、顾国宁等。

主播特色

《新闻联播》从开播至今,前前后后共有20位主播亮相。经记者统计,从电视大规模普及至今,《新闻联播》的主播按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四代。

第一代 庄重

在《新闻联播》不需要个人风格的“播音员时代”出现,端正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十分稳重。

第二代 辨识度高

每个人的声音都极具特点,尤其是邢质斌和罗京的声音,有非常高的辨识度,罗京更是被誉为“国嗓”。这几位主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他们几乎很少在《新闻联播》以外亮相。

第三代 有活力

《新闻联播》2007年注入的新鲜血液,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他们让《新闻联播》变得相对有活力。

第四代 亲和力

郎永淳非常喜欢玩微博,他可能是《新闻联播》的主播团队中为数不多用实名玩微博的。而欧阳夏丹最大的特点是她颇具亲和力的微笑,这也是《新闻联播》中很难见到的。

影响

从1982年报道十二大开始,中共中央把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中国大陆最权威的发布机构。

随着《新闻联播》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地方台上报《新闻联播》节目的条数、内容等甚至成了各级党政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和电视台的共同重视,反过来又抬升了《新闻联播》的社会地位。

2005年以来,《新闻联播》越发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越发关注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关注普通党员的奉献,关注普通单位的经验。弘扬了真善美,起到“感动中国”的公益效应,遏制了不良现象蔓延。

2006年新闻频道改版后,各节目都有自身的侧重点,而《新闻联播》则是全部新闻的精选与总结。

2012年,《新闻联播》突破了以往的模式化报道,以百姓视角、故事化的表达,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闻。同时还充分依托遍布全球的记者站,强化突发国际重大新闻的报道力度。2013年节目继续加大民生和国际新闻的报道量。

2013年《新闻联播》延续《你幸福吗?》这类主题策划,增加《寻人启事》这一亲民性板块,接上地气,做足影响。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电视    下一篇 大连长海机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