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郴州市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郴州历史悠久,是古代炎帝部落苍梧越的聚集地,秦末汉初楚义帝熊心的都城。郴州东西宽202公里,现辖2区1市8县(资兴市、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郴州总人口约460万。郴州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有“林中之城,创享之都”的美誉,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5%。别名“福城”、“林城”,为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湖南对接粤港澳的“南大门”。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中文名称
郴州市
别名
福城
行政区类别
行政市
所属地区
中国 湖南省
下辖地区
2区、1县级市、8县
电话区号
0735
邮政区码
4230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东南部
面积
19388平方公里
方言
西南官话郴州话/湘南土话/客家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火车站
郴州站,郴州西站
车牌代码
湘L
市委书记
易鹏飞
市长
刘志仁

目录

地理位置

郴州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郴州郴州

地形地貌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其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水面较少。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山地为主体;西北部以丘陵、岗地、平原为主。

面积

郴州市2011年末总人口为506.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3.3%,乡村人口占56.7%,现辖两区(北湖、苏仙)、一市(资兴)、八县(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安仁、桂东)。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2%;人平土地面积7.09亩,比全省人均多1.7亩,居全省第三位。

郴州市城区,古谓林邑,位于郴州市中部,为历代郡、州、军、路、直隶州、督察区、专(地)区和郴县的治所,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1959年11月,析郴县之郴州镇为地辖郴州市。1963年改为郴州镇。1977年,恢复县级市。1995年,设立地级市。

气候

郴州市位于北纬24°53′~26°50′,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因南北气流受南岭山脉综合条件(地貌、土壤、植被、海拔)影响,太阳辐射形成多种类型的立体分布,垂直和地域差异大。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4℃,多年平均降水量1452.1毫米,比全省平均数多19.7毫米,为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2倍,为世界大陆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3倍。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郴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历来被誉为“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正如“郴”字从林从邑,邑在林中,森林和城市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有诗为证:“郴山郴水,幽香醉人”。宋代诗人阮阅诗云:“万紫千红一径深,胭脂为地粉为林”。

行政区划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珠江、赣江上游,南峙五岭,北瞻衡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3′~ 114 °14′,北纬24 °53′~26°50′之间。东起于桂东县清泉镇中坑村油槽坑,西止于桂阳县杨柳瑶族乡民族村社口源;南起于宜章莽山瑶族乡境内莽山林业管理局担杆岭,北止于安仁县渡口乡坪口村龙家里。东西宽194公里,南北长217公里。东邻株洲市茶陵县、炎陵县及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和赣州市上犹县、崇义县;西于永州市蓝山县、宁远县、新田县、祁阳县交界;南连广东省韶关市下辖的仁化市、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清远市下辖的阳山县、连州市;北与衡阳市常宁市、耒阳市、衡南县、衡东县和株洲市攸县接壤。市区距省会长沙350公里,距衡阳市150公里,距永州市260公里,距株洲市289公里,距广东省会广州市393公里,距江西省赣州市364公里。郴州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湖南的南大门,粤港澳的后花园。

郴州郴州

郴州市人民政府驻五岭广场东侧五岭大道9号,下辖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市等11个县(市、区),县以下设164个乡(其中11个瑶族乡)、86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土地总面积1938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2%。全市总人口458.24万人,有满、苗、回、蒙古、畲、僮、哈尼、土家、侗、彝、壮、藏、维吾尔、瑶、布依、傣、黎、高山、柯尔克孜、仫佬、仡佬、土、白、纳西、朝鲜等25 个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人口8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2%。

历史沿革

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氵匡、浈阳等11县。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中(一说十一年,即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永和元年(136),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

三国吴建兴元年(252),改汉宁为阳安县。甘露元年(265),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氵匡、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6县。(见《郴州地区建置沿革表》)

晋太康元年(280),阳安县更名晋宁。建兴三年(315),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升平二年(359),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陈天嘉元年(560),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

隋开皇九年(589),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大业三年(607),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大业十三年(617),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南平县。贞观元年(627),卢阳县更名义昌。咸享三年(672),晋兴县更名资兴。如意、长寿元年(692),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开元十三年(725),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9县。开元二十三年(735),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天宝元年(742),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八月,南平县改名蓝山。乾元元年(758),郴州移治于平阳县。贞元二十年(804),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郴州还治于郴县。

后唐同光三年(925),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936),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天福四年(939),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礻右 三年(950),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

