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由明代青阳腔沿袭变化而来,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将青阳腔传入岳西,当地文人围鼓习唱,组班结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绪初期,外来职业高腔艺人系统传授舞台表演艺术,促成了岳西高腔的进一步发展。

目录

岳西高腔艺术遗产丰厚,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基本活动形式都自成体系,风格独特。通过对岳西境内民间抄本的发掘、搜集、整理,已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五十多出,可分为"正戏"和"喜曲"两类,其中"正戏"占绝大多数,包括《荆钗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其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喜曲"所唱均为吉庆之词,主要用于民俗活动,是岳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套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风格古朴。艺人以独有的"箍点"标记指导唱腔,传承艺业。岳西高腔,原称高腔,于1957年由国家统一定为今名。它是明代安徽青阳腔的后裔,传入岳西已有300余年。岳西高腔现存明清剧目200余出、不同唱腔100余种;大量明、清文化遗存与本土民俗文化紧密融汇,有着突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岳西高腔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受到国家保护,是岳西引以自豪的一张精美文化“名片”。

岳西高腔在本土流行了近300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建国以后,所做的一系列高腔演出和保护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年演出高腔的演员和群众还有一部分健在,为岳西高腔的传承奠定了一定基础。虽然岳西高腔舞台辍演达30余年,但我们对高腔的研究基本没有停止过,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在,仍保留着200多出高腔剧目和100多出高腔的唱腔录音。《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书中留有大量关于岳西高腔的艺术音乐资料。

表演特色

岳西高腔剧目的最大特点,便是大量运用"滚调"。它将传统曲牌结构破开,在曲词的曲前、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增加不拘韵律、句式、字数的唱词和说白。"滚调"的大量运用,带有明显的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变化的印痕。从音乐方面看,岳西高腔具有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的特点,表演起来一唱众和,既古朴喧闹,又委婉抒情。岳西高腔的另一大特色是演唱与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特定的场合必须唱特定的"专题剧目"。如寿戏要唱《庆寿》、《讨寿》、《上朝》等。贺新屋要唱《观门楼》、《修造》、《贺屋》等。部分演出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形成固定的"戏俗"。比如"闹绣"用于"闹新房",先在大门外唱《观门楼》,进大门后过中厅时唱《过府》,至堂轩落座时唱《坐场》,用过茶烟稍事休息后再进新房。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常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表演时分两种形式,其一是"围鼓",属清唱,由五七艺人围鼓而坐,各执一件打击乐器,以鼓板师领头,一唱众和;另一类是岳西高腔表演中居主导地位的表演形式,化装登台演出。岳西高腔的艺人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10行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阳腔的行当角色体制。

现状

清末以来,岳西高腔几度兴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濒危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组建专业高腔剧团,专门对岳西高腔进行传承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珍贵史料损毁严重,专业剧团体制变异,民间班社活动萎缩,岳西高腔后继乏人,再次面临绝灭的危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岳西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与传承

2005年,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年。同年7月,安徽省文化厅确定岳西高腔为省级首批申报项目。岳西的申报材料分别以文字和电视画面,全方位阐述和展示岳西高腔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与现状、现存艺术遗产和今后的保护规划。省专家组对岳西高腔这一申报项目及申报材料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同年12月国家文化部向全国公示。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岳西高腔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年10月,岳西县政府专设“岳西高腔艺术中心”,作为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2008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蒋小送和王琦福两位老艺人为首批“非遗”项目(传统戏剧)岳西高腔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县政府特批恢复岳西高腔剧团建制,与县黄梅戏剧团一个单位两块牌子。2010年,岳西县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为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将岳西高强艺术中心和岳西高腔剧团合并,成立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至此,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步入一个新阶段。

县高腔剧团作为专业保护单位重在舞台演出。近几年,县内在外省市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及送戏下乡,都安排有高腔戏的演出,“旅游节”、“民俗文化节”、“同乡会”等都见高腔古曲的倩影。在艺术上还选择部分剧目配置新型乐队,审慎的进行艺术改革,促其登上“大雅之堂”。2006年,改编《戏仪•夜试》应邀参加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主题晚会展演,古老的高腔艺术首次登上央视荧屏。

岳西高腔已历300余年,其剧目、音乐和演唱形式、生存方式,均已烙上明清时代的文化印记,存储着明清戏曲的古老信息,是明清戏曲艺术的“活体”。此外,岳西高腔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深深融入岳西的民俗文化之中。因此,岳西高腔有着戏剧学、音乐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恶战    下一篇 儿童虐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