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

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地处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南麓,属滇西峡谷区;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其东和东北与保山地区的龙陵县、腾冲县毗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均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千米,有24个乡镇、600多个村寨与缅甸村寨毗邻。全州东西最大横距12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0千米,总面积11526平方千米。德宏州首府驻潞西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陆距省会昆明649千米,空距427千米

目录

宏 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地处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南麓,属滇西峡谷区;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其东和东北与保山地区的龙陵县、腾冲县毗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均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千米,有24个乡镇、600多个村寨与缅甸村寨毗邻。全州东西最大横距12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0千米,总面积11526平方千米。德宏州首府驻潞西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陆距省会昆明649千米,空距427千米

口岸:

云南省有5个国家级口岸,其中2个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即畹町口岸和瑞丽口岸。此外,德宏州还拥有2个省级口岸,即陇川章凤口岸和盈江小平原口岸。它们不仅是中国对缅贸易的主要口岸,也是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口岸。据考证,中国大西南的货运经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直入印度洋,可缩短运距5000千米,其运输费用最低。

畹町口岸:它与缅北九谷(捧赛)口岸毗邻,1937年成立畹町海关。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后,畹町成为重要的国家级口岸。二战期间,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通过畹町口岸,将国际上的大量援华物资运入我国。中国的10万远征军也从畹町出境,征战缅甸。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畹町时,每日进出境运货机动车达200余辆次。1985年畹町撤镇设市。1989年边贸商号达59户,进出口总值2.33亿元。按照当时汇率换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0美元,已跨入小康生活水平。同年,畹町被列为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4000元的189个城市之一。1999年初,国务院决定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瑞丽市。

瑞丽口岸:瑞丽是320国道终点。1987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口岸,与缅甸的国家级口岸——木姐毗邻。历年来,通过该口岸的边境贸易进出口总值占云南省的70%以上,全国的34%,被誉为“口岸明珠”。1991年2月,云南省政府批准在姐告设立边境贸易经济区,建立跨国的中缅一条街,姐告迅速崛起,被誉为“云南的深圳”。1992年4月,国务院批准瑞丽为沿边开放城市,并撤县设市。1996年瑞丽以全省最大的边境口岸被国家评为“全国先进口岸”。1998年瑞丽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据统计,2000年瑞丽市接待中外游客15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4亿人民币,占全市GDP的31%。

瑞丽地理位置特殊,东南、西南、西北三面与缅甸接壤,在长达169.8千米的国境线上,进出口通道多达33个。瑞丽与缅甸木姐、南坎,畹町与缅甸九谷共处瑞丽坝子之中,畹町与九谷、姐告与木姐,仅国门之隔。瑞丽优越的地理条件,构成了“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三个省邦(云南省、掸邦、克钦邦)交界,四大口岸,五座城镇(畹町、瑞丽、九谷、木姐、南坎)”和“一国两城”的独特地域景观。畹町九谷桥把320国道与滇缅公路直接连通。被称为“天涯地角”的姐告是320国道的终点,同时也是史迪威公路的交汇点。

瑞丽是年轻的城市,1954年才开始建设新城。从90年代起加大了城建力度,如今的瑞丽城区面积达12平方公路,城市道路总长291千米,年供水量468万立方米,建成了华丰大型综合商场、景成大酒店、口岸联检大楼、南卯湖水上公园、瑞丽江广场、珠宝城等一批上档次的硬件设施。

1999年,畹町加盟瑞丽市,从而使瑞丽拥有2个国家级口岸、2座边境开放城市、1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瑞丽市内)、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畹町)、1个省级边境贸易经济区(姐告)、1个州级经济开发区(弄岛),成为云南省口岸和开发区最多的县市,也是云南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周边条件最好、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县市。

陇川章凤口岸:它与缅北雷基(洋人街)口岸相依。陆距缅北重镇八莫最近,仅92千米,而八莫是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的第一港口。据史料载,1924年经章凤出口物资8万驮。1991年被列为云南省省级口岸。1997年缅政府定雷基为克钦邦与中国通商的唯一口岸。1998年8月13日,中缅两国举行了隆重的开通口岸典礼。盈江小平原口岸:盈江古代便是滇缅通商要道,并在驿道上设有驿站。1894年中英《滇缅通商条约》签订后,曾一度成为滇缅最繁荣的商道,英国领事馆、海关等机构在芒允相继建立。经芒允出口的商品销往缅北、印度等大部分地区,进口的商品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边境贸易重新崛起,成为盈江县经济主体之一。至20世纪90年代初,口岸公路网络以县城小平原为中心,分别经芒允、那邦、昔马、卡场、苏典、支那通向边境。其中经芒允出境的公路直通八莫,陆距131千米;经那邦出境的公路与“史迪威公路”连接,北上可达克钦邦首府密支那,陆距197千米。

渡口:1950年前,德宏无常设渡口码头,其水运是季节性的,由民间组织竹筏摆渡。1951年后,随着边境经济的日趋繁荣,民间往来频繁,沿江渡口昌盛。较大的渡口于1960年后改用载重1至20吨的木船,1980年后启用机动船。1990年已形成39个渡口。

人口:

据考古证明,早在3000至5000年前德宏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史书中的“濮人”、“朴子蛮”、“布雷”等便是今天德昂族的先民;“滇越”、“金齿”、“掸”、“百夷”等则是傣族的先民。明末清初,由于战争和屯垦戍边等原因,景颇族、傈僳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相继迁入。

1950年前,由于瘟疫、战争、毒品等危害,各族人民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发展”状态。据1950年人民政府抽查估算,1949年德宏地区约有65000户,总人口约30万人。1950年后,国泰民安,医疗条件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口发展失控,增长迅速。至1978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12.72万户,总人口69.39万人。1979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80年代中期,控制了人口盲目发展的势头,人口发展纳入了计划轨道。

2005年末,德宏州有25.79万户、106.7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2.1%和0.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2.64人,比上年增0.77人。人口出生率12.96‰,比上年增0.44‰;人口死亡率5.15‰,增0.31‰;人口自然增长率7.81‰,增0.12‰。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85.92万人,比上年增0.8%,占总人口的80.46%;当地少数民族人口55.25万人,占总人口的51.74%。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34.03万人,占总人口的31.87%;景颇族13.05万人,占12.22%;阿昌族2.84万人,占2.66%;傈僳族2.62万人,占2.45%;德昂族1.32万人,占1.24%。

政区:

2005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2市3县,即瑞丽市、潞西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辖50个乡镇,364个村(居)委会,3732个村民小组。

开发区:

200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5个经济特区: 

一、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于1990年12月26日建立,是云南省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经贸、旅游型的经济开发实验区。2000年6月23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在瑞丽召开“姐告边境贸易区”现场办公会,会议明确了姐告边境贸易区是经国务院同意,由云南省政府决定设立,并按“境内关外”方式管理的边境贸易区,是集贸易、加工、仓储、旅游四大功能为一体,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口岸和云南省扩大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和实验区。同年8月28日,德宏州委、州政府在瑞丽姐告举行“中共德宏州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工作委员会”、“德宏州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管理委员会”揭牌仪式。

二、瑞丽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于1992年12月3日建立,是经国务院特区办批准的云南省三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之一。

三、畹町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于1992年12月3日建立,是经国务院特区办批准的云南省三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之一。

四、弄岛经济开发区:1992年12月28日由瑞丽市委决定建立。

五、芒市经济开发区:于1993年4月9日建立,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地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横断山脉西南部、高黎贡山以西的一块自东北向南西倾斜的切割山原。地势的基本特点是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峻岭峡谷相间排列,高山大河平行急下。全州最高点是盈江县北部的大娘山(大雪山),海拔3404.6米;最低点是盈江县西部的羯羊河谷(那邦坝的拉沙河与穆雷江交汇处),海拔210米;一般海拔800至2100米。州府驻地芒市,海拔920米。其地表景观主要由高黎贡山山脉南延的“三山”与“三江四河”构成。“三山”即大娘山、打鹰山和高黎贡山尾部主脉,“三江”即怒江、大盈江和瑞丽江,“四河”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与芒东河。

按海拔高度,德宏的地貌可分为七类地带: 

一、海拔2700至3400米,其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0.22%。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多呈“V”型谷,跌水瀑布发育,森林茂密;冬有积雪,夏秋雨多雾浓,气候寒冷,无人居住。

二、海拔2200至2700米,其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5.64%。其特点是山顶浑圆,谷坡在20至30度,森林较多,局部地方已开垦为轮歇地,可种植苦荞、土豆等,林间牧场可饲养牛羊等牲畜。

三、海拔1800至2200米,其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16.52%。此类地带多为州内江河支流源头,次生林多,陡坡垦植也多。

四、海拔1600至1800米,其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44.1%。谷坡一般在15至30度,相对高度一般在100至500米之间。由于植被稀少,垦植较多,导致冲沟较多,是州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此外,该地带是旱粮、旱地甘蔗、茶叶、草果、八角及亚热带水果的主产地。

五、海拔950至1100米,其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15.25%。其谷坡一般在10至20度之间,植被多为灌丛、草地,冲沟切割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六、海拔600至950米,其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17.92%,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州总耕地面积57.03%。此类型属州内低热层地带之一,是橡胶等热带经济林木与热带水果的主产地。

七、海拔210至600米,其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0.39%,属热带河谷季雨林地带。未垦地多为热带原始森林和荒草坡地,其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热带动植物园。

盆地: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错综复杂的山峦河谷中,散布着28个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俗称坝子),其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7.1%。其中:10万亩以上的坝子有5个,即盈江坝(55.23万亩)、陇川坝(29.72万亩)、芒市坝(21.44万亩)、瑞丽坝(20.42万亩)、遮放坝(11.82万亩),其面积约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4.32%;1至6万亩的坝子10个,即萝卜坝(57210亩)、户撒坝(48600亩)、南甸坝(45165亩)、勐养坝(43950亩)、轩岗坝(40890亩)、盏西坝(40320亩)、勐典勐弄坝(20340亩)、支那坝(13680亩)、昔马坝(13620亩)、苏典勐嘎坝(10920亩),其面积约占全州土地面积2.33%;万亩以下的坝子13个,即南面坝(8700亩)、畹町坝(8010亩)、芒海坝(5250亩)、潞西腰刀坝(4230亩)、勐来坝(3300亩)、那邦坝(2550亩)、买桑坝(2010亩)、南俄坝(1980亩)、陇川腰刀坝(1230亩)、戛独坝、芒市轩岗坝、南多坝、芒捧坝,其面积约占全州土地面积0.43%。这些坝子,多系河流冲积的河谷平原,或陆盆型山间盆地,绝大多数处于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主要坝区平均气温18.3~20℃。它们是德宏的主要粮蔗产地,也是城镇的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

一、气候简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低纬度高原,太阳辐射量大,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之一。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3~20℃,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9~12.5℃,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2.8~24.3℃,年较温差11.8~12.8℃,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德宏属云南省的多雨区,年降雨量1376~1649毫米,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8~90%,其中7月是全年降雨高峰月。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较少,仅占年降雨量的10~20%,冬、春旱较突出。州内有四种气候带:(一)北热带气候,年积温8000℃左右,年降雨量2655.5毫米;(二)南亚热带气候,年积温5980~7409℃之间,年降雨量1546~1717毫米;(三)中亚热带气候,年积温4641~6102℃,年降雨量1775~2080毫米;(四)北亚热带及其它气候,一般年均温小于15℃,年积温小于5000℃。德宏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不明显,春温高,夏季长,秋多雨,冬极短,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德宏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德宏州农、林、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二、2005年气候

(一)气候特点

2005年主要气候特点:一是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偏高至特高,全州均突破历史极值,其中瑞丽偏高达1.4℃、盈江偏高1.3℃、潞西及陇川偏高1.1℃、梁河偏高0.7℃。二是2005年年降雨量全州均为偏少,其中冬季及春季为特少,从而造成全州较严重的春夏连旱天气。三是2005年年日照时数全州均在正常范围内,除潞西为正常稍偏少外,其它县市均为正常稍偏多。四是2005年全州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727.91万元,其中初夏干旱及春季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474.39万元。五是冬春季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全年全州共出现森林火灾25次,森林受灾56.26公顷,比2004年偏少12次,偏少127.85公顷。主要集中在4月份。

总之,2005年年气温偏高,光照条件好,全州降水偏少,分布均匀,春夏干旱较重,有不同程度低温冷害、冰雹、大风、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但总的灾害程度较2004年偏轻,属中等偏好年景。

1、气温

(1)年平均气温:全州年平均气温在19.0~21.7℃之间,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高0.7~1.4℃,其中梁河为偏高0.7℃,属偏高;其它县市潞西及陇川为偏高1.1℃、盈江为偏高1.3℃、瑞丽为偏高1.4℃,均属特高。2005年全州年平均气温均突破历史极值,为高温年份。

(2)季平均气温:冬季(12~2月)全州平均气温在12.9~16.0℃之间,其中梁河12.9℃,陇川13.5℃,盈江及潞西14.5℃,瑞丽16.0℃,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高0.9~1.9℃,梁河属偏高,其它县市均属特高。全州为暖冬年份;春季(3~5月)全州平均气温在19.5~23.1℃之间,其中梁河19.5℃,陇川20.8℃,盈江21.5℃,潞西21.3℃,瑞丽23.1℃,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高0.3~1.4℃,梁河属正常,潞西、盈江属偏高,陇川、瑞丽属特高;夏季(6~8月):全州平均气温在23.6~25.3℃之间,其中梁河23.6℃,陇川23.9℃,盈江24.7℃,潞西25.0℃,瑞丽25.3℃,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高0.6~1.1℃,除潞西属特高外,其它县市属偏高;秋季(9~11月):全州平均气温在20.0~22.2℃之间,其中梁河20.0℃,陇川20.3℃,盈江21.5℃,潞西21.4℃,瑞丽22.2℃,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高0.7~1.3℃,潞西、梁河、陇川属偏高,盈江、瑞丽属特高。

(3)月平均气温:潞西3月、11月为正常,5月、6月、8月为偏高,其余月份均为特高;瑞丽除8月和11月为偏高外,其余月份均为特高;陇川8月为正常,5月、6月、11月为偏高,其余月份均为特高;盈江除3月、5月、6月、8月为偏高外,其余月份均为特高;梁河3月、4月、5月、11月、12月为正常,6月、8月、9月为偏高,其余月份均为特高。

2、降水

(1)年雨量:全州年降雨量在1169.5~1405.2毫米之间,为偏少年份,其中潞西1405.2毫米,瑞丽1195.0毫米,陇川1289.9毫米,盈江1278.2毫米,梁河1169.5毫米,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少249.8~419.6毫米。

(2)季雨量:冬季(12~2月)全州降雨量在3.0~26.9毫米之间,均属特少;春季(3~5月)雨量陇川为正常,潞西、瑞丽偏少,盈江、梁河为特少;夏季(6~8月)雨量除陇川偏少外,其它县市均为正常稍偏少;秋季(9~11月)盈江、梁河为特少,其它县市为正常稍偏少。

(3)月雨量:1月全州月降雨量在1.1~7.3毫米之间,均属特少;2月全州月降雨量在3.7~20.4毫米之间,月降雨量均偏少;3月全州月降雨量在30.0~70.6毫米之间,月雨量分布不均,除潞西正常外,其它县市均为特多;4月全州月降雨量在9.5~51.7毫米之间,潞西、陇川为正常,瑞丽为偏少,盈江、梁河为特少;5月全州月降雨量在46.1~125.5毫米之间,陇川、盈江偏少,潞西、瑞丽、梁河特少;6月全州月降雨量在273.2~493.5毫米之间,瑞丽、陇川正常稍偏多,潞西、梁河偏多,盈江为特多;7月全州月降雨量在148.6~260.5毫米之间,盈江、陇川特少,潞西、瑞丽、梁河偏少;8月全州月降雨量在216.9~334.8毫米之间,月雨量全州正常;9月全州月降雨量在100.5~131.8毫米之间,月雨量全州属偏少;10月全州月降雨量在84.6~151.7毫米之间,月雨量全州正常;11月全州月降雨量在5.4~23.1毫米之间,月雨量全州偏少;12月全州月降雨量在17.6~33.1毫米之间,月雨量全州偏多。

(4)雨季开始及结束期:由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使中高纬南下冷空气及孟湾北上的季风云系异常偏弱,2005全州大部县市于6月中旬才进入雨季,雨季开始期较历年相比偏晚,出现严重的春夏连旱天气,雨季开始期为潞西6月12日、瑞丽6月17日、陇川5月3日、盈江6月1日、梁河6月17日。雨季结束期较历年相比偏早,全州偏早15~20天,雨季结束期为潞西10月5日,瑞丽、陇川、盈江、梁河10月1日。

3、日照

2005年光照条件除潞西稍差外,其它县市均好于往年,年日照时数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潞西偏少169.2小时,其它县市偏多0.5~280.8小时,其中光照条件最好的是盈江偏多280.8小时,其次是梁河偏多263.6小时。从各月的分布来看:光照相对较好的月份主要在初夏和干季的9~11月份,而以5月的光照条件为最好,光照相对最差的月份主要是3月和12月。

(二)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

1、3月20日受强南支槽天气系统影响,潞西、梁河、陇川部分乡镇出现冰雹;3月21日晚梁河、陇川出现大风天气,部分乡镇伴随出现冰雹,给梁河、陇川两县造成一定灾害;4月4日瑞丽、陇川出现大风、冰雹灾害;4月21日潞西市出现大风、冰雹天气,最大瞬间风速21.0米/秒(9级)。2005年全州因大风、冰雹灾害造成农作物受害6203.73公顷,绝收2113.00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97.7万元。

2、全州降雨量除3月稍偏多外,1、2、4、5月连续偏少;月平均气温持续偏高,特别是5月至6月的日平均气温连续偏高,5月29、30日日极端最高气温潞西、盈江35.4℃,瑞丽36.0℃,陇川34.1℃,梁河33.9℃,其中陇川、盈江、瑞丽创30年以来的最高值,潞西、梁河创20年以来的最高值;加上雨季开始期大部县市偏晚,所以出现了较严重的春夏连旱天气。全州因干旱造成农作物受害63087.00公顷,绝收3820.00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474.39万元。

3、2005年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较往年偏轻,仅盈江受灾稍重,洪涝主要出现在6月22日、26日,陇川6月1日出现洪涝灾害。全年全州因洪涝造成农作物受害3132.04公顷,绝收274.5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3.3万元;因泥石流滑坡造成农作物受害68.86公顷,绝收18.86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3.22万元。

总之,2005年全州因气象灾害而造成农业受灾74861.93公顷,绝收6592.36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727.91万元。

三、气候对各行业的专题影响评价

(一)气候与小春(小麦)

从2005年小麦生长期间的气象条件看,小麦全生育期为142天,≥0℃的有效积温为2248.5℃,日照时数累计979.5小时,降水合计88.7毫米,极端最高气温22.9℃(3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3.8℃(1月22日),全生育期间日平均气温为15.8℃。降水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近,前期气象条件好,降水多,光热条件较好对出苗有利,中期降水少,且光热条件一般。3月气温偏高幅度不大,逼熟现象不明显,使得今年的单产较上年偏高。

(二)气候与大春(水稻)

2005年水稻全生育期147天,生育期间≥10℃积温为3595.7℃,平均气温为24.5℃;降水量为1055.2毫米,其中≥50毫米的降水天数仅为2天;日照时间累计为728.4小时,极端最高气温35.4℃(5月30、31日),极端最低气温14.8℃(4月22日),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平均气温较去年偏高0.8℃,积温偏多104.5℃,降水特少,降水量比去年偏少609.4毫米,日照正常偏多。综合分析,2005年水稻生长期间,尽管前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干旱,但由于中、后期的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对水稻生长极为有利,产量评定为丰年。(3)气候与甘蔗:甘蔗发株期(2~5月)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水分,从降水分布情况看,梁河4至5月降水较少,第一场透雨到6月中旬才出现,对甘蔗的发株相对不利,其它县市对甘蔗的发株极为有利。整个甘蔗茎伸长期间(6~10月),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晴好天气多有利于甘蔗的生长。11~12月,高温多日照天气偏多,对甘蔗的糖分积累较为有利。

(三)气候与其它行业:2005年因大风、冰雹、洪涝、泥石流滑坡等气象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较2004年偏轻,但因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则较重。2005年的天气气候特征对全州的林业有利,据林业部门的情况表明:2005全州大小森林火灾25起,较2004年减少12起,损坏森林面

积56.26公顷,较2004年少1278.50公顷,主要集中4月份,其它月份相对较少。

水系: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主要有“三江四河”。“三江”即大盈江、瑞丽江(陇川江)、怒江;“四河”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芒东河(萝卜坝河)。大盈江和瑞丽江属伊洛瓦底江水系,四河皆为其支流。怒江干流从潞西市东南角擦境而过,属萨尔温江水系。

大盈江:在德宏境内流长114.6千米,流域面积3546.8平方千米,上游分为槟榔江和南底河二支。大盈江南流20余千米后,至37号界桩处出境,流入缅甸伊洛瓦底江。

瑞丽江:在德宏境内流长112千米,流域面积5576.3平方千米。至瑞丽市弄岛乡榕棒旺附近出境,流入伊洛瓦底江。

怒江:在德宏境内流长13.7千米,流域面积570平方千米。至潞西市中山乡小街丫口以南曼辛河的汇合处出境,进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

芒市河:发源于龙陵县荆竹坪乡和潞西市象滚塘乡诸山溪,至木康以下进入芒市坝,至遮放坝尾南蚌汇入瑞丽江。河长102.1千米,流域面积1830.5平方千米。   

南宛河:发源于陇川县清平乡野油坝和蕨叶坝诸山溪,进入陇川坝即称南宛河,至等戛寨沿国境线经瑞丽坝西南55号界牌处汇入瑞丽江。河长65.7千米,流域面积1426.3平方千米。

户撒河:发源于陇川县户撒乡诸山溪,贯穿户撒坝,至虎跳石下汇入大盈江。河长38.5千米,流域面积273.6平方千米。

芒东河:发源于梁河县杞木寨乡水箐山,贯穿芒东坝(萝卜坝),至坝尾汇入龙江。河长38千米,流域面积514.4平方千米。

此外,州内还有属大盈江水系的三级支流:即大盈江水系的支那河、芒牙河、永海河、曩宋河、油竹坝河及户宋河,瑞丽江水系的轩岗河、红丘河、三岔河、芒回河、汤涨河、勐戛浪河、南卡河、红那河、南洼河,怒江水系的朗洼河、朗比河、香柏河、晒干河、万马河、芒杏河、勐古河。直接出境的河流有木笼河、勐戛河、勐典河、勐来河等37条。总流域面积11187平方千米。

资源: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现有山坝土地总面积1728.9万亩,其中已垦植233.2万亩,非农用地122.2万亩,尚有农林牧可利用地1373.3万亩。这些土地分布在三个层次:即海拔210~1400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34%;海拔1400~2500米的面积,约占43.8%;海拔2500~3400米的面积,约占5.86%,因山高坡陡,气候寒冷,大多尚未开发。

