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柳琴戏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柳琴戏
别名
拉魂腔,肘鼓子
形成时间
清代中叶以后
盛行区域
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界
代表曲目
墨子,小包公,状元打更等
成就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录

柳琴戏经历了二百多年发展历史,根据老艺人的师承关系推算,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如临沂老艺人冯士选从师杨顺洪,杨上面的第五代祖师爷,已经在二百多年前了。再如枣庄市峄城区刘衍庭老艺人,他的上五代祖师是临沂的武二,武二的活动已经是二百年以前了。根据老艺人的说法,起源于清代中叶的说法是可信的。

清朝乾隆年间,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乾隆二十五年修的《沂州府志》即有记载。后来,乞食艺人们采用了打地摊演唱的形式,演员由一人增加为两人,出现了对白和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

这时候演唱的大都是小段子,其中一部分段子是由多个[娃娃]连缀而成的。另一部分是在娃娃连唱的形式上发展形成的篇子。这种篇子的唱词自由,曲调丰富。在许多篇子里,有的有故事情节,有的没有故事情节。在有情节的篇子里,有一部分故事仅有两个人物,两个演员就按照人物分工演唱,身份固定了,表演的目的性加强了,在其他剧种的影响下,很快就发展成为对子戏,使拉魂腔由说唱的曲艺形式发展成为雏形的戏曲形式。当时的对子戏主要有《打干棒》、《小书房》等。后来,又出现了两个演员表演较多人物的演出形式,为了区分不同人物,艺人们借助了简单的行头,如礼帽、毛巾等,在演出中,不断变换,形式为“马踹雪”。这时,出现了较多的职业艺人,同时有了职业女艺人。如现知最早的山东第一个拉魂腔女艺人马老妈妈。清咸丰四年,又出现了香莲、香菊等女艺人。同治二年(1863年),江苏拉魂腔班社中出现了女艺人烂山芋等。至此,拉魂腔发展为抹帽子戏,这种形式连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拉魂腔基本形成前后,又从柳子戏伴奏中,引进了大三弦,使拉魂腔开始有了弦乐伴奏。约在道光年间,滕县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第一把柳叶琴。此时,演出角色有了简单化妆。1900年前后,随着演出剧目的丰富,出现了比较固定的班社,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演出形式,基本上是一个演员扮演一个人物,民国初年始,鲁南地区出现了部分较大的班社,如杨家班卜家班等,拉魂腔进一步流传和发展,进入安徽、河南、淮北等地。这个时期,拉魂腔演出时,除柳叶琴伴奏外,还有人声帮腔的形式,称为满台腔。同时,伴奏乐器有所增加。这时,演出剧目得到丰富,除了对子戏,还出现了大型剧目,多为唱功戏,角色行当逐渐完善。约在1920年前后,一些拉魂腔班社进入集镇或者城市演出,仍有打地摊形式,但大都进入茶棚或者简易剧场演出。这时,演出剧目已经比较丰富,各行当出现了一些代表性剧目。如旦角中的小头行的《四平山》、《八盘山》等,二头行的《四告》、《点灯》等。拉魂腔班进入城市后,更加快速地向其他剧种学习,武场普遍增加了锣鼓,引进了京剧剧种的锣鼓经,同义班还接受了梆子戏的武功。徐州市汇集了柳琴戏班中许多影响较大的班社,其他地区的社班也纷纷去徐州演出。此时,苏北、鲁南的一些班社,继续向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地流动。在长期流传和发展中,柳琴戏形成不同的特色。

解放后,柳琴戏发展较快,在山东临沂、枣庄、江苏徐州等许多地区相继成立了专业剧团。各地有关部门还纷纷举办文化夜校,帮助拉魂腔艺人学习文化。1951年开始,在中央五.五指示下,各地展开戏改工作。通过审定,第一批演出剧目和观众见面。同时,各地班社废除了班主制,实行了共和制,进一步改建组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剧社。如1952年徐州市拉魂腔班组成徐州市新建剧团等,1953年春,临沂市召集郯城一带的艺人组成剧团,滕县四平剧社组成新建剧团,1953年峄县大众剧团改成峄县柳琴剧团,1956年成立河南永城剧团等。