宋乾德元年(963),设郴州军。太平兴国元年(976),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景德二年(1005),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天禧三年(1019),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熙宁六年(1073),高亭县改名永兴。绍兴三年(1133),桂阳监升为桂阳军。绍兴十年(1140),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嘉定二年(1209),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6县。绍定二年(1229)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

郴州小东江郴州小东江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

明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7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2州及平阳、临武2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洪武九年(1376),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3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5县。洪武十三年(1380),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2县,隶于衡州府。崇祯十二年(1639),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

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雍正十年(1732),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3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11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26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29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10县,154乡,1892保,25307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郴州专区,辖10县,78区,11个镇,1436个乡。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3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14县,111个区,21个镇,1764个乡。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14县,136个人民公社,12个镇,1403个大队,33个居委会,14813个生产队,321个居民小组。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12县、市,12个镇,293个乡。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2市9县,39个镇、209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2950个村、130个居民委会会,30387个村民组。

民族宗教

人口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以西,南岭山脉北麓。地处东经112°14′-114°10′,北纬24°54′-26°51′之间。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的兰山县、宁远县、新田县,北交衡阳市的衡东县、衡南县、常宁县、耒阳市及株州市的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郴州市区距省会长沙市350千米。全市东西宽194千米,南北长217千米,总面积19317平方千米。总人口455万人(2003年)。

郴州市辖2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宜章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永兴县。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市人口普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三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数据正在进行计算机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458177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3248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56966人,增长5.94%。年平均增长率为0.58%。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45619户,家庭户人口为441123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1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74776人,占51.83%;女性人口为2207002人,占48.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81下降为107.60。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03967人,占21.91%;15-64岁人口为3203996人,占69.93%;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3815人,占8.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2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65971 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0050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82853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6881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503人上升为580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1077人上升为1310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7066人上升为3990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2914人下降为27693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6171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71607人,文盲率由 5.94 %下降为2.75%,下降3.19个百分点。

民族

郴州市现有汉、瑶、畲、苗、土家、侗、壮、满、回、布依、蒙古、白、彝、黎、仡佬、哈尼、水、朝鲜、仫佬、傈僳、维吾尔、塔吉克、乌孜别克、鄂温克、藏、京、佤、纳西、傣、普米、羌、高山、拉祜、土、撒拉、达斡尔、东乡、景颇、柯尔克孜、基诺、赫哲等4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共77736人,占全市总人口432.4812万人的1.797%。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增加1.3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个数由32个增加到42个,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居全省第6位。

郴州市世居少数民族有瑶族和畲族,是我市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汝城、苏仙、资兴、宜章、桂阳、临武、北湖、桂东等8个县(市、区)。在原已建立的资兴市团结瑶族乡,宜章县莽山瑶族乡,北湖区(原郴县)月峰瑶族乡、大塘瑶族乡,桂阳县华山、杨柳瑶族乡的基础上,1991年12月,建立汝城县延寿、岭秀、盈洞3个瑶族乡和小垣、三江口2个瑶族镇。1993年7月建立资兴市连坪瑶族乡。1994年11月建立临武县西山瑶族乡。至此,我市共建有13个瑶族乡、镇,103个行政村,50个民族村。

郴州郴州

宗教

郴州市是一个多宗教地区,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5个教派,分布在全市11个县(市、区)。已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362处(其佛教286处,道教31处,基督教27处,天主教1处);省级重点宗教活动场所7处(佛教3处,基督教2处,道教2处);市级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5处(佛教13处,基督教1处,道教1处);宗教教职人员308人。县级宗教团体7个,全市性宗教团体4个。信教群众40万人(佛教31.2万人,道教5万人,基督教6.2万,天主教0.4万人)。

经济

综合

经济保持稳健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46.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一产业增加值86.5亿元,增长1.3%;二产业增加值268.5亿元,增长7.4%;三产业增加值191.2亿元,增长13%。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8%、42.4%和54.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516元,比上年增长7.1%。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率由上年的7.2%提高到7.5%;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上年的9.03%提高到9.15%;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由上年的75.7%提高到76.4%。

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6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167.7亿元,增长1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8.2%。

