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大弦戏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汉族多声腔戏曲剧种之一,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大弦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大弦戏
别称
弦子戏、公兴班
起源时间
唐代
流行地区
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

目录

濮阳大弦戏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提到的诸多唐宋大曲里,其中[黄莺儿],[出队子]、[调笑令]、[滚绣球]、[海里花]、[江头金桂]、[拉花甘州]等均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大弦戏的曲牌之中,从其拥有众多大曲和在大曲中又有其核心“五大套曲”的情形来看,宋代以前大曲联套现象在该剧种得以印正。

至今还保持着古代的演出形式,如唐代以前的“跳加官”戏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如“拉江须”,“打关西”等),“拴搐艳段”(如“拐妗子”、“奇中遇”、“观灯”等)、“赤脚戏”(如“薛刚打朝”、“西岐”、“红 大弦戏娘下书”等)。这些特征证明濮阳大弦戏至少在宋代即已存在,元代趋于成熟,明初进入鼎盛期。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班滑县。清朝大弦戏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礼”门出去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旺”门去向不明。“敬”门流入滑县与“公兴班”合并,实力增强,影响较大。清光绪年间,易名“大兴班”。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归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0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撤销,与滑县合并,称滑县大弦戏剧团。1969年(文革期间)与滑县豫剧团合并,大弦戏在全国绝迹,1979年恢复建制。

角色行当

大弦戏的脚色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花面脸谱细腻讲究,富于个性。至今大弦戏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传统的“跳加官”戏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拴搐艳段”及“赤膊戏”等,其表演以梅花拳、洪拳为基架,粗犷泼辣、古朴浑厚。身段特技表演真刀真枪上阵,惊险刺激,其中的一些绝技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桥”、“砸瓦”等更是令观众惊叹不已。

音乐唱腔

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主要由【海里花】、【江头金桂】等五大套曲和【山坡羊】、【步步娇】等散曲组成,此外还部分吸收了青阳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罗罗腔及其他民间俗曲小令的音乐,共有各类曲牌四百余支,现已挖掘整理出一百八十余支。大弦戏的伴奏有软场、硬场之分,软场主要乐器包括三弦、锡笛、大笛、横笛、笙等,锡笛是大弦戏独有的乐器,用它伴奏的称为细曲,用大笛、笛、横笛伴奏的则称为粗曲;硬场除一般打击乐器外,还使用四大扇、尖子号及螺号等,以烘托紧张、激越的气氛。大弦戏唱腔中曲牌更换频繁,音节跳度较大,演员吐口用真嗓,行腔则用假嗓。

传统剧目

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厢记》、《两架山》等。

现状

无论是在剧目、音乐还是在表演上,大弦戏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面貌,让人感受到唐代参军戏、唐宋大曲和宋元杂剧的遗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娱乐节目日渐丰富多彩,大弦戏的演出市场不断萎缩。目前,河南仅有濮阳大弦戏剧团和滑县大弦戏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由于经费紧张,演员经济收入逐年减少,生存和演出条件急遽恶化,表演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剧目、曲牌、特技失传。现在有近百支曲牌和两百多本剧目等待挖掘,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戏曲牌音乐的已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急需保护。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杀马特    下一篇 毁三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