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竹马戏

竹马戏是一种古朴而稀少的民间歌舞小戏,享有“戏曲活化石”之誉。漳州地区曾经流行于漳浦、南靖、华安、平和、龙溪、海澄、东山等县,尤以漳浦县最为盛行。台湾也有竹马戏,俗称“布马阵”,又称“阵戏”。

目录

竹马戏起源于一种叫“竹马灯”的舞蹈。唐代,皇宫里就有优伶扮演竹马舞的娱乐活动,并逐渐流行到民间。李白《长干行》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杜牧《杜秋娘》诗曰:“渐抛竹马列,稍出舞鸡奇。”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正月十五元宵节“社火”活动,有“小儿竹马”、“踏跷竹马”、“男女竹马”等演出形式。元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有萧何“骑竹马上”的表演。明人阮大铖编的剧本《双金榜》中也有“跑竹马”的舞蹈。竹马戏流行于福建漳浦、龙海、东山、云霄沿海一带,在当地民间歌谣、小调、南曲等说唱伎艺基础上,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一些音东唱腔和表演程式而逐渐形成,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初称“子弟班”,后因开场第一个节目叫《跑四喜》 ,由四个旦角扮演春、夏、秋、冬四个角色,骑着竹马出场,边舞弄边唱曲,遂改称“竹马戏”伴奏乐器以琵琶、洞箫、横笛为主。艺术特点是演员少,节目短,剧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化妆、道具简单朴素。

戏曲来源

竹马戏、源于汉之前的一种武舞。以八骑为一队,每队配上八个马军,手执军旗,叫做“八军八骑”。一开始就用“吹鼓乐”伴奏,随着“勇!勇!勇!”的呼唱声,整齐划一。行进中不断变换队形,动作变化有序。竹马戏早期的剧目以弄仔戏为主,表演时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如《砍柴弄》、《士久弄》、《搭渡弄》等。也有二丑二旦的表演,叫做双弄,如《番婆弄》。明末清初,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竹马戏也演大戏,如《王昭君》、《赛昭君大报冤》等,角色行当增至七个,即生、旦、净、丑、末、贴、外,时称为七脚戏。

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发展起来,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眉眼传神,因此,脚步不如手的动作丰富,一般只是上身左右摇摆和扭动,这是早期扮演者骑竹马,下身为画上马腿的垂幅所遮盖和只能进退表演的痕迹。表演形式上还保持“地下台”的特点,一出台走“大圆圈”,丑角用“大跳”,生角用“小跳”,女角踏“四角头”。旦丑的表演有一套独特的程式:旦角手置前胸,脚行蹀步,行进时,脚尖翘起,每步约3寸;手法有指手、分手、啄手、螃蟹手等。“举天”是旦角特有的动作,表演时用垫脚,双手举天,与梨园戏举天的表演有所差别。早期旦角演出常把脚跟提起藏在裤管里,脚尖着地,另装木蹄,犹如缠足妇女行走,袅袅娜娜,近似京剧的跷功,为民间小戏所少见。丑角的基本身段有曲腿、摇肩、雀跃;表演程式有跳步、双手指地、一手指身边、一手指肚边、舒扇在肩边、出水看等。表演粗犷活泼,一句道白就有一个动作,一种表情。老艺人林顺天在《过渡弄》扮演臭骚的丑角形象颇像出土的古代陶俑。

发展历程

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漳浦、华安等县,流行于长泰、南靖、龙海、漳州、厦门、同安、金门等县(市)以及台湾省。过去,竹马戏班每到一地演出,开场节目总要表演《打四美》(或称《跑四喜》),即由四位小姑娘分别扮演“春、夏、秋、冬”四季角色,演员化妆简朴,胸前臀后扎着纸糊的马头、马尾,手拿竹竿子,边舞边唱“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等四季曲。由于当时没有固定的剧种名称,群众称它为竹马戏或子弟戏,戏班名则有竹子弟、玉兰子弟、老马、新马等。

南宋中叶,漳浦已有戏剧活动。据漳州北溪人陈淳(1153~1217年)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 《上傅寺丞论淫戏书》称:“某窃以此邦陋俗,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曰‘戏头’,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今秋自七、八月以来,乡下渚村,正当其时,此风在在滋炽。”所谓“乞冬”,即当地农民请优人作乞求来年丰收的演出。今竹马戏演出的开场节目就是上述的《跑四喜》。竹马戏早期主要演“弄子戏”。如《砍柴弄》 、 《搭渡弄》 、 《唐二别》等,只有旦、丑两个角色,表演粗犷,音乐唱腔主要用民间小调。