州内江河年平均产水量136.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81.7亿立方米。共有水资源总量218亿立方米,按1999年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2.18万立方米,均高于全省、全国人均占有量。地表水大部分未被污染,物理性能良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目前,德宏的水资源利用率仅占拥有量的2.3%。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362.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102.15万千瓦。2000年全州水电量仅有46390万千瓦小时,可见开发潜力极大。

全州在地热异常带内有温泉50个,其中水温在40℃以下的12个,40~70℃之间的28个,70℃~100℃之间的9个,101℃的1个(即瑞丽市棒蚌温泉)。

全州有草场1088.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其中山地草场193.1万亩,疏林地草场221.9万亩,灌木丛草场81.68万亩,林间草丛类草场535.7万亩,旱谷轮歇地草场33.67万亩,农隙地草场22.64万亩。因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土质条件好,牧草生长旺盛,近年来德宏喂养存栏草食大牲畜已达20多万头。通过有选择地人工种植牧草,可进一步开发利用草场资源,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森林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热带、北热带季雨林,占全州森林总面积的5.4%,主要植被为龙脑香、阿萨姆娑罗双、柚木、美登木、肉楂、竹类等;在亚热带,主要植被为阔叶林,以红椎、栎类、栲类、木荷、红椿、楠木、柚木、油茶、松树等为主,面积约占57.2%;在温暖带,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杉木、松树、油茶、核桃等,面积约占36.1%;在温带山地,主要植被为铁杉、高山栎、杜鹃灌木丛等,面积约占1.3%。珍稀保护树种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秃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四数木、董棕、滇洞、云南黄连、香果树、云南石梓、鹅掌楸、铁刀木、大树杜鹃、云南娑罗双、野茶树、云南山茶花、鹿角蕨等;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顶果木、菠萝蜜、盈江龙脑香、瑞丽山龙眼、天料木、滇楠、紫薇、木姜子、厚补、林生芒果、木莲、红椿、铁杉、多果榄仁、苏铁、香樟、云南肉豆蔻、云南七叶树、云南苏铁等。德宏竹类品种繁多,历史就有“竹乡”美誉。还有普通野生稻、野生甘蔗、胡秃果、西番莲、橄榄、篓瓜、猕猴桃、番石榴等。此外,云南大叶茶群体种遍布全州,德宏小粒咖啡以味香质优享誉世界。   据初步调查,现有国家规定的一类保护动物:绿孔雀、孔雀雉、白颊山鹧鸪、红腿小隼、黑颈长尾雉、赤颈鹤、红腹角雉、白尾稍虹雉、冠斑犀鸟、双角犀鸟、蜂猴、叶猴、金丝猴、熊猴、豚尾猴、马来熊、熊狸、黑颈长尾雉、巨蜥、长臂猿、云豹、云猫、金钱豹、孟加拉虎、亚洲象、云南野牛、扭角羚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草鸮(猴面鹰)、原鸡、绿斑鸠、竹啄木鸟、穿山甲、太阳鸟、岩羊、水獭、水鹿、麝、蟒、眼镜王蛇、秃鹫等,其中兽内50余种,爬行动物30余种,鸟类近100种。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白琵鹭、胡兀鹫、游隼、灰鹤、蛤蚧、娃娃鱼等。据不完全调查,仅盈江县便有脊椎动物554种,其中鱼类56种,两栖类22种,爬行类34种,鸟类356种,哺乳动物86种。

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0多种。有色金属矿有锡、铅、锌、铜、钨、铬、镍,黑色金属矿有铁,能源矿产有煤和石油,稀有金属矿产有铍、铀、锗、粘土,特种非金属、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有云母、水晶、宝石、石灰石等。此外,还有10个重砂金测异常带。德宏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储量少,开采少。

旅游胜地:

德宏州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神话之乡”和“歌舞之乡”。

德宏拥有瑞丽江、大盈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瑞丽市。德宏四季如春,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是一块无污染的净土。德宏山川秀美、平坝广阔、翠竹遍野、四季鲜花、热带水果、独树成林、傣家竹楼、景颇山寨,构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不愧是东南亚和南亚的精典画卷。参加瑞丽江原始森林漂江游,既可欣赏热带雨林景观,又可领略共饮一江水的中缅两国风光,“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三座县城”的奇观将使你留连忘返。潞西市的主要景点有芒市民族文化宫、树包塔奇观、芒市镇教派齐全的南传上座部佛寺和三仙洞;瑞丽市的畹町原始森林漂江游、滇缅公路的终点——畹町桥、畹町生态园、扎朵佛脚印风景区、姐勒金熊塔、麓川古城、淘宝场、姐告口岸、中缅一条街;陇川县的景罕玉兔塔、诱人的景颇绿叶宴、邦角景颇山官衙门;盈江县的允燕佛塔、榕树王、马嘉里事件纪念碑、明代所建的“八关九隘”、姐冒仙人洞、虎跳石与落水洞奇观;梁河县的南甸土司衙门建筑群等风景名胜,美不胜收。

德宏具有特殊魅力的边贸集市和异国情调。德宏与缅甸的国境线长达500多千米,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有2个国家级口岸和2个省级口岸,还有许多陆路通道和渡口。中缅两国人民历史上友好往来,有着边境贸易、通婚、互市的习惯。1985年4月8日,德宏州人民政府向国内外发出开放公告,把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在瑞丽等口岸城市,不仅有来自缅甸的边民和华侨,还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客商。在这些现代化的边境城市,尤以珠宝玉石等商品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独领风骚。神秘的南方丝绸之路经过梁河和盈江,从芒允镇出境,这条古道将吸引无数的寻古探险者。此外,德宏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遗迹,如雷允飞机制造厂遗址、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和旧战场等。

德宏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是全国景颇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德宏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观光民族风情,品尝民族餐饮,参加民族节日,对游客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亦可跨出国门,饱览缅甸风光,领略异国风情。德宏之旅风光无限,前途无量。

简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宏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考古学家曾在陇川江流域的梁河勐养、潞西五岔路、瑞丽芒约及陇川芒胆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公元前364年后,傣族先民在今瑞丽江河谷建立勐卯果占壁王国(傣语称勐卯弄),建雷允城,遗址尚存。约公元前四世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国际陆路交通线“西南丝路”开通,中印贸易便已开始,德宏即为西南丝路的必经之地。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即指今德宏和缅甸的部分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西南夷,德宏为益州郡哀牢地。

东汉属永昌郡哀牢县(今盈江县)。魏晋南北朝属西城县(今盈江县)。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和丽水节度。宋大理国时,属永昌、腾越金齿部地。元代置茫施(潞西)、镇西(盈江)、平缅(陇川)、麓川(瑞丽)四路及南甸(梁河)军民府,隶属金齿宣抚司六路军民总管府。1287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随元军南下,途经德宏地区,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德宏见闻。明代设南甸(梁河)、干崖(盈江)、陇川宣抚司,盏达(原莲山)、遮放副宣抚司,芒市、勐卯(瑞丽)安抚司,隶属永昌府腾越州。清沿明制,乾隆年间增设腊撒、户撒两个长官司(今属陇川县户撒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设勐板土千总(今潞西芒牛坝一带)。南甸、干崖、陇川、盏达、勐卯、户撒、腊撒土司隶属腾越厅管辖;芒市、遮放土司和勐板土千总隶属龙陵厅管辖。1874年在今盈江县芒允乡发生震惊中外的“马嘉里事件”。1911年10月27日,盈江土司刀安仁、张文光(均为同盟会员)领导“腾越起义”,推翻清政府在腾越边地的统治,宣告成立“滇西军都督府”。民国时期改府厅置道,设弹压委员;1917年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设立政区,隶属腾越道。1927年废腾越道,隶属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1932年改行政区为设治局,设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6个设治局(为准县级),属殖边督办。1940年废殖边督办,隶属腾龙边区行政监督。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成为抗战期间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陆路唯一交通要道。1942年5月,日军入侵,德宏沦陷。1945年1月国土光复后,仍置设治局,先后隶属云南省第六区(保山)及第十二区(腾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8月潞西设治局改为潞西县,县城设在芒市镇。

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德宏解放。军政代表团接管设治局,建立潞西县和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隶属保山专区。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改设县,并设畹町镇(县级镇),均隶属保山专区。1953年7月,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保山专区并入德宏,改自治区为自治州,辖保山、腾冲、昌宁、龙陵、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10县及畹町镇。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地区的建置分开,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1971年11月恢复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瑞丽、陇川、盈江5县及畹町镇。1985年改畹町镇为县级市。1992年6月瑞丽撤县改市。1997年4月潞西撤县改市。1999年2月8日,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辖2市3县,即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

傣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约占全国傣族总人口的30%,是傣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傣族分布在全州各县市坝区和山间河谷地带;有傣德和傣勒之分。傣德,意为下边的傣人,主要居住在瑞丽市和潞西市遮放坝尾一带;傣勒,意为上边的傣人,分布于潞西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及瑞丽市勐卯镇。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族语支傣语的傣那方言,使用“傣那文”。

傣族历史悠久,据傣文献记载,公元前424年(周威烈王二年),就有关于傣族部落战争的记述,公元前364年,傣人在今瑞丽江河谷建立勐卯果占壁王国,在汉文史书中,先秦时称其为“百越”,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唐宋称“金齿”,元明称“白夷”或“僰夷”,清至民国称“摆夷”。傣人则自称为“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傣族。11至15世纪,勐卯果占壁王国称雄于世,被尊为“勐卯弄”,即“大勐卯”。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清袭明制。民国置县制。1949年前,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受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盏达(今盈江)、陇川、勐卯(今瑞丽)遮放、芒市7个土司统治。

傣族文化灿烂,有珍贵的《贝叶经》、《嘿勐沽勐》、《俄并与桑洛》等傣文典籍。有著名的傣历、傣戏、傣医。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孔雀舞》、《象脚鼓舞》及大型民间集体舞蹈《嘎秧》是其精品。自11世纪后,普遍信仰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分摆奘、润、朵列和左底四个教派。同时还保留着原始宗教的残余,供奉树神和白马庙,每年皆按时祭寨神、地方神。实行一夫一妻制,恋爱自由,盛行“猎少”。服饰多样,傣勒和傣德差别较大:傣勒着传统、古朴、典雅的服饰,傣德则着缅装。傣勒多居土竹木结构的四合院瓦房,傣德则多居干栏式竹楼或铁皮顶吊脚楼。傣族精农耕,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多依水而居,好洗浴,较卫生。主食大米、喜饮酒,好酸辣。常以“撒苤”、“巴撒”、“撒达鲁”等传统佳肴待客。男子有文身习俗。年长者尚保留嚼槟榔习俗。其民族节日多与佛教活动有关,主要有泼水节、进洼、出洼、干朵、堆沙塔、烧白柴节等。

景颇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约占全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亚热带山区。景颇族分景颇、载瓦、喇期(茶山)、浪哦(浪速)、波罗五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其中载瓦语支系的语言属阿昌语支的载瓦语。20世纪初开始使用拉丁文拼音文字,1957年创制了新景颇文和载瓦文,现通用景颇文和载瓦文。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约在10000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至17世纪末逐渐定居在德宏一带山区。其先民属氐羌,在史籍中唐代称为“寻传”、“裸形蛮”;元明称载瓦支和浪速支为“峨昌”、“莪昌”;明史称“羯些”,“遮些”、“结些”等;民国称为“山头族”,称景颇支为“大山”,载瓦支为“小山”。然而,各支系却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哦、波罗。1953年7月德宏建州时,统一定名为景颇族。

景颇族历史悠久,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至1950年仍处于原始酋长制经济末期,由山官直接统治。犁耕农业和个体家庭所有制虽已确立,但刀耕火种普遍存在,人民生活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直接过渡”政策,于1956年彻底废除山官土司制,使景颇族获得跨世纪的飞跃。信仰原始宗教,信鬼不信神,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主要靠巫师口耳传承,如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等。男女青年社交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通行单向姑舅表优先婚模式,形成独特的“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保留幼子继承制。居竹木结构干栏式住房。服饰式样不多,但特色鲜明:男子一般着黑布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喜裹白布包头,以长刀和肩包为饰物;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式左襟短上衣,下着编织艳丽的红毛线围裙,裹毛织裤腿,喜佩带银饰物。经济以农耕为主,辅以采集狩猎。主食大米,嗜烈酒,喜酸辣。民风豪爽骁勇,热情好客,常以各种舂筒菜和特制的水酒待客。男女老少能歌善舞,每逢喜庆便跳集体舞“整戈”,当壮年人去世时,则跳集体丧葬舞,尤以祭祀、欢庆性大型集体舞“目瑙纵歌”著名和壮观。其主要节日是每年正月十五至十六日举行的目瑙纵歌节,届时人山人海,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阿昌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阿昌族约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5%以上,主要分布在梁河县、陇川县和潞西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有九保、曩宋、户撒三个阿昌族乡。阿昌族有昌撒和傣撒之别:昌撒主要聚居于梁河的九保、曩宋及潞西的江东一带,傣撒主要居住在陇川的户撒与腊撒。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阿昌语支,有陇川、梁河和潞西3种方言,一般都兼通汉语或傣语等。没有文字,使用汉文与傣文。

阿昌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约在13世纪从澜沧江流域的云龙一带进入德宏,多定居于依山傍水的平坝或半山区。其先民属氐羌,在史籍中汉晋时称“嶲”,唐宋称“峨昌”、“莪昌”、“阿昌”等。阿昌人则自称“蒙撒”、“掸撒”、“汉撒”和阿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阿昌族。

1949年前,阿昌族已进入封建社会,受领主、地主的双重统治。阿昌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其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咪麻》是巫师口耳传承下来的精品。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对歌是他们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盛行“山歌恋”。结婚由父母决定,如女方父母不同意,则进行“抢婚”。实行一夫一妻制。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以穿斗瓦顶楼房居多,一户一院。在服饰方面,本民族衣着特点以腊撒地区保留得多,其妇女戴的黑包头,高达一尺,为国内外罕见。傣撒多信仰巴利语系佛教。昌撒过去多信鬼神,也供奉祖先。主食大米,好饮酒,嗜酸辣,常以“过手米线”待客。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每年3月20至21日举行。

阿昌族精于农耕,擅长栽培水稻。相传水稻之王——“毫安公”,就是阿昌培育的。在经济作物中,户撒烟享有盛名,畅销州内外。手工业较发达,有打铁、铸犁、木匠、石匠、银匠等,其中以打铁著名,制造刀剑的技术较高,其产品“户撒刀”远销国内外。

傈傈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傈僳族约占全国傈僳族总人口的3.3%,主要聚居在盈江县西北的苏典一带,也散居于各县市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有苏典傈僳族乡。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傈僳语。原有拉丁文变体形文字,1957年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全民通用,并出版《德宏团结报》傈僳文版。

傈僳族先秦时期属氐羌,汉晋时属“叟”的一部分,“栗粟”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宋称“施蛮”、“顺蛮”,元明清称“力些”、“栗粟”等。自称为“傈僳”。“傈僳”这个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异外,一直沿用至今。公元8世纪前,其先民居住于四川雅砻江及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8世纪后,逐渐向云南西北迁徙。公元11世纪时,其先民为“乌蛮”的组成部分,与彝族、纳西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12世纪后,受元朝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和明朝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丽江土知府木氏与西藏两个统治集团之间的长期战争,有大批傈僳族因不堪忍受本氏土司的压迫剥削与战乱,便在部落首领“土必扒”的率领下,迁入怒江地区。17世纪末,一部分傈僳族又“沿着太阳落的地方迁移”,从片马、古永进入德宏盈江地区,后又向四方迁居,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1949年前,靠近坝区的傈僳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生产力接近汉、傣族水平;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傈僳族虽已确立私有制,但还残存着原始公有制和氏族制残余。

傈僳族多信仰原始宗教,自19世纪以来,有部分群众改信基督教和天主教。德宏傈僳族系“花傈僳”,故妇女服饰较为鲜艳美观,衣裙镶数十片五色布块,绣五彩花边,头缠缀满流苏的花巾,耳戴铜环或银环。男服饰为黑布大包头,粗布长衫或短衫,宽裆裤长及膝,小腿另套布筒,喜佩腰刀、弓弩和皮箭袋。住房主要为竹木草结构,有木杈房和穿斗房二种。盖房采取互相帮助的办法,数天内将新房落成,进新房歌舞达旦。1980年后,部分傈僳族住上了瓦房。傈僳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采用唱调子的形式,把本民族的历史和重要的生活经验(即叙事长诗),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成为傈僳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习惯用自然历法,借助自然景物的变化,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实行幼子继承制,以大米、包谷、荞为主食。好饮酒,并以水酒为主。主要节日有“阔时节”,每年正月至九十日举行。

德昂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约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在全州各县市山区,以潞西市三台山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有三台山德昂族乡。德昂族分“梁”(汉语称花德昂)、“别列”(红德昂)、“绕买”(黑德昂)三个大的支系,其他还有“绕景”、“雷陇”等。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崩语支,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原有本民族文字,仅用于佛教界,群众主要使用傣文和汉文。其先民古代属百濮族群,汉晋时称“闽濮”、“苞蒲”,唐称“扑子蛮”,元明称“蒲人”,清和民国称“崩龙”。德昂族自称“德昂”,意为居住岩洞的有道德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崩龙”之名,至1985年9月,正式更名为德昂族。德昂族是德宏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与“哀牢”关系密切,远在公元前2世纪,德昂先民便居住在怒江西岸一带。被史书称之为“茫蛮部落”。元代前,德昂族处于奴隶制阶段;元明时期属于傣族封建领主经济的一部分;晚清和民国时期属傣族封建土司和汉族地主管辖,社会发展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其实行“直接过渡政策”。德昂族以农耕为主,种水稻、玉米、薯类等。擅长种茶,是最古老的茶农之一。住房多为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上住人,楼下关牛。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盛行姑舅表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子着盛装时,裹黑、白布包头,戴大耳环和银项圈,穿蓝、黑色侧襟短上衣及大裆裤,缠裹腿。妇女裹黑布包头,戴银耳筒和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衣,下摆边沿用彩色小绒球装饰,着长裙,腰系黑漆篾圈。男子有文身习俗。中年以上男女多嚼槟榔。信仰巴利语系佛教的左底教派,过去仅饲养牛、公鸡和猫。以大米为主食,嗜酸辣,饮食清淡,好饮茶喝酒,常以烤茶煨水招待客人。由于宗教信仰与傣族相同,故许多风俗都与傣族相同。主要节日是泼水节。

汉族及其他民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汉族及其他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48.2%,其中汉族占47.2%,白族占0.5%,回族占0.2%,彝族占0.17%等。主要分布在全州山区和集镇,其次分布在农垦系统垦区(多为坝区)。

唐宋时期,今德宏系南诏辖区,有白族、彝族等官兵驻守德宏。据历史记载,元时召募内地民众赴该地屯田。公元1277年,缅蒲甘军5万余人入侵今盈江、梁河一带,元朝庭派遣大批军队捍卫疆土。1441年,明朝庭派10余万大军“三征麓川”。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为保卫边境,筑八关,开22屯甸,驻军数千人。清雍正二年(1724),又增补为27屯甸,计151村。据《南甸司谱》载,汉族及其他后来少数民族“至明中叶,迁入定居者浸多。清乾隆征缅,道光禁烟以及洪杨杜(太平天国运动及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回民起义)发难,入居者愈众,山区全部为汉族所居有,坝区亦有不少杂居。”清代移民主要来自保山、腾冲等邻近地区。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7至1950年春),汉、白、回等民族的商贩、工匠、流散军人等陆续定居集镇。如1945年末,仅在芒市定居的各省籍抗日将士和海外华侨就达6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保卫和建设边疆,从内地调派干部、职工和复转军人到德宏工作,并组织部分农民到德宏落户。1959年12月至1960年11月,从内地移民12819人至德宏农场,其中来自保山地区8266人,来自湖南4416人。1969年11月,昆明知青16000人到德宏农村安家落户;1970年3月,上海、北京、成都、昆明知青13782人安置到德宏农垦系统(知青于1976年后大多返回原籍)。1970年2月,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从保山、施甸组成3700人的“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瑞丽、陇川、盈江安家落户。1996年8月,为开发位于潞西市与陇川县之间的龙江河谷,先后从东川市和巧家县移民132户,534人,其中东川16户,64人;巧家116户,470人;2001年5月,再次从昆明市东川区和巧家县移民500人。

由于德宏汉族的先民祖籍多为江苏、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区,并先居云南省内地,之后再渐入边区,故习俗大致与内地相同。其他少数民族因人口较少,故多被中原文化同化。

原始宗教:

系统宗教传入前,德宏各民族皆信奉原始宗教,均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景颇族和傈僳族仅有鬼的观念)、圣贤崇拜、圣物崇拜。其中尤以景颇族和傈僳族的原始宗教发展得较为丰富、完整。如在景颇族的鬼类中,仅叫得出名的就有130余种。时至今日,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仍有原始宗教的残留,每年皆定期举行祭祀寨神、地方神等活动。景颇族与傈僳族的原始宗教则迄今基本保留完整,祭祀采用不同的牺牲,祭大鬼要用牛、猪,祭小鬼须用鸡或鸡蛋,有的仅用干鱼之类。1951年德宏约有800名巫师,其中傣族巫师200余人。据1989年初德宏州委统战部宗教科对瑞丽、陇川、盈江三县景颇族与傈僳族地区原始宗教活动情况的调查报告记载:共有大巫师20人,其中景颇族16人,傈僳族4人。

巴利语系佛教:

亦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11世纪初传入德宏,首建“雷奘相”(今瑞丽市芒约佛寺);14世纪中晚期麓川王思伦法皈依佛门后得到大发展,傣族、德昂族已多数信奉此教;14世纪末,阿昌族的“傣撒”支也改奉此教。清初仅芒市地区就有62座木结构瓦顶佛寺。普遍信奉此教的民族有傣族、德昂族及阿昌族,但受戒信徒仅占信教群众的五分之一,且多为五旬以上长者。1999年全州有巴利语系佛教寺院642所;佛塔22座;僧侣192人,其中法师59人,比丘84人,比丘尼20人,沙弥29人;居士1161人;信教群众36.29万人。

德宏巴利语系佛教分为摆奘、朵列、润和左底四个教派。其主要不同点是持戒的程度不同,并由此造成信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互有殊异。1949年前,各教派间矛盾较深,几乎不往来。1950年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疏通下,各派间的关系逐渐缓和。1982年德宏州佛教协会作出统一过泼水节、入夏安居(进洼)、出夏安居(出洼)等重大宗教节日的决议,由此形成了各教派同庆佛节的局面。目前,各教派的门户之见日趋消失,彼此团结尊重。

巴利语系佛教与大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一、上座部把释迦牟尼视为主教,认为只有一尊佛;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无数佛,并视佛是离情绝欲,威力无边的神。二、上座部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达到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三、在饮食方面,上座部僧侣日食二餐,即早餐和午餐,可吃荤,但超过12时则不许进午餐,只能用糖果汁充饥;大乘则可日食三餐,但只能吃素。四、服饰方面,上座部僧侣头顶不燃香迹,披黄单,着人字形圆头靸鞋;大乘僧侣则燃香迹,着衣服袈裟,穿鞋袜等。

