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
目录
成渝之心 ,大千故里,甜城内江
据史料记载,内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资阳地区)是一个开发早,历史悠久之地。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其历史演变进程到民国止,大体可分为以下7个时期:
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的沱江中游,土地丰腴,经济开发较早。据1951年出土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标本等文物证实,约在距今3.5万年至4万年前,今内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体。故有今资阳、资中地区为尧时资国封地之说华夏历史进入到周王朝,今内江市已分属于古蜀,巴两国,由于蜀国与周王室臣属关系的确立,也推动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区人民同周王朝的联系。春秋时期出生于今沱江之滨王二溪的孔子师、周大夫苌弘便是明证。简阳市1975年~1982年间数次出土的周代铜垒、戈、矛、剑等器具和铜钱,表明了该地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是古蜀国的军事重镇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乱,同时派张仪东灭巴国,分别改置蜀郡、巴郡。今内江市随之纳入秦国版图,并成为巴、蜀两郡往来联系的通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王朝,今内江市也作为秦帝国在巴蜀地区一部分得到相应的开发。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国复归统一。后经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开疆拓土,加大了西南边境开发的力度。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东汉顺帝永建年间(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后建置了以今资阳市雁江镇为中心的资中县,以今内江市市中区西化龙山麓为中心的汉安县,今内江市出现了历史上经济第一个发展时期。据《化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和数以百计的汉墓发掘文物证实:今内江市的铁山(威远西北)之铁、牛革卑之盐,资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过资水运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萧何监造的未央宫东阁砖也到资中(今资阳市)落户。元康元年(前105年),特制的“资中城”铭文汉砖亦在资中问世。《华阳国志》还说:“汉安县,郡东五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宜蚕桑,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顺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筑汉安栈道,进一步沟通了汉安同益州成都的经济联系。史料表明:两汉时今内江市的农牧渔蚕业和冶炼、制陶、井盐、建材、建筑等手工业都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辞赋家王褒、名臣董钧、治黄水利专家王延世就是当时从这里成长起来的。这种相对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汉景辉五年(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时为止。
两晋秦始元年(266年),司马炎称帝,内江市尽入西晋版图。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乱”和关西人起兵么晋,迫使大批关中士人、关西流民入蜀谋生求食,从而引发了牛革卑、资中、汉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迁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据蜀建号,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称帝,国号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机北侵,汉安县全境为“夷僚”所据,县人离家随县衙侨居异地;同时县政荒芜的资中县,亦因战乱频繁,名存实废;极度动荡的牛革卑县,改隶蜀郡,今内江市陷入长达200年的灾祸之中。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权控制力量逐步南进,一面复建地方政权,一面对僚人招抚。当年的牛革卑县(两年后更名阳安县)境西南隅新置资州,负责南进安抚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岳、乐至县增新置普州和安岳、永康、多业诸县。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资州南迁至汉资中县故地新置的资阳县城;武帝保定年间(561~565年)又在今资中县重龙镇置盘石县;天和二年(567)再在汉安故址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更名内江县)。荒废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区,终于又得恢复重建。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称帝,不久灭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奠定了蜀地经济恢复的基础。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实现了贞观之治。饱经战乱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区,终于形成了资州(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治迁盘石县)、简州(隋初新置,治阳安县)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稳定发展局面,并步入了历史上第二个经济特久繁荣时期。