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细辛

细辛,中药名。又名:华细辛、小辛、少辛、盆草细辛等,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长2~100px;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果近球状,直径约37.5px,棕黄色。花期4~5月。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等功效。常用于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
中文学名
细辛
拉丁学名
Asarum sieboldii Miq.
拼音
xixin
别名
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马兜铃目
马兜铃科
细辛属

目录

1.辽细辛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叶卵状心形或近肾形,长4-9cm,宽5-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上面脉上有毛,有时全体疏生短毛,下面毛较密;芽胞叶近圆形。花紫棕色,稀紫绿色;花梗长3-5cm,花期在顶部成直角弯曲,果期直立;花被管壶状或半球状,直径约1cm,喉部稍缢缩,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片三角状卵形,长约7mm,宽约9mm,由基部向外反折,贴靠于花被管上;雄蕊着生于子房中部,花丝常较花药稍短,药隔不伸出;子房半下位或几近上位,近球形,花柱6,先端2裂,住头侧生。蒴果半球状,直径约12mm。花期5月,果期6-7月。

2.细辛多年生草本。根茎直立或横走,节间长1-2cm。叶通常2枚,叶柄长8-18cm;芽胞叶肾圆形,边缘疏被柔毛;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长4-llcm,宽4.5-13.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疏生短毛,脉上较密,下面仅脉上被毛。花紫黑色;花便长2-4cm;花被管钟状,直径1-1.5cm,内壁有疏离纵行脊皱;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或近乎展;雄蕊着生子房中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或稍长,药隔突出,短锥形;子房半下位或几近上位,球状,花往6,较短,先端2裂,柱头侧生。葫果近球状,直径约1.5cm。花期4-5月。

3.汉城细辛本变型与细辛相似,但叶片背面密生短毛,叶柄被疏毛,可以区别。

产地分布

分布:日本及朝鲜

产地: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山东东部、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及四川

生境:林下阴湿地

海拔:1200-2100米

药用价值



细辛细辛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辛;温;小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④《用药心法》:辛,热。

【归经】:

入肺、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④《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入药部分】:

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9g;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注意事项】: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②《药性论》:忌生菜。

③《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④《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功效与作用

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附方

①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②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③治伤风鼻塞: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④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⑤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⑥治牙齿痛久不瘥: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⑦治牙齿疼痛:荆芥、细辛、露蜂房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漱冷吐。(《御药院方》细辛散)

⑧治牙痛:细辛一钱,黄柏一钱。煎水漱口,不可嚼下。(《吉林中草药》)

⑨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⑩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⑾治风入腹,切痛烦冤: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⑿治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卫生家宝方》)

⒀治口臭及匿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⒁治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⒂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⒃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短尾细辛    下一篇 双叶细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