大乘佛教:

亦称汉语系佛教。德宏的大乘佛教主要在汉族、阿昌族和城镇“傣勒”中传播。9世纪,滇僧李贤至今梁河一带传教。元代建今梁河县九保太平寺。主要有禅宗和常斋教二个教派。禅宗主要分布在梁河、盈江、陇川、潞西4县市汉族与傣勒聚居的城镇;常斋教于19世纪末自腾冲、龙陵转入德宏,主要分布在潞西市山区和梁河县山区。常斋教以观音、玉皇、释迦牟尼、韦驮及弥勒为本尊,以禅宗六祖慧能为祖师,经典全系大乘经典,主张佛、儒、道三教同源。1999年全州有寺院64所;僧侣59人,其中比丘5人,比丘尼54人;居士291人;信教群众3.4万人。

基督教:

1894年,基督教内地会派遣美籍牧师高曼自六库到今潞西市中山乡木城坡传教。1942年前,德宏基督教属英国教会领导,分两股教会势力直接控制:一股是缅甸密支那总会与八莫总会,另一股是国内的内地会。境外教会的势力大,控制范围有瑞丽、陇川、盈江(含莲山)。内地会仅控制潞西、梁河。1945年抗战胜利后,德宏基督教属美国教会管辖。1947年,缅甸八莫教会在陇川广山成立海洋教会,此后传教速度加快。1950年4月,欧美籍神职人员全部撤离德宏,但仍通过代理人直接控制德宏的教会组织。基督教主要在景颇族、傈僳族和山区汉族中传播。同年底,全州有教堂30余座,信徒6000多人。1951年3月,陇川县300多名基督教徒签名要求坚决执行中国基督教的“三自革新”(自传、自治、自养),提出“爱教必须爱国”的口号。1956年10月,在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帮助下,在陇川县广山成立“中国基督教浸礼会广山总会”。此时,全州信教户有1467户,信徒10166人,教堂61座,牧师7人,传道员43人。1958年至1961年,中国的宗教政策受“左”的干扰,全州基督教神职人员与骨干大部分外流。10年浩劫,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陇川县广山和户撒乡的平山寨同时恢复宗教活动,并举办圣诞节。1999年全州有教堂209所;教职人员294人,其中牧师7人,传道员39人,长老31人,礼拜长、执事209人,教师8人;信教群众32133人,其中入教受洗者17749人。

天主教:

1930年,法属圣心会大理教会派遣法籍神父郑绍基至盈江县傣族寨沙坡传教。1948年后发展教徒较多,截止1949年末,全州共有教徒148人,其中男62人,女86人。1950年外籍神父虽撤至境外,但仍操纵代理人建立吕保总堂,管辖陇川、瑞丽、盈江(含莲山)的天主教。1953年底,全州共有教堂11座,信徒169户,共875人。信徒为了有别于基督教,在住房的门头上插蓝色十字架为标记。1956年4月召开“德宏天主教上层人士座谈会”后,德宏天主教与境外教会脱钩。1958年天主教受到冲击,停止了公开的宗教活动。1980年后开始恢复宗教活动,当时全州仅有教徒百余人。1987年瑞丽、陇川两县先后成立天主教爱国领导小组,并联合在户兰举行圣诞节活动。1999年,全州有教堂7所;教职人员18人,其中执事、教师各9人;信教群众1756人,其中入教受洗者1031人。

道教:

1381年明朝廷派平西侯沐英率军进驻德宏,道教随之传入梁河、盈江、陇川等地,主要在汉族、阿昌族和部分傣勒中传播。德宏道教属全真龙门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佛教先于道教传入德宏,故道观名称皆袭用“寺”。主要道观有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的陇川县户撒乡皇阁寺和建于1733年的报恩寺;约1665年建的盈江县油松岭青云寺。1999年有道观1所(青云寺),道姑1人,信教群众约3000人。

伊斯兰教:

19世纪中叶,腾冲龙江回族马姓迁入今陇川县户撒乡,新建拉七寨,伊斯兰教随之传入。不久,马家又邀龙江回族柳姓迁居洗马塘,并建老马寨。德宏抗日战争期间(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马家寨有一座土木结构的瓦顶清真寺。1966年底拆毁清真寺,赶走阿訇。1980年逐渐恢复宗教活动。德宏州人民政府于1984年7月16日作出决定,并下发24号文件《关于划固定的回族坟地和建盖水房的通知》。同年7月1日,瑞丽市回族首次举办开斋节,共80余人参加,其中旅缅华侨和巴基斯坦商人10余人。1986年潞西县人民政府为回族划7亩固定坟山和盖水房的地基2亩,州人民政府拨专款8万元建“芒市回族服务站”(即水房)。瑞丽县人民政府也给回族划面积约70余亩的坟地。1987年2月,来自全州各县市的回族500余人在芒市举行水房落成典礼。1999年有清真寺(老马寨清真寺)1所,阿訇1人,信教群众1396人(不含流动暂住人口教徒约4000人)。

泼水节:

德宏傣语称“摆爽南”,德昂语称“拱拍”,阿昌人称“浇花节”。它是傣历新年;也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和到圣河沐浴的习俗衍变而来。泼水节有浴佛、过年、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在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内,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其传说较多,现德宏普遍流传的是民女智杀魔王,但魔头落地即起火,于是民女们只好轮流抱魔头,一人抱一天,交换时互相泼水冲洗的传说。

节期是傣历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一月二日,约在清明后7至10天后举行,一般欢庆3至7天。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定为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固定为阳历4月12日至14日。第一天是傣历除夕,人们上山采花,装饰佛亭,把水注入水龙浴佛。从元旦开始,各户都端着供品入寺,由法师主持滴水仪式。节期内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唱歌跳舞,放孔明灯等。

傣族、德昂族及阿昌族认为,泼水可消灾祛病,吉祥如意。1985年后,地方政府对这个节日赋予了诚邀四海佳宾,以水会友,进行经贸洽谈,振兴德宏的新内容。

目瑙纵歌节:

是景颇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源于创世英雄宁贯娃的传说:很久以前,只有太阳的子女会跳目瑙纵歌。有一次,太阳鬼邀请地球上的万物去参加目瑙纵歌盛会。太阳宫的盛会结束后,鸟类便返回地球,途中,它们见果林中硕果累累,就高兴地跳起在太阳宫跳过的舞蹈。景颇族的祖先宁贯娃听到鸟类跳目瑙纵歌的消息,便赶去观赏。他被目瑙纵歌所陶醉,于是向鸟类学跳此舞。从此,天上的目瑙纵歌就移植到人间。不久,他在“木转省腊崩”(今青海一带)的日月山下举行了首次目瑙纵歌盛会。

过去,景颇支称其为“目瑙”,载瓦等支则叫“纵歌”,均为大伙跳舞之意。举办庆祝胜利、五谷丰收、迎接贵宾、纪念重要节日或嫁娶喜事等都举行目瑙纵歌。盛大的目瑙纵歌一般都选定在农历正月中旬,为期3至7天。为便于组织节日活动,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为景颇族目瑙纵歌节。

节日里,景颇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一早便结队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进行欢庆。目瑙纵歌由两位德高望重的“瑙双”领头。瑙双头戴犀鸟嘴和孔雀帽,手中挥舞长刀,边歌边舞。舞场中央竖立有高大的“目瑙示栋”标志,上刻目瑙纵歌的路线,人们围着“目瑙示栋”尽情歌舞,参舞者少至数百人,多至上万人,故有“万人舞”之称。目瑙纵歌从早跳到晚,通宵达旦,颇为壮观,称得上集体舞蹈之最。

1950年前,目瑙纵歌是景颇族区域内较大的祭祀活动,是祭祀最大的天鬼“木代”而举行的隆重仪式。1985年后,目瑙纵歌节成了广交朋友,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盛会。

阿露窝罗节:

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于农历正月初四举行。关于它的来历,较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和歌颂阿昌族祖先“遮帕麻”和“遮咪麻”战胜危害人类妖魔“腊訇”的壮举。据《阿昌族创世纪》记载:远古时无天无地,是天公遮帕麻造天,地母遮咪麻织地,从此人们安居乐业。然而腊訇却造了个假太阳,钉在天幕上,毁灭了人类的幸福。天公和地母为了世间万物的生存,用神箭射落太阳,降妖伏魔,使人类获得新生。

窝罗节的前身叫“蹬窝罗”,即跳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的祭祀舞蹈,也是昌撒支系的传统节日。“阿露节”(亦称“赶会街”)则是傣撒支系富有佛教色彩的节日。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统一为“阿露窝罗节”,成为阿昌族的法定节日,每年3月20日举行,节期2日。

节日期间,阿昌人在舞场中央竖起壮丽的“阿露窝罗”标志,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抬着白象和青龙,手持青枝绿叶,在象脚鼓声中围着阿露窝罗标志耍龙舞象,载歌载舞,欢迎佳节。

阔时节:

亦称“拉歌”节,意即新年歌舞节。每年正月初九举行,节期2天。届时,各地选定场址,搭起台棚,附近村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跳三弦、芦笙或“木瓜瓜切”舞,举行火枪、弩箭射击比赛及对歌等活动。

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定为傈僳族阔时节。1987年2月,在盈江县城允燕山建了阔时节的永久性标志“木多依”塔。1990年陇川县弄贤村也建了阔时节的永久性标志塔。

州委:

2005年,州委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工作目标,全面完成了“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计划,向全州人民交上了一份“一年一个新气象、三年大变样”的合格答卷。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州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完成全州生产总值58.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19.03亿元,增长9.4%;第二产业13.7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26.11亿元,增长8.5%。实现财政总收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6亿元,增长24.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5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4元,增长7.9%。

二、坚持打牢基础,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8%。以麻栗坝大(二)型水库工程、大盈江三级电站、遮章二级公路为代表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其中电力开发投资完成6.75亿元,增长2.4倍;有6座电站建成投产运营,新增装机容量20万千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和整体形象得到完善和提升。芒市两条街道临街建筑物“穿衣戴帽”示范工程基本完成;芒市花园、芒市宾馆、德宏会堂、华丰国际商城以及各县市市政建设改造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84亿元,增长3.65倍。城镇“功能化”、“园林化”、“特色化”进一步体现。积极推进工业富州战略,结合优势发展地方工业。芒市卓信10万吨金属硅冶炼厂、40万吨水泥厂、10万立方米厢用地板及胶合板厂等一批新建项目相继开工,潞西工业园区、畹町边境贸易加工区等工业孵化园正在规划和筹建。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省验收,取得阶段性成果;农垦企业办社会的分离和移交工作进展顺利。全州外经贸“一盘棋”管理模式初步形成,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得到加强和改善。“7·5”、“7·20”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禁毒防艾工作推进了农村生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种植结构调整呈现规模化、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格局;乡镇建制调整、农村税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扶贫攻坚解决了2.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推动了科技进步与创新,一大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大中专院校整合迈出新步伐,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启动,巩固“两基”成果,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有力推进。加强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突出全州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室建设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德宏文艺》、《德宏文化》等一批刊物相继创办发行,新的歌舞剧目相继创作上演,国际傣文化和各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文化产业发展与改革不断呈现新亮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以防控艾滋病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重点的卫生防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卫生安全和卫生医疗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贯彻落实人口、土地、环境三大基本国策,全州人口出生率首次降到15‰以下;国土规划治理工作成效明显,修订和完善了各种灾害应急预案,公众防灾抗灾意识增强;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观念进一步树立。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困难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有起色。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统一战线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和工作支持力度。人大依法行使监督,地方和民族立法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政府依法行政,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效率提高;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体现。创新民族和宗教工作,推进了民族团结与共同进步。重视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军警民共建取得新成绩。“平安德宏”创建工作有声有色。建立和完善“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始终保持对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严厉整治边境地区赌博活动和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建立健全维稳和信访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和调处一批社会矛盾和信访突出问题。全州继续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

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声势。推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共铸诚信,建设诚信德宏”活动和文明村寨、文明行业、文明城市“三大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氛围。组织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电视进万家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创建“平安德宏”活动和打造“孔雀之乡”品牌,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创业干事舆论氛围,为全州凝心聚力,加快发展提供了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和空间。

五、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从党、政、军机关和部分国有企业,中央、省属驻德宏单位抽调党员干部组成359支工作队,进驻村、社开展为期3年的禁毒防艾工作,掀起禁毒防艾人民战争。通过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出“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珍惜生命、重铸美好”的浓厚社会氛围。强化禁毒戒吸工作,从严打击毒品犯罪,清查涉嫌吸食毒品的国家公职人员,加大收戒力度。帮助村寨制定和完善禁毒防艾村规民约。构建了法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的禁毒防艾体制,出现了毒品犯罪减少、毒品危害明显减弱、新生吸毒人员大幅度降低、群众安全感增强的局面。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省“一办法六工程”和本州出台的艾滋病病人、遗孤、遗老救助工作措施使这些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全州禁毒防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发展。

六、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州各级党组织共27092名党员认真参加了第一、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态度端正,切实整改,以整改促进作风转变,以教育成果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全州党员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万多件,解决了2229件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年轻干部、非党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重视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加大对纪检干部的培训,推进纪检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行风评议和监督,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和干部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措施配套和软硬件环境状况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领域特别是农业产业的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落后,抓绿色生态品牌的措施力度不够,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缓慢;毒品和艾滋病危害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工作任务仍然艰巨;政府职能转变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作风与工作要求还不相适应,党的基层组织有待加强。

州人大:

2005年,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在中共德宏州委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9号文件精神,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依法履职,为推进全州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

一、加强监督工作,注重监督实效。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州工作大局,抓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会议审议、执法检查、代表视察、述职评议、工作调研等多种方式,突出监督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一年来,共召开常委会议6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题工作报告15项,作出决定、决议9项,审议立法草案4次,开展执法检查5次,组织代表视察4次,对5名“一府两院”组成人员开展了述职评议。

二、立足实际、注重质量,依法履行立法职权。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权,紧紧围绕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全面落实本届人大常委会的《五年立法规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修订《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法律程序;为推动自治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召开了学习贯彻自治条例座谈会,作出了《关于学习贯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订)〉的决定》,推动了自治条例在全州的贯彻执行;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了3次审议;对制定《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姐勒水库保护条例》的立法可行性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配合全国人大陆地国界法立法调研组、省人大完成了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的立法调研及修改和征求意见工作。

三、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度调整方案,作为监督工作重点,进行充分审议,作出决议;为加强全州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决议》;审议了州人民政府关于州宏康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借款予以财政补贴用于偿还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的议案,并作出相关决定,对资金、项目管理提出要求。

四、在行使人事任免权方面,常委会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相统一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不断改进对拟任命人员情况介绍形式,坚持任前法律考试,增强被任命人员的法律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

五、深化认识,明确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新要求。认真学习中共中央9号文件即《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为贯彻落实9号文件精神,州人大常委会党组及时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机关各工委办深入学习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及时制定和落实具体贯彻措施。

州政协:

2005年,在中共德宏州委的领导下,政协德宏州委员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不断推进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广泛动员和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出力,完成了州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是围绕发展大局,搞好政治协商。在州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常委会组织全体委员认真听取和协商讨论了州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并就各族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与州委、州人民政府及司法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了面对面的协商讨论,提出了涉及“三农”问题、禁毒防艾、教育科技、电力资源开发、蔗糖生产、环境保护、文化产业、司法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0余条,不少意见和建议已被采纳。在州人代会、州政协全会召开前,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多次就本州“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两院”工作报告以及创建平安和谐德宏等问题,到政协进行协商。政协的意见、建议在有关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州政协常委会通过主席列席州委常委会议、副主席列席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列席有关职能部门会议等形式,就全州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行协商和对口联系。同时,还充分利用主席会、专门委员会和委员座谈会等协商层次,对全州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和州委、州人民政府提交协商讨论、征求意见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协商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是积极探索实践,履行监督职能。州政协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州政府上半年经济工作情况、全年经济工作情况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情况通报,以协商讨论和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民主监督。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等问题开展重点调查、视察和检查考评,充分发挥调查视察的民主监督作用。年内,州政协共收到并处理来信40余件,接待来访100多人次,收到委员和各界人士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80多条。对这些来信来访中反映出的热点问题,经与有关部门协调办理后,使一部分矛盾得到了化解。积极参与州纠风办组织的对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环境保护、质量监督等部门的行风评议,深化了民主监督。采取选派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到司法机关担任人民陪审员、特约监察员、执法监督员和特约人员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民主监督。年内,州政协常委会共组织3个视察组、委员150多人次,先后对芒市地区垃圾处理场、麻栗坝水库建设工地及移民搬迁工作等进行了视察,充分发挥了委员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全年共编发《政协信息》41期、《委员之声》3期,如实有效地反映了社情民意和委员的意见建议。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州政协常委会广泛动员政协的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本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针对“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实际,集中力量,深入调研,建言献策,通过州政协主席会、常委会进行专题协商讨论,以建议案等形式,将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分别报送州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时,州政协专门委员会就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共形成专题调研报告7份,专项建议5件。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委员通过深入调研所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吸纳。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州政协领导和机关干部分别参加国企改革、交通建设、城市总体规划、蔗糖生产、财政金融及农业农村工作等方面的调研、检查和指导,同时,还从机关中抽调干部职工20余人次组成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队,深入挂钩联系点——盈江县那邦镇开展工作,工作队进村后,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宣传教育、制定规章、强制戒毒等各项工作,使联系点的禁毒防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春节前夕,州政协机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发动干部职工捐款捐物,把爱心送到挂钩点贫困群众手中。

四是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委员提案。州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期间和会后,共收到委员提案87件,经审查立案74件,占提案总数的85%。10月底,74件提案已全部办理完毕,大部分委员对提案办理结果表示满意。

五是弘扬民族文化,做好文史资料工作。年内,州政协常委会出版发行了《德宏州政协志》,组织委员和有关人员整理编辑了共40余万字、11幅照片、65篇文章的景颇族发展变迁史料——《山的脊梁》一书。

六是加强联谊工作,为促进德宏改革开放作贡献。年内,州政协邀请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代表人士参加春节、中秋茶话会及相关的座谈会,全年共接待来自全国政协及上海等8个省市自治区和省内各级政协考察团(组)24批313人次,为宣传德宏、促进德宏改革开放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七是努力适应形势要求,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一)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年内,州政协以委员培训、专题讲座、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和中心学习组专题学习等形式,认真组织委员和机关干部学习了中共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两会”精神,胡锦涛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七届六次、七次全委会、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德宏州委四届六次、九次全会精神,提高了委员和机关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二)机关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定了《政协德宏州委员会主席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德宏州委员会常委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德宏州委员会全体会议规则》和《政协德宏州委员会专门委员会通则》,进一步健全了机关学习、工作及内部事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三)加强了同县市政协的联系与工作指导。通过邀请县市政协领导和委室干部参加州政协重要会议和相关活动,开专委会和办公室联系会议,组织相互学习和交流,与县市政协联合开展调研、视察,就县市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积极反映、帮助解决县市政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州县市政协干部到外地学习考察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县市政协工作的联系和指导。(四)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州政协办公室和各专委会围绕主席会和常委会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职能,取得了新的成绩。年内,增补了3名委员和1名常务委员,选配充实了部分专门委员会领导及机关工作人员。

州纪委:

2005年,德宏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五次全会和省纪委四次全会精神,以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为己任,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纲要》,全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各级纪委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年共立案查处违纪案件人员95人(其中县处级干部3人、乡科级干部22人,一般干部38人,其他32人),开除党籍42人,留党查看5人,严重警告10人。查处违纪金额895.35万元,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588.4万元,为32名干部澄清了是非,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司法行政:

2005年,德宏州司法行政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四届六次、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以“四五”普法考核验收为龙头,以提高干警素质为基础,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为重点,规范、拓展法律服务,提高劳教教育挽救质量,实现全州司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工作总体思路;以“四五”普法考核验收达优良(90~95分)以上,民主法治村创建达30%以上,当年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法律服务受理案件(证)件,比上年增10%以上,劳教生产总值和利润比上年增10%以上,“四防”事故为零,队伍素质有较大提高,违法违纪为“零”为工作目标,狠抓工作任务的落实。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个突破、两个跨越、八个明显成效的成绩,即司法所管理体制实现突破;实现“四五”普法向“五五”普法的跨越和劳教生产从劳务输出型向所内生产跨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专项整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禁毒劳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取得明显成效,为社会提供诚信法律服务取得明显成效,禁毒防艾进村入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司法考试、法学教育、自身宣传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法院:

2005年,德宏州两级法院认真抓好审判、执行、法院改革、队伍建设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全年共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再审、执行、申诉、国家赔偿、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各类案件4902件(含旧存360件),比上年增158件,增长率为3.25%;办结4620件,结案率为94.13%

武警德宏州支队:

2005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支队按照“五句话”的总要求,以《纲要》、《要则》、《三十条》、《蹲点调研帮建工作规定》和总队年度工作部署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总部、总队两级党委扩大会、党代会精神,加强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强班子、抓基层、谋发展、保稳定为重点,圆满完成了以执勤和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了“两个确保”目标,部队建设健康稳步协调发展。在看守执勤设施简陋,监所长期超标关押,执勤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看守目标万无一失。全年看守在押犯罪嫌疑人5388人;长途押解22次,出动官兵157人次,押解罪犯1035人,累计行程达26400公里。成功处置在押犯逃跑1起。出动兵力70余人次、车辆23台次,圆满完成了潞西“8·28”抓捕犯毒团伙、盈江“9·25”搜捕持枪抢劫犯、瑞丽“11·2”聚众抗法等突发事件的处置任务。完成成思危副委员长视察德宏、德宏州“两会”、中缅胞波狂欢节等7次一、二、三级警卫和安全保卫任务:

经济简述:

1952年建州之前,德宏农业是以传统的牛耕和铁木农具为基本生产工具,维系刀耕火种轮歇休耕的原始生产方式,粗放种植,广种薄收,劳动生产力低下。1952年农业总产值仅为12283万元,粮食总产量只有12.46万吨;工业只有零星小工业和简陋的加工作坊,现代工业一片空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德宏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断深化对州情的认识,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养骨干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1990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达10.8亿元,边贸进出口总值10.67亿元,人均国民收入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1元。

2004年,德宏州进一步深化对州情的认识,遵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确定了德宏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外贸兴州、旅游活州、工业富州、农业强州”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大力实施“科教领先、大通道、绿色品牌、建设美好家园”四大战略;竭力打造“亚热带特色生态州、绿色经济发达州、连接两亚桥梁州、珍宝荟萃神奇州、民族风情文化州”五大品牌;认真落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基础、调整结构、建立支柱、打造品牌、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培育市场、造就人才”十条措施;努力把德宏建设成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结构合理、经济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模范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经济社会呈现出全面、协调发展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完成58.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33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54亿元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9.0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11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2:23: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13亿元,建立了除粮、糖、茶传统产业以外的外贸加工业、旅游产业、水电及电冶产业、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建筑建材业、畜牧产业六大产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9亿美元,其中进口1.19亿美元,出口2.7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4元。全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六个新突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小时,水泥突破60万吨,猪牛羊产量突破4万吨。全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395元,比上年增3.8%;比2000年增24.3%,年均增4.4%。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504元,比上年增7.9%;比2000年增31.7%,年均增5.7%。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围绕“科教领先”发展战略,5年来,德宏州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93项,取得科技成果148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奖16项。全州累计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边境学校建设资金5502万元,共改造和新建115所学校校舍10万多M2;认真实施“三免费”和“两免一补”政策,57742名学生得到救助。5年间,全州投入2亿多元资金,实施完成了一批卫生基本建设项目。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十五”人口计划全面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农业人口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州有14466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农业人口一孩家庭领证率已达37.96%,该政策推行以来新办证13190户,是过去20多年累计办证数的10.33倍。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州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3684人,失业保险37111人,医疗保险807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立以来,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52年来,德宏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了50多倍,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

德宏州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传统农业州。早在清代,就有“芒市谷子遮放米”的赞誉。解放前,德宏农业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傣族、阿昌族聚居区,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单一的水稻种植;景颇族、傈僳族是游耕民族,主要依靠刀耕火种的旱地农业和畜牧业,原始采集和狩猎在其经济中仍占一定份额;汉族居住的山区,同样只是耕种旱地,并以种植鸦片为主。建州之初,全州耕地面积约70余万亩,其中水田50余万亩、旱地10余万亩,全年全州农业总产值12283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宏州通过兴修水利、平田改土、科学种植等措施,率先成为云南省的商品粮基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各种责任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至2000年,全州已有耕地面积180余万亩,甘蔗种植面积70余万亩(其中水田蔗面积20余万亩);冬季农业开发种植面积70余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亿余瓦特;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亿元(当年价)。

“十五”期间,德宏州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州经济工作的重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以优势农产品商品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21亿元;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3831万瓦特,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848台、农用小型拖拉机33344台、联合收割机559台、机动脱粒机2186台;化肥施用量50079吨。全年全州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0.27万吨,甘蔗297.4万吨,油料1.49万吨,橡胶5810吨,茶叶6975吨,烟叶111吨,水果8.58万吨,猪牛羊肉4.1万吨,水产品1.26万吨,牛奶1215吨,大牲畜年末存栏数19.56万头,肉猪出栏39.63万头,猪年末存栏58.05万头,羊年末存栏8.3万头。全年全州免征农业税1096万元,兑现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1170.75万元;农村劳动力输出17718人,劳务输出收入2325.8万元,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绿色产业方兴未艾,柠檬、咖啡、澳洲坚果、麻竹、滇皂荚5项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24万亩,参与开发农户5.6万户;农业总产量3.67万吨,农业产值4712万元,并发展了一批集生物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体企业,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新路;“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改善了少数民族和贫困山区农民的经济状况,而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德宏州畜牧业走向国际化协作的成功典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德宏农业大有可为!