明代,是竹马戏兴盛时期,正统年间(1436~1449年)前流传到广东省陆丰县。据20世纪50年代老艺人林力中说,传到他这一辈已有22代,传到老艺人黄瑞的孙辈已有24代。这时期泉腔盛行闽南,流传于漳州、龙溪一带。据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八“风俗”记载:“(龙溪)地近于泉,其心好交合,与泉人通。虽至俳优之戏,必操泉音……”

至清代,漳浦也有唱南曲的。乾隆年间(1736~1795年),漳浦《六鳌志》载,当地有风火院,实是南曲馆,每逢神灵寿诞,或人家婚丧喜庆,群聚于元帅庙唱南曲。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人蔡伯龙《官音汇解释义》记载:“做白字,唱泉腔。”这时期,流行于漳浦、华安的竹马戏大量吸收泉腔音乐及其剧目如《王昭君》 、《陈三五娘》等,并以南曲为主要唱腔。此外,竹马戏也受正字戏、四平戏、汉剧、徽戏的影响,吸收《燕青打擂》 、 《李广挂帅》 、 《宋江征方腊》等剧目,而有很大发展。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南靖县金洋人庄复斋在《秋水堂诗集》中记载竹马戏演出《王昭君》时的盛况:“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马首欢迎。”当时,竹马戏班的艺人往往从正月初四出外演出,至十二月二十四才回家,一年忙到头。光绪年间(1875~1908年),王相主修的《平和县志》载:“岁时元日,诸少年装束狮猊、八仙、竹马等戏,踵门呼舞,鸣金击鼓,喧闹异常。”至20世纪20年代,漳浦有18台竹马戏子弟班,仅六鳌半岛就有竹马戏8个班,其他如城关、佛昙、古雷等,有“竹子弟班”、“玉兰子弟班”、“发子弟班”、“老马班”、“新马班”等。清末民国初,还出现女艺人林安仔(漳浦六鳌人)参加演出。当时群众非常爱看竹马戏,曾流传有:“三日没火烟,也要看‘合春’(合春班名旦)”,“三日没米煮,也要看‘戊己’(合春班名旦)”的戏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马戏又获生机。1952年,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林旺寿、林乌治、林顺天、林文良等人应邀参加龙溪专区文艺会演,演出《砍柴弄》 、 《搭渡弄》 ,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1953年至1959年,曾三次参加漳浦县业余文艺会演,都受到奖励。1954年,在漳浦县深土乡新院前村培养一批青年演员,组织竹马戏业余剧团。

20世纪30年代,由于艺人全是文盲,艺术传授只是依样画葫芦,加上受周围其他剧种如潮剧、汉剧、歌仔戏的冲击,竹马戏渐趋衰落。民国23年(1934年),漳浦县只剩下“老马”和“新马”两个戏班,到民国28年(1939年)则完全散班。

1962年,漳浦县成立发掘、抢救竹马戏艺术遗产工作组,对竹马戏的历史、剧目、唱腔、舞美进行发掘和整理,记录了10几个剧本。1962年底与1963年初,北京及省、地文化部门专家和研究人员相继深入漳浦县调查、观摩竹马戏的演出,组织学术讨论,撰写一批研究文章和调查报告。“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解散;80年代恢复,改名为漳浦县深土乡竹马戏剧团。1984年9月,漳浦县编印《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一书。1990年7月,聘请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给漳浦县专业剧团年轻演员传授《跑四喜》 、 《唐二别》等剧目,这一古老剧种得以流传下去。

至1997年,在漳浦县六鳌乡等地仍有散存的竹马戏民间曲馆继续活动。漳州市文化部门已制定了抢救保护计划,将组织人员对竹马戏剧目、曲目及相关情况做进一步收集整理,使竹马戏的历史渊源,在中国戏剧中的地位,剧目、曲目、服装、道具、表演特色等更加明朗清晰。将对《跑四美》 、 《唐二别妻》 、 《昭君和番》等剧目做抢救性重塑排演,重组竹马戏民间职业剧团。

著名剧目

竹马戏演出的剧目有三类:一是排场戏,有《跑四喜》 、《跳加官》 、 《答谢天》 、 《送子》 、 《大八仙》 ;二是只有生、旦或丑、旦两个角色的民间小戏,亦称“弄子戏”,有《番婆弄》 、 《砍柴弄》 、 《搭渡弄》、 《士久弄》等;三是移植外来剧目,有《王昭君》 、 《赛昭君大报冤》 、《宋江劫法场》 、 《宋江征方腊》 、 《燕青打擂》 、 《李广挂帅》、 《武松杀嫂》 、 《崔子杀齐君》 、 《陈三五娘》 、 《金钱记》 、 《水牛》等。这三类剧目根据老艺人口述记录有50多个。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喀什    下一篇 清华紫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