从广泛分布于今内江市各区、市、县盛唐、中唐期间开凿的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造像题记和寺庙碑记证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都已达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后蜀时期,中原朝代变动频繁,但蜀境还是相对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后,今内江市的经济状况较唐五代时期继续发展提高,今资中、资阳、安岳等县、市多处出土的宋代文物证实,两宋时期,这里制作的陶瓷、建材制品,无论是品种工艺,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筑考究,布局有序,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是不错的。安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批济世的人才,状元许将、许奕、赵逵,丞相赵雄,理学家陈抟、数学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东普(州)”之誉的安岳县,在宋代就出现进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分路进攻四川,普州兵乱;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军从南部入川,资州及辖县荒废;普州军民筑铁峰城,据险置治,固守至宝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废。自此,今内江市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荒乱。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统一中国,建立了广袤的元帝国。经过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战争,今内江市除简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广人稀,资州、普州建制始终未得恢复。顺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据政权,大批湖广居民随其入川,资州(含内江县)、安岳(含石羊县)恢复州县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将汤和、廖永忠等率师平夏,今内江市随川入明版图。明太祖、成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外省籍居民入蜀垦殖经营。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开发,今内江市境的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到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年),内江、资县(资州改置),资阳、简州(曾一度改简县)、安岳、乐至、威远、隆昌(隆庆元年[1567]新置)等8县(州)的区划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为主体的种植业和以冶炼、采掘、土陶、制盐、制糖、纺织等为主体的手工业又发展到历史第三个高峰期,有的已达历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业也有许多新的成就,一个仅有3.4万人(万历六年[1578]资料)的内江县,在明代就考中进士119名,举人312人,入仕任总督、巡抚以上高级职官者竟达25人,在四川州县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由于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引发的全国性农民起义波及四川。自此时起,明与义军间,明与清之间,清与义军间,清与吴三桂叛军间的战争不断,今内江市又陷入战乱之苦,千里沃土,渺无人烟。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内江市各州县的官吏才陆续到职。在康熙、雍正两朝(1662~1735年)倡导移民和与民生息等一系列宽赋政策的感召下,湖广、江西、福建、陕西等省大批居民来沱江流域垦殖落户,经济又开始复苏。雍正五年(1727年),随着资州直隶州(改资县置,辖资阳、内江、仁寿、井研4县)的建立,再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发展,今内江市人口已超过明中叶全盛时期,农牧渔蚕业和制糖等手工业亦达新的水平。内江、资州的蔗糖生产已同福建、台湾并称为全国三大糖业基地;内江蜜饯、隆昌夏布、乐至藕粉等土特产品享誉全国。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竞发,上通成都,下达重庆、武汉;东大路(成渝南线)、小川东路(成渝北线)、资(州)荣(县)等陆路干道,车马如流,一派繁忙,内江、资州、简州、隆昌4地已成为川中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列强迭次入侵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替上升,义和团、李蓝义军在今内江市境的革命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这一地区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会“罗泉会议”召开,引发了是年冬资州、威远、内江3州县的独立。同盟会员喻培伦、杨禹昌和保路同志军首领胡玉垓的壮烈牺牲,为内江人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在内江市的统治,但不久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今内江市很快又成了讨袁的护国战争、反段的南北护法之战和四川军阀防区割据的争夺中心,拉扶派款、战祸连绵。仅内江县因占领军的不断更替,在民国23年(1934)时,田赋征收就预征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负,社会极度动荡。有压迫就有反抗。内江、安岳、隆昌、乐至、威远等地进步青年和农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涌现了陈毅、曹获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罗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今内江市各区、市、县分隶于第二(治资中,辖资中、内江、资阳、简阳、威远、荣县、仁寿、井研8县)、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安岳、乐至)。