畜牧业:

德宏水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畜牧业就是德宏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各族人民历来就有饲养畜禽的传统习惯,培养出了“德宏水牛”、“德宏猪”、“高峰黄牛”等品牌,并将畜禽作为财富的标志。解放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畜牧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1950年,全州仅有大牲畜7万余头、猪羊11万头(只),动物疫病肆虐,耕畜缺乏,人民群众肉食十分紧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1952年,全州大牲畜存栏9.05万头;猪存栏10.83万头,出栏1.43万头;羊存栏3.52万只,出栏1.58万只;畜牧业总产量达342万元(产值均按市场现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的11.10%。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州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扎实开展工作,在全州推广科学养猪“八改”综合配套技术,改变了广大农户传统的粗放饲养方式,猪存栏数大幅提高,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9年,全州大牲畜存栏26.41万头;猪存栏49.09万头,出栏14.75万头;肉奶蛋总产1379.23吨;畜牧总产值968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99%。

1997年7月至2003年12月,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在德宏成功实施,项目建设让4996户农户直接受益。由于该项目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扭转了德宏州水、黄牛品种退化的趋势,带动了牛肉制品加工业和水牛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德宏州的畜牧特色产业。

2005年,全州畜牧业产值达5417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92%;大牲畜19.55万头,其中水牛、黄牛存栏17.82万头,出栏2.63万头;生猪存栏58.05万头,出栏39.62万头;羊存栏8.29万只,出栏3.12万只;家禽存栏210.68万只;肉类总产4.49万吨;牛奶产量1215吨,实现了水牛奶产业化;禽蛋产量1655吨。全州拥有畜牧龙头企业12家,示范户和规模养殖户达5000余户。畜牧业正式成为德宏州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

渔业:

德宏州有优异的南亚热带自然资源条件,州内3江(大盈江、瑞丽江、怒江)、4河(芒市河、南宛河、户撒河、萝卜坝河)及其支流遍布各个大小坝子,可人工放养的水域面积达2万多亩,适宜几十种鱼类繁殖生长,著名的本地鱼类品种有挑手鱼、小花鱼、獭鼻子鱼、沙鳅、云纹、鳗鱼、鲤鱼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德宏鱼业发展缓慢,1978年全州渔业生产打捞仅180吨,人均不足半千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州委、州政府制定了渔业生产的方针,即“以坝区为主,围绕城区附近、公路沿线兴办样板,以小水面为主,精养高产为主”。1991年,全州养殖水面19354亩,稻田养鱼面积20713亩,水产品产量1681吨,培养了养鱼专业户380多户(占样板面积的90%,产鲜鱼量占总产30%以上,养鱼收入超过种植收入),改变了昔日“吃鱼难”的状况。

进入21世纪,德宏州进一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力度,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工程,认真实施池塘精养高产示范项目,积极开展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严厉查处电、毒、炸鱼等违法犯罪活动,渔业生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州水产品养殖面积36026亩,水产品总产12688吨,全社会渔业总产值16521万元,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2千克。年内成功引进养殖了青鱼、斑点叉尾  、淡水蓝鲨、黄颡鱼、丁鲅、巴西鲷、武昌鱼、倒刺 、罗氏沼虾、中华绒鳌蟹、桂花鱼等10多个品种;实施了5000亩池塘精养高产示范,年均单产658千克,最高单产1250千克;完成稻田养鱼面积16万亩,其中稻田养鱼工程5750亩;完成冬水田养鱼面积1.2万亩,取得了较好经济和生态效益,德宏渔业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的目标迈进。

生物资源开发:

2005年,德宏州生物资源创新开发工作坚持“一县一品,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抓好柠檬、咖啡、澳洲坚果、麻竹、滇皂荚等有一定基地规模和加工营销能力的产业,按“加强现有原料基地抚管,使其早日投产,稳步、高标准发展新的原料基地”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产业开发。德宏州“一县一品”柠檬等5项优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规划,到2010年发展原料基地53万亩。其中:柠檬10万亩(瑞丽5万亩,陇川3万亩,潞西2万亩),麻竹20万亩(瑞丽10万亩,陇川10万亩),咖啡10万亩(潞西5万亩,盈江4万亩,瑞丽1万亩),澳洲坚果10万亩(盈江8万亩,潞西2万亩),滇皂荚3万亩。

2005年全州柠檬、咖啡、澳洲坚果、麻竹、滇皂荚5项优势产业新种原料基地5.35万亩,总面积达24万亩;参与开发农户5.6万户;农业总产量3.67万吨,农业产值4712万元;柠檬鲜果、柠檬浓缩汁、柠檬油、咖啡豆、竹笋食品、澳洲坚果及滇皂荚果仁、魔芋精粉等加工产品7424吨,工业产值8388万元。   云南红瑞柠檬有限公司、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有眼公司、陇川县集强麻竹公司、德宏州澳洲坚果开发实业总公司及梁河魔芋制品(滇皂荚)有限公司等5个龙头企业现有职工1048人,历年累计总投资30117万元。5个龙头企业自建原料基地投资6166万元,种植高产示范基地1.48万亩;工厂建设投资12697万元,占地220亩,已形成基本相适应的工厂加工能力。德宏香料产业开发,龙头企业云德香料有限责任公司继续坚持国内、国外(缅甸)两个原料基地,山苍子、枫茅、香茅等多品种经营稳步发展策略,2005年补种山苍子2500亩,总面积4.66万亩,产量1500吨。魔芋产业开发,继续逐步推广适应本地种植的德宏红魔芋间套种植,抓好良种繁育,稳步推进。梁河魔芋厂投入2033.85万元资金,对原有魔芋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改扩建,魔芋加工能力从50吨/日提高到150吨/日,精粉生产能力从5吨/日提高到15吨/日。全年全州种植2560亩(梁河1000亩,陇川1560亩),鲜芋产量3060吨,农业产值360万元。梁河魔芋厂收购加工鲜芋4000吨,产精粉400吨,工业产值1200万元。番麻皂素甾体原料制药产业开发,龙头企业云南海柯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皂素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二烯物、三烯物生产技术已攻克成功,正多方筹资准备进行生产线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5年,德宏州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25家,其中潞西市宏天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红瑞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德宏州澳洲坚果开发有限实业总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4家企业、18个项目得到省级农业产业化财政资金610万元的扶持。州县政府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批配3285万元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的开发。

林业:

德宏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富,植被面积大,主要森林类型有热带或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暖带山地苔藓林、温带高山针叶林等,是我国半常绿季雨林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有高等植物318种1886属6032种,其中原生植物5414种、引种栽培植物618种;有国家级、省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秃杉、云南娑罗双、盈江龙脑香、桫椤、滇榄、鹿角蕨等159种,其中盈江龙脑香、云南娑罗双、羯布罗香、萼翅藤、鹿角蕨等近百种为德宏所特有。

在造林绿化方面,1952~1957年主要以合作社集体造林为主,1962年后实行群众造林与国营造林相结合,1952~1991年全州累计造林261万亩,造林保存面积103.94万亩。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实施,营林工作坚持“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1989年后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工程造林,积极发展速生丰产林,注重科学造林和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林业建设成效显著。1953~2002年,全州共造林371万亩,其中1988~2002年造林152.88万亩(个体造林88.51万亩,占57.7%);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近200万亩,其中杉木50多万亩、秃杉10多万亩、思茅松等28.19万亩、西南桦27.89万亩、竹子12.42万亩(麻竹7.1万亩)、柚木2万亩、茶叶14.64万亩、橡胶10.94万亩、云南皂荚3.45万亩、板栗3.31万亩、咖啡2.71万亩、澳洲坚果1.81万亩、柠檬3.76万亩,其它22.44万亩。2002年全州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当年退耕还林10万亩。

至2005年,全州已形成一大批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林业总产值达15.8亿元;全州有5个国有林场、3个林业科研所、3个自然保护区、1个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4个野生动物收容站、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十一五”之际,德宏州林业部门将抓住国家加强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全面推进德宏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德宏的山川更秀美。

蔗糖:

德宏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为甘蔗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德宏种植甘蔗历史悠久,解放初期种植面积约1000亩,总产1000吨,品种为草甘蔗。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发展蔗糖生产,至1958年,甘蔗种植面积达10639亩,总产27060吨,并兴建了全州第一座机制白糖厂——陇川糖厂。20世纪60~70年代,又兴建了芒市、弄璋、梁河、瑞丽糖厂,但甘蔗产量长期在10万吨以下徘徊,不能满足入榨需求。1978年后,州委、州政府确定把蔗糖生产作为一项骨干产业来抓,制定了一整套促进甘蔗生产的特殊政策、措施。至1983年,全州甘蔗产量猛增至88万吨。20世纪80~90年代,为适应甘蔗生产的发展,又相继兴建了景坎、平原、华侨、遮放、勐养、盏西6座糖厂,扩建了弄璋、芒市、瑞丽、景坎4座糖厂,全州拥有糖厂11座,日榨甘蔗能力14500吨,具有20万吨的蔗糖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蔗糖生产体系。1990~1991年榨季,全州甘蔗总产161万吨,产白糖14万吨,工业总产值3.8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87%;全州蔗农达55万人,人均种蔗收入293元;产糖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是云南省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实现利税7086万元,占全州工业利税总额的89%,成为德宏州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2003年,德宏州制糖企业迈开了集团化经营的步伐,全州12个独立核算的糖厂被整合为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德宏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芒市华侨集团有限公司、陇川糖厂、德宏州裕安龙江糖业有限公司,日加工规模30000吨,拥有产业工人6000多人,14条生产线全部采用传统的亚硫酸法生产工艺,形成了集甘蔗种植、加工、产品营销、蔗糖科研、技术推广相配套的蔗糖生产体系。2003/2004年榨季,全州蔗区人口70多万人,占全州人口的65%以上,占全州农业人口的80%左右;甘蔗种植面积达86.7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0.82万亩;甘蔗总产量458.87万吨,甘蔗单产5.29吨,蔗农种蔗收入6.5亿元,蔗区人均种蔗收入930元,占蔗区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入榨甘蔗434.99万吨,产食糖51.03万吨,产酒精4.43万吨;工业总产值近15亿元,创税收占全州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占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0%以上,成为支撑德宏经济的“半壁江山”。

2005年,德宏州蔗糖产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节约资源、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科技攻关、增加产量,提高效益、巩固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制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边贸:

德宏与缅甸边境线长达503.8千米,拥有两个国家级口岸和两个省级口岸,区位优势突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德宏地区就是我国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重要通道;在近现代,德宏是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汇合点,是连接“两亚”(东南亚、南亚)和走向印度洋的重要门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余年,德宏边境贸易走了一条曲折迂回的发展道路,出现了“三开两关”的局面:1951~1964年开放;1965~1978年关闭;1979~1982年3月开放;1982年4月~1982年8月关闭;1982年9月开放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德宏边境小额贸易发展缓慢。1957年8月,成立州对外经济贸易局,下设“中国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畹町办事处”和“瑞丽进出口小组”,主要经营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商品和承担国家对外贸易的进口商品,年经营规模为180多万元。1958~1975年,外贸机构撤销,外贸业务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75~1978年,全州各县市相继成立外贸机构,边境贸易重获新生。1985年,德宏州委、州政府作出《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的决定》,全州形成了“以小额贸易为主体、边民互市、地方贸易并存的边境贸易体制”,一举成为中国最早开发的内陆口岸。当时主要经营出口粮油食品、土产品、畜产品、轻工产品、工艺品、矿产品和茶叶(咖啡)等7大类商品;进口矿产品、海产品和木材产品。至1992年,全州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71794万元,边民互市进出口总额约5亿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德宏边境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云南省之首。1998年瑞丽姐告被国务院批准为经济开发区,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为使德宏发展成为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德宏州对外贸易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瑞丽作为新兴的边境商贸城市,已建成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发挥着日益突出的辐射作用,以此为龙头,地处亚洲三大经济圈结合部的德宏州,已逐步成为中国内陆开发的最前站。

2005年,是德宏州、县(市、区)商务局成立的头一年,德宏州商务系统适时调整经营方略,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抓好经营管理和协调服务,全州外经贸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超额完成省政府和州委、州人民政府年初下达的进出口目标任务,再创历史新水平。

全州外经贸进出口总额按海关统计,完成39012万美元,比上年增34.45%,完成省政府下达全年目标任务32496万美元的120.05%,其中进口完成11910万美元,增39.25%;出口完成27102万美元,增32.44%。边境贸易完成35608万美元,比上年增42.15%;其中进口11271万美元,增33.8%;出口24337万美元,增46.38%。一般贸易完成2611万美元,比上年降33.03%(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在云南试行边境贸易方式出口全额人民币退税的政策,使边境贸易方式出口成本低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多数企业转入边境贸易方式出口),其中进口340万美元,增407.46%;出口2271万美元,降40.74%。外资销售完成793万美元,比上年增1083.58%,其中进口299万美元,增382.26%,出口494万美元;增9780%。

按商务系统业务统计:全州进出口总额完成51.8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33.63%,完成州委、政府下达全年目标任务46.52亿元的111.38%,其中进口18.57亿元,增31.78%;出口33.24亿元,增34.68%。边境贸易完成47.19亿元,比上年增39.01%,(小额贸易36.89亿元,增43.03%。其中:进口10.38亿元,增32.3%;出口26.51亿元,增47.73%。边民互市10.3亿元,增26.3 %。其中:进口78376.92万元,增26.31%;出口24589.84万元,增26.27%)。一般贸易完成29470.38万元,比上年降24.63%,其中进口1024.21万元,增170.9%;出口28446.2万元,降26.5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完成9961.79万元(均为出口),比上年增255.78%。外资销售完成6811.07万元,比上年增6.69%,其中进口2467.73万元,实现零的突破 (上年同期数为0);出口4343.34万元,降31.97%。  截至年底,全州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441户,其中外资企业80户,完成商品销售总额49. 9亿元,比上年增24.26%。全州外贸企业累计缴纳各种税费21539.95万元(不含缴纳地税部份,全年上缴地税1806.61万元,上年未统计),比上年同期增长33.59%。其中:关税601.66万元,比上年增69.61%;海关代征增值税5909.18万元,增40.85%;进口商品增值税8010.09万元,增6.65%;各项管理费7019.02万元,增17.79%。

粮油购销:

2005年,德宏州粮食局按“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经营原则,积极、主动地抓好粮食购销工作,力争多掌握粮源,增强粮食宏观调控,对全州粮食问题供求平衡做到措施到位、确保库中有粮、调控有手段、应急有机制、供求不断档、价格不暴涨、确保全州粮食供求安全。在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凡经指定、具有资格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必须服从大局,严格执行好国家和省、州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坚持国家规定的最低价收购政策性用粮,积极入市开展托市收购,不得停收、拒收和限收,切实解决农民售粮难问题。全年全州国有粮食企业原计划收购政策性粮食2034万千克,实际完成入库2838万千克,超额完成了全年收购计划,完成数占收购任务数的139%

水利:

德宏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地势起伏变化较大,年降雨量达1900余毫米,境内江河纵横,年自产水量136.3亿立方米,加之境外流入水量81.7亿立方米,共拥有水量218亿立方米,国土面积亩均占有水量1299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24000立方米,高于全省、全国和世界水平,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但另一方面,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多即患,水少即旱,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德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因而,水利建设在德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0年前,德宏的水利资源仅限于人畜饮用和灌溉庄稼,无一件象样的水利工程。各族人民以打竹拦坝、开挖小水沟方式进行引水灌溉,全州有大小引水渠500余条,引水量不足50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56万亩,约占水田面积的15%,约有50万亩的雷响田等水栽秧、靠天吃饭,全州水旱灾害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各族群众开始谱写水利建设的新篇章,特别是1958年,全州在“筑高坝、蓄深水,组成水库坝塘群,干流支流节节筑坝”的方针指导下,掀起了水利建设热潮,兴建了潞西芒究水库、瑞丽姐勒水库、章凤水库、梁河油竹坝水库、盈江回笼河水库、金场河水库、河坑水库、岔河水库、灯笼河水库、长地方水库和正在建设中的陇川麻栗坝水库等20座中型、小(一)型水库。至1962年,全州建成各类库塘96座,总库容1360万立方米,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以上渠道63条、0.3立方米/秒以下渠道16766条,可挖制水量2.1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2.51万亩。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指导下,全州兴起了“造条田、治烂山、改河道、搞喷灌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治山活动以盈江县浑水沟水土流失治理为代表,喷灌工程以梁河大厂“百池会战”为代表,人畜饮水工程以大盈江、芒市河和梁河县芒法河道治理为代表。至1980年,全州建成机耕条田9.32万亩、梯田1.7万亩,浑水沟水土保持工程初见成效;兴建和整治江河堤防148.88千米,保护农田面积26.53万亩;建成永久性喷灌池149个,容积7.9万立方米,喷灌面积5000余亩,为4万多人、1.4万多头大牲畜解决了饮用水困难。20世纪80~90年代,国家对德宏水利投资力度加大,德宏水利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建了户宋河、芒旦、海岗、蚌相、芒别、天湖、磨水、那目、允欠、大岗等10座中型、小(一)型水库,总库容突破2亿立方米;内涝严重的盈江坝、瑞丽坝、陇川坝、勐养坝和遮放坝,排涝系统建设初具规模,新增除涝面积9万亩;大盈江、瑞丽江列入国家建设计划,两江工程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浑水沟治理大见成效,年泥沙下泄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00多万立方米下降到不足10万立方米。

2000年,全州有69座水库运行,总库容20171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4座,库容13463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19座,库容5284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46座,库容1424万立方米。建小塘坝165座,库容412万立方米。建成引水渠道9858条,其中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以上渠道339条。建成机电提水工程20座,装机容量1080千瓦。全州有效灌溉面积85.8万亩,水利化程度达到47%。水利工程年供水量7.17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29%,其中农业供水6.56亿立方米,工业供水0.3亿立方米,城乡居民供水0.31亿立方米。除涝面积19.28万亩,占易涝面积的74.5%。建成江河堤防335.65千米,保护了59.39万亩农田、50.88万人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3.3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6%。为农村35.91万人、16.55万头大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

2005年,德宏州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陇川麻栗坝大(二)水库工程进展顺利,潞西市勐板河水库工程完成工程验收,潞西芒别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陇川芒旦中型水库和瑞丽市勐卯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全州掀起中小水电建设热潮。全年全州完成水利水电建设投资78248.7万元,其中水利投资17291万元,水电投资60957.7万元;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88.6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1.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1平方千米;全州有中小型水库66座,总库容20749.5万立方米;堤防总长365.9千米,其中达标堤防144.5千米,保护人口51.65万人。

电力:

德宏州江河纵横,水量充沛,山势陡峻,河流落差大而集中,水能资源丰富,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362.4万千瓦,其中大盈江水系152.97万千瓦,占全州的42.2%;瑞丽江水系113.63万千瓦,占31.4%;西北诸河水系77.76万千瓦,占21.4%;怒江水系18.08万千瓦,占5%。水能资源多集中于盈江县境,为214.8万千瓦,占全州的59.3%。水能理论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河流有38条;大于10万千瓦的河流有10条。它们是:流经腾冲、梁河、陇川、盈江的大盈江,流经腾冲龙陵、潞西、瑞丽、梁河的瑞丽江,流经腾冲、盈江的槟榔江,流经盈江的勐乃河、勐戛河、勐典河,流经陇川的南宛河,流经梁河、盈江的南底河,流经龙陵、潞西的芒市河,流经盈江的支那河。

1957年前,德宏水电资源未得到开发利用。1957年9月,潞西风平村以群众集资为主,建成装机12.5千瓦的德宏州第一座小型水电站。其后,掀起了兴建小水电站的热潮。至1978年,全州共建成农村小型水电站171座,装机184台,容量15104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902万千瓦小时,总投资7637.3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德宏水电建设获得较大发展。1993年9月,户撒河二级电站建成,这是全州第一座有调节水库的电站;1997年1月,盈江县户宋河电站竣工发电,为全州第一座单机容量突破3万千瓦的水电站。1978~2000年底,全州新建水电站34座,机组66台,容量179057千瓦。2002年底,全州有运行水电站57座,机组106台,装机容量192506千瓦,设计年发电量92020万千瓦小时,总投资87727.85万元。

2003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德宏州再次掀起了水电开发建设的热潮。到2005年,列入计划建设的主要水电站除大盈江四级、龙江、勐乃河梯级外,均已进入施工或施工准备阶段。全州在建水电站工程35项,主要有大盈江一、二、三级,勐戛河三、四、六级,勐典河三级,槟榔江土仓及朗外河电站,总装机规模82.62万千瓦,总投资概算34.8亿元。