“三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45.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0.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27.5%。全市5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缴税金1166万元,比上年增长60.6%;实现总产值29.3亿元,增长30%;带动基地总产值15.9亿元,增长26.6%。年末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87.13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劳务总收入71.28亿元。全市城镇化率为38.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为民办实事工作成效明显。通过考核验收,全市8件实事22个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1个县(市、区)总体上均达到目标要求。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县生产总值增长10.8%,比全市平均水平快2.5个百分点;贫困县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和15.3%,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快1.1个和5.3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279 .98万人,增加5.6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4.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2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分别为3.5万人、3.97万人和3.66万人。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到位2535万元,增长15.2%。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10.06万平方米,完成廉租住房1.45万平方米。扩改建20所乡镇敬老院,集中入住五保对象671人。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2.8%,商品零售价格涨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涨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3.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次特大洪灾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严重;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较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繁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

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342.3千公顷,增长1.6%。其中,水稻252.7千公顷,增长1%,优质稻占水稻面积比重达61.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杂交玉米30.7千公顷,增长1.4%,占玉米面积比重92.1%,提高0.3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27千公顷,增长2.9%;烤烟种植面积26.7千公顷,增长5.2%;蔬菜种植面积80.8千公顷,增长11.1%。粮食总产量195.9万吨,下降2.6%,其中:水稻产量157 .7万吨,下降4.3%。烤烟6.9万吨,下降4%。

养殖业生产下降。全年出栏肉猪541.1万头,出笼家禽3165.8万羽,水产品产量9.2万吨,分别下降1.5%、0.9%和6%。出栏牛16.1万头, 出栏羊42.7万只,分别增长 2%和0.8%。全市养殖业实现增加值32.3亿元,比上年下降2.1%。养殖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7.3%,下降2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村投资49.6亿元,增长11%。全年新建成通乡水泥公路199.4公里、通村水泥公路1189.2公里;新增通电话行政村50个。帮助0.54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0.93万口。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0.3亿元,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0.46万人,二年一轮的122个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21 万处,投入资金5.06亿元,完成土石方0.34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4千公顷。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5.4万千瓦,增长9.4%。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幅回落。2006年,受两次特大洪灾及对部分采选企业进行整治等因素影响,工业增速放慢。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48.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3亿元,增长6.4%,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11个和1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141.6亿元,增长5.7%,比轻工业增速低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和园区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4.2亿元和25.1亿元,分别增长9%和9.5%。53家大中型企业和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为48.3亿元和32.6亿元,分别下降1.5%和2.2%。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32.8亿元,增长4.3%。

文化

郴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千百年来郴州人民在这里辛勤劳作,开拓创业,发展和沉淀出丰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郴州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现就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郴州郴州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1.郴州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郴州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发现“嘉谷”、教民耕种、开创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神奇地方。耒水、耒山,都因神农及其后裔在此制作耒耜而得名。郴州自古被誉为“九仙二佛之地”,是道佛文化发扬壮大的福地,苏仙、王仙、成仙得道之能事在民间广泛流传,通医道、识百药的苏耽用井水煮桔叶医治瘟疫,跨仙鹤升天,留下“橘井泉香”佳话传遍五湖四海,成为了我国古代医药史和医药界的象征。郴州历来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唐宋文人杜甫、韩愈、刘禹锡、秦少游等,均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市内著名的风景区苏仙岭因其美妙的神话传说,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岭上宋代的“三绝碑”、市内的“义帝陵”、北湖韩愈的“叉鱼亭”、坦山“劝农碑”处处记载着郴州古老的历史, 1988年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2. 郴州体现了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素有“楚粤之孔道”之称。长期发展中,郴州人既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锐气,又继承发展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大气和拼搏进取的勇气,成就了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养育了邓中夏、黄克诚、肖克、邓力群等一大批中国现代史上高级的政治军事人才。尤其是朱德、陈毅所发动的湘南起义,成为了中国革命史、建军史上不朽的丰碑。郴州还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起飞地,老一代中国女排集训郴州,卧薪尝胆,成就“五连冠”伟业,震惊世界排坛。“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郴州精神深入人心,鼓舞着郴州人民战胜了罕见的洪灾、冰灾,郴州被誉为“英雄的城市”。

郴州风情独特,文化艺术繁荣

1. 昆曲艺术蜚声中外。郴州传统文化艺术厚重,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昆剧最负盛名。昆剧(又名昆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与古希腊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极高的声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中郴州占有一席的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于1964年,是中国文化部确立为全国专业昆剧保护院团之一,在充分吸收郴州地方戏曲、语言和民情风俗的基础上,其创作、演出的《雾失楼台》、《荆钗记》、《彩楼记》等昆曲被列为经典剧目,剧团曾经出访英国、爱沙尼亚、新加坡等国家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高度评价。