山东各地的柳琴剧团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匡衡进京》、《卧龙求凤》、《山乡锣鼓》等。江苏柳琴剧团的《大燕和小燕》等。

目前,各地柳琴剧团处境较为困难,部分县市专业剧团纷纷撤销,业余班社也不断减少,大多老艺人已届离退休,剧团出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观众数量急剧缩减,对于这一剧种的保护发扬,已经迫在眉睫。

艺术特点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柳琴戏唱腔曲调有:哈弦、起板、导板、连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叶里藏花、雷对调、一哟调、老公调、回龙调、垛板、调板、闸板、冒调花腔、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等。此外还有从民间小调变化而来的过河调、赶脚调、送郎调、补缸调、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组进花园调、小放牛、八段锦、调兵调、叶落金钱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等。

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还运用了电声乐器。伴奏音乐也运用了和声、配器等技法。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的优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传统剧目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 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代表作品

《墨子》

《墨子》一剧选取了墨子一生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止楚攻宋”事件,紧紧围绕墨子胸怀天下之爱、深藏儿女私情展开,共分雏凤始鸣、凤翔九天、裂裳裹足、班门弄斧、墨守成规、以怨报德和夕照凤山7个场景,塑造了墨子大爱无言、吐哺天下,令千秋景仰的人物楷模。剧情曲折跌宕,故事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丰满,场面浩大,气势恢弘,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场景,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大剧。

《状元打更》

书生沈文素与山大王刘蝉金结为夫妻,后沈文素得中状元,欲弃其妻。刘蝉金奉命平番,专点沈文素为其打更,当先行运粮官,以此驯服沈文素。

《小包公》

宋朝,包拯初任定远县令,遇一桩奇案,此案扑塑迷离,甚是蹊跷。包拯深夜难眠,仔细分析案情,终使案情真相大白。

《喝面叶》

陈士夺好吃懒做,妻子为了教育丈夫改邪归正,想一计策,假装生病迫使其丈夫为她擀面叶。从此以后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屠夫状元》

该剧讲得是:亲生儿子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尊严和父亲的声名投到奸臣门下,想法设法要把自己家中的宝物献给奸贼。老夫人深明大义,毅然带上宝物和女儿流落民间。一个好心的屠夫收养了娘俩,使娘俩过上了平和日子。后来,新皇帝登基,寻找国宝,承诺献出国宝者封为状元。老夫人让屠夫献宝,屠户这时才知道娘俩是官宦人家。但善良的屠夫不愿意坐享其成。最后,在老夫人和官小姐的一再劝说下,屠夫献宝,被封为状元,皇帝赐婚,佳偶天成,大快人心。此后,又铲除奸臣,朝野欢喜。

《李二嫂改嫁》

描写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嘲讽和婆婆的阻挠。经妇女会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终于改嫁,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通过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揭示出传统礼教给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

《杨三姐告状》

剧情梗概: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叔高贵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等检察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

滕州市柳琴剧团

滕州市柳琴剧团是由早期的卜家班改建而成。全国解放以后,卜家班在党的关怀下得以迅速发展,队伍扩大到近百人。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50年,卜家班改组为四平剧社,由班主制改为社长制,1953年滕县人民政府对四平剧社进行整编,正式命名为滕县新建剧团,并正式纳入地方事业建制。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时,改名为滕县柳琴剧团,1988年随县改市,正式改名为滕州市柳琴剧团。柳琴剧团的建立,为柳琴戏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沿街叫门的“拉魂腔”得以脱胎换骨,从而登上了文艺剧种的大雅之堂。

