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闽西山歌戏

山歌戏,流行于闽西龙岩地区,用普通话和龙岩方言演唱。它是由山歌小调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地方剧种。闽西广大山区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当地民间不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寿诞婚庆,赶墟赴集,甚至山路邂逅,男女老少都会即兴应景唱起山歌。

目录

山歌戏,流行于闽西龙岩地区,用普通话和龙岩方言演唱。它是由山歌小调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地方剧种。闽西广大山区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当地民间不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寿诞婚庆,赶墟赴 集,甚至山路邂逅,男女老少都会即兴应景唱起山歌。其形式多种多样,或单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或结伴群唱,或相约对歌,或聚会盘唱,生动活泼。所以龙川河畔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龙津河水波连波,龙岩山歌箩打箩;这山歌来那山应,一人唱来万人和。”闽西山歌直接来自民间,充满生活气息。如有耕耘歌、采茶歌、长工歌、婚娶歌、放牧歌、爱情歌等内容,曲调简单朴素,多属羽调式与徴调式。土地革命时期,闽西是革命苏区根据地,山歌配合了打土豪分田地、妇女解放、送郎参军等宣传工作,多为就地独唱和对唱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西人民的山歌活动更加活跃,在歌剧、话剧的影响下,开始从口头对唱、席地群唱、搭台赛歌的简单形式向歌舞方向发展。他们学习民间采茶灯、龙凤灯、竹马灯、船灯等舞蹈动作与采茶戏、黄梅戏、歌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先后成立了村。乡的业余剧社,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浪子回头》、《两姐妹》、《不识字的痛苦》、《王迈三卖余粮》等小节目。随后,又从龙岩、上杭、连城、永定、武平、长汀以及闽赣交界的瑞金等地区搜集到170多种山歌、民谣,经提炼、加工、创新,闽西山歌的曲调更加丰富,能适应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1952年8月,龙岩地区组织民间艺人与山歌手培训班,由新文艺工作者讲授编剧技巧,并协助民间艺人整理山歌,使之成为适合舞台演出的唱腔。同时,由洪兴柏、温七九等16位民间艺人和山歌手组成龙岩专区大众山歌剧团,编演《流浪女》、《风雪之夜》等新剧目,山歌戏开始从乡村土台登上剧场戏院。后台乐器以及舞台灯光、布景、道具也不断丰富与提高。1955年9月,正式成立龙岩县山歌实验剧团。1964年,山歌戏剧团创作演出现代小戏《补箩记》与《葵花向阳》,首次赴省参加第三届现代戏观摩汇演,被群众誉为“闽西的山茶花”。1980年,创作演出的《茶花娶新郎》参加福建省第四届现代戏会演,获剧本、演出、舞美等奖项,郭金香获演员奖。从1981年至1992年,龙岩山歌戏由老、中、青作者编演的《铁铛叮当》、《花红叶绿》、《矿工恋》、《故人》、《鹧鸪泪》、《人与土地》等现代题材剧目共24个。其中《龙山情》获1983年福建省首届农村剧团调演创作二等奖与演出奖。《故人》获省第17届戏剧展演多项奖。1994年6月,龙岩市山歌戏剧团与福建龙马集团公司联姻,成立“福建龙马艺术团”。该团组建后,福建龙马集团公司每年固定提供给山歌戏剧团以必需的艺术事业发展基金,用于扩大艺术再生产与鼓励艺术创作。凡参加福建龙马集团公司举办的演出时,以“福建龙马艺术团”名义演出;凡参加社会性商业演出的,则以“龙岩市山歌剧团”名义演出。当时,创作演出了《某男某女》、《十八相送》、《山妹桥》等山歌小戏。1996年,上演《相亲》、《餐厅轶事》、《赌鬼的下场》等节目共98场。剧团还积极上山下乡为贫困山村作扶贫慰问演出。

发展历程

土地革命时期,闽西是革命苏区根据地,山歌配合了打土豪分田地、妇女解放、送郎参军等宣传工作,多为就地独唱和对唱的形式。

上世纪50年代,民间艺人、山歌手受话剧、歌剧的影响,吸收民间歌舞采茶戏、船灯、龙凤灯和歌舞小戏的养分,成立了山歌剧社。尔后,在福建三明、龙岩、连城、漳平、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等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性山歌戏实验剧团。闽西山歌戏的唱腔曲调始于闽西各县的山歌、小调、竹板歌和鼓吹、歌舞曲等民间音乐为基础,吸收闽西汉剧、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粤东客家山歌剧等兄弟剧种的音乐而成。代表性剧目有移植改编的《刘海砍樵》、《刘三姐》以及创作剧目《彩虹》、《挽水西流》、《补箩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西人民的山歌活动更加活跃,在歌剧、话剧的影响下,开始从口头对唱、席地群唱、搭台赛歌的简单形式向歌舞方向发展。他们学习民间采茶灯、龙凤灯、竹马灯、船灯等舞蹈动作与采茶戏、黄梅戏、歌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先后成立了村、乡的业余剧社,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浪子回头》、《两姐妹》、《不识字的痛苦》、《王迈三卖余粮》等小节目。随后,又从龙岩、上杭、连城、永定、武平、长汀以及闽赣交界的瑞金等地区搜集到170多种山歌、民谣,经提炼、加工、创新,闽西山歌的曲调更加丰富,能适应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1952 年,党和政府把山歌艺人组织起来,向采茶戏、花鼓戏学习,第一次把山歌作为戏曲表演,搬上舞台,成为一个新生的剧种。

1955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闽西山歌剧团。是建国后在闽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龙岩、连城、漳平等地,现代戏占80%。

创作探究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客家山歌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如何发展客家山歌音乐,让客家山歌赋予新的生命,能与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相吻合?笔者认为,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继创作出具有客家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客家新音乐。

用普通话的演唱方式,让全国听众了解、熟悉客家音乐。另外客家普通话歌曲还要通过名家演唱去推出,通过MTV的播出去影响全国听众,让全国听众熟悉和喜欢。四、利用客家山歌曲调的素材,创作合唱曲、器乐曲。客家山歌的创作要多样化,发展客家话、普通话合唱曲方面也很直得探索。流传全国的合唱曲,有许多是根据中国民歌素材编曲或创作的,如“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等。这些合唱都是采用原腔民歌,曲式结构简练,很容易让人接受,易唱又有新的意境。客家山歌发展成合唱曲,应保留原腔的优美特点,通过合唱曲的演唱,传播客家文化。客家流传有“汉调音乐”,客家山歌的器乐曲还没有真正形成。应该把好的山歌曲改编成独奏曲和合唱曲,丰富山歌的音乐品种。我按这样的思路,在1989年与音像公司合作,采用客家山歌中的松口山歌、五句板、客家小调、台湾山歌素材创作、剥制了一盒“思乡曲”磁带在海内外发行。如创作二胡独奏曲“客家恋歌”,采用松口山歌素材发展成有原腔、变奏、华彩段的独奏曲,表达客家男女青年的爱恋,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获得海内外听众的好评。总之,我们要发展客家山歌音乐,要扬弃它的陈旧,打破框框,大胆突破和创新,才能将客家山歌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只有创作出适合当今时代的作品,才能普及、繁荣客家山歌音乐,使客家山歌这一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灿烂夺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网库    下一篇 中国制造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