在电网建设方面,1970年前由各电站采用0.4千伏、10千伏电压等级直接向用户供电;1971年帕底变电站和芒市变电站同时建成,成为全州最早的35千伏变电站;1988年,帕底11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1997年3月26日,110千伏环网投入运行。1999年,全州建成110千伏变电站7座,安装变压器8台,容量16.55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32座,安装变压器48台,容量11.85万千伏安。2004年8月,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接入系统工程开工,220千伏线路119.5千米、110千伏线路185.7千米,变压器容量40.6万千伏安,两项工程总投资48248万元。2005年8月 14日,南方电网公司正式进入德宏,主要经营22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业务;2005年12月30日,220千伏潞西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为新建水电站投产发电及德宏电力外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德宏州共有发电运行水电站57座,装机26.56万千瓦。其中上网水电站54座,装机26.52万千瓦。年发电量130465万千瓦/小时,州地方电网销售电量100429万千瓦小时,其中销售省网电量10810万千瓦小时。德宏州充裕的电力资源为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带动了电冶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目前,德宏州委、州政府已将水电产业作为德宏州的又一经济支柱产业,全州已形成以水电为基础、制糖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工业:

解放前,德宏仅有零星小手工业和简陋的加工作坊。1953年,全州工业产值仅28000元,平均每人7分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6年开始,德宏相继建成了芒市240千瓦火力发电站、芒市机械厂、各县市农机修造厂、食品加工厂、造纸厂等一批小型加工企业。1958年,兴建陇川糖厂,规模为250吨/日,结束了德宏无机制白糖生产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建成芒市、弄璋糖厂;70年代建梁河、瑞丽糖厂;80年代建成景坎、平原、华侨、遮放、勐养、盏西糖厂。至1985年,全州建成包括轻工、机械、建材、煤炭等23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奠定了以制糖业为骨干企业的工业格局。1991年,全州拥有乡以上工业企业413个(其中国营企业128个),完成工业总产值5193.89万元。2001年,全州有制糖企业11户,产糖占云南省总量的三分之一;有各类工业企业4146户(含乡镇企业和个体户);有各民族职工42000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9.96亿元,其中国有经济产值10.75亿元,集体经济产值1.53亿元,其他经济产值7.68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食糖23.9万吨、酒精22893吨、原煤7.6万吨、发电量68862万千瓦小时、精制茶2195吨、机制纸及纸板4186吨、水泥41.55万吨、木材48709立方米、配混合饲料5736吨、塑料制品2115吨。   “十一五”期间,德宏工业体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深化改革,竭力培育有市场、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积极推进行业和资源整合,全州形成了以水电工业为基础,制糖为支柱,具有一定规模的建材、电冶、医药、木材加工、采矿、橡胶、造纸、粮食加工、食品和生物创新开发的工业体系。

2005年全州有工业企业4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户(国有19户,非国有37户),主要分布于制糖、电力、电冶、建材、制药等行业;主要工业产品及产量:食糖31.2万吨、酒精2.9万千克、电力12.1亿千瓦小时、工业硅2.88万吨、铝1.3万吨、水泥67.74万吨、煤炭2.58万吨;全年全州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6.9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9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5.26亿元)。

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具体情况是:一、制糖业。2003年德宏州原13个糖厂的14条生产线顺利实现了行业整合,整合后形成5个制糖企业(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德宏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芒市华侨糖厂、陇川糖厂、龙江糖厂)。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5263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31.65%。二、电力业。2005年,全州有中小电站69座,总装机30.56万千瓦,其中地方中小水电站57座,总装机26.26万千瓦。2005年完成工业总值40490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15%。三、建材业。1990年以前全州只有10万吨左右的规模,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泥价格猛涨,小水泥厂纷纷建立,至2005年全州有水泥厂11家,年设计生产能力76万吨,除2条湿法旋窑生产线外,全部为窑径小于3米的小型机立窑。2005年产量67.74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9967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7.4%。四、电冶业。利用德宏州在丰水期提供的低廉电力生产高耗电产品的电冶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生产电解铝和金属硅。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311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14.59%。

从总体上看,德宏州仍属工业欠发达州,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为全省平均值的一半。针对这个问题,州委在四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工业富州战略”。德宏工业在新世纪必将有大的发展。

统计:

2005年,德宏州统计局认真贯彻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统计服务地方经济工作为目标,不断强化数据质量,扎扎实实为地方党政领导服务。一、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快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步伐:一是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各专业数据质量评估方案,改进GDP核算实施过程中即将遇到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和对策,重新修订了各专业特别是国民经济核算、工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5个专业数据的评估方案,加强对县级数据的审核评估工作。初步建立了州对县市(区)工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4个专业数据下管一级的评估审核制度;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制度,完善了个私经济、服务业统计制度,为监测全州个私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基础资料;三是抓好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劳动力状况抽样调查及文化产业、县域经济评价等方面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价格指数法计算工农业发展速度;五是扩大完善三项调查点,使其调查数据更具有代表性。二、统计法规工作日益完善,依法统计力度加大:一是圆满完成“四五”统计普法任务;二是制定了行政处罚流程图;三是认真贯彻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四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全年全州立案171件,其中罚款26件,通报批评145件,结案率100%;对447个单位进行批评教育,进一步树立和维护了统计法的权威性、严重性。三、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2004年统计年报和2005年各项工作任务。全州统计工作以统计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提高数据质量为主线,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硬件设施投入,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数据评估、综合考评制度及各项统计台账等,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年终,18个专业统计在全省综合考评中,有6个专业获特等奖,6个专业获一等奖,2个获二等奖,6个获三等奖。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物价三项调查工作日益完善,各县市调查点在逐级轮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调查点,增加调查户,使其网点布局日趋合理,调查数据来源真实,反映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及市场物价变化情况代表性提高。四、统计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全州统计系统加大对经济社会现象调查力度,不断改进规范统计资料,为地方党委政府研究经济工作提供数据服务。(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热点难点,不断组织人力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撰写统计分析资料135篇,其中进度分析90篇,专题分析42篇。有4篇被国家统计局网站采用。在全省优秀文章评选中,1篇获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2篇获三等奖。(二)定期按月、季度发布统计信息、统计公报。全年按月、季编制发行德宏州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单行本12期,服务于州委、州政府及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定期发布统计信息30期,向州委、州政府、团结报、电视台发送信息100条次,向全社会发布国民经济统计公报1次。向省级信息网发送信息85条。(三)组织人力财力编辑出版《2005年德宏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德宏州2005年统计公报》、《德宏统计年鉴》、《德宏州“十五”成就回顾》,服务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四) “两会”服务成效显著。德宏州“两会”前期,州局党组把为“两会”提供统计服务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组织业务骨干,收集编辑出版了《2005年德宏州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德宏州2005年统计公报》,分析资料30篇,系统地分析农业、工业、贸易、投资、市场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国企改革及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性资料,提供“两会”代表,会议期间向两会代表发《德宏州2005年统计公报》1000份,《德宏州2005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1000本。“两会”代表到统计咨询点,咨询有关统计知识35人次,领取统计分析资料95份,手册、公报、书籍近200本等。 

审计:

2005年,德宏州审计工作在“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指引下,严格履行审计监督、加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强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内部建设机制,增强“人、法、技”建设,提升“审计为民”服务理念,严格履行审计监督。全州完成审计项目173项,完成当年安排审计项目计划63项的2倍多,其中省定项目36项,州定项目27项。完成的项目是:预算执行审计16项,财政决算审计4项,专项资金审计71项,行政事业审计66项,固定资产审计8项,外资运用审计4项,企业审计4项;查出违规金额13644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1589万元。违规问题主要表现在:隐瞒转移预算收入1312万元,延压滞留预算资金2372万元,挤占挪用1774万元,未按时拨付资金899万元,账外资金516万元,应缴未缴预算收入192万元,乱收费、乱摊派157万元,少计少交税金328万元,虚结工程款127万元,超计划、超规模185万元等;应收缴财政381万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2125万元,应调账处理1188万元,应自行纠正7140万元。移送纪检监察部门3件,涉及人员5人,涉及资金57万元。建议有关部门处理2件,涉及人员4人,涉及资金30万元。年内,撰写综合、专题报告11篇,审计调查报告14篇,发表信息简报150篇,被省审计厅和地方政府采用信息简报34篇。

旅游:

1988年,德宏州旅游局成立。至1991年8月,各县(市)旅游局相继建立。1990年7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潞西、畹町、瑞丽对外国人开放,德宏州委、州政府制定了“以旅为主,以商养旅,以旅促商,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的旅游业发展方针。1991年4月9日开通“中缅边境一日游”,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当年跨国旅游人数达4万多人次。同年,全州有7个旅行社,其中二类社4个、三类社3个,旅游服务公司2个,涉外定点宾馆、饭店7个,涉外购物中心及旅游汽车公司各1个。全州拥有旅游汽车121辆,其中大型客车6辆、小客车107辆、轿车8辆。全州旅游从业人员700多人。全州接待外国人3354人,创汇6.08万美元;接待港澳台同胞2373人,创汇4.3万美元;接待华侨674人,创汇1.22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98万人,总收入人民币178.02万元。1992年参加“中缅跨国游”的人数达4万多人次。之后几年,德宏旅游业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度出现宾馆、招待所、旅行社住客暴满、旅游业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可喜局面。1996年,德宏边贸优惠政策到期,由边贸拉动的德宏旅游业随即下滑,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德宏旅游业更是陷入低谷。

“十五”期间,德宏州委、州政府把旅游业列为德宏的支柱产业来抓,出台了许多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措施。2003年12月,出台了《中共德宏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2004年,州委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旅游活州”的发展思路,德宏旅游业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截至2005年,德宏州成功创建了瑞丽、潞西两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云南省州市中惟一拥有两个优秀旅游城市的地区;成功创建了中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瑞丽市大等罕傣寨;创建了6个国家等级旅游景区(点),其中梁河南甸宣抚司署、瑞丽莫里热带雨林景区、潞西勐巴娜西珍奇园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成了盈江允燕山、瑞丽东方珠宝城、瑞丽江广场、芒市广场、盈江广场、陇川目瑙广场、榕树王景点的游路建设。恢复了李根源故居、恢复和重建了畹町桥、新建南洋机工纪念碑及部分宾馆的改造等,使德宏州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潞西市勐巴娜西珍奇园、芒市树包塔、芒市菩提寺、五云寺、佛光寺、观音寺、芒市孔雀湖、芒市三仙洞;瑞丽市畹町原始森林漂江游、滇缅公路终点——畹町桥、畹町生态园、莫里热带雨林景区及佛脚印、姐勒金熊塔、姐告口岸、雷允飞机制造厂遗址、大等罕傣寨、麓川古城、淘宝场、中缅一条街;陇川景罕玉兔塔、广山中国景颇园及绿叶宴、邦角景颇山官衙门;盈江允燕佛塔、榕树王、马嘉理事件纪念碑、凯邦亚湖、明代修建的“八关九隘”、姐帽仙人洞、虎跳石、落水洞;梁河南甸土司衙门、遮岛镇李根源故居等。优美的亚热带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齐全的宗教佛寺塔林,神奇的边境口岸和灸手可热的珠宝行业,使德宏享有了“孔雀之乡”、“神话之乡”和“歌舞之乡”的美誉,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十五”期间,全州旅游接待总人数1183.55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21.34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162.2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68亿元,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59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86..53亿元;口岸入境人数432.09万人次。2005年末,德宏州共有旅行社2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国内旅行社24家;有在册导游人员172人;有星级宾馆酒店35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2家、2星级31家、1星级1家;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万余人。全年全州旅游接待总人数292.02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47773人次、国内旅游者287.2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含口岸收入)6382.85万美元,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6.82亿元;口岸入境一日游人数85.49万人次。旅游业对德宏社会经济的贡献正在不断显现,其“无烟工业”的特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明显。

财政:

2005年,德宏州财政局紧紧围绕财政工作的目标任务,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和跟踪问效,积极调度资金,保证工资发放、机构运转、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需要的支出,确保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全州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谐调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地方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全州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快报数)

(一)收入完成情况。全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73025万元,比上年增收16087万元,增28.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585万元,为年初预算32500万元的124.88%,增收8075万元,增24.84%;全州上划中央和省级“四税”完成 32440万元,增收8012万元,增32.8%。州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8138万元,比上年增收1795万元,增28.3%,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四税”754万元,降27.92%,一般预算收入7384万元,增收2087万元,增39.4%,完成年初预算的99.39%。潞西市财政总收入完成 16375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四税”750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867万元;梁河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484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四税”1955万元,一般预算收入2529万元;盈江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7884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四税”941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466万元;陇川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949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四税”3917万元,一般预算收入3032万元;瑞丽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6674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四税”752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9148万元;畹町经济开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521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四税”136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159万元。

(二)支出完成情况。2005年,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8212万元,为年初预算138215万元的121.7%,比上年增支11864万元,增7.59%。州本级完成46566万元,比上年增支4899万元,增11.76%,潞西市完成30962万元,梁河县完成17165万元,盈江县完成29865万元,陇川县完成19689万元,瑞丽市本级完成 20004万元,畹町经济开发区完成3961万元。 

(三)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1、增收原因。2005年,德宏州主要税种普遍增收,充分体现了州委州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正确,工作有力,卓有成效。(1)电力建设进入高潮,新建电站部分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总量快速增加,电力增值税实现较大增长。(2)有色金属生产持续增产,产品增值税增收。(3)州委州政府积极实施“建设大通道战略”,加上国家对边境小额贸易实施优惠政策等有利因素影响,德宏州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商业贸易活跃,商业税收增长。(4)制糖业产品价格上涨(食糖每吨售价高于上年同期200元、酒精每吨售价高于近600元),弥补了由于产量大幅下降所造成的损失,糖业“两税”实现增收。(5)加大执法力度,清理陈欠及制糖业清缴跨期入库税收近4000万元。(6)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带动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房地产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建安营业税增长。(7)强化税收征管培植税源,所得税实现增长。2、收入特点。2005年,全州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上年的5.7%,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从结构上看,全州地方税收收入完成 27912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40585万元的68.77%;非税收入完成12673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40585万元的31.23%,收入质量好于上年同期(上年同期为44.93%)。从收入分布看:盈江、瑞丽收入增幅较高,收入增幅分别为25.81%、39.85%,潞西市其次,增16.38%,梁河县增3.35%,陇川县收入降0.52%。

二、主要工作措施    

(一)狠抓增收节支,提高保障能力。2005年,全州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各主要经济指标均持续增长,电力、糖业、对外贸易、固定资产投资等迅速增长,为全州财政增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年内,州财政局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系,认真分析税源,积极挖掘潜力,将税收与非税收入两手抓,两手硬,做到应收尽收,使全州财政收入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预算执行中,一手抓支出管理,一手抓资金监管,合理调度资金,严格执行预算,加强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确保了干部职工工资足额发放,保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等重点领域的资金需要,有力地支持全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财政改革整体推进,成效明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州得到上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9934.6万元,原来一切不合理的农民负担全部免除,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沐浴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2、积极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各县市对财政体制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潞西、陇川按照“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模式,撤消了乡镇财政所,分别改设了4个和3个“核算站”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精减机构和人员,节约行政运行成本。其余县市也在逐步试点。3、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财政部门在总结部门预算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调研,充分研究,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制定了预算编制的定员定额标准,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一是出台《进一步规范州直学校财政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的规定》。二是结合实际,调整定员定额补助标准,确保运转。三是各级财政部门借部门预算改革的契机,积极宣传和强化预算观念,探索和创新预算支出定额补助标准,调动各单位、各部门节支的积极性。4、积极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根据《云南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及相关要求,积极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于加强预算单位开户管理,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力,增强财政收支透明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及时回笼财政国库资金,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全州各级财政严格执行《德宏州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县市级管理办法,逐步实现“收支脱钩”,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迈出新步伐。6、加强财政收费票据管理,提高管理手段。财政收费票据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工作琐碎,有52种专用收费票据,6种通用收费票据。加强票据管理,预防收费人员犯罪,防止资金流失十分重要。通过努力,德宏州州级财政收费票据已全面实现了电算化管理,并在逐步完善之中。年内,有153个州级单位更换了《云南省财政收费票据领购证》,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管理手段。7、政府采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一步加强。通过公开招标和询价招标方式,对州直部门的车辆购买、车辆修理、车辆保险、办公设备、电器设备、专用设备、医疗器械等项目开展了政府采购,节约了财政资金,降低了行政成本。年内完成采购任务7491万元,节约资金579万元,资金节约率为7.17%。

(三)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加大农业和扶贫投入力度。德宏州不断加大农业和扶贫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积极支持农业和经济发展。全年投入财政支农资金 15030万元,比上年增1.64%,重点实施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粮食直补、粮种补贴、以工代赈等项目。

(四)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全州各级财政部门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年内下达基本建设资金32702.9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4090万元,国债资金14620万元,信贷拨款1926万元,省预算内资金11321.94万元,州县配套745万元。对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城建、环保等124个项目进行投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基础条件,夯实了经济基础,拉动了经济增长。

(五)认真做好企业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准确完整信息,为实现“工业富州”战略献计献策。1、对全州11家非公企业进行财务汇编,为全州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财源建设和重大税收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和财务资料。2、建立健全利用外资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全州外商投资企业的财政监管工作。对全州32户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财政登记和网上联检工作,实际利用外资9442.27万元,比上年增26.9%。3、对上级扶持的295万元西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纠正不符合资金用途的开支。4、做好国有企业的产权登记与资产评估工作,为全州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价值依据。5、充分合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加速全州的发展进程。利用外贷资金额达2653.3万元,涉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同时,归还到期外贷资金本息328.7万元,归还率达100%,维护了国家信誉和形象。

(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全年全州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遵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围绕州委、州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结合德宏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并大力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农业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和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德宏特色和重点,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1、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年度结转项目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全州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2258万元,完成了水利、农业、林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产业化经营等项目的建设任务。2、认真组织做好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的申报、批复工作。全年全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504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399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646万元。3、积极组织开展2005年的项目实施工作。各县(市)在接到项目计划批复后,及时认真完成了项目扩初设计及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各项目资金已全部到位,计划在2006年4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七)加强县乡基层政权建设资金管理。按照《云南省县乡基层政权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和省厅安排,对2000至2004年县乡政权建设规划实施进行了认真总结,并组织编制了2005至2007年度的县乡基层政权建设规划。2000至2005年,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补助县乡基层政权建设资金1355万元,用于解决56个县乡政府办改善办公条件建设,其中2005年200万元,用于5个乡镇政府建设。

(八)加强财政会计监督检查与培训工作,规范会计秩序。 1、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放宣传单近1000份。2、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依法理财和业务水平。举办各类会计培训11期,培训人数达1160多人。

三、财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821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为40585万元,全州财政自给率为24.13%。州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656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为7384万元,自给率仅为15.86%。德宏州财政仍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助维持运转,工资、医疗、机构运转等经常性支出占全州财政支出的75%以上,属典型的吃饭型财政。

金融:

德宏地区最早金融性质的机构可以追溯到傣族辛亥革命先驱刀安仁开设的“新城银庄”。民国时期,德宏地区也曾设立过“中央银行畹町分行”、“中国银行雷允办事处”、“中国银行芒市分理处”、“中国银行畹町办事处”、“富滇新银行芒市分行”等机构,但都时间不长,随着日本侵略军的逼近而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6月在畹町镇建立德宏第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潞西县支行(当时畹町镇属潞西县管辖),至1953年各县均建立了人民银行。1955年8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德宏自治州支公司正式成立。1979年前,全州各县均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是发行银行,又办理一般的银行业务。1982年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从此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随后,恢复和建立了主管农村业务的农业银行、主管城市业务的工商银行、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建设银行、主管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1988年潞西县建立第一个城市信用合作社,同年设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分局。至1992年底,全州金融机构发展到223个,金融机构遍及全州城乡,初步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银行及信用社存款总额达13.31亿元,存款额占贷款额的8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6021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轻工、制糖、能源、交通运输、边贸、出口创汇等各项产业的发展。

2005年,德宏州金融机构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积极开拓金融市场,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和创新金融业务新品种。年末,全州有银行业金融服务网点192个,各项存款余额107.7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58亿元,财政存款31314万元,机关团体存款86303万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71.78亿元,农业存款余额32977万元,其他存款12933万元。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9.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2.66亿元,中长期贷款37.31亿元。贷款重点投向云南电网、德宏电力建设、交通、公路、城市建设、“三农”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增幅超过存款增幅7.77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国税:

2005年,德宏州国税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州财税工作会议精神,本着“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思想,全面推广应用总局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开展了国税系统文明服务年活动,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征管,文明服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税收收入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增长势头,税收收入再创历史新高。截至1231日,全州国税系统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38809万元(不含海关代征),其中完成考核税收收入35437万元,为年计划的117.1%,为上年同期的128.5%,再创德宏州国税收入的历史新高。其中:“两税”(增值税、消费税)完成32928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7.8%,为上年同期的129.4%,“两税”收入首次突破了3亿元大关;企业所得税完成89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8.0%,为上年的139.5%;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完成161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7.7%,为上年同期的109.1%。此外,还组织入库车辆购置税3343万元和外资企业所得税29万元。

德宏银监分局:

2005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德宏监管分局按照“巩固基础,依法监管,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为中心,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重点,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依法履行职责,维护金融稳定,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的稳定性逐步提高,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改善,监管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逐步增强,金融体制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服务网点机构192个,从业人员1738人,经营资产总额109亿元,各项存款(人民币)余额107.73亿元,比年初增加14.11亿元,增长12.22%,各项贷款余额59.97亿元,比年初增加11.21亿元,增长21.88%

供销合作:

2005年,德宏州供销社抓住助农增收为重点,把握流通服务的特点,积极主动抓协调,扎扎实实抓落实,取得主要指标大幅增长,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行业信心和凝聚力、向心力增强,社会形象逐步改善,发展势头良好。一、全系统新累计发展“两社一会”(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20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发展综合服务社9户、专业合作社10户、协会1户;服务农民560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77万元。二、全系统商品购进总额11676万元,比上年减2871万元,减19.7%,全州商品销售总额11815万元,减4217万元,减26.3%。三、全系统汇总实现利润52万元,比上年增16倍,实现了稳步增长。四、全系统改革改制面达72.5%,有66户企业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陇川、盈江、梁河基本完成企业改革的善后工作;潞西、瑞丽供销社改革工作正在进行。截至年末,全州供销社累计安置职工1560名,其中在职职工963名,离退休职工597名。五、全系统实现化肥销售84384吨,比上年增46.9%,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六、全系统培训人数97人次,其中系统业务知识培训10人次,农产品经纪人培训62人次,外出参观学习5人次,其他20人次,是历史上行业培训力度和数量及效果较好的一年。

邮政电信:

