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 中文名称
- 福州
- 外文名称
- Fuzhou
- 别名
- 榕城;三山;东越;左海;冶城
- 行政区类别
- 省会;地级市
- 所属地区
- 中国华东;福建省
- 下辖地区
- 5区;8县
- 电话区号
- (+86)0591
- 邮政区码
- 350000
- 面积
- 11.968平方公里(2013年)
- 人口
- 728万人
- 方言
- 福州话
- 气候
-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著名学府
- 福州大学、福建师大等
- 市花
- 茉莉花
- 市树
- 榕树
目录
东冶港兴起
东汉、三国时期,东冶港逐渐兴起。东冶港在闽江口福州湾内,系天然良港。闽越王无诸创立闽越国,建都于东冶(今福州市),故名。它不仅与台湾、琉球有联系,而且开辟了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的海上贸易航线,成为中国最早的贸易港口之一。八姓入闽
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南下人民带来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促进福州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黄巢军进福州
唐乾符五年(878),黄巢农民军由江西绕道浙东,从仙霞岭入闽,当年12月围攻福州。福建观察使弃城而逃,各州郡多为黄巢军占领。相传福州安民巷即因黄巢军在此贴过安民榜而得名。
占城稻引种
后梁开平四年(910),王审知为闽王,建立闽国。时值中原大乱,闽中相对稳定,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开展对外贸易,将原产于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稻引进闽中。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命取占城稻万斛,分给江淮两浙三路转运使,令择民田高仰者种之。占城稻有早熟高产、耐水耐旱、外形精美、煮后味香、出饭量高等特点,福建各地都有种植。
端宗即位
南宋德宗二年(1276)三月,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拥益王赵痫和广王赵酖从温州来到福州,五月拥立赵痫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景炎元年,册立杨淑妃为杨太妃,与赵痫一同听政。陆、张、陈3人被委以重任,组成权力中枢,以图光复宋朝。后无功而败亡。
郑和船队驻泊福州港
明永乐三年(1405)六月至宣德五年(1430)六月,郑和七下西洋,自苏州刘家港出发途经福州,均驻泊长乐太平港数月,然后从五虎门扬帆出海。福州造船历史悠久,航海技术人才众多,郑和船队驻泊期间,训练兵丁,并招募航海人才。携带的大量米、盐、油、糖、茶叶等生活用品和花布、丝织品、瓷器、铜铁器皿、蜡烛、金银供物、水银、樟脑、雨伞、草席等商品,其中相当部分由福州和福建各地区提供,使长乐县城人如云集,异常繁华,奠定了明代福州在海外贸易史上的地位。
隆武政权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南下渡江,攻占南京。福王政权镇江总兵郑鸿逵奉唐王朱聿键入闽,在南安伯郑芝龙、福建巡抚张肯堂和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戴下,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号福京。顺治三年(1646)秋,清军长驱直入,朱聿键从延平(今南平)出奔汀州(今长汀),被执遇害,隆武政权灭亡。
郑成功福州抗清
明末清初,郑成功组织义军,在福建展开反清复明活动。先后攻克同安、海澄、泉州,据厦门、浯洲(今金门),明宗室遗臣纷纷来附,声威大振。顺治十三年 (1656),郑成功率军从海上直入闽安镇,进逼福州,夺南台桥登岸扎营。后退守闽安镇、罗星塔,又攻克连江县,屯兵北岭以窥福州。年底,攻罗源、宁德,在护国岭袭杀清骁将阿格商、巴都·柯如良。顺治十五年(1658),郑成功退出福州地区,统率17万水陆大军北伐,在南京战败。后退居台湾。
围海迁界
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为隔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以福州闽安镇为中心,北至闽浙交界福鼎沙埕670里,南到广东分水关1150里,皆退离海边30里,被废弃土地共有21871顷。迁界期间,令海边居民尽移内地,燔其舍宅,夷其坛宇,荒其土地,数百万家颠沛流离,严重破坏了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才明令停止迁界,让离界人民还籍招垦,恢复家业。
领事馆设置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福州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福州设置领事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英国设馆;咸丰四年 (1854)、十一年(1861),美国、法国先后建馆;同治二年(1863)至十一年(1872),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俄国、日本、瑞典、挪威、丹麦等国相继设馆;光绪六年(1880)至二十九年(1903),又有奥匈帝国、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建立领事馆,前后共17个国家。所有领事馆均设在仓山,俨然与租界同。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国领事撤离。
福建水师创立
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命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统管造船厂和前后学堂、水师营。在连续建造3艘军舰后,又委任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统领轮船,并制定《轮船训练章程》12条。十三年(1874),福州船政局拥有的舰船已初具规模,有万年青、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扬武、飞云、靖远、振威、济安、永保、琛航、大雅等14艘,又从国外购得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共有17艘军舰。光绪五年(1879),清政府诏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宣布成立。
中法马江海战