2. 民俗文化异彩纷呈。郴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全国56个民族中,郴州辖区内有27个民族,民俗资源丰富,地域特色独特,既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古老质朴的民间戏曲,又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如傩戏傩舞、安仁赶分社、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歌、香火龙、元宵花灯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其中以汝城香火龙、嘉禾伴嫁歌、瑶族盘王节、宜章夜故事和安仁赶分社最具代表性。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庆贺丰收、祈福祛灾的图腾信仰,特定于每年春节的正月至元宵节期间夜晚隆重举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集中表达了人民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邪消灾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尊敬祖先,追求进步,遵礼崇教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综合艺术活动。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集诗、歌、舞、剧于一的综合体,既是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又是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歌舞剧。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我市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剧《伴嫁》以音诗画的舞台艺术形式,再现了湘南地区的农村婚嫁习俗,展现了我市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3.广场文化独树一帜。郴州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色明显。在市中心城区,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构建和谐平安郴州”为主题的“林邑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已经叫响,以五岭广场、北湖公园为中心,覆盖城区各大广场、社区的文化活动处处可见,腰鼓、舞龙舞狮、音乐、歌舞、戏曲、故事会、电影、游艺和书法、摄影展览等形式,深受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各县市区广场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群众广泛参与,打造了北湖之夏音乐周、桂阳欢乐广场、宜章廉政文化广场等鲜明的品牌特色,形成了专业团队为主体,民间团体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文化新气象。郴州广场文化活动以其键康向上、红火热闹的文化氛围与形式,吸引着人民群众,成为群众业余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郴州体系健全,文化事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郴州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打造三大平台。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二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平台,三是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通过打造“三大平台”,强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本级将建成“三馆一中心”,即市有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和市演艺中心,县级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和剧场,到2010年全市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网点。依托这三大平台,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经济、科技等相关信息资源,切实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

2.建设三大中心。为了提高城市品位,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满足市城区老百姓需求,市委、市政府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市中心城区建设“三大中心”,即市文化中心、市体育中心和市演艺中心。市文化中心项目投资近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含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演艺中心项目总投资6034万元,设观众席1306个,并配套会议室2个,是融会议和演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工程;市体育中心项目总投资4.5亿元,项目规划用地约305亩,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三大中心”的建设,使郴州文化设施建设大跨越,城市品位大提升,服务群众的平台大完善。

3.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文化惠民”工程,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三是“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包括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送戏下乡、演艺惠民等,这一工程实施后,全市将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一场电影,村村有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网点,每年全市专业剧团送戏下乡500场次以上,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大餐”。“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包括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与管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目前全市有文物点800余处,馆藏文物8000余件。在郴州市城区出土的西晋简牍,填补了我国晋代简牍史上的空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打造具有郴州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精品剧目、影视作品,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昆曲《荆钗记》获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暨优秀古典名剧展演优秀展演奖、《湘水郎中》获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剧目奖”、《雾失楼台》获全国昆剧新剧目观摩演出优秀演出奖、小品《摊灯》获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金奖、《湘南,一个英雄的故事》获首届湖南“湘人湘歌”大赛金奖,《那年冬天》、《兰韵千秋》、《伴嫁》、《一天太守》等文艺精品相继公演并通过国家、省级专家验收,郴州有3名艺术家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根据郴州现实题材改编的电影《芙蓉镇》、《她们的船》、《雪红》等先后在全国热映,郴州文化艺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教育

郴州教育的发展变化来自于自身不断的改革。1984年以来,郴州先后组织实施了四次教育大改革。1984年至1987年,组织实施了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率先在全国打破原有的农村中小学校由国家统包、统办、统管的一统天下,实行四级办学、三级管理。把办学与管校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1988年到1990年,组织实施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把办学重点转移到三教(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沟通,前后衔接,“两为”(为当地经济建设,为农民文明富裕)服务上来,使农村教育由升学型转向服务型,由此带来了郴州教育质的飞跃。1991年至1994年,组织实施了对非义务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全国第一个把义务教育当作产业来办,实行按教育成本核算,收取一定费用,使非义务教育得到了超常发展。1993年至1998年,组织实施了对中小学办学现状分类定级,对基础教育进行动态目标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使政府行为、学校行为与社会行为紧密结合,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三位一体”态式,为郴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机制。

