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壶关秧歌

壶关秧歌源于长治壶关县,剧目繁多,唱腔优美,有“太行山上小黄梅”之称。壶关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以壶关县和长治县的西火、东火及荫城为中心的汉族戏曲剧种,原名“西火秧歌”。1981年,在山西省戏曲剧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定名为 “壶关秧歌”。

目录

剧种起源于生活

壶关秧歌源于生活,孕育在田间地头、院落、作坊,是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起初,秧歌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这些地方煤、铁矿资源丰富,土法炼铁和铁业加工发达,主要生产钉鞋的钉子和牲口的蹄掌钉等日常用品。据考,壶关秧歌的曲调最早就是这些打铁人在炉坊里互唱互答、有滋有味的劳动号子,这应该是壶关秧歌产生并逐步成型的最初母质。是时,乡间的一些落榜秀才、文人雅士,冬季闲聊也常常三五聚伙到炉坊取暖聊天,听了铁匠们传唱的号子小调和简单情节之后,开始顺手编出了些唱段和小脚本,供打铁人再演唱。于是这最原始的壶关秧歌就渐见雏形了。

当初秧歌的演唱形式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往往根据场地、道具、人员的不同,采用清唱、对唱、轮唱、坐板凳唱和地圪圈唱,所以当时的壶关秧歌也叫“地圪圈”秧歌和“地朴楞”秧歌。由于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器,没有弦乐,故也称干板秧歌。开初他们除过年过节在本地演唱外,还走村串乡互相交流演唱。每到一地,领班人穿一长袍或长衫子,头戴成帽或裹一条白毛巾,左手举一上写“同乐会”的方形灯笼,右手拿着算卦先生用的摇环走在中间,生、末、旦、丑各行当随着转圈子,领头人边走边念顺口流“进来场里打圪叉,你们听我说说吧。同乐会来到帽东禾(村名),就在这里演出啦”。然后由各行当轮唱具体情节,一轮每人四句,最后一人、最后一轮的最后一句唱出剧目名称,算是报幕。到了同治年间,秧歌剧开始搬上舞台演唱。

剧目来自于故事

壶关秧歌的剧目大都是根据民间的真实故事和传说编写而成,有的甚至原模原样搬上舞台。如干板秧歌的代表作《凤英女骂街》,就是根据当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编写的:清朝后期荫城铁业兴隆,来往商贾众多。凤英女二八妙龄,相貌出众,一些不安分的豪商则想偷情,于是差人前去搭茬。凤英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正派守节,一口拒绝。富商恼羞成怒,雇上地痞无赖用红土水刷了她家门扇(当时被视为家风不正,丢人败兴),惹恼了凤英母女,于是就沿街大骂:“烧灰骨你贼心烂肚肠,半夜三更刷门欺老娘。叫你个短寿死在五黄六月天,狼扒狗扯挖你的黑心肝!”又如,有一个村民叫三丑,是个出了名的怕老婆。老婆经常打他、拧他的屁股,让他顶灯。后来有人据此编出了喜剧小戏《三顶灯》,剧中三丑唱道:“叫我顶灯就顶灯,顶灯也不是什么坏营生。只要不把屁股拧,那怕顶到天明太阳升。”还有《天齐庙》,说得是壶关县城北二十里天齐庙起会,张二喜去赶会后,闺女和隔壁青年强根相爱成婚的故事。剧中唱到:“我的名字张二喜,人送外号瞧戏迷。天齐庙上去赶会,住下要看连灯戏。闺女黑夜要害怕,我叫她紧靠墙根睡。”闺女与隔院小青年强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闺女误认为爹爹让她和强根一块作伴,故事由此展开。小戏利用“墙根”和“强根”之谐音增强了喜剧色彩。其余像《打酸枣》《偷瓜》等剧也都是根据农村发生的鲜活故事编成的。

壶关秧歌不仅赏心悦目的小型剧目多,且剧情丰富的大部头剧目也不少,如《双许亲》《烧刘三》《烧桃园》《松江口》(连五本)等。1965年已搜集到的传统剧目有近300本。经过加工整理,成为保留剧目的有《雇驴》《天齐庙》《苏姐姐梦梦》《打酸枣》《侍女登科》《连理狱》等20余个。自编自导的现代戏有《初次见面》《新老队长》《爱在深处》等。移植演出的现代戏有《朝阳沟》《红灯记》《李双双》《沙家浜》《江姐》等。

