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帚菊
- 中文学名
- 巫山帚菊
- 拉丁学名
- Pertya tsoongiana Ling
- 拼音
- wushanzhouju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桔梗目
- 科
- 菊科
- 属
- 帚菊属
目录
灌木,高1-1.5米。枝有长短枝之别,长枝多而纤细,质硬,直展,带紫红色,密被腺状短柔毛,节间长1-2厘米。长枝上的叶于花期早落,未见,仅残存外侧增厚而稍扩大的叶柄基部,腋芽为白褐色、呈圆球状的绢质长柔毛所包裹;短枝上的叶近无柄,扁平,通常2-5片簇生,长圆形,罕有狭椭形,长6-12毫米,宽2-5毫米,顶端钝或圆,有时中脉延伸而成一极小的凸尖头,基部圆,边全缘而略背卷,具短而疏的缘毛,上面绿色,无毛或仅沿中脉下部被极疏的短毛,下面苍白色,无毛,1脉或有1对不明显的侧脉,中脉两面均凸起,下面尤著,侧脉若存在,则仅于上面隐约可见,且疏松网结,在下面不明显。头状花序极少数,单生于当年生的短枝之顶或少有生于长枝的叶腋内,无梗,花期连同伸出的花药长2.5-3厘米,直径约2.5厘米,具花8-10朵;总苞陀螺状钟形,基部狭成柄状,长2-2.5厘米,上部直径1.5-1.8厘米(基部直径仅1-1.5毫米);总苞片极多数,16-18层,紧密覆瓦状排列,最外面的数层小,鳞片状,卵形,长仅0.5毫米,较外面的数层略大,亦为卵形,长1-1.5毫米,向上渐次增大,中部的卵状披针形,长6-8毫米,宽3-3.5毫米,最内面的2层长圆状披针形,长通常达15毫米,宽约4毫米,全部总苞片自外而内其顶端由短尖至渐尖乃至长渐尖,背部均有多数平行的纵纹,被疏长柔毛,带棕褐色,边缘干膜质,常成撕裂状;花托狭,直径约2毫米,被白色短柔毛。花白色,全部两性,花冠管状,长约19毫米,檐部稍扩大,5深裂,裂片狭,线形,长8-9毫米,宽约1毫米;花药长约9毫米,顶端短渐尖,基部箭形,具长约3毫米的尾部,尾密被撕裂状的毛;花柱纤细,长约18毫米,花柱分枝短,内侧扁,顶端钝,长约1毫米,被毛。瘦果纺锤状圆柱形,长8-9毫米,顶端略狭,基部比顶端更狭,具10 粗棱,密被紧贴的白色长柔毛。冠毛多数,白色,粗糙,刚毛状,长约12毫米。花期4-5月。
产地:产于四川巫山
生境:生于坡地
海拔:海拔300-700米
Pertya tsoongiana Ling in Contr. Bot. Surv. Northwest. China 1(2): 40. 1939, et in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 6: 29. 1948.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