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人情
目录
随着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时间日益临近,“聚餐、拍照、旅游、散伙饭”等词语散布在毕业生中间,毕业生送青春的同时,也拉动了很多餐馆、摄影机构的经济发展。“毕业经济”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散伙饭”成了他们最后的告别方式,甚至有的“散伙饭”却渐渐由一顿饭演变成数不清的“饭局”,而这些繁多的“饭局”也让毕业生的钱袋吃不消,这些花销成为了原本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的一种负担。
在大学生群体中,“腐败”有特定的含义,一般用来指下馆子、唱KTV等对学生而言显得奢侈的消费。然而调查发现,对如今一些高校学生而言,“腐败”的“由头”之多、规格之高,让人唏嘘感慨。
毕业季来临,学校周边饭馆生意日益火爆。“现在平均每天晚上都有十几桌学生来‘腐败’,平均每人消费都在百元上下。五六年前喝的还是黄河啤酒,抽的还是十块钱的红塔山,现在都换成嘉士伯、芙蓉王了;三四百元一瓶的白酒、红酒打开就喝。”青海师范大学周边某餐厅经理说。
“自从签下工作,几乎每天都有人约吃饭,有时候一天两个饭局。”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四学生小田诉苦说:“现在基本上天天都在拉肚子、胃疼。”
“洋餐馆”,比如日式料理、韩式烧烤等,成了很多毕业生的首选。“平时不舍得去吃,现在都快毕业了,大家也不在乎多少钱了。”贵阳医学院一毕业生王同学说,他们寝室打算毕业前每人凑500块,把以前没去过的高档场所都走一圈。
毕业季的“保留项目”。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KTV歌厅透露说,在毕业季的六七月间,即使是工作日晚上来“K歌”,也常常需要提前预约,周末则要提前两三天预约。对方还说,现在来“K歌”的学生,很少刻意选择打折的时段,有些甚至根本不喝免费酒水,只喝嘉士伯、喜力等外国品牌,而且一唱就是通宵,一晚上消费上千元是家常便饭。
毕业后得留念拍照,班级里拍毕业照、社团内部拍分别照、宿舍的、好朋友的等等。走在校园里,能发现随处可见毕业生在校园里拍照留念,“这是我们对即将离开的母校的深深眷恋,再走一走,再尝一下学校的美食,再坐在曾经早读的长凳上念一回书。”某学生说,丰富多样的告别仪式让毕业季不是那么感伤,而是带着欢乐的回忆离开。
毕业旅行近年来不但逐渐“普及”,还颇有“转型升级”之势。与六七年前毕业旅行时坐火车硬座、住青年旅社不同,如今大学生毕业旅行,往返全价机票、住宿酒店的不在少数,有的还将毕业旅行的目的地,选择在了新马泰、日韩等地。
2013年7月,根据天津某高校的调查显示,人情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五成大学生月人情消费在100元以下,三成多大学生月人情消费100—300元,将近7%的大学生月人情消费超过500元。同时,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两者人情消费差异显著,九成农村大学生月人情消费300元以下。
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对人情消费的支出也随之增长,如大四年级人情消费花费500元以上的要多于其他年级,而大一的人情消费则是四个年级里最少的,大多数都处在100元以下的范围内。
大多数被调查者父母选择了持中立态度,占到了56.97%。其次,39.41%的父母对此事持肯定态度。只有4.51%的父母持否定态度。
各种花销伤不起,人情消费应接不暇
很多人表示毕业人情消费是迫于无奈,说明虽然人情消费在大四年级中存在率比较高,但他们对于人情消费更多的是从众心理。一项调查显示,72.75%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对他们造成压力,剩下的近三成被调查者觉得人情消费对生活造成了一定压力,并对此有所困扰。
不赞成聚餐购物旅游多花销,直呼“坑爹”
应届毕业生作为学生群体,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因此,毕业时段的各项开支还是大多由他们的父母来负担,如市民赵女士的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对于儿子毕业前频繁的花销,赵女士很支持,“他毕业这一年的开销比之前几年同期要多一倍左右。但是,这个时期花钱我觉得是很正常的,本来毕业实习在外租房、出行、水电就需要好几千元的开销,但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也是值得的。”赵女士说。当然,对于过多的毕业聚餐,大手大脚花钱在购物旅游上,大多家长就不赞成了。
钱要花在刀刃上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余小芳老师分析说,从客观方面看,毕业消费成本逐年上升,与目前的物价上涨有必要关系。而从主观上说,也存在消费攀比现象,毕业季应更注重理性消费,应届生作为非经济独立群体,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的家庭情况来安排消费,“同学友情固然重要,但友情的好坏也不是用请客的铺张来衡量的。同时,花钱要花在刀刃上,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节省开支。
人情消费难避免但是需要有节制
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人情消费主要在同寝室或是好朋友这类“小圈子”中存在,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要在参与社团活动、维护师生关系等方面产生一些花销。大学生人情消费呈现出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攀比之风也有所滋长。少数大学生由于过于注重“脸面”,加上缺乏理财的意识和能力,给自己和家庭增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面临毕业季这类需要请客花销大的时候,有12位同学表示:“不够就问家长要。”
面对层出不穷的人情消费,受访大学生已经很难用合理或不合理进行区分,但贵大的傅同学提出的一观点得到了受访学生的一致认可。傅同学说,要想完全避免人情消费很难,大学生不可能脱离社会,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是正常现象。但毕竟花的是父母的钱,大额的人情消费不应该提倡,毕竟人际关系也不是单靠吃吃喝喝去稳定的。平时买点水果、零食让大家共享,这种小的消费同样能起到增进同学感情的作用。
大学,本应是青年汲取知识、放飞梦想的摇篮,然而,对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而言,人情开支已经超过衣食住行,成为其日常开支的“大头”。庞大的人情开支,不仅让家长直呼“坑爹”,而且对高校风气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高校人情成本激增,是社会整体氛围功利化的一个缩影。学生自身“成才观”的错位以及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缺位,成为高校人情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推手”。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