民国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今内江市人民竭尽全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内江、资中两县蔗区人民将蔗糖生产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确保了前方后方的糖料供应;同时新发展了燃料酒精制造业,仅1942~1944年3年时间,内江的四川和资中、简阳等3家酒精厂即生产酒精4,025,818加仑,其中内江1县提供给资源委员会用于抗战的酒精即达该委总需量的13.8%。在冯玉祥将军发动的抗日爱国捐献运动中,内江、隆昌、威远3县献金总量就达8,920万元。在8年抗战期间,8县籍将士阵亡的达6261人,陆军上将饶国华烈士即是当中的杰出代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穷兵黩武,倍加盘剥,今内江市经济复又严重衰退,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多行不义必自毙。国民党“戡乱建国”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败。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内江等8县人民相继宣告解放,迎来了历史新纪元。1950年,资中专员公署迁内江,改名为内江专区,辖内江、资中、资阳、简阳、仁寿、威远等县。1951年,分内江县城和近郊设县级内江市,专、市、县同驻一城。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
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建地级内江市,改原内江市为市中区。1989年,撤销内江县改置东兴区,与市中区同为内江市的直属县级区。与此同时,还管辖资中、资阳、简阳、威远、乐至、安岳、隆昌等七县,总面积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资阳县改为县级资阳市,1996年简阳县改为县级简阳市,均由四川省直属管辖,由内江市代管。1998年2月,经国务院决定,内江市的行政区划再度进行调整,将资阳、简阳、乐至、安岳等四县市划出,另成立资阳地区。内江市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等3县2区。
清末(1911年)内江地区人口317.55万人,到1949年已发展到538.23万人,38年间增加220.68万人,每年平均增加5.8万人,平均增长率13.98‰。1957年,内江地区人口由1949年的538.23万人发展到629.66万人,八年间增加91.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43万人,为第一个生育高峰期;1958~1962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出现负增长。1957年~1961年,内江地区人口逐年下降为629.66万、628.82万、611.56万、552.48万、521.54万,四年减少108.12万人,平均每年减少27.03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19.76‰。1962年,人口开始回升,1962年底,内江地区人口增加到5234212人。1963~1976年,是内江地区人口第二生育高峰期。从1963年开始,内江地区平均每年增加16万余人,1966年总人口588.57万人。四年间,增加65.15万人,年平均增长29.8‰。1967~1969年,内江地区人口分别为607.65万、625.23万、646.31万。三年间,全地区增加57.74万人,增长9.8‰,年平均增加19.25万人。1970年底,全地区人口为699万,1975年底,增加到764.22万人。1976年又增加10.55万人,但由于这年简阳洛带区划归成都市,划出106 246人,才使全区1976年人口比1975年略有减少,为746.15万人。1977~1985年,内江地区进入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稳定发展时期。1985年,全地区由1976年底的764.15万人增加到809.08万人,九年共增加44.9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099万人,比第一个生育高峰期每年平均少增加6.5万人,比第二个生育高峰期每年平均少增加11.26万人。1996年末,全市总人口900.45万人,比1985年增加91.3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31万人。199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对内江市行政区进行调整。调整后,内江市总人口416.55万人,占原内江市的46%,其中非农业人口69万,占原内江市非农业人口58%,占现内江市总人口16.6%;农业人口346.43万人,占原内江市农业人口44.13%,占现内江市总人口83.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71.3。
2010年,全市期末总人口425.53万,出生人口44921人,比2009年减少857人,人口出生率12.60‰,人口死亡率10.04‰,人口自然增长率2.56‰,符合政策生育率85.50%,综合节育率90.56%。全市计兑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299.82万元,兑现率100%。兑现特别扶助金160.81万元,兑现率100%。建成乡镇中心服务站建7个,新增“三结合”帮扶户1590户。
内江地处成渝两个大城市之间,是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内江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内江境内以纵贯全市的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公路和沱江航道为主通道。在这条交通运输主道上,还有国、省通讯和电力线路依此交织同行
市委书记 马波
市委副书记、市长 任晓春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宾
市政协主席 李发强
内江独特的地貌,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2000年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市境内有号称“川南第一禅林”的圣水寺、佛教圣地“西林古刹”的西林寺、留下李白千古绝唱的太白楼、鬼斧神工的重龙山摩崖石刻、