德宏邮电事业始于清代末期。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正月,今盈江县芒允设电报局,这是德宏境内最早的邮电通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德宏邮电通信状况十分落后。1953年全州仅有市话用户40户、长话杆路2条,电报也仅有芒市局和畹町局能办理。至1978年,全州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仅为1000门,市内电话用户701户,长途电话线路73条,市话交换机是人工磁石式,电话机是手摇把,部分长途杆路还沿用着抗战时期的军用老杆路。改革开放后,德宏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至1991年,已建成现代化通信枢纽,沟通了全省、全国和国际性的通信网络;开办了集邮、储蓄、特快专递、传真电报、礼仪电报、请柬电报、特快电话等服务项目;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39.1万元,邮电业务收入完成1321.49万元,邮电通信总量完成449万元;全州拥有邮电局、所66个,农村邮路和农村投递路线241条、长5293千米,乡镇邮件投递面达100%,行政村邮件亲自投递面达91.7%。为彻底改变德宏通信基础落后的状况,同年,州委、州政府制定了“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一网打尽”的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的现代通信战略目标。12月22日,首期引进加拿大程控交换设备9000线,并先后在潞西、畹町、瑞丽开通;随后,第二期程控交换设备32650线陆续在陇川、盈江、梁河开通。

1994年3月27日,全州组成了德宏本地电话网,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同年6月,引进法国光缆,铺架了潞西——畹町——瑞丽——章凤——陇川和潞西——梁河——盈江两条州内光缆,架设274.83皮长千米,组成了德宏大通路的数字传输网,实现了传输数字化。

1998年9月30日,邮政电信分营。1999年8月,德宏移动通信分公司从德宏电信分出,主营全球通(135、136、137、138、139)、语音业务和IP电话、短信、移动梦网、GPRS及彩信等移动数据业务。2000年9月,中国联通德宏分公司成立,经营GSM和CDMA、长途电话(193)、

数据通信(包括互联网165业务和IP电话17910和17911业务)、电信增值业务等综合电信业务。

2005年末,德宏电信交换网络进一步改造优化,实现了统一网管;建成了长途、本地州——县、县——乡的光缆传输网络,长途、本地网传输实现了SDH同步数字传输,全州3县2市乡乡通光缆;数据多媒体建成了系统分组交换、DDN、帧中继、ATM、163、169通信网络;建成了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rnet、ATM宽带网等多种先进的业务网,开通了基于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流动市话网,电信交换机总容量达17万多门,接入网设备容量达6万多门,本地光缆总长度1200余皮长千米,长途光缆总长度500余皮长千米,本地网电话用户突破1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突破12万户),小灵通电话用户达7万多户,宽带网用户达19000余户,全年完成业务收入13515万元。

2005年,德宏邮政完成业务收入2701万元。全州有69个邮政局(所),有邮路29条、长1074千米,农村投递路线3911千米,建成电子化局、所20个、“绿卡”网点28个。

移动通信德宏分公司截至2005年末G网总容量达38.5万线、HLR总容量达48万线,全州行政村和公路干线信号覆盖率达95%以上,自然村信号覆盖率达80%以上,在网客户32.65万户,全年完成业务收入2亿元。

联通德宏分公司2005年G网基站总数达106个,C网基站总数145个,网络容量达18万户,网络信号已覆盖全州所有乡镇,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51.47万元,实现利润881.34万元,收入利润率15.6%。

交通:

德宏是祖国西南的重要门户和“黄金通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德宏交通闭塞,仅有滇缅公路过境段120千米,交通运输主要靠人背肩挑和牛马驮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全党全民办交通”的精神,全州大搞公路建设,发展交通运输。至1978年底,全州有公路1288千米,其中:省管公路537千米、地方公路751千米、专用公路69千米。公路密度11.5千米/百平方千米。有机动车辆4925辆,其中:汽车1176辆、拖拉机3644台、摩托车105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人流物流迅速增加,中央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针,省里出台了“地县自筹、省给补助,多方集资、群众投劳”的政策。于是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最快发展时期。1988年10月1日,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芒市机场正式动工修建;1990年3月经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同年4月10日正式通航。该机场占地2639.9亩,房屋建筑13109.68平方米,场道22200×48平方米,规模标准为能起降波音737-300型飞机和60吨以下飞机,为国际3C级机场。

1992年12月,德宏州320国道改建二级公路工程开工,1994年底竣工,是全国12条国家主干线公路之一。至1997年7月完成德宏境内141千米(由双坡丫口至瑞丽 81号国界桩)的改建任务,整体工程优异,实现了德宏州公路建设史上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1996年10月28日,潞盈公路开工建设,于1999年5月竣工。该线全长141千米,路面宽6~9米,为三级标准。该路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德宏西部交通落后的面貌。1999年10月,全长41千米的瑞章路开工建设。该路面宽12米,为二级标准。2001年4月全线完工。该路的建成对瑞丽、畹町两个国家级口岸和章凤省级口岸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5年,德宏州公路里程合计4976.47千米。其中:国道128千米,省道376.35千米,县道1784.18千米,乡道2595.43千米,专用公路92.51千米;二级路276.53千米,三级路296.48千米,四级路2939.23千米,等外路1464.23千米。全州机动车辆184924辆,其中汽车32644辆、摩托车117927辆。有营运车6856辆,其中载货汽车4059辆、客车2797辆。全州货物运输量1523万吨,旅客运输量763万人,货物周转量144685万吨/千米,旅客周转量74011万人/千米。起降飞机3044架次,旅客吞吐量30.42万人,货邮吞吐量1307吨。目前,德宏交通已构成“乡乡通公路、县乡公路弹石化、县级公路柏油化、天上有飞机”的立体交通网络,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建:

解放前,德宏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极不发达,各族人民住的是用茅草、竹子等建盖的杈杈房、竹楼和土基茅房。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后,处在公路沿线的芒市、畹町发展为小集镇,沿街建筑是用废旧铁皮和茅草铺顶的低矮简陋平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和农村的面貌逐步改观,1955年和平协商土改后,各县(镇)在县城所在地新建了一批土木和砖木结构的瓦顶平房与楼房,用于政府、工业、交通、邮电、商业、服务、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并形成县城“一条街”的小集镇。上世纪70年代初期,县城陆续新建了一批砖混结构的平顶楼房,供国有单位使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幢幢钢混结构的大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大建筑沿街而立,各类建筑物和公共设施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至1992年底,全州城镇实有房屋建筑面积5764.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612.84万平方米,居住面积52.4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9.04平方米。农村房屋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已有提高,全州农村私人建房78000户,累计竣工面积615.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98万平方米,户均建筑79.9平方米。全州边境口岸集镇建设已有一定规模,有边境口岸和通道24个,瑞丽姐告、畹町、陇川章凤和拉影、盈江卡场和那邦等一批边境口岸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全州新建自来水厂10余个,日供水能力4.4万吨。全州有城市路灯742盏,城区公厕布局较为合理。全州已建成公园14个,面积34.02公顷。其中主要风景名胜区有:勐巴娜西珍奇园、潞西三仙洞、畹町森林公园、盈江虎跳石等;城市园林绿地面积4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21.88公顷,人均绿地面积6.59平方米。1996年,投资1亿元的20层四星级瑞丽景成大酒店建成,成为瑞丽江畔亮丽的建筑景观。

“十五”期间,全州进一步加大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从2003年州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一年一个新气象、三年大变样”的发展目标后,全州以芒市为重点、辐射全州各中心城镇的适合人居环境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并卓有成效。全州主要进行的工程项目有:一、潞西市:(一)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二)2004年2月5日开工建设芒市体育运动中心,该工程占地面积312.8亩,投资概算1.5亿元;(三)投资4637万元建设潞西市污水处理厂;(四)投资5863万元建设潞西市垃圾处理厂;(五)引资开发芒市花园小区,该工程一期建设占地216.58亩,总建筑面积13.15万平方米,总户数640户,已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六)开发建设“潞西市华丰综合商住新区和芒市立交桥道路”,该项目占地约1200亩,预计总投资5亿元。二、瑞丽市:(一)完成城市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二)投资5185万元,完成城区道路改造,即完成姐岗路、边城街、麓川路、瑞宏路、兴安路、团结路、建设路、象鼻巷道路改建;(三)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城市供排水管网改造二期工程;(四)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姐告广场、沿江绿化改造、东进大道改造、瑞丽江堤防等建设;(五)投资8000万元,完成华丰商城二期建设,建筑面积50217平方米。三、陇川县:(一)完成城市详细规则;(二)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云南景颇园”改造。四、盈江县:(一)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二)投资1200万元,完成大盈江广场建设;(三)投资800多万元,完成盈江商业街建设,该项目占地40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五、梁河县:(一)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二)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龙潭公园建设,该工程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十五”期间,全州城镇建设以规划为龙头,以各县(市)政府所在地和交通沿线边境口岸乡镇为重点,具体包括城镇规划、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0.5亿元。完成了潞西、瑞丽、盈江、梁河、畹町开发区和15个乡镇总体规划调整和编修;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0多千米,面积11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园及公共绿地广场7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完成“三线入地”工程(“三线”即电话线、电力线、广播电视线),使各个县(市)城镇实现了“亮化工程”;进行了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城市供水改扩建工程,新增城镇供水能力4.5万吨/日,城镇供水能力达11万吨/日;开展了潞西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瑞丽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150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2.5万吨/日;小城镇建设开展了弄璋、遮放、那邦3个重点小城镇建设,新建或改造小城镇道路12千米、面积17万平方米,新建农贸市场11个。通过大力开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22%提高到2005年的28.9%。

教育:

解放前,由于统治阶级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歧视,加之德宏地处边疆,交通闭塞,德宏文化教育晚开。1949年,德宏境内没有一所中学,仅有小学152所,学生5170人,教员208人;其中教会小学8所,学生334人;私塾4所,学生90人。到德宏建州前的1952年,德宏地区也只有公立小学144所,学生7116人,教职工330人;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78人,教职工13人。  1953年,德宏建州后,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在德宏被列为发展重点,获得了全面持续的发展。至1992年,全州有幼儿园30所,在园幼儿9284人,幼儿教职工314人;小学1260所,在校学生12.57万人,教职工5652人;普通中学70所,在校学生33480人,教职工2883人;农职业中学11所(其中高中8所、初中3所),在校学生3289人;州民族师范学校1所,在校生843人;县教师进修学校5所;卫校、农校、财校、农机校和技工学校中专学校各1所,在校生1346人;党校、民干校各1所,在校学员645人;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各1所,在校生371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54所。教育经费从1978年的473万元增至1992年的4581万元;高、中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1%。全州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民族教育网络体系。1998年,全州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0年,全州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战略”、“教育为本”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德宏州委四届四次全会出台了“认真落实科教兴州”的政策。全州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州教育由规模数量型逐渐向规模效益型发展。“十五”期间,德宏教育改革与实施的项目有:一、整合州直中等专业学校资源。将州师范和州农校并入德宏教育学院;州财校、州农机学校、州职教中心(含技工学校)合并。二、实施普通高中改造、扩建工程,扩大普通高中容量。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州民一中与原州民二中合并;投资500多万元建设盈江县一中国债高中项目;投资600余万元改扩梁河县一中高中部;芒市中学、瑞丽一中、陇川一中也多方筹措资金,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三、实施中小学危房和边疆中学建设工程。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截至2004年底,全州累计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3827.2万元(其中国家资金1270万元、省级资金1252.2万元、州级资金218.7万元、县级资金500万元、其它资金568.2万元),改造了110所中小学、77778平方米危房。国家启动边境地区学校建设项目4年多来,德宏州4个边境县市的5所中学被列入项目建设学校,先后投资1675.5万元,新建面积达22740平方米。四、实施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救助工程。2004年,德宏州享受“三免费”(免书费、杂费、文具费)的中小学生达57742人。2000年到2004年,全州累计有17.67万人次的中小学生享受到“三免费”教育,累计经费达2916.63万元。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三免费”教育过渡为“两免一补”(免书费、免杂费、补助生活费),全州有84858名中小学生享受到此政策。五、实施“普实”及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十五”期间,先后投入资金1900万元实施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到2004年,全州3县2市的“普实”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建成了21个语音室、118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点、502个光盘播放点、23个多媒体教室,全州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665台,生机比率达到72:1。

2005年,全州国民教育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26所,在校学生20.17万人。其中:小学657所,教学点129个,在校生10.88万人;普通初中60所,完中8所,初中在校生57204人,高中在校生7478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生3067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生1654人;教育学院、电大各1所,在校(册)学生2967人;幼儿园81所,小学附设学前班328个,在园(班)幼儿19876人;独立建制农民文化技术学校6所。2005年,全州普通高考报考2706人,大专以上共录取2193人。其中重点大学录取217人,一般本科录取559人,专科录取1390人。成人高考报考2809人、报考5133科次,考试合格1865科次。全州有7507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高中(中专)考试,普通高中录取2775人,5年制专科、中专录取2203人,职业高中录取1438人,技工学校录取271人。全州已初步建立起与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体系。德宏的教育事业,为全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

据《后汉书·安帝本记》载,秦汉之时,德宏已产生“生荒轮作”和驯象犁耕与役使水牛。茶叶的用途已被人们认识,樊卓《蛮书》载唐代,各族群众广植茶叶,德昂族是最古老的种茶民族,并有波罗树果(木棉)之絮,纺织波罗布之技艺,能用土法开采冶金,已有匠人制作银器。

傣族人民创造了傣文和有别于公历、农历的历法,能观天象,预测日食、月食的发生,有了一定的天文学理论。文字的使用,贝叶经和造纸技术的运用,使“贝叶文化”得以流传。傣族有大量佛经和其他文化遗产,有了傣医傣药、天文历法等理论著作,民国年间,现代科学随官流入,学校、医院开始出现。但封建领主制度的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和落后的交通,制约了德宏科学技术的发展,直到20世纪50年代,德宏的科学仍十分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宏地区的科技事业是从防病治病、普及文化教育入手的。1953年,德宏州成立时,全州有自然科技人员185人,开始进行热带作物的试验研究,引进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推广农业技术,创办地方工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到德宏人数大幅度增加,全州科技队伍人员不断增加,1965年达1540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级各部门加大了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增设了科技项目,加大了科技成果推广运用的范围和力度,从州、县(市)到乡,分别建立农技、林业、甘蔗、植保、茶叶、科技、畜牧兽医、卫生防疫等科研机构和专业辅导员,形成了科研研究和推广网络,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其中一些成果达到了省内同行的先进水平。1978年,德宏农校、风平分场、风平第一生产队3个单位小麦亩产首次突破500千克;州甘科所甘蔗亩产达17.98吨,创历史新高。1979年,“盈江浑水沟泥石流门坎试验工程”获云南省政府科研一等奖。1984年,云南省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将德宏产的地方良种水牛定名为“德宏水牛”。1986年,德宏州首次接受省安排“星火”计划项目,至1991年,全州共上“星火”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州级1项、县级6项,新增产值527万元,创利税109万元。截至1991年,全州有26个乡镇科委,有21个达到科技达标试点乡;全州有各种科技协会33个,并开办了农机函大;全州有34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州奖励,其中省74项、州奖271项,获奖的行业分布是:农业175项、工业40项、医药卫生107项、其它16项、小发明4项、“星火”奖3项。

“十五”期间,德宏州委、州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突出了“科教兴州”战略,增加了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十五”期间科技3项费由每年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实施了《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一、科技计划项目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州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3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7项、省科技计划项目34项、州科技计划项目52项,项目总投资1.06亿元。这些项目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挥了科技计划的引导、示范、支撑作用。二、取得了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共有148项科技成果获州以上奖励,其中国家农业部丰收奖1项、省政府科学技术奖15项、州政府科学技术奖132项;获奖科技人员达1199人。一些科技项目科技含量高,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盈江县浑水沟泥石流治理》项目,使泥沙下泄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每年150多万方减少至现在的3万多方,有效地保护了大盈江下游沿岸9个乡镇几万人口及10多万亩农田的安全;州农科所董保柱主持的《优质稻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示范》,成功选育出德农系列和德优系列13个优质稻新品种,推广面积达302.4万亩,增产25.1万吨,增加产值5.2亿元;《中国——欧盟水牛开发德宏州项目》,涉及全州3个县市28个乡镇,填补了我州畜牧业国际合作的空白,为我州特色水牛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冬玉米开发研究》项目,选育冬玉米品种5个,累计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冬马铃薯开发研究项目》,最高亩产接近3吨,2005年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而且市场销路好,形成了新兴产业;《云南德宏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建设和运用》,位居云南省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德宏州首次开展规范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及方法研究》,《断指再植获得成功》等项目,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三、建立了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十五”期末,全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2135人;农函大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199人,全州建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1个、会员1356人,创建州级“科普富民示范村”6个、“科普兴农示范园”9个。四、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初步建立。“十五”期间,全州共申请专利38件,专科技术实施率达37%。五、科普工作成绩显著。“十五”期间,全州兴办科普讲座1680场次,听讲人数达6.5万多人次;举办科普展105场次,接待科技咨询人数55800人次,发放各种科技知识宣传资料38万份、科技手册4.78万册,并成功地组织了“科技大王进边陲——德宏”大型科普活动。

2005年,德宏州科技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完成了以下工作:一、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1项,有9个项目正式列入2005年省科技计划并下达执行。二、组织实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26项,下达州级科技3项费50万元,重点支持新品种研发和引进、特色资源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村综合试验示范。三、组织完成了州级科技成果鉴定(验收)和州级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年内,组织完成科技成果鉴定(验收)31项,登记科技成果37项。6月,完成了申报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征集工作,有37个项目申报请奖(其中农业类项目32项),医药卫生类项目5项,6月28日在《德宏团结报》公布征求异议,9月22至23日在芒市组织召开了“2005年度德宏州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会议”,共评出获奖项目3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25项。四、组织完成了省级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年内,共推选3个项目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州糖办等单位完成的《德宏二十万亩甘蔗“吨糖田”建设》和州甘科所完成的《特早熟高糖甘蔗品种德蔗93-88的选育》等两个项目获2005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五、开展了省州重点科技项目调研。8月16至23日,州科技局与州政协一起组成“省、州重大科技项目调研组”,分别对全州5县市14个重点项目进行调研、检查,形成了调研专题报告。六、科普工作。1月25日在盈江县弄璋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4月26日在芒市镇街心花园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5月13日在瑞丽市姐相乡贺赛村大等喊自然村、举行了德宏州第五届“科技活动周”暨第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周”;12月10日,在芒市街心花园开展了主题为“遏制艾滋健康生活”的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活动。年内,科普基地新增了州气象局的新型气象雷达站、勐巴娜西珍奇生态园、州农科所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知识含量高、特色突出的场所。七、《德宏州“十一五”科技和技术发展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按照全州“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 8月,组织完成了《德宏州“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初稿,并进行了意见征求;10月完成了第二稿并下发各有关单位再次征求意见;12月,基本形成规划稿。八、参与了“科技大王进边陲云南孔雀之乡-德宏”科技下乡服务的组织工作。4月,由中国科协、国家民委牵头组织的“科技大王进边陲云南孔雀之乡——德宏”活动在芒市举行,共组织了本州7个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与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近百名科技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45项。九、引进省内外科研单位到德宏州建站设点。5月,云南省农科院在瑞丽市挂牌成立了“柠檬研究所”; 9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所在潞西挂牌成立了“德宏试验站”。十、9月10日,邀请原国家扶贫办主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吕飞杰在芒市新正酒店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农村与科技扶贫”的专题报告,州、县市领导和科技人员200多人参加。十一、4月,州科技局知识产权办到潞西市各大商场进行了专项检查,处理一起专利侵权案件(一种双列对插式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十二、科技信息服务。年内以“德宏科技信息”网站为平台,发布各类科技信息600多条,出版《科技与经济信息》4期,完成《关于鼓励农科人员参与农业经济开发的实施办法》、《德宏州关于培养中青年科技后备人才的实施方案》等4个专题调研报告,为有关部门、企业提供技术查新、专利检索咨询80多条次,承担《德宏州科技入户与禁毒防艾科普工程》等软件科学课题研究,参与《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禁毒防艾科普项目》等课题的前期调研。十三、组建了州科技局、州科协“禁毒防艾”工作队,到瑞丽市姐相乡大等喊村开展禁防工作。十四、完成年内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10月30日,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组成考核组在省科技厅徐宝明副厅长的带领下,到德宏州对“2003─2004年度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了现场考核,刘一平书记和孟必光州长做了书面述职,龚敬政副州长做工作汇报; 11月2日,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科协:

2005年,德宏州科学技术协会在职在编人员45人;州级学会、协会、研究会36个,会员8269人;县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66个,会员2856人;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59个,会员1356人;乡镇科普协会61个。

文化:

2005年,德宏州文化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统领文化建设,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至4月按照省文化厅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的通知要求,由州民族歌舞团、州傣剧团、州文化馆、州图书馆、州电影公司和各县市(区)文化(体)局组成的文化下乡春节慰问团,深入乡镇村寨、边境沿线、高寒贫困山区,开展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据统计,全州累计下乡人次1612人次,下乡镇184个次,演出118场次,演出节目1268个,观众达16.7万人次;辅导群众4048名;图书流通量8846册次,发放科普资料1476册次,读者5000余人次;放映电影1637场次,观众达30.2万人次。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完成各项演出任务。完成回良玉副总理到德宏视察,迎送国家边、海、防委员会领导,州委、州政府春节团拜会,州委、州政府慰问驻芒市地区部队官兵的专场文艺演出,缅甸木姐边境贸易会文艺联欢晚会、科技大王进边陲孔雀之乡德宏、“5·1”劳动模范表彰大会,“6·26”国际禁毒日专场文艺晚会《风雨过后天更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专场晚会“热血忠魂铸丰碑”,州委、州政府为欢迎“重开南方丝绸之路赴德宏考察团”专场文艺晚会,德宏州参加“首届中国昆明西博会” 等专场文艺演出任务。多次随同省、州领导赴缅甸等国家、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全年演出139场,观众人次达36万余人次。

三、坚持“三贴近”,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广场春节文化活动;协助完成了盈江大型目瑙纵歌节文艺庆典活动的组织和节目编排;组织完成了潞西轩岗、拉院、芒核、芒相、法帕、风平等乡镇村寨的泼水节活动及瑞丽德昂族泼水节活动;承办了潞西市职工文艺调演和少儿文艺调演;完成了对全州64个乡镇文化站的评估定级工作,18个站达级(5个二级站、13个三级站),46个站未达级;3月在全州范围内组织了少儿书画、摄影作品比赛,并选送315幅作品参加 “繁荣杯”全国少年儿童书法摄影大赛,其中特等奖28名,一、二、三等奖各62名;辅导州特殊学校聋哑儿童参加云南省第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其中景颇舞蹈《春》荣获三等奖;选送小孔雀艺术团节目《德昂娃》、《小孔雀》参加第二届中华艺术新秀选拔活动,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承办德宏州“天億·燕京杯”第二届十佳歌手大赛,评选出民族美声组和通俗组一、二、三等奖各1名,优秀奖10名;州民族剧院充分发挥剧院功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共放映电影579场,观众人次20000余人,放映收入达20多万元。