1953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戏曲改革”的精神后,剧团首先对以前演出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改革,陆续编演了新的历史剧和传统戏,继而兴起了大演现代戏的热潮。1954年,柳琴剧团排演出了第一个现代戏《小二黑结婚》,随后排演出了《小女婿》等。1956年在商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中,卜端品私人戏箱折价归公,从此剧团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在“二为”方针的指引下,剧团先后排演的现代剧《红霞》、《红姐妹》、《红色种子》、《红松林》上山下乡进行演出,被群众誉为“四红剧团”。1964年12月,现代戏《新风曲》参加了济宁地区的会演,同年被选拔到省参加现代戏会演,得到了彭少辉、贺龙、罗瑞卿等中央领导好评,并受到谭启龙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与鼓励;同年排演的《小保管上任》等在滕县八一礼堂为沙风、杨得志等中央领导演出。之后,不少剧目走出了山东,为国际友人演出。其中,《姊妹俩上工地》还被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拍制成电影。

1990年,带着泥土芳香的柳琴戏《山乡锣鼓》进京演出,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登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殿堂,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李景、贺敬之、吴雪、刘厚生等军政领导听罢乡音后,格外兴奋和激动。当时的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在看完演出接见演职人员时,拉着演员的手即兴作了一首诗:“看罢演出多高兴,听罢乡音格外亲,齐鲁大地春意浓,四出小戏意蕴深。”

多年来,柳琴戏一直活跃在鲁南大地上,倍受家乡人们的喜爱。从最初的《小二黑结婚》到风靡一时的《十五贯》、《双玉蝉》、《姊妹易嫁》,再到现代的《墨子救宋》等,共创作出了140个剧目。其中,排演的《孔繁森》在滕州乃至枣庄市党政机关和厂矿演出28场,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多年来,柳琴剧团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演员,诸如卜端品、刘长春、王丽英、王传玲、王传亮、赵恒成等一时成为地方的时代宠儿。

柳琴戏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带着鲁南地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正是柳琴戏的泥土芳香,才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和人士为之毕生追求,并使之不断完善。国家一级作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柳琴考级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惠然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8年,王惠然在临沂地区看演出,第一次看到柳琴之后便一见钟情,从此就致力于柳琴的改革。当时民族管弦乐队里面,没有高音乐器,再就是琵琶、扬琴、三弦都是中音的乐曲,但作为领弦的没有,所以王惠然就看上这个柳琴了。1958年起,在徐州乐器厂的配合下,他研制成功了三弦、四弦高音柳琴,结束了200年来柳琴仅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使柳琴登上了独奏、协奏舞台,填补了民乐队弹拨缺乏高音的空白。古老的“拉魂腔”,迷人的柳琴戏,在王惠然的驱动下,走出了国门,遍及海外。