内江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树种资源有60多个科目,110多个属、190多个种。内江由于海拔高差悬殊不大,地形多为丘陵、低山,森林植物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并在相应范围内,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树林、竹林、灌木林等。从用途上看,内江森林植物以用材林为主,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威远县,最小的是市中区;经济林树种丰富,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它还有落叶果林,如梨、苹、桃、李、杏、樱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榄、棕榈、核桃、白腊等经济林木;薪炭林是内江市农村重要的生活燃料,分布广,产量高,多数可再生更新,主要树种有桤木、紫槐、马桑、黄荆等;其它还有特种用途的环境保护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其优势树种有马尾松、香樟、楠木、黄莲木、柏木等,主要分布在市中区、资中等地名胜古迹风景区。
内江市气候和土壤条件宜于多种农作物,种植业主要以粮、油、蔗、麻、丝、茶、果、菜等,也种植部分药材、棉花等,是四川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粮食作物有水稻,多数以栽培一季中稻为主,其中种植面积为143万余亩;其次是玉米、红苕和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黄麻、甘蔗等;园艺作物品种繁多,尤以柑橘等资源最为丰富,产量高。
动物资源主要有各种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包括兽类、鸟类、昆虫类、鱼类及家养野生动物。兽类中有猪、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马、骡、驴等;禽鸟类主要有鸡、鹅、鸭、鹌鹑和鸽,其中以鸡、鹅、鸭饲养最多;昆虫类有蜜蜂、蚕;鱼类有本地种的鲤、鲫和先后引进的草、青、鲢、鳙等30余个品种;家养野生动物有水獭、鸬鹚、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动物,由于全市荒山林较少,难于栖息繁殖,现仅有野生动物240多种,主要有麻雀、斑鸠、乌梢蛇、青蛙、黄鳝、泥鳅以及野猫、野兔等。
全市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与建材矿产有石灰岩、石砂岩、页岩、耐火粘土、铝土矿、大理石、河沙、砾石与陶瓷粘土等;金属矿产与稀散元素有铁、钾、金等以及盐矿、钾矿、煤层中共生的铝、镓、铷及锂等分散元素;化工矿产有盐矿和含钾水云母粘土矿等。
内江市由于地处盆地腹心地带,地质结构较简单,地壳相对稳定,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受“资威穹窿背斜”、“圣灯穹窿背斜”和“螺观山背斜”三大地质构造影响,全市矿产主要分布在这三大构造带上的威远、资中、隆昌三县。天然气主要产于“资威穹窿背斜”和“圣灯穹窿背斜”两大构造带上,已探明的储量达600多亿立方米。砂金则产于沱江河床沿线的资中、市中区和东兴区。
先后发现分布于燃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金辅助、化工原料、建材非金属、水汽矿产领域的矿产 22 种,炼焦煤的保有资源储量 7509.8 万吨、水泥用石灰岩的资源储量 10821 万吨、玻璃用石英砂岩的资源量 7576.46 万吨,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煤、天然气、天然卤水、耐火粘土、砖瓦用页岩、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筑用砂岩和砂砾石、砖瓦用粘土、陶瓷土、矿泉水等 12 种,拥有各类小型矿山开采企业 448 家。
大千园
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风景秀美,为纪念世界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而建。大千园占地面积20973㎡,建筑面积1060㎡,立体建筑有大风堂、画苑,还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属设施,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几重几进院落式布局,独具民族民居风格。中厅“大风堂”内塑有由香港运回、旅美收藏家捐赠的张大千铜像,左右两侧画苑分别陈列张大千、张善子书画等。
静宁寺
静宁寺为川南最大儒、释、道寺庙,庙内建筑物富于明、清风格,在建筑结构上既保持了中国古庙宇的对称性和古建筑的风格,又体现了西方园林式建筑特色。静宁寺有儒、释、道三大教派,在西南属罕见。
圣水寺
有“川中第一禅林”之称。该寺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0年~873年),因寺后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
高峰寺
高峰寺始建于明代,明清之际烧毁。清代乾隆年间加以重建修复。历来游人赞赏,留有“古寺凌霄野蒙蒙,半山粟叶舞秋风”的诗句。
船石湖
船石湖群山环抱,奇山怪石点缀其间,令人浮想联翩,孕育出许多神奇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船石湖有大小港岔203条,全岛、半岛100多个,湖长5km。船石湖山青水碧,是游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重龙山
重龙山有明代所建永庆寺等古殿宇,隋、唐刻摩崖造像达160龛、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永庆寺、来鹤亭等古建筑,与北岩君子泉连在一起,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宇湖
古宇湖是隆昌著名的避暑胜地,冬季湖中生活着大量的越冬候鸟。它是以古宇庙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1k㎡。古宇湖水面5k㎡,环湖周长32km。湖面宽阔,水质清亮,湖中有大小岛屿6个。湖周山势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绿树成荫,风景秀丽,金鹅江水东来,在回龙山前一分为二,依山环绕而过,从40m高悬岩绝壁上飞流直下,形成两排宽大的瀑布。
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829年。资中文庙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000㎡,仿山东曲阜孔庙格局,有万仞宫墙,内外月池,灵星门,大成门,钟鼓楼,东西两厢,大成殿,崇圣祠。琉璃盖顶,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得相当完好,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资中武庙
资中武庙是古代供祀三国时关羽的庙宇,占地面积3731㎡,建筑面积1608.8㎡,由外月池、照壁、七星门、朝贡殿、关圣殿、启圣宫、三义祠和左右厢房、钟鼓楼、廊道、院坝组成。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