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
中文名
厄尔尼诺现象
外文名
El Niño Phenomenon
别名
厄尔尼诺海流
出现时间
一般出现在12月圣诞节前后

目录

厄尔尼诺现象(西班牙语:El Nino),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或圣婴现象,是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

南方涛动为厄尔尼诺现象在大气的对应关系,不过早期学者并不了解这点。所谓的“涛动”(oscillation)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处之气压变化,最早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Gilbert Walker)于20世纪初期发现并提出。

南方振荡的强度由所谓的“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评估之,也就是选定大溪地与澳洲达尔文两地作为东、西太平洋的代表地,指数指出了两地之气压差距。当厄尔尼诺现象时其值为负,意指大溪地(东)气压低于达尔文(西)。

基本特征

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且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引起暴风骤雨,从而造成太平洋西部地区干旱,而太平洋东部地区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

一般认为海水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高出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成因

ENSO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涌升流)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前兆

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与澳洲气压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

南太平洋的信风减弱或往东面吹;

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

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

影响

ENSO规模显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1998

规模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干旱干旱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ENSO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

同时,ENSO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特别的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强大的台风和飓风,例如: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当年就曾出现十个威力达到等级最高的五级台风,在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也出现两个等级最高的五级飓风分别是:飓风琳达和飓风盖勒摩。

对中国影响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秋季降水偏少;气温除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偏低以外,其他地区偏高。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winzip    下一篇 乐满地休闲世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