班社兴起于民间

壶关秧歌由“地圪圈”“坐板凳”演唱发展到舞台演出,最后形成业余和专业的班社,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演进过程。开初男人们在地里隔犁沟对唱,妇女们在一块做针线活轮唱,老太太哄孩子也干唱,还有的人想唱又害羞,就背地里小哼哼,悄悄唱,这就是人常说的“秧歌好唱口难开”。在壶关的赵屋、牢村和长治县八义、楼底一带农民中最初形成的秧歌团伙,夏天搭伴到长子、屯留等地打工,白天锄地干活,晚上就给雇主和街上店铺“坐板凳”唱秧歌,主户赏给四个盘子一壶烧酒,再给十文八文铜钱。后来他们觉得这样合伙打混不济事,就组织演员搬到舞台上演唱,于是秧歌班社则应运而生。据八义镇窑沟村老艺人李冬狗说,咸丰年间,秧歌班社达到鼎盛时期,壶关、长治相邻地带,十有八九的村庄有秧歌班,老百姓几乎人人都会唱几段。一些较大的村庄甚至有两三个秧歌班。班社名称大同小异,如“自乐会”“自乐班”“同乐班”“三合社”等。这些班社每到一地演出都要在舞台前挂落头牌,在舞台后墙壁上留提笔,一是为了向观众公布剧目,起海报的作用;二是便于掌班人安排演出顺序,让演员也心中有数。上世纪80年代发现壶关集店、盘驼底、河口、长治县西火、东火等地的旧舞台上还留着提笔。除记载演出剧目外,有的还写上“××班社在此一乐也”,有雅兴的还留诗一首。

主要剧目

壶关秧歌的剧目大都是根据民间的真实故事和传说编写而成,有的甚至原模原样搬上舞台。如干板秧歌的代表作《凤英女骂街》,就是根据当地的一个真实故事编写的。
壶关秧歌不仅赏心悦目的小型剧目多,且剧情丰富的大部头剧目也不少,如《双许亲》《烧刘三》《烧桃园》《松江口》(连五本)等。1965年已搜集到的传统剧目有近300本。经过加工整理,成为保留剧目的有《雇驴》《天齐庙》《苏姐姐梦梦》《打酸枣》《侍女登科》《连理狱》等20余个。自编自导的现代戏有《初次见面》《新老队长》《爱在深处》等。移植演出的现代戏有《朝阳沟》《红灯记》《李双双》《沙家浜》《江姐》等。

表现形式

当初秧歌的演唱形式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往往根据场地、道具、人员的不同,采用清唱、对唱、轮唱、坐板凳唱和地圪圈唱,所以当时的壶关秧歌也叫“地圪圈”秧歌和“地朴楞”秧歌。由于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器,没有弦乐,故也称干板秧歌。开初他们除过年过节在本地演唱外,还走村串乡互相交流演唱。每到一地,领班人穿一长袍或长衫子,头戴成帽或裹一条白毛巾,左手举一上写“同乐会”的方形灯笼,右手拿着算卦先生用的摇环走在中间,生、末、旦、丑各行当随着转圈子,领头人边走边念顺口流“进来场里打圪叉,你们听我说说吧。同乐会来到帽东禾(村名),就在这里演出啦”。然后由各行当轮唱具体情节,一轮每人四句,最后一人、最后一轮的最后一句唱出剧目名称,算是报幕。到了同治年间,秧歌剧开始搬上舞台演唱。

艺术特色

壶关秧歌集歌舞、演唱、音乐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秧歌唱腔充分利用了垫字、衬字和虚字。如:啊、呀、这、就、哪个、呀得儿、喽嗬、里嗬等,它们在唱腔中起着一定的辅助和衬托作用,形成了清、淡、雅、素的秧歌唱腔格调。

秧歌舞蹈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而不乏细腻,火爆而不失优美,乡音中深蕴乡情、趣浓、戏活,体现了该剧种的舞蹈特征。秧歌音乐属徵调式,其音列为3567 1 2 3 4 5,声腔为民间歌舞清腔系,它以上下句对称结构体为主要曲式结构,板式分别有散板、悲板、数板、倒板、垛板、贯板、流水板等,男女不同腔,音域在e—g之单,唱腔旋律的特点是四度、五度跳进结构的波浪式下行状态。集聚成了秧歌音乐的特点。

演唱分生、旦、净、丑,演员演唱要求用自然发声法,道白属汉语北方语系,中州音韵四声音调。秧歌擅长演家庭伦理和生活小戏,曲调简单好学,唱词通俗易懂,表演朴素自然,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被专家誉于上党地区小黄梅荣誉称号。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    下一篇 恶作剧之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