四、认真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完成全州馆藏文物的文字档案建立工作;顺利完成省保单位皇阁寺、菩提寺的第一期维修工作,工程质量经州县相关部门初验达到维修方案要求;完成龙江流域、陇川王子树乡芒当和潞西中山乡的史前文化调查,2次调查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1处,采集点3处,并按计划展开文物征集工作;完成龙江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考古勘察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和文化普查工作。共调查375个项目,形成文字材料近100万字,图片材料4130份,绘图291张,音像材料近3000分钟,确定了152个州级保护项目;8月完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向省文化厅上报了《傣剧》、《傣族孔雀舞》、《傣族剪纸》、《景颇族目瑙纵歌》、《阿昌族户撒刀》、《阿昌族遮怕麻与遮咪麻》6个申报项目;10至11月,配合省考古所对潞西市中山乡的尖山新石器遗址进行发掘工作,共有1200余件石器及大量陶片出土;积极开展文物法宣传工作,“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全州范围内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3300余份,制作宣传展板4块,宣传图片12块,宣传横幅5幅。

五、发挥图书馆职能,做好图书馆阵地工作。全年接待读者14000余人次,图书流通量36800余册次;组织人员做好全州范围内地方文献及本地作家编著的作品征集工作,共征集到146册图书及杂志,充实图书馆藏书;积极做好图书馆建设与军警营文化建设相结合工作,与77332部队、潞西武警一中队等单位建立了流动书箱12个;积极开展各种图书宣传活动,全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7次,图书流通量15000册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赠书200册,接待读者10000余人。 

六、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撰写22万字的《德宏民族文化论》,该书是全州第一部对本州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综合研究的学术专著;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包括《阿昌族户撒刀》、《目瑙纵歌:震憾心灵的景颇歌舞》、《孔雀舞》、《傣剧的源流与价值》、《谈孔雀之乡的文化品位》等;编辑出版了第二期《德宏文化》;积极做好编撰《德宏傣族宗教艺术》、《傣族纹身》的前期准备工作,搜集傣族宗教艺术图片610幅,傣族纹身图片173幅,民俗和民族服饰图片600幅;继续抓好陇川户撒乡“阿昌族文化生态园”基础建设工程。  七、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向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录像厅、歌舞厅、书报刊、音像制品市场等场所进行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4260人次,出动车辆946辆次,检查经营户5992户,宣传教育经营户5992户,处罚违规经营户178户,查缴非法出版物22935册,其中盗版书刊5446册,非法音像制品17469盒,电子出版物20件,淫秽色情书刊124本。

八、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州有农村放映队61个,人员65个,全年投入16毫米科教片77个,故事片168个,放映3374场次,观众达100万余人次,平均每村放映9.5场。为确保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顺利开展,举办了全州放映人员培训班,共培训放映人员65人。

九、着力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完成州民族歌舞团25名舞蹈演员的招工工作,选送7名演职人员分别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云南音乐学院进修深造。

十、积极配合中心工作,大力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州文化局抽调专人,深入梁河县勐养镇芒轩村开展禁毒防艾工作,截至12月底,工作队走村入户500多次,宣传动员50余次,召开群众大会50余场,逐人逐户宣传100余次,发放各种宣传品13000余份(册),受宣传20000人次,利用问卷调查方式,发出400份,收回398份,村民对禁毒防艾知识的回答正确率达97%,受教育面达100%;制作宣传横幅15幅,书写22条永久性标语,开展专栏宣传,出宣传黑板报22期,举办戒毒学习班1期,培训人员40余人,编写广播稿进行广播宣传;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宣传活动,组织电影、图书、文艺宣传,全年举办禁毒防艾文艺晚会13场;组织文化系统28名文艺骨干深入芒轩村各个村民小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宣传禁毒防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自编节目40余个,改编、修排节目30个,培养文艺骨干234人,教唱歌曲20余首,教会群众跳3套以上嘎秧舞,收集了10个文艺创作素材;多方筹集资金8万多元帮助建盖村文化室1个,改建3个;帮助镇、村协调和解决了禁毒防艾资金2万元,人畜饮水工程资金2万元,教育经费1万元。通过努力,芒轩村没有新增一个吸毒人员和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吸毒人员从年初的38人减少到31人,全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得到很大的推动。

十一、加强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十二、完成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撰工作,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提供了依据。

广播电视:

 德宏州广播事业起步于1951年,是年始建县级收音站。1956~1958年全州5县1镇建广播站,并开始了农村广播网建设。1970年,建立全州第一座中波转播台——705台,1974年建立盈江、瑞丽2座1000瓦中波转播台,到1978年底,全州共建成中波台3座,县、镇广播站6座,乡广播站43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宏迎来了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全州广播事业向提高覆盖率和提高播出质量方面迅速发展。1979年10月 1日,德宏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开播;1984年,盈江、瑞丽两座1千瓦中波台改建为10千瓦中波台;1991年,陇川县中波台建成;全州4座中波转播台和州广播电台先后安装3米卫星地面站6座,使接收中央台和省广播电台质量得到根本好转;1992年,州广播电视局在背阴山州电视转播台安装100瓦调频发射机,使全州许多地区能收听到德宏人民广播电台高质量的调频节目。

1981年1月29日,州背阴山电视差转台建成转播;1982年各县、市建成高山差转台,边疆各族人民第一次看到电视;1986年全州建成6米卫星电视地面站7座,德宏州电视事业跨入了一个“以星为源”的时代;自1988年开始,各县、市逐步将原来10瓦或50瓦发射机扩大为100瓦或300瓦,转播节目由1套增加到2~3套;1989年开始,全省实施“211”工程(即每个站设2米卫星地面站1座,1瓦发射机1台,转播中央或省电视节目1套),至1992年全州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村已能看到电视;1992年,州电视转播台、瑞丽、陇川、盈江4个台扩建为1千瓦发射台,建成40米和50米以上电视自立塔5座,各县、市大坝子已能看到4~5套节目;1992年1月1日,德宏电视台正式开播,用汉语、傣语、景颇语、载瓦语向全州播送;1993年,全州普遍建立有线电视网;2000年,州有线网络公司投入1400万元建起与省级广播电视传输干线联网的州级光纤骨干网。2004年,德宏州市镇建设实施“三线入地”工程,全州各县(市)广电局、州广播网络公司共投入资金980万元。2004~2005年,云南省实施了投资巨大、工程范围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州争取到525个建设站点指标,得到补助资金653.1万元;全州各县(市)安装无线发射(4+2)广播电视模式52座,有线传输的小片网(9+2)56座,地面卫星接收中频分联网方式191座,有线电视光纤就近联网226座,解决了17万农村人口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此外,为了弥补有线电视传输方式的不足,全州除瑞丽市外,都开办了宽带微波(MMDS)电视系统,发射功率达635瓦,传输电视节目12~36套。

体育:

德宏地区衍生于生产劳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与狩猎活动及械斗密切相关的射击与武术在民间尤为盛行,历史上景颇族曾有“不会耍刀的男人,不算真正的汉子”的说法。德昂族亦有“拳是男人一枝花”的谚语,现潞西市境内仍遗存有古代习武场地10余处。兼具娱乐及戏耍功能的其它民族体育活动,如篾弹弓、射弩、打秋千、上刀杆下火海等也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日常劳作或节日喜庆里,群众自娱自乐。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项目已与现代的竞技体育相结合,列为国家及省的民族体育项目。德宏地区现代体育始于民国时期,最初是在小学堂中以体育教学的形式开展,项目有篮球、排球以及跳高、跳远、短跑等。民国2年(1913年),梁河九保小学举办小学体育运动会,为德宏地区最早的现代体育竞技比赛活动。此后,一些体育项目逐步在群众中自发开展,其中盈江的足球运动在40年代中期,曾风行一时,其境内的旧城沙坡村、旧城街、新城街、弄璋街、芒允街均组建足球队,并不定期地相邀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盈江县的足球水平仍处于全州领先地位。1950年,随着部队的进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立及内地支边青年、垦荒队的到来,以篮球为主的赛事开展较为频繁。以后,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和部分印尼归侨在境内定居,一些新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也普及发展起来。1958~1960年,全州各县(镇)体育管理机构相继成立,体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设施逐渐改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省职工运动会上,德宏队进入前4名。各种群众体育赛事也逐渐开展起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体委被撤销,体育工作一度陷于瘫痪。1972年,芒市地区组织了一届篮、排、乒乓球联赛。1974年,建立州少体校,开始体育专项训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宏体育事业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阶段,尤其是竞技体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1958~2005年,我州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8枚金牌,全国比赛获16枚金牌,省级比赛获金牌464枚、银牌576枚、铜牌782枚;108次打破省纪录,4次破全国纪录,2次破亚洲纪录,培养出李宝莲、刘云宏、陈宏伟等一批国际知名运动员。

2003~2005年,全州共有80.4万各族群众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平均每年有26.8万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2004年7月10日~15日,德宏州组团参加云南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在田径、游泳、象棋、武术、民兵军事三项5项目的比赛中,取得了2枚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德宏州参加历届农民运动会金牌零的突破。并推广了一批民族体育项目,创建了“牛车赛”、“景颇健身操”、“傣族健身操”等民族体育品牌项目。2003年9月6日~13日,在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德宏队在参赛项目陀螺、射弩、双拐、秋千、武术5个竞技项目和傣族的嘎环、景颇族的格畅堵2个表演项目中,获得4块金牌、2块银牌、2块铜牌,是历年来参加云南省民运会成绩最好的一次。

2005年,德宏州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一、竞技体育。德宏州竞技体育抓好重点项目的训练,促使全州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一是业余训练工作不断发展。州体育局加强了对县级业余训练工作的领导,对克服困难坚持训练、训练成绩突出的畹町、陇川少体校分别下拨了4万元、2.5万元的业余训练专项扶持资金,促进了县级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游泳、举重项目训练基地顺利通过了省体育局的检查验收。年内,州少体校向省体院、省体工队输送了6名运动员。二是顺利举办州内重大比赛和组队参加省级比赛取得好成绩。州体育局、州教育局联合在梁河、陇川举办了“2005年德宏州中学生田径、篮球运动会”和“2005年德宏州中小学生举重、游泳运动会”;州体育局、州残联联合在陇川县举办了全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来自瑞丽、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畹町开发区、州特殊教育学校的7支代表队参加田径、游泳、举重3个大项24个小项的角逐,57名运动员在赛场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风采。州体育局全年组织运动队参加了在昆明、红河、思茅、文山等地举行的云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预赛的青少年组田径、举重、网球、女排、游泳、武术、皮划艇7个项目的比赛,全省第七届中学生运动会,全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为全州各族人民争得了荣誉。

二、群众体育。德宏州群众体育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抓住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各级学校几个重点,突出德宏民族和地域特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断发展。各县市体育部门认真指导学校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开展体育达标活动。全州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2.6%,超标完成省下达的85%的任务。二是争创“小康”体育特色乡镇工作有新突破。畹町开发区城关镇、陇川县城子镇已被正式命名为“云南省小康体育特色乡镇”,并获得1套价值5万元的全民健身路径。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纪念《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全民健身周活动,掀起全民健身新高潮 。四是农村体育得到加强。潞西市文体局举办了1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来自基层农村各单位的50多人参加了培训、学习;五是群众体育活动日趋丰富。全年全州开展体育活动项目有113项, 2324个单位的378926人参加活动,占全州总人数的36.4%。六是残疾人体育工作不断进步。2005年5月7至15日,德宏州组团赴昆明参加云南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暨云南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参加了举重、田径、游泳、盲人门球,轮椅击剑5个大项23个小项的比赛,取得了7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全州向国家队输送了2名残疾人运动员,向省队输送了5名残疾人运动员。

    三、老年体育。全州老年人体育工作一是完成州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在州体育局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州老年网球协会广大会员的支持下,投入资金近60万元,建成EPDM塑胶网球馆1座,新建地掷球场3块、羽毛球场3块、气排球场1块,建地掷球、门球休息室、保管室28平方米,建简易器材保管室24平方米,浇灌水泥路面270平方米,种树种花绿化400余平方米,新建室外棋牌桌凳6套,对原门球场、网球场进行了修缮,使州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焕然一新,成为服务于老年人、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健身休闲的娱乐场所,也成为青少年、职工、干部健身活动的基地。二是按计划组织培训,全州傣族、景颇族健身操和陈武太级扇培训,培训骨干46人; 8月16日,州老年体协特邀省地掷球协会副主席易庆湘老师、卢美君老师到德宏讲课,培训地掷球骨干52人。还进行 “桥牌入门”技术培训,把桥牌技术作为重点进行推广。三是成功举办德宏州老年体协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和州第六届老年动运会,举办老年书画图版展,表彰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促进日常训练。州老年体协于6月17日配合州体育局组织开展了纪念《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宣传活动,并于6月17至25日举行了芒市地区全民健身活动月老年门球、网球、地掷球比赛。参赛队共78个,参赛运动员429人次。州老年体协还承办了由企业赞助的“珍奥核酸老年体育项目邀请赛”和芒市地区“天健杯”老年运动会,主办了芒市地区网球邀请赛,协助州民政局成功举办滇西片军休系统门球邀请赛。五是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各项比赛和体育交流活动,促进老年竞技水平的提高。州老年体协先后组织景颇健身操、门球、地掷球、桥牌、网球等老年队参加全国、全省比赛。4月在昆明举行的全国申老年健身(球)操大赛中,德宏州参赛的景颇韵律操获得了“彩云之南”金奖,受到参赛队的好评。开展老年网球队与缅甸木姐网球协会的互访活动,年初在木姐进行了出访比赛,11月在州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举行邀请赛,缅甸边境45名网球爱好者到芒市参加比赛。通过民间体育交往,增进了胞波情谊。地掷球队、桥牌队、网球队先后参加了在大理、保山、耿马举办的全省和片区邀请赛。六是加强对各县市老年体协工作的指导,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蓬勃发展。全州有基层老年体协组织209个,会员有14251人。

3年来,全州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78个,亚军64个,第三名26个;全州运动员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冠军1个,亚军2个,第三名1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1个。目前,州委、州政府计划投资16782.04万元的芒市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工程已正式启动,预计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部工程,用于举办2008年云南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德宏体育欣欣向荣!

卫生:

解放前,德宏地区被称为“瘴疠之区”,疟疾、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流行猖獗。1939年后,国民政府在潞西遮放街设立了“美国罗氏基金抗疟委员会研究所”;在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和瑞丽建立了6个设治局“卫生院”,配备15名医务人员、10张简易病床,医疗设备有显微镜1架、产钳1把、镊子16把。但这样的医疗条件无疑是杯水车薪,各族人民仍处于缺医少药、贫病交加的悲惨境地。仅1944至1996年间,梁河、盈江一带鼠疫流行,就死亡3400多人;疟疾发病率高达2750人/万人,儿童脾肿率达80%。因而“要到夷方坝,先把老婆嫁”、“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等民谣广为流传,致使内地人将德宏视为畏途、谈虎色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德宏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民族工作队进村就以医药先行,着手防治各种疾病。随后又从内地派来防疫队、医疗队、妇幼卫生工作队300余人到德宏支边,并逐步建立医疗机构,培养医疗队伍。至1952年底,建立了潞西、盈江、瑞丽3个民族医院,陇川、梁河、莲山县卫生院和第二疟疾防治所等8个卫生机构,有病床27张、医疗卫生人员137人。1965年底,全州的卫生机构发展到56个,州、县两级分别建立了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所),乡有卫生所。全州共有病床67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4张;卫生技术人员63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人。农村还有一大批经过专业培训和有实践经验的卫生保健员和接生员,初步形成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宏卫生事业再次获得蓬勃发展。到1983年,德宏地区的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降至285人/万人,疟疾年发病率降至13.49人/万人。1991年,全州实现了“四苗”接种国家规定目标,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结核、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2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35个,病床3209张,卫生技术人员3337人,从根本上改变了边疆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十五”期间,德宏加快了卫生事业建设步伐,利用国家建设项目和各种筹资,新建了州医院外科大楼、州传染病区、州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县(市)医院传染科及州、县(市)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极大地增强了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能力和卫生应急能力;建立了远程可视诊疗中心,州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开展了断肢(指)再植术、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治疗、肾透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颅内肿瘤显微外科切除、脑出血微创治疗、内窥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其余县市亦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46个乡镇250个村卫生室实施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2005年,全州传染病发病率由建国初期的9000人/10万人降至787人/10万人,传染病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60人/10万人降至6.33人/10万人。防治艾滋病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自1989年从吸毒人群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德宏州卫生防疫部门大力投入艾滋病防治工作。2004年,国家将德宏州确定为防治艾滋病工作重点地区,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州委、州政府把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作为重点来抓,决定在全州范围内打一场声势浩大的禁毒与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选派1693名工作队进驻全州359个村(居)委会、社区和农场,开展为期3年的禁毒防艾帮扶工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5年,全州卫生部门固定资产总额达32814万元,全州12个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中有1所达到三级乙等、2所二级甲等、7所二级乙等医院标准,拥有螺旋CT、彩超、高压氧舱、体外震波碎石机等高端医疗设备;有卫生机构97个、病床3363张、卫生技术人员2985人(高职115人、中职889人、初职1754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3.17张、卫生技术人员2.82人。有村卫生室340个,村卫生室覆盖率为97.64%;有乡村医生763人,农村接生员659人。全州卫生机构年诊疗病人154.38万人,其中入院66547人次、出院65909人次,治愈率为55.86%、好转率31.89%、死亡率0.69%。全州以州级为中心、县(市)为枢纽、乡级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医疗集团:

 2005年,德宏州医疗集团设行政职能、临床、医技科室39个,分别为:临床科室19个(其中人民医院16个、中医医院3个);医技科室5个;行政职能保障科室12个;以及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城北分院。集团编制床位480张,实际开放床位608张。在职人员617人,其中干部550人,工人67人。离退休人员196人。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552人,其中卫生专业人员514人,高职54人,中职174人,初职260人,未定职26人;其它专业技术人员38人,其中中职4人,初职33人,未定职1人。在职人员中少数民族202人,占职工总数的32%,其中傣族117人,景颇族22人,其他少数民族63人。中专以上学历573人,其中硕士1人,大学本科168人,大学8人,大专242人,中专154人,大学专科以上人员占总人数67.9%。集团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有党员174人,其中在职党员112人,离退休党员61人,其他1人;集团团委下设5个团支部,有团员109人。年内,集团共接诊门诊病人14.69万人次;出院病人11917人次;住院病人手术3356台次;集团人民医院病床使用率95.85%,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8.83%;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29.02%,出入院诊断符合率100%

劳动社保:

2005年,德宏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当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强化责任,努力完成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突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项工作,各项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年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施城乡统筹的市场就业机制,努力开辟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年内,进一步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制度措施,为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810人(其中由就业转失业2874人),城镇新增就业2886人,完成年度下达指标的115.4%;城镇失业率为3.8%,控制在省下达的4%指标以内。全年到劳动市场求职登记人数24564人,通过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有14474人实现了就业。全年开发就业岗位4110个,完成年度下达4000个指标的103%;有1841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完成年度下达2000指标的92%。特殊群体人员就业359人,完成年度下达200人指标的180%,特殊群体就业人员全部是“4050”人员,占年度下达100人指标的359%。二、贯彻落实下岗与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认真按照有关规定核发《再就业优惠证》2541人本,做到应发尽发。认真组织开展 “四送一落实”(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75个,安排75名失业人员再就业。积极组织开展 “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进城求职免费提供就业服务。通过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免费介绍农村劳动力就业350人。狠抓再就业培训,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共开办再就业培训班26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915人,其中“4050”人员686人。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全年有2812人符合享受补贴待遇,共发放补贴229.18万元。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全州各有关部门共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各种税费151.43万元。进一步做好小额贷款担保发放工作,为115户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担保贷款,获贷额204.6万元。三、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下功夫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内,向广东省的广州、惠州、保州等地组织劳务输出16803人。四、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狠抓各项保险保费征缴,巩固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年内,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职工数为:养老保险34254人、医疗保险84584人、失业保险40172人、工伤保险46772人、生育保险45686人。总计收缴社会保险费15439.1万元,其中养老保险6438万元,医疗保险7946万无,失业保险783.6万元,工伤保险124.2万元,生育保险113.3万元,农村养老保险34万元,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基金监督管理,各项社会保险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五、加强社会保障监督检查,保障基金安全完整。年内,对2004年的1098户参保单位申报缴费情况进检查;组织开展非现场监督单位989户,现场监督单位100户;对2004年度社会保险缴费申报自查自检情况实施抽查,共抽查参保单位100户。六、认真贯彻执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加大劳动保障法规监察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年内,全州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审查用人单位2824户次,涉及劳动者4.33万人,受理查处群众举报拖欠工资问题案件86件。开展日常巡察和专项检查,为85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克扣的工资19万元;共追缴养老保险金8万元;责令用工单位向35名职工清退抵押金0.7万元。受理举报投诉案122件,涉及职工550人,为其追回拖欠工资141.6万元。七、依法实施劳动争议仲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年内,全州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劳动争议案7件,全部结案;共收到和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883件人次(其中:来信43件,来访1840人次),直接答复1871件,直复率为99.4%。办理重要信访案件12件,全部结案。新签劳动合同3107人,签订劳动合同人数累计达63439人;审查集体合同2户,涉及职工68人,通过对集体合同的审查,指导企业正确履行合同约定,从而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八、认真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年内,组织661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培训、鉴定的工种17个,经考核、鉴定有656人合格领取相应等级证书,合格率为96.32%;组织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26场次,人数570人,有503人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启动机关、事业单位技师培训、技能考核,培训人数114名,培训人员经考核有106名合格;与省美容协会联合举办了德宏州首届美容美发民族彩妆技术技能大赛,参赛人员达120余人,通过比赛和严格评审,有96人获中级资格,20人破格获高级资格,5人破格晋升技师资格,对推动本州职业资格制度、展示职业技术风彩、弘扬民族服饰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共完成技校招生345人,招生录取数比上年增91人。九、加快劳动保障计算机信息建设。年内,编制了《德宏州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金保工程建设方案》;完善了州局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并实现了与省厅网络中心机房互联;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劳动99第二版”软件,并在工作中全面使用;开通了“12333”劳动保障电话服务台。

民族宗教:

2005年,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扣住“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族工作核心,突出重点,把握大局,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州的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业绩。

一、贯彻执行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云南省民族工作会议后,国家和省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少数民族及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优惠政策,下达德宏州的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省级民族机动金总额达928万元,其中用于扶持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项目建设资金达790万元,占下达资金总额的85%。该项资金主要是以“整村推进”方式开展扶持,用于人畜饮水、乡村道路、输电线路、特色种植业、畜牧养殖业、能源(沼气)、卫生室、文化室、农科培训等项目。潞西市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的建设项目。  二、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稳定。 年初,州民宗局与省民委及各县市签订了责任书,全州签订责任书的有64个乡镇、359个村(居)委会、158个村民小组、4个农场。年内,对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各类矛盾隐患进行了排查。对民族团结及宗教方面存在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及时解决了一些问题。全年共调处民族矛盾纠纷16起,解决宗教热点、难点事件8起。年内作了大量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开设“民族团结月”活动,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在全州各级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进一步提高了各民族的团结稳定意识。