江苏柳琴戏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所以也叫“拉魂腔”。在江苏,柳琴戏主要流布于以徐州市为中心的苏北一带。另外,鲁南也是柳琴戏发生地之一,在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也有柳琴戏流布。柳琴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最初是灾民沿门乞讨,由单人或双人表演的民间说唱,艺人称为“唱门子”或“跑坡”,主要清唱一些“单篇子”的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最迟在清咸丰年间就已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戏”和“三小戏”,如《打干棒》、《喝面叶》、《王小二赶脚》等。为表现更多的人物,又衍变出由一人赶扮剧中几个人物的演出形式,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如《夏三探亲》一剧,竟由一人赶扮七个角色。因此当时的戏班规模被称为“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此时已用柳叶琴伴奏,且增加了行当,丰富了剧目,又吸收借鉴了京剧、梆子等剧种发展了自己,作为一个剧种已初步形成。江苏柳琴戏是柳琴戏中的一支,是“拉魂腔”的中路及东路一系衍化而来。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路的许多“拉魂腔”班社集聚在徐州周边。1949 年 10 月,徐州市文教局集中这些班社举办了戏曲研究班、文化班,随之对班社实行民主改革。1953 年 2 月,这路“拉魂腔”被改名为“柳琴戏”,成立了徐州市柳琴戏一团和二团,后合并为江苏省柳琴戏剧团。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江苏柳琴戏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与其他地区的柳琴戏大同小异。其脚色行当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分小头(闺门旦)、二头(青衣)、二脚梁子(青衣兼花旦)、老头(老旦)、老拐(彩旦)、大生(老生)、勾脚(丑)、毛腿子(花脸)、奸白脸(白面)等。柳琴戏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动作,其表演程式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和摘取姊妹艺术的“压花场”中的动作。例如整鬓、提领、整衣、提鞋、紧腰;再如“旋风式”、“摇耧式”、“撒种式”;另外还有“单提水”、“门埃窝”、“簸簸箕”、“怀中抱月”、“浪子踢球”、“燕子拔泥”、“苏秦背剑”、“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等。步法有“引场步”、“搓步”等。舞台调度有“双插花”、“剪子股”等。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身段、步法多具有民间歌舞的特点。柳琴戏的唱腔色彩丰富,结构独特。它的组腔方法既不同于板腔体戏曲,也不同于联曲体戏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调三种多具个性和色彩的曲调相互穿插、功能互补来组构喜怒哀乐、轻重缓急的多种唱段。江苏柳琴戏有大小 300 余出剧目,200 多个“篇子”。这些剧目和“篇子”大多从社会趣闻、民间故事、章回小说中改编积累而来,十分贴近生活,以喜剧为多,悲剧很少。也有一部分以忠孝爱国、惩恶扬善为内容的大戏和连台本戏。新中国成立后,柳琴戏的剧目创作成果颇丰,有《大燕和小燕》、《桃园新篇》等优秀剧目深受好评。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和新编现代戏《大燕和小燕》被摄制成电影。据艺人讲,在柳琴戏二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少有文人介入,所以其剧目中故事的铺展、人物的言行等都以艺人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依据,并多以大团圆为结局。因此,剧目的整体风格质朴敦厚,大众化特质尤为突出。由于其流布地区地处苏、鲁、豫、皖交汇地带,南北文化交融,因此江苏柳琴戏的音乐既有南方的清丽秀雅,又有北方的热烈激越,深为当地群众喜爱,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江苏柳琴戏的传承原以家族传承为主、科班师承为辅,新中国成立后则主要以戏校教育为传承方式。据资料考证,当地较为知名的有张氏、刘氏、王氏、相氏等谱系,这些谱系都有四五代之传承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校教育传承是江苏柳琴戏得以优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与此前的家族传承和师承是一个有机的传承整体。在整个传承的过程中,涌现了一代代优秀的柳琴戏人才,如王平均、王桂珍、王晓红、朱树龙、曹金霞、孟浩等。王晓红主攻文武花旦,系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文武小生朱树龙师承于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厉仁清,系国家一级演员,曾屡获大奖。江苏柳琴戏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朱树龙,以及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瑞先、王晓红。

主要价值

江苏柳琴戏是江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别大众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流行地域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人文特征,承载着当地从古至今多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当地的文史研究有着很好的辅证价值。作为流行区域的代表性剧种,江苏柳琴戏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观赏性,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柳琴戏始终扎根在农村,表达的是农民的所思所想,体现的是农民的喜怒哀乐,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听柳琴戏是一代代农民不可或缺的文化享受。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柳琴戏对农民都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时至今天,其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保护情况

目前,江苏柳琴戏和许多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面临着演出队伍萎缩、市场低迷、观众流失、传承乏人等危机。为了保护柳琴戏,徐州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已培养出几届柳琴戏专业的学员,不少已成为各柳琴剧团的骨干力量。定期举办的“中国·徐州柳琴戏艺术节”,则为推出优秀柳琴戏剧目及优秀演员发挥了很大作用。2004 年 5 月,《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正式出版。该市还为江苏省柳琴剧团购置了一台价值约 60 万元的流动演出车,为柳琴戏演出提供了方便。柳琴戏发展研讨会已举办了两届。由江苏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化厅、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均属‘拉魂腔’系)戏剧节”,也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并共同成立了三剧种的“研究会”,出版了多部相关文集。江苏柳琴戏正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人大附中实验小学    下一篇 亚洲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