1883年,法国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引发中法战争。1884年7月间,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马尾军港。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纶等接受朝廷旨意,“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8月23日13时56分,法国舰队利用落潮的有利时机发起攻击。福建水师官兵仓促应战,虽英勇战斗,但开战不久,旗舰“扬武”号即为法舰集中的炮火击中,仅半个小时清军舰9艘、运输船19艘均被击沉击毁,将士伤亡700余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法方重伤舰、艇各2艘,轻伤多艘,官兵死伤数十人。几天后,法舰开炮重创马尾造船厂,轰毁闽江下游两岸炮台及防御工事,企图占领马尾,但遭沿江军民奋力抗击,于29日下午撤离闽江口。马江海战惨败,激起国人极大愤慨,8月26日清政府被迫下诏正式对法宣战。
孙中山抵榕
1912年4月,南北会谈成功,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福州乘坐“联鲸”号军舰回粤。应福建都督府及政务院邀请,中途转闽。先至马尾,于 4月20日晨抵福州。首先到仓前山桥南社与福建同盟会同志畅谈,并为桥南公益社手书“独立厅”。上午10时,在胡汉民陪同下到广东会馆留影,书匾“戮力同心”。午后出席福建国民协会和各界代表在南门东侧明伦堂召开的欢迎会。接着,由福建都督孙道仁陪同到贡院埕大街“至公堂”(改作咨议局)接见省府文武官员,并视察都督府和政务院。晚上,到浙江会馆出席政务院长彭寿松主持的旅闽共和实进会的欢迎会。次日,乘“联鲸”号军舰回粤。福州人民为纪念孙中山抵榕,把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
福建事变
亦称“闽变”。1933年6月1日,《塘沽协定》签订后第二天,蒋光鼐、蔡廷锴在福州发表通电,反对蒋介石对日妥协。接着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于10月26日派代表至江西瑞金与中国工农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1月20日,“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南校场召开,出席大会的有20多个省、市和海外华侨代表,十九路军官兵和福州农、工、商、学、妇女各界民众代表,共数万人。大会通过12项决议案及建立人民革命政府提议,并发表《人民权利宣言》。11月21日,蔡廷锴等人宣布脱离国民党,另组生产人民党。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正式成立,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黄琪翔、萨镇冰、徐谦、李章达、何公敢、陈友仁等为政府委员,李济深为主席。同时颁布一系列政纲,决定以福州为首都,更定年号为中华共和国元年,以上红下蓝中嵌五角黄星旗为国旗。成立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蔡廷锴任总司令。人民革命政府把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任命何公敢为闽海省省长。12月下旬,蒋介石抽调进攻江西苏区的嫡系部队10余万人,在海空军配合下,由赣东和浙江分路进攻福建。1934年1月中旬,占领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21日,泉州、漳州失守,“闽变”失败。
福州建市
辛亥革命后,福州虽为福建省会,但未设市一级行政机构,民政、财政、建设、教育等各项工作均由闽侯县政府与省会警察厅(局)分工管理。1942年 4月1日,福建省政府令设立福州市政筹备处,下设两科:一科管民政与建设,二科管财政与税收。6月拟定市界:东至古岭、西至洪山桥、南至盖山、北至新店,总面积60平方公里。先后任筹备处主任的有林有壬、黄澄渊、段志坚、黄曾樾。1946年初,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黄曾樾为第一任市长。同年8月,改严灵峰为市长。1948年9月严氏离职,由何震任市长,直至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福州。
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兵分3路进军福州。8月17日拂晓,攻入福州城,夺取了万寿桥,7时许占领全市。8月26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韦国清任市长。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 湾 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 海,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无雪。有时在鼓山等海拔较高地区有零星降雪。不过冬季有雨,气候相对较为湿润。
福州较特殊的区域地质,形成了独特的矿种结构。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近四十种,以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为主,叶蜡石、标准砂、型砂、建筑砂、饰面用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等储量多、品位高、分布广、埋藏浅,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和开采前景。其中,叶蜡石的保有储量居中国首位;不仅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而且是工艺美术制品的重要原料。市郊的寿山石从南朝开始用于工艺雕刻,石质最佳者首推田黄石,人称“石中之王”,价超黄金,视同瑰宝。
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福州盆地的地热田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热田,其泉脉广、温度高、水质优、流量大、埋藏浅,且分布在市区中心,为世间罕见,现已被用于生产、生活、医疗、科研和体育等方面。
福州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南台岛、江阴岛、琅岐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余种,陆生动物属保护和禁猎的有20多种。
