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
- 中文名
- 智商
- 外文名
- IQ
- 智商定义
- 智力商数的简称
- 定义1
- 也叫智能
- 定义2
- 认识客观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
智力商数(英语: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智商(英语:IQ),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智力”)的得分。由法国的比奈(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他的学生所发明,他根据这套测验的结果,将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据这套测验,大多在85到115之间。最新的研究表明,智商有可能不单是与遗传因素有关,例如智商降低或和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直接相关,还与生活环境有关。即智商的高低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有关,例如饮食缺乏碘会造成儿童智商下降约12点,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消除缺碘和缺微量元素的环境后,民众智商会急剧增加。
智力测试是指对智力进行科学的测试,从而了解智力的高低。第一个智力测试是由比奈-西蒙制定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十个各种不同的智力测试,包括很多项目,如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记忆、字词、图像、积木、排列、拼图、符号等。 人类对于大脑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智商当然也有不科学的一面, 更不能作为成就决定因素, 典型的日本大和民族智商仅有101, 远低于犹太民族125, 以色列119, 德国112, 跟很多国家比 ,日本人智力上并不占优势, 但是日本近代国力发展速度飞快。
测量智能而且予以量化的想法源自于十九世纪的英国人高尔顿(Francis Galton, 1822-1911),但是这位优生学之父却找错了方向,他试图借由测量人的体能和感官灵敏程度来得出智力,却终究徒劳无功。其后,另辟新径,建立智力测验原型的是法国人比奈。他的研究长期被冷落,直到二十世纪初,因为实施国民义务教育政策,需要区分正常学童和智能不足的学童,他的研究才找到了用途。
数年后,比奈的测验被引入美国。在此出现了第一次重大变化,亦即和优生学的观念结合起来,智力测验被用来筛选移民。后来,被判定为智能不足者更有可能被送进收容所,甚至被强迫施行绝育手术(所谓“消极的优生学”)。另一方面,美国由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方需要有方法来快速鉴别新兵的能力,于是原来只是用于特殊教育、一对一实施的测验,就变成针对一般人、集体进行,用来把所有的人排出等级的测验。经过战争的全面推广,接纳智力测验的社会环境已经成熟,它不只是用于找出有学习障碍的学童,也用来挑选资优生,以便积极栽培(所谓“积极的优生学”)。人人都可以被标上一个IQ值,也乐于互相品评优劣。至此,IQ的势力遍及了智能分布的每个区段。
1.按测验的内容分: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如成套的成就测验等。
2.按测验的对象特点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按测验表现形式分:文字测验(纸笔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4.按测验的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5.按测验的时间分: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6.按测验要求分:有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
有史以来关于人类智力的最大规模研究发现,认为仅凭智力测试就可以衡量智力的观点是错误的。研究发现,智力至少由三种截然不同的特征组成。
智力测试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被用来衡量智力水平,不过这项研究发现,智力测试存在根本性缺陷,因为智力测试没有考虑到人类智力的复杂性质和不同组成部分。
此前有一些研究利用基于智力测试得出的结果,将智力水平与人种、性别和社会阶级联系起来,并且得出了极其具有争议的观点,即一些人群的智力天生就不如另一些人群。这一研究结果对上述研究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智力由三种能力组成:短期记忆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科学家发现,尽管这三种能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它们是由大脑中的三个不同的神经“回路”所控制的。
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外事总监罗杰·海菲尔德说:“这项研究结果彻底驳斥了这样的观点:智力的单一衡量指标,比如智商,足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所有认知能力差别。”
作为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海菲尔德博士说:“与之相反的是,几个不同的回路共同影响智力,每一个回路都具有独特的能力。一个人或许会在其中一个领域表现很好,不过他或许很有可能在其他两个领域表现很糟。”这份研究报告刊登在美国《神经元》月刊上。
这项研究对世界各地的10万多人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受访者需要完成12项智力测试,用于衡量他们认知能力的不同方面,比如记忆力、推理能力、注意力和规划能力。
研究人员将其中的4.6万人作为代表样本,对这些人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他们发现,认知能力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短期记忆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
科学家发现,单一的智力组成部分,比如智商,无法解释这些测试结果所显示的所有变量。研究人员然后通过核磁共振的方式,对16名受试者的大脑回路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三个不同的智力组成部分对应着大脑中三个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
海菲尔德博士说:“100多年来,许多人以为我们可以基于总体智力的概念将人加以区分,人们往往只在意一个数字,即智商。现在证明,这么做是错误的。
由法国的A.比纳(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 和他的学生T.西蒙(T.Simon)所发明,他根据这套测验的结果,将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据这套测验,大多在85到115之间。
计算公式为 IQ=100×MA/CA
MA = 心智年龄(mental age)
CA = 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
如果某人智龄与实龄相等,他的智商即为100,标示其智力中等。
(比纳量表的适用范围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为了准确表达一个智力水平,智力测量专家D.韦克斯勒(D.Wechsler,1896-1981)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即用一个人在他的同龄中的个对位置,即通过计算受试者偏离平均值多少个标准差来衡量,这就是离差智商,也称为智商(IQ)。 比如说,两个年龄不同的成年人,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得分高于同龄组分数的平均值,另一个的测验分数低于同龄组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就作出这样的结论:前者的IQ比后者高。 大多数智力测量都用离差智商(IQ)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计算公式为 IQ=100+15Z=100+15(X-M)/S
Z = 标准分数
X = 某人在测试中的实得分数
M = 人们在测试中取得的平均分数
S = 该组人群分数的标准差
如果一千位随机测试者在测试中取得的分数的平均值为20,通过计算得到该组人群所得分数的标准差为4,那么一个分数为28的人的智商为 100+15×(28-20)/4=130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表现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思维力是通过多维立体的思考找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方法的能力,属于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人,往往学术有专攻,技能有专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着独到的成就和见解,并进入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所以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更能发挥一个人的潜质。比如鲁迅先生如果只作为一名医生,很可能会是一个普通医生而已。但是作为作家,确实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应变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经过大量思考过程后,所做出的决策。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