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九江采茶戏

江西九江地区采茶戏是传统戏剧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戏剧文化中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戏剧的特色,它的发轫和传承代表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采茶戏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适应了现阶段经济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采茶戏在传承中也存在颇多问题,需要增加专业人才和政策的支持才能走得更远。

目录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明末清初,其主要流行地区为瑞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等县。建国后,流行于瑞昌的采茶戏,曾定名为瑞昌采茶戏,后统称为九江采茶戏。 曲分南河、北河两个流派,本剧为流传九江县一带的南河派采茶戏。声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原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

历史

早在明代,瑞昌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春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热闹非凡。明末赣东茶灯戏传到赣北,与瑞昌灯彩相结合,便形成了瑞昌特色的茶灯戏。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外出,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便在赣北又与瑞昌茶灯戏揉合一起,从而形成了瑞昌采茶民间小戏,后称采茶戏。例如瑞昌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在历史上,九江采茶和黄梅采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黄梅采茶中,也能找到江西采茶的剧目和唱腔。如黄梅采茶的《姑嫂望郎》就是由江西的《姐妹摘茶》改编而成的。其他如《卖杂货》、《秧麦》、《补背褡》等等,也都与江西采茶有关。这些小戏都是由九江的茶灯戏传入湖北的,因而,黄梅采茶的这些小戏中还保留着江西采茶的音调。九江采茶在湖北的演出,也很受欢迎。如瑞昌县的瓜山班的名演员周英荣,经常来往于湖北黄梅、广济一带演出。由于他的表演艺术较高,比当时黄梅采茶的新桃班胜于一筹,时至今日黄梅县民间仍流传着周英荣的外号为“赛新桃”。

地理渊源

江西九江地处赣北,盛产茶叶,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深厚的底蕴为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采茶戏与茶叶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茶叶生产又推动着饮茶文化走向发达。瑞昌、九江、湖口一带的农村业余剧团,至今还保留与赣东茶灯戏相同的表演形式。经吴城镇传来的赣南采茶戏,也带来一些剧目和唱腔,丰富了赣北茶灯戏的演出。从湖北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三脚班”,在长江以南各地经常演出。这种三脚班比赣北茶灯戏发展快一些,变成由 7 人组成的“七子班”,后又发展为“十子班”。因此,赣北原有的茶灯戏,很快就和湖北的黄梅采茶相结合,于是,九江采茶戏趋于定型。 

文化渊源

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江西人在同一个自然环境中生活与劳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共同的文化现象及心里共同体,形成了一定的人文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的形成。客家民系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并保持着高度群体运动特征。客家人对他们的文化传统不断进行着调整、改变和新的整合。茶文化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它和采茶劳作同步,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态。“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采茶多由女性担任,碧绿的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促动女自然放歌,抒发性情这种歌声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其旋律则清纯、悠扬、舒展,始终透露着一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情,使江西采茶戏具有坚实的地域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主要内容

首先,九江采茶戏内容因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故以反映下层民众男欢女爱为主,经过无数艺人琢磨和长期在舞台实践中加工提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山歌是江西最普遍的一种民歌形式,他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也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山歌来表达思想和愿望的一种方式。阳新采茶戏《十八相送》、《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载梦的小船》等,均为经典剧目。

其次,九江地区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就采茶戏的产生情况来说,每一首的歌词最初都是依存于当地方言而立足的。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流传于相同或相近的方言区内民歌不仅承载着方言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而且将方言的上述因素音乐化和程式化。许多民歌的润腔甚至节奏往往是为体现方言的语音语调,以致语法修辞的需求,因此它精确传递民歌的风格与神韵。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如作为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的宁采茶戏,风格独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历史悠久,为群众喜闻乐见。

第三,山歌成为当代采茶戏的主要内容。江西采系戏源于大山,当代采茶戏的剧作家在锋回路转的群山之中与采茶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山给了剧作家们以敏悟的情思与创作的源泉,而剧作家们又结当代采茶戏以无穷的活力。剧本结构的彻底重构,使传统采戏演剧模式发生质变。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使当代采茶戏舞台演剧发生新的变化。江西山歌,几乎覆盖每个地区。人们大多在山野劳作时歌唱。曲调爽朗宜朴,节奏自由,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爱情等牛活、丘陵平原、大山林区。在当代采茶戏的作品中,剧作家们常常大量运用山歌这一表现形式推动剧情发展。

音乐特色

1、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舞台唱腔表演如武宁采茶戏中的《失印配》等,其音乐唱腔极其丰富,按传统有九板十八腔之说,与黄梅戏有较多共同点。其中以北腔、汉腔、叹腔、四平腔使用最多,故也叫“四大声腔”。剧目大部分与黄梅戏同。《失印配》是其典型,特点是下旋音多,善于表现诉说、悲哀、哭泣等感情。最主要的骨干唱腔是“北腔”,一板三眼,顶板起唱,锣鼓伴奏,整个唱腔由起板句(一、二句),检板句(三、四句)、中韵句(五句)、落板句(六句)六个乐句组成的“六句式”唱腔,其第三、四句无限反复,唱大段的叙事唱词,是主要的骨干唱腔。

2、武戏场面载歌载舞,活泼轻松。九江采茶戏的表演,简练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如《送月饼》中小旦的手帕功抛高旋转,前后耍花; 《染围裙》中小丑的板凳功,轻捷灵巧,翻跃自如。老艺人杨开仟在《推车赶会》中扮演小旦张二女坐车,上岭、下坡、跃坑、过桥的表演身段,生动逼真,形神兼备,极负盛名。老艺人杨能美在《红梅装疯》中扮演装疯的红梅,动作粗犷,感情细腻,深得观众的赞赏。

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 ,称为“反丑”。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 ”,腰系“白堂裙” ,下穿 “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 ,左手甩“长袖筒” 。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 “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 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3、现代采茶戏舞台美术以其前所未有的胆略,破除陈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始形成江西当代采茶戏特殊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域个性特征,在中国戏曲舞美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榨油坊风情》是其代表.其舞台的典型环境是一座老式榨油作坊,作坊后面一个巨型水轮木车缓慢地旋转:舞台被分隔成多个层次分明的表演区,支撑阁楼的楼柱和通向阁楼的楼梯是两个重要的表演交汇点,许多好戏都在这里进行,使整个舞台取得立体的、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全剧一景到底的舞台装置,即使话剧界,也只有在遵循“三整一律”原则的流派中被采用。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白鹿巷球场    下一篇 林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