福州人口以汉族为主,汉族占福州人口的98%强,根据1990年的普查数据,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09%,其中大部分为畲族,另外还有少量的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福州的汉族大多是本土的福州族群,属于闽民系的一支,以闽东语南片的福州话为母语,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风俗。福州疍民在中国的民族识别中被认为是汉族的一部分,但他们在传统上终身以船为家,曾倍受陆上汉人的歧视,自民国以来才逐渐大量上岸定居,二十一世纪以来绝大部分福州疍民已全部上岸。畲族福州人数最多、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罗源和连江两县的山区,以罗源霍口畲族乡和连江小沧畲族乡最为集中。福州畲族妇女的独特服饰为凤头髻和凤冠,凤头髻是以红绒缠绕辫子并盘绕于头上,凤冠则多为银质,现在已不多见。 福州满族则多为清代驻防福州的满族军人后代,长乐琴江为福州以至福建唯一的满族聚居村。
福州居民宗教信仰多元,包括了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新教和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其中以佛教、道教信徒最多。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福州人祭祀祖先和地主(土地公)非常普遍,许多家庭中设有祖先和地主牌位。
道教和佛教是福州信奉人数最多的两大宗教。妈祖、临水夫人都是福州最重要的道教神只。福州的道教始于公元前3世纪,五代闽国时期福州成为闾山派的中心,道教大为兴盛。1739年清朝禁止道教,但福州的道教与民间宗教相渗透,仍广为流行至今,民间信仰的神灵种类繁多,许多社区和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神,有人估计福州各地的神灵多达上百种,其中还包括了福州典型的榕树崇拜。佛教在福州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它在三国吴、晋之际传入福州,唐代福州出现了百丈怀海、黄蘖希运这样的高僧。福州佛教在宋代大为兴盛,但明末一度衰落,清代又复兴,并由福州向日本和东南亚传播。福州涌泉寺、西禅寺在东南亚都有廨院,日本黄檗宗则起源于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福州人将罗马天主教称为奉教。
福州经济以水产业、轻纺工业、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与建筑建材业、旅游业这六个产业为重点支柱产业。由于拥有大量海外移民,福州的侨汇和民间金融业非常繁荣,在大量侨汇侨资等的注入下,福州中小型民营企业较为发达,主要集中在长乐、福清两个县级市,纺织和钢铁是民营企业的支柱产业。2009年中国国务院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决议出台后,进一步刺激了福州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升温。
福州的海洋水产养殖从古代到近代,农业长期是福州的经济支柱,虽然福州温暖潮湿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但人口多耕地少一直是福州农业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到了20世纪下半叶,福州经济转型,第一产业产值虽然持续上升,但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则一路下滑。2008年福州农业产值为402.31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3%。福州的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相当发达,是福州农业的绝对支柱,2008年其产值占到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52%。福州也是亚洲最大的弹涂鱼养殖基地、大黄鱼和鳗鱼的重要产地,当地日本鳗鱼产量占全世界的1/5。农副业也比较重要,茉莉花、食用菌、橄榄、橘子、观赏花卉、茶叶等都属于福州最大宗的农副产品。茉莉花茶原产于福州,是福州重要的农产品,但21世纪以来陷入衰退的困境。福州的畜牧业主要以猪禽为主。2001年,福州市的猪肉、禽肉及禽蛋总产量约占畜禽产品的89%。2009年,全市共有生猪存栏192万头,家禽存栏1654万只。福州原有地方猪品种福州黑猪和平潭黑猪,但均已灭绝。
福州经济现以工业为主导,200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949.2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7.4%。福州近现代工业起步于晚清,1866年清朝政府引进西方的硬件设施、技术和人才在福州马尾港兴建了近代中国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马尾造船厂,为远东地区早期最先进的造船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福州的工业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3.6%。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福州工业主要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经营,发展缓慢,1980年代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福州工业形成了以轻纺、电子、机械、化工为支柱产业的结构,福州的工业产值居福建省第二位,拥有东南汽车、冠捷电子、星网锐捷、新大陆集团和福耀玻璃等大型企业,是中国及亚洲最重要的显示器生产基地之一。在区域分布上,福州市区以及沿海的福清、长乐经济比福州其他地区发达,高新产业主要集中在市区的福州软件园等区域,汽车、机械产业在闽侯、福清等地。21世纪初期在重点建设的工业区和投资区包括有福州市区的金山工业区、软件园,福清的江阴工业区、元洪投资区,闽侯的青口投资区,长乐的滨海工业区,罗源、连江的罗源湾工业区。
福州市主要的商业区包括了鼓楼区的东街口、台江区的中亭街这两个福州传统的商业区。20世纪后期在二环路与工业路交界处兴起了万象、宝龙城市广场一带的宝龙商圈以及在城市北部的五四北商业金融中心。而在老牌商业区台江,当地也开始了台西中心商务区(CBD)的建设,规划打造金融街以及地标建筑。
福州在1986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主要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带来的人文景观和山海相连的自然地理条件带来的自然景观,如三坊七巷、鼓山、平潭海坛岛的龙王头海滨等。福州市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来发展,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为180.82亿元,占当年福州市国民生产总值1974.59亿元的9.16%,接待国内游客802.1万人次,国际游客58.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5.9868亿美元,位列中国城市第12名。