三、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年内,开展了全州宗教活动场所年检,年检率达100%;对56名宗教人士及12名民族上层人士及其遗孀进行春节慰问;举办各层次的《宗教事务条例》培训;组织宗教界开展禁毒防艾和首次捐资助学活动;开展宗教文化友好交流活动。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认真开展“先教”活动,提高了全局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加强了制度建设,并严格贯彻执行,规范了干部职工的行政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主动接受州人大的法律监督、州政协的民主监督、州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及社会的舆论监督,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四)加强了办公室的硬件建设,州民宗局办公大楼于4月建成并交付使用,全局每人配备了1台电脑,新建了1间档案室,改善了办公条件,为干部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人民生活:

解放前,德宏地区虽然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但人们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各族人民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德宏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特别是1955年完成“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后,各族人民生产极积性空前高涨,意气风发地建设和憧憬着美好幸福的生活。然而,由于受“大跃进”、“文革”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德宏边疆与全国一样,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物质生活匮乏,德宏各族人民生活在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条件都要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时代,衣着单调、副食品紧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的时尚高档商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改善,不断提高,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逐步富裕,出现了“万元户”。至20世纪90年代,各种物质生活供应品充裕,出现了“买方市场”,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替代了“三转一响”,成为人们新的时尚大件商品。

“十五”期间,是德宏各项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为明显的时期。2005年,德宏州人均生产总值5523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608元,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830元,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8956元,其他单位年人均工资12631元。据抽样调查,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5元,人均消费支出6541元。从消费的构成看:人均食品支出2426元,人均用于交通与通信消费支出1039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74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931元,居民生活最基本食物消费逐渐减少,而发展及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家用电脑、摄像机、移动电话、摩托车等已成为消费热点,汽车、住房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亮点。2005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20.9台、冰箱71.9台、洗衣机77.1台、家用电脑17.1台、摄像机2.4架、移动电话143部、摩托车89辆、家用汽车3.8辆,居民住房向设计合理、设施配套、宽敞舒适方面发展,人均住房使用面达30.2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4元,人均消费支出1385元。消费支出的结构为:食品支出720元,衣着支出60元,家庭设备用品支出51元,医疗保健支出81元,交通通信支出112元,文化教育娱乐支出93元。每百户拥有彩电61.3台、电冰箱2台、大型家具40.8套、摩托车30.4辆。人均居住面积20.6平方米。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6751元,其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领导干部名录:

中共德宏州委常委、书记、副书记名录

常 委  刘一平(白族)、孟必光(傣族)、余麻约(景颇族)、袁斌(2005年6月止)、郭文龙、李向前(景颇族)

和红梅(女,纳西族,2005年8 月止)、李春华、陈宁万、李兴顺、王超、田大余(2005年8 月任) 

书 记 刘一平(白族)

副书记  孟必光(傣族)、余麻约(景颇族)、袁 斌(2005年6 月止)、郭文龙

中共德宏州委各部门领导干部名录

州委办公室

秘书长 刀承贤(傣族)

副秘书长  杨世庄、李全民(2005年5月止)、王明山(2005年5月任)、邵强 主 任 杨世庄

副主任   邵 强(傣族)、何朝元(兼) 

 机要局

 局 长 袁昆贤(傣族)

 州委组织部

 部 长 李兴顺

 副部长  张盈生(景颇族)、向明亮(傣族)、韩锦  

 州委宣传部

 部 长  和红梅(女,纳西族,2005年9月止)、田大余(2005年9月任) 

 副部长  林念兰(兼社科联主席)、方桄明、熊 艳(女) 

 州委统战部

 部 长 李有升(兼)

 副部长  王春花(女)、岳明(景颇族) 

 州委政法委

 书 记  袁斌(兼,2005年9月止) 

 副书记  柳五三(白族,兼)、曾学亮、甘宏伟 

 综治维稳办

 主 任 夏 阳

 州委政研室

 主 任 何春嵘(景颇族)

 副主任 李仲钦(阿昌族)

 州直机关工委

 书 记  张盈生(景颇族,兼) 

 副书记 何 波

 州委老干部局

 局 长 谢大堂

 副局长 曹云春(景颇族)

 州委保密局

 局 长 何朝元

州委“610”办公室

主 任 郭老景

姐告边贸区工委

书 记 李春华(兼)

副书记  龚能政(傣族,兼)、刘森(傣族) 

德宏州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主 任 麻 端(景颇族)

副主任  杨庆华、杨岩保(傣族)、赵家培(阿昌族)、李志明(景颇族)、汪保泉、毛勒端(景颇族)、卜金富、杨  红(女) 

秘书长 龚元政(傣族)

委 员  包孔道(景颇族)、江 滇、许贵荣(傣族)、杨天明(傣族)、杨五青(德昂族)、杨丽云(女,傈僳族)、肖火明、肖明英(女,白族)、沙洪亮(回族)、张盈生(景颇族)、金依凹(傣族)、金学明(景颇族)、赵  俊(白族)、赵文胜(白族)、排  生(景颇族)、傅宛平、番跃平(景颇族)、鲍德山 

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巡视员及各工作机构和负责人

州人大常委会

巡视员 孟必芬

办公室

副秘书长、副主任 李木明

副主任 汪绍东

助理调研员  方晓焕 唐勒弄 

民族华侨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傅宛平

副主任 汪国平

法制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沙洪亮(回族)

副主任 余永固

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杨祥时

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主 任 金学明(景颇族)

选举联络工作委员会

主 任  肖明英(女,白族) 

副主任 张新跃(傣族)

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

主 任 鲍德山

德宏州人民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包括部门管理机构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名录

州人民政府

州 长 孟必光(傣族)

副州长  王超、龚敬政(傣族)、李嵘(纳西族,2005年12 月止)、柳五三(白族)、王兴才(景颇族)、刘正华、刘绍鸿、杨晓红(女,2005年12 月任) 

 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州长助理  龚能政(傣族,2005年1月止)、安庆军  

 秘书长 周湛鸿

 副秘书长  孟晓宁(傣族)、王建江、普金发、张云(傣族)、李兵、赵敏、刀保信(傣族)、袁少全、李舟宇(白族)、刘新光

(2005年1月任,2005年10月止)、彭文才、蔺以卫 

 信访局

 局 长 蔺以卫(兼)

法制局

局 长  黄丽云(女,傣族) 

无线电管理处

主 任 何国山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主 任 周 巍

州发改委

主 任 刀承福(傣族)

副主任  李兴光、杨立刚(2005年6月止)、王 莉(女,2005年6月任) 

党组书记 刀承福(傣族)

纪检组长 徐开卫(傣族)

州经委

主 任 段晓光

副主任  刀承济(傣族)、杨小左、成保平、徐炜(2005年9月止) 

党组书记 段晓光

党组副书记  革兴国(兼纪检组长) 

州教育局

局 长  董成宝(景颇族,兼) 

副局长  肖丽华(女,傣族)、梁其伦 

党组副书记  肖丽华(女,傣族) 

纪检组长  马麻弄(景颇族) 

教育督导室主任 寸待龙

州科技局

局 长 沙玉庄(回族)

副局长  何 琳(女)、江宗宽 

党组书记 沙玉庄(回族)

州财政局

局 长 刘新光

副局长  向光泽(傣族)、尚立雄(景颇族) 

党组书记 向光泽(傣族)

纪检组长 陈光黔

农业综合开发办

主 任 雷宝才(阿昌族)

州人事局

局 长 向明亮(傣族)

副局长  张滇晋、保孔陇(景颇族) 

党组书记 向明亮(傣族)

纪检组长 胡学俊

 编办副主任  徐丽华(女,白族) 

 州劳保局

 局 长 祁韶京(景颇族)

 副局长  龚云政(傣族)、郑宇 

 党组书记 祁韶京(景颇族)

 州公安局

 局 长 杨 余

 副局长  麻勇(回族)、杨长林、杨守刚(白族) 

 党委书记 杨 余

 党委副书记  尚腊友(景颇族)、王瑞平(女) 

 政治部主任 万永刚(傣族)

 交警支队支队长 徐云春(傣族)

 交警支队政委 刘盈红

 缉毒支队支队长 段光跃

 缉毒支队政委 刘江南

 刑警支队支队长 宋 云

 刑警支队政委 肖新卫

 国保支队支队长 吴云疆

 治安支队支队长 何银林(彝族)

 警卫处处长 杨 刚

 经济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 罗绍华

 强制戒毒所所长 陈连昌

 禁毒委办公室副主任 张 华

 州司法局

局 长 李云保

副局长  尹有才(景颇族,兼州劳教所所长)、张云华 

党委书记 李云保

党委副书记 张旺保(傣族)

州民政局

局 长 王 奇(景颇族)

副局长 杨麻糯(景颇族)、李春明

党组书记 王 奇(景颇族)

 纪检组长 邓莉华(女)

州民宗局

局 长 管国芳(女,傣族,兼)

副局长 闵建国(景颇族)、陈绍昌

党组副书记 闵建国(景颇族)

州交通局

局 长 闫信统

副局长 李晓春

党委书记 金德祥(傣族)

党委副书记 闫信统

纪检组长 芶洪文

州农业局

局 长 杨向宏(白族)

副局长  白 泉、曹明发(阿昌族)、何理进(兼州茶办主任) 

党组书记 杨向宏(白族)

纪检组长 李维仲(傣族)

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黄廷祥

州水利局

局 长 胡琦龙

副局长 周云生、胡志强

党组书记 胡琦龙

党组副书记 万立新(傣族,兼纪检组长)

州林业局

局 长 思永亮(傣族)

副局长  赵家健(阿昌族)、谭新贵(景颇族) 

党组书记 思永亮(傣族)

纪检组长 李光堂

护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 龚延麟(傣族)

州商务局

局 长 排志科(景颇族)

副局长 思 伟(傣族)、张景邦

党组书记 排志科(景颇族)

州文化局

局 长 杨成礼

副局长  戴 红(女,傣族)、高庆鹤(白族)、杨韬南 

党组书记 杨成礼

纪检组长 李茂林

 州卫生局

局 长 田树明

副局长  张德顺、赵兴海(阿昌族)、邵国荣(傣族)、李 永(彝族) 

党组书记 田树明

纪检组长 许枝熙

艾滋病防治办主任 田树明(兼)

艾滋病防治办副主任 滕云(女)

州人口和计生委

主 任 番绍芬(女)

副主任 雷麻腊(景颇族)、沈丽平(女)

党组书记 番绍芬(女)

州审计局

局 长 郝豫昆

副局长 刘宗燕(2005年6月任)

党组书记 郝豫昆

州统计局

局 长 汤德绍

副局长  蚌有洲(傣族)、王 梅(女) 

企调队长 张明明(女,白族)

党组书记 汤德绍

州国土资源局

局 长 肖利生(傣族)

副局长 向书华

党组书记 肖利生(傣族)

纪检组长 高星光

州建设局

局 长 杨炳辉

副局长 于江辉、赵恩泽

党组书记 杨炳辉

纪检组长 吴礼全

州环保局

局 长 方文信(傣族)

副局长 王建文、于怀芳

党组书记 方文信(傣族)

州外事办

主 任 杨国胜

副主任 李永海(景颇族)

州侨务办

主 任 聂河云

州人民防空办

主 任 段清志

州粮食局

局 长 杨 弄(景颇族)

副局长 杨海生

州扶贫办

主 任 余自昌(傈僳族)

 副主任 王兴全(景颇族)

 州广播电视局

局 长  克明亮(傣族,2005年1 月止)、谷忠寿(2005年10月任) 

副局长  舒迎春(傣族)、排禄强(景颇族) 

党组书记  克明亮(傣族,2005年1月止)、谷忠寿(2005年9月任) 

州旅游局

局 长 刘 梅(女)

副局长 余加崇、王明亮

州蔗糖办

主 任 刀忠明(景颇族)

副主任 高正波、李晓全(女)

党委书记 刀忠明(景颇族)

州地震局

局 长 管连民(傣族)

副局长 张德刚

州驻昆办

主 任 孟晓宁(傣族)

副主任 郗育铎(傣族)

州接待处

处 长 董 潇

副处长 张开家(2005年10 月止)

州史志办

主 任 张方元

副主任 张建章(白族)、杨常锁

州民语委

主 任 跑承梅何腊(景颇族)

副主任 快永胜(傣族)

州供销社

主 任 朱建军

州档案局

局 长 段丽冰(女)

州麻栗坝水库管理局

局 长 王建江

副局长 杨世彪、胡志强、张天明

党组书记 王建江

姐告边贸区管委

主 任 龚能政(傣族)

副主任  思利章(傣族,2005年7月止)、曹先聪(阿昌族)、蔡映春(女,回族) 

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局 长 赵兴倬(阿昌族)

副局长 黄国荣

州招商局

局 长 闫生赞

州体育事业局

局 长 何继武(景颇族)

副局长 段 敏

州畜牧局

局 长 管国照(傣族)

副局长 何朝阳(壮族)

州政府研究室

主 任 李全民

副主任 李维森

州卫生监督支队

支队长 董保锐

政 委 周发芹(女,傣族)

州疾控中心

主 任 张保森

州委党校

校 长 余麻约(景颇族,兼)

副校长  杨赛光 线庆升(傣族) 彭来中(景颇族) 

党委书记 杨赛光

党委副书记 毛成才

州民干校

 校 长 杨赛光

 副校长  线庆升(傣族)彭来中(景颇族) 

 州行政学校

 校 长 龚敬政(傣族,兼)

 副校长 杨赛光 线庆升(傣族)

 州社会主义学校

 校 长 李有升(兼)

 副校长 杨赛光 线庆升(傣族)

 州卫校

 校 长 李长富

 党总支书记 杨子平

 州农业农机中等专业学校

 校 长 李 勇

 副校长 刘登文 董乐央(景颇族)

 党总支书记 李 勇

 州财校

 副校长 李仕忠 许本成

 州民族一中

 校 长 党 颖

 副校长 王希和 线时盛(傣族) 杨 伟

 党总支书记 党 颖

 党总支副书记 谭德学(景颇族)

 州职培中心

 校 长 康裕祥

 州广播电台

 台 长 韩启祥

 州电视台

 台 长 王云祥(女)

 州民族出版社

 社 长 童荣云(景颇族)

 州团结报社

 社 长 杨丽云(女,傈僳族)

 副社长 李永斌 张 健 杨增洪

 党委书记 杨丽云(女,傈僳族)

 德宏州中级人民法院

 院 长 岩罕旺(傣族)

 副院长  杨华相王 建(彝族) 雷永华(景颇族) 

 党组书记 岩罕旺(傣族)

 政治部主任 刀继纲(傣族)

 执行局局长 贾云宏

 纪检组长 李顺芬(女)

 德宏州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李 宏

 副检察长  刀保萍(女,傣族)普 瑞(景颇族) 高应科 

 党组书记 李 宏

 纪检组长 刘 敏

 反贪局局长 李云虎

 政治部主任 曹明厘(阿昌族)

 检察长助理 张 中

政协德宏州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常务委员  刀飞鸿(傣族,女)、木  闹(景颇族,女)、王春树(傣)、尹以稳、尹可丹、王振泽、召系利(傣族,2005年3 月增补)、刘  欣、杨牙友(景颇族)、杨光和、杨治祥、杨爱清、杨跃先、李  川(景颇族)、李  嵘(纳西族)、李德生(德昂族)、李橄林、何干桑(景颇族)、何天忠、汪桃生、张  宽(景颇族,女)、沙玉庄(回族)、尚腊丁(景颇族)、思燕章(傣族)、排禄华(景颇族,女)、韩惠媛(傣族,女)、董保柱、雷田发(阿昌族)、腾二召(傣族)、魏德炯 

主 席 杨文忠(白族)

副主席  孔文忠(景颇族)、方文琴(傣族,女)、龚运麟(傣族)、李有升(兼)、董成宝(景颇族,兼)、管国芳(傣族,女,兼)、余正来(傈僳族)、秘书长    谷忠人 

政协德宏州第九届委员会办公室及各专门委员会领导名单

办公室

主 任 谷忠人(兼)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主 任 何 方(2005年10月任)

副主任 焦小帕(2005年10月任)

提案社会法制委员会

主 任 王圣春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副主任 李根显

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

主 任 蒋 华

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 任 陈德寿

 副主任 张保和

中共德宏州纪律检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书 记 郭文龙

 副书记 思利章 李 友 佟桂仙(女)

 纪委办公室

 主 任 何家松

 教育调研室

 主 任 姚宏科

 执法监察室

 主 任 刘 星

 信访室

 主 任 杨锡伟

 纪检一室

 主 任 李茂文

 纪检二室

 主 任 谭丽昆

 案审室

 主 任 周一丁

 德宏州监察局

 局 长  佟桂仙(女,2005年6月止) 思利章(2005年6月任) 

 副局长 何永盛 哏留兴

德宏州群众团体各部门领导干部名录

州总工会

 主 席 李向前(景颇族)

 副主席  张宽(女,景颇族) 孟必和(傣族) 

 党组书记 李向前(景颇族)

 州妇联

 主 席 刀红艳(女,傣族)

 副主席  何秀娟(女,景颇族)杨翠芳(女,佤族) 

 共青团德宏州委

 书 记 李 川(景颇族)

 副书记 刘桢梅(女,白族) 吕泽霆

 州工商联

 会 长 肖占先

 副会长 王春花(女) 管有成(傣族)

 党组书记 王春花(女)

 州科协

 主 席 沙玉庄(回族)

 副会长 何 琳(女) 江宗宽

 州侨联

 主 席 聂河云

 州文联

 主 席 龚家强(傣族)

 副主席 倪国强

 州老年体协

 主 席 张彭健(白族)

 副主席 寸丽萍(女)

 州残联

 理事长 谷云芳(女)

 副理事长 杨立志(女)

 党组书记 谷云芳(女)

 州社科联

 主 席 林念兰

 副主席 赵云山

 州红十字会

 会 长 龚敬政(傣族,兼)

 副会长 张蕾红(女)

 中央、省属驻德宏工作机构领导干部名录

中国人民银行德宏州中心支行

 行 长 尹以庄

 副行长 罗本祥 郑艳玲

 党委书记 尹以庄

 纪委书记 张金湛

 工会主任 尹微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德宏监管分局

 局 长 杨志全 

 副局长  马毅 寸尊喜(2005年6月止)于志国(2005年11月任职)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德宏州分行

 行 长 李江龙

 副行长 谢成良 杨文会

 党委书记 李江龙

 纪委书记 谢成良

 中国工商银行德宏州分行

 行 长 和三斤

 副行长 沙永华 赵重华 黄 亮

 党委书记 和三斤

 纪委书记 吴建昆(兼工会主任)

 中国农业银行德宏州分行

 行 长 王兴昌

 副行长 欧润湘

 中国建设银行德宏州分行

 行 长  林尚信(2005年1月4日止)、杨义军(2005年1月4日任) 

 副行长  杨继康、梁二麟(2005年7月15日任)、王玉蓉(2005年7月15日止) 

 党委书记  林尚信(2005年1月4日止)、杨义军(2005年1月4日任) 

 纪委书记 李志芳

 中国银行德宏州分行

 行 长 杨汝洪

 副行长 金明章 何建富

 党委书记 杨汝洪

 纪委书记 朱 江

 州国税

 局 长 杨家正

 副局长 余正保 赵成继(傣族)

 纪检组长 叶 剑

 总经济师 线 三(傣族)

 州地税局

 局 长 赵镇康

 副局长 林体忠 岳志新

 党委书记 赵镇康

 纪检组长 李勒丁

 总经济师 董瑞义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德宏分公司

 总经理 王 剑

 副总经理  杨平 余舒翔(2005年12月止) 杨雁翔(2005年10月任) 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德宏分公司

 总经理 杨得时

 副总经理 孙家良 管 波

 芒市民航站

 总经理 钟 敏

 副总经理 方川龙(傣族)

 党委书记 马召保(傣族)

 德宏电信分公司

 总经理 刘 云

 副总经理 杨和忠 杨富华(白族)

 纪检组长 岳卫东(傣族)

 云南电网公司德宏分公司

 总经理 赵兴盛

 副总经理 张四书 朱 贵 吕绍平

 党总支书记 赵兴盛

 中国移动通信德宏分公司

 总经理 尹以辉

 副总经理 袁国志

 党委书记 尹以辉

 中国联通德宏分公司

 总经理 刘 琨

 副总经理  杨开亮卜海泉(2005年6月止) 

 烟草专卖局

 局 长 刘天义

 副局长 邵维政、樊在斗、李京辉

 德宏州工商行政管理局

 局 长 黄春伟

 副局长  周林 卢振伟 罗德宏 赵卫平 

 党组书记 黄春伟

 纪委组长 杨爱华

 德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

 局 长 付 伟

 副局长 蔡 蒙

 党组书记 付 伟(2005年2月任)

 纪检组长 李维新

 瑞丽海关

 关 长  段培红(2005年9月止)黄孝荣(2005年9月任) 

 副关长  李坚(2005年9月止) 张 昆(2005年9月止) 洪字远 杨道生(2005年9月任) 

 党组书记  段培红(2005年9月止)黄孝荣(2005年9月任) 

 盈江海关

 关 长  李佳(2005年6月止)张 昆(2005年6月任) 

 特派员 陈树森

 章凤海关

 关 长  李飞虎(2005年11月止)朱建国(2005年11月任) 

 副关长 孟跃贤

 畹町海关

 关 长  黄孝荣(2005年10月止)李 坚(2005年11月任) 

 副关长 朱建国(2005年11月止)

 德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局 长 吴丽芬

 副局长 刀保亮

 纪检组长  张继光(2005年7月止)张发珍(2005年7月任) 

 调研员 李 银 何小留

 副调研员 雷道炯(2005年2月任)

 瑞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局 长 李奇磊

 副局长 侯方华 李自飞

 纪检组长 张继光

 畹町办事处主任 杨洪录

 姐告办事处主任 蔺以东

 机关服务中心主任 荣启明

 瑞丽海关缉私分局

 局 长  李坚(2005年11月止)李飞虎(2005年11月任) 

 副局长  赵占山(2005年7月止) 倪方泽 

 政 委 董诗强

 瑞丽边防检查站

 站 长  廖春成(2005年12月止)张正军(2005年12月任) 

 副站长 三郎·旺尔甲 何嘉林 张耀权

 政 委 杨正宏

 副政委 喻泽辉

 参谋长 和新华

 政治处主任 罗绍峰

 姐告分站站长 李来全

 姐告分站政委 王岚平

 畹町边防检查站

 站 长 何 跃

 副站长 杨学武 聂文军

 政 委  张正军(2005年12月止)何本忠(2005年12任) 

副政委  任丽娟(2005年1月止)李枝森(2005年3月任) 

参谋长 邓 冰

主 任 罗 文

处 长  李枝森(2005年3月止)黄庆龙(2005年3月任) 

德宏交通运输集团公司

总经理 秦国苍

副总经理 段兆云

党委书记 陈华建(2005年8月止)

纪委书记 李世荣(2005年3月止)

芒市公路管理总段

总段长 高尔朴

副总段长 徐 魁 杨定忠

总工程师 李开贤

党委书记 杨永恩

党委副书记 王 申

纪委书记 王 申

工会主席 王向宏

领导干部名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深井冰    下一篇 漠河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