福州市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至2005年,福州市公路里程已达5156.229公里,拥有公路桥梁90022.16米、1170座;公路隧道52164.2米、54座。其中:高速公路254.48公里,占福州市公路总里程的4.94%,占福建省高速公路里程1210公里的21%;高速公路接线公路7.935公里,占全市公路里程的0.15%;专养公路为1902.166公里,占全市公路里程的36.89%。
全市公路密度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45.1公里,居全省第5位;平均每万人拥有公路7.81公里,居全省第7位;平均每百万人公里1/2方拥有公路18.77公里,居全省第8位,实现福州市公路建设史上的历史性突破。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距市区47公里,年周转旅客可达1500万人次。福州已与国内40个城市通航,其中,飞往北京、长沙、成都、上海、广州、贵阳、海口、杭州、昆明、厦门、南昌、深圳、温州、武汉、香港、澳门等地天天都有航班往返。
福州火车站位于福州市区北部,在华林路的最北端,公交5、17、20、26、51、821、905、917、949、951路以及亚细亚专线、西二环专线、农大专线均能到达。福州站与全国铁路网相接,火车可通全国各地。
福州港闽江航线上达南平,下至马尾,马尾港海上客轮可达普陀山、宁波等地。
古代教育
福州文庙,也是明清福州府学的所在地古代福州官办的教育机构有府学(州学)、县学两级,此外还有大量的书院以及乡学、义学、学馆、私塾等教学机构。福州府学设于唐代开元年间,自北宋太平兴国以来都位于福州文庙内。宋代时,随着福建儒学的兴盛,作为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福州也达到了一个文教的黄金期,其时福州有三山书院、拙斋书院、濂江书院、竹林书院等书院,两宋时期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若加上恩科状元,则有文状元18名,武状元12名),进士2247名,是全国的儒学重镇。经历了元代的消沉,明代福州的科举文教复兴,全福州府有20所书院,到清代又发展到23所。清代福州影响最大的四所书院分别是
地方戏曲
福州评话:是流行于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的一种曲艺曲种。清雍正年间(1723~1735)已有坊刻多种评话本。光绪年间(1785~1908)盛行。有说有唱,基本唱腔有序头、吟句诉牌3种。以饶钹、竹箸、斑指、折扇、醒木为道具,演出方式简便灵活。有单口评话和对口评话。除书场外,还保留高台应聘形式。传统书目数以百千计,丰富多采。不少书目采自里巷新闻轶事,反映乡土人情风貌,独具地方特色。除说部和公案武侠书外,还有公堂书、家庭书。 福州评话的传统曲目有《千金买骨》、《刘刚闹院》等。十番音乐:又称“十欢”、“十番伬”,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
闽剧:俗称福州戏,由明代昆山腔、弋阳腔衍化而成的福州方言戏曲,流行于福州方言与宁德、建阳、三明等地、县以及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地。闽剧,已有400年的悠久历史。明朝末年,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与福州地区方言小调逐渐融合。从“三小班”、“七子班”的角色行当体制,发展为十二角色的规模,其班社被称为“闽班”。清末,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彼此渗透,民国13年(1924年),郑振铎将《紫玉钗》、《墦间祭》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以“闽剧”取代“闽班”之称,从此“闽剧”成为福州地方戏的统一名称。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等班社,涌现了“闽剧梅兰芳”郑奕奏及曾元藩、薜良藩、马秋藩等“四大名旦”。后又有陈芝卿、傅亿侬、黄荫雾、林依豹、林芝芳、黄铭卿等。武生陈春轩吸收京剧武打技艺,创造一套独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锤》曾由福建省立民众教育馆拍成无声电影,为闽剧首次搬上银幕。三十年代,上海益书局就曾出版了许多闽剧曲本,上海百代、高亭、联星等唱片社亦曾灌制了许多闽剧名家名剧的唱片,使闽剧传唱到了东南亚等地。
民间习俗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三坊七巷: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 总占地约45公顷,座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现存古建筑200多座,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是福州城市文脉所在,已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底福州市全面启动实施“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彰显和提升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计划投入40多亿元资金,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五年时间全面完成“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目前,经保护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已初具风貌。
马尾船政: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福建船政兴办的40多年里,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成为中国自制的第一艘铁壳舰船、第一架水上飞机的诞生地,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福建船政学堂还培养了严复、叶祖珪、邓世昌、刘步蟾、魏瀚、萨镇冰、陈季同、王寿昌、詹天佑等一大批精英人才,引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教育发展。船政文化所展现的开放、革新、自强的优秀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更是福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历史骄傲。2005年,中国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全面建成开放,马尾船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福建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开馆。当前,福州市还正积极推进船政文化城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船政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鼓山:锦绣风光闻名遐迩
鼓山位于福州东郊,闽江北岸。相传山巅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当风雨之际,便发出隆隆的声音,像鼓声绵绵不绝地在山间回荡,故名鼓山。早在一千年前鼓山就已闻名遐迩,西晋著名学者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鼓山四季常青、苍松滴翠、岩秀谷幽,山上千年古刹涌泉寺素有“闽刹之冠”称誉,宋代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及现代朱德、郭沫若等诸多名家在山中留下七百多幅摩崖石刻,真、草、隶、楷、篆等各种书法俱全,构成了珍贵的书法艺术长廊。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被毛泽东主席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民族英雄。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了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掀开了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块丰碑。林则徐一生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译著;他在新疆主持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至今仍为民造福,被颂称为“林公渠”、“林公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林则徐留下的名句,既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为中国之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山两塔一条江:和谐奔放的城市天然地标
福州环山襟水,风景秀丽,城内三山鼎峙,两塔耸立,构成了“三山两塔一条江”(即屏山、乌山、于山;乌塔、白塔;闽江)的秀丽画卷,形成了山城相依、山水环抱的城市特色。
寿山石:国之瑰宝出闽中
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被称为“石之君子”、“国之瑰宝”,具有极高的收藏、欣赏价值。寿山田黄石还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自古就有“一两田黄数两金”的说法。寿山石已成为“国石”第一候选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被指定为国家礼品。寿山石雕也是福州传统工艺“三宝”之一,讲求相石取巧、因材施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青云山:最具潜质的生态旅游地
青云山位于永泰县,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是集峡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场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青云山千米以上高山9座,9条溪流盘桓其间,形成了系列瀑布和深潭,其中九天瀑布号称亚洲最大的梯级瀑布。
闽剧:牵动十邑亲情的古韵乡音
闽剧,又称“福州戏”,由明代昆山腔、弋阳腔衍化而成的福州方言戏曲。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昙石山文化遗址:福建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福州特产的传统工艺品中,脱胎漆器、牛角梳和纸伞被称为“榕城三宝”;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和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当地的平潭水仙花、永泰李干、闽笋干、福州脱胎漆器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福州其他特产还包括橄榄、龙眼、荔枝、芙蓉李、温泉等。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确定茉莉花为市花、榕树为市树、福桔为市果。“福州茉莉花茶”于2008年被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而作为市树的榕树也于1997年8月28日被福建省人大第八届34次会议通过为福建省的省树。
福州是中国东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县曾七年蝉联“三状元”,宋嘉定元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为榕籍人士,都被誉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21世纪初,福州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50余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在福州的历史上,既出现了无诸、王审知、陈若霖、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林森这些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也出现了张经、刘步蟾、萨镇冰、刘冠雄、陈绍宽、陈长捷这些重要将领,以及陈靖姑、倪柝声等宗教名人,林绍良等商界巨头,围棋大师吴清源,更有陈梦雷、严复、侯德榜、陈体诚、林徽因、陈岱荪、林家翘、陈景润、陈彪等享誉盛名的学者和张元干、林纾、冰心、胡也频、郑振铎、郭风、陈运和等著名文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