教育改革提升了郴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十多年来,全国各省先后共有18万人次来郴州参观、考察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两次来郴考察,给予高度赞誉;郴州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的亚太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讨会上推介。

改革使郴州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近年来,全市初中、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均达95%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和录取率均名列全省前茅。

科技

至2001年,郴州科研单位发展到21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近6万人,与国内8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1998年以来,全市共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 项,专利申请 件。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

近年来,科技成果应用率达88.6%,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中,已有苏仙、资兴、桂阳、桂东、嘉禾、北湖、宜章、 等8个县跻身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行列,县级资兴市还被确定为“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郴州现有5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汝城县三江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嘉禾县珠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宜章县南京洞经济技术开发区、资兴市东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郴州郴州

目前,正着手实施《郴资桂科技一体化规划》,拟在郴(州)资(兴)桂(阳)区域内,建好一个高新区(郴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产业带、三大技术领域、四大科技基地、五个科技园区。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条主线,突出抓好“科技信息应用,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基地建设”三大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科技水平创品牌,把郴资桂区域建设成为全市高新技术的富集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此带动全市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

卫生

(一)我市卫生资源现状

1.机构分布

(1)医疗卫生机构983个。共有卫生工作人员233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774人。

(2)卫生事业费34743万元,比上年增长3773万元。

(3)私营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490个。

(4)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69.08/10万,报告死亡率为1.30/10万,发生甲类传染病2例,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9044例,死亡48例。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乙肝、痢疾、梅毒、丙肝。

2.床位配置

全市编制床位17852张。

3.医技人员配置

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共有卫生工作人员233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774人。

4.房屋及设备配置

全市卫生机构总资产23.29597亿元(市级13.52216亿元,县级9.77381亿元),流动资产5.26961亿元(市级2.78429亿元,县级2.48532亿元),净资产15.49028亿元(市级9.41016亿元,县级6.08012亿元);共有房屋面积206.5万平方米(市级84.6万平方米,县级12.2万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10.5万平方米(市级39.9万平方米,县级70.6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4354台件(市级2365台件,县级1989台件)。

(二)市卫生局工作职能

市卫生局是市政府的工作部门之一,其工作职能是:

1.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拟定地方卫生工作政策,研究提出卫生事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监督实施国家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

2.研究提出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市卫生资源配置;

3.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服务标准,指导卫生规划的实施;

4.实施农村卫生、妇幼卫生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实施;

5.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

6.落实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危害严重疾病的防治规划;

7.组织对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指导医疗机构改革,监督实施医务人员执业标准、医疗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

8.依法监督管理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

9.研究拟定全市重点医学科技发展规划,组织重点医药卫生科研课题的协作攻关,指导医学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工作;
10.依法监督管理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和食品、职业、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监督实施食品、化妆品质量管理规范并负责认证工作;

11.组织实施国家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认定标准,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和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12.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13.负责市保健委员会确定的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按照规定管理有关干部的医疗工作;

14.组织调度全市卫生技术力量,协助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重大突发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和控制疫情、疾病的发生、蔓延;

15.负责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以及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16.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交通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自古称为楚粤孔道、南北通衢,具有重要的战略交通枢纽地位。“十一五”以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胜2008年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超额完成了规划投资任务,交通成为“十一五”郴州综合实力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成为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行业。

高速公路跨越式发展。五年新开工厦蓉、衡武、宜凤、岳汝4条高速公路470.76公里,全市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572.76公里,全市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或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形成了半小时和1小时交通经济圈。以高速公路为标志,我市交通已全面开启高速时代。

农村交通发展成为突出亮点。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0126公里,其中县到乡镇公路1099.382公里,建制村通畅、通达工程分别7180.485公里、1846.3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乡镇55个、建制村1833个。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684.028公里,其中县道2291.828公里,乡道3222.771公里,村道5064.094公里,专用公路105.335公里。实现了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90.86%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100%的乡镇、85.9%的建制村通客班车。农村交通成为农民群众最欢迎、最满意、最受惠的“民心工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路网改造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干线公路建成里程330公里,相当于“十五”的3倍;在建里程328.492公里。到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11773.93公里,五年新增公路里程4925公里,等级公路比例较“十五”末增加277%;公路密度从“十五”末的3572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61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结构明显改善。

运输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五年建成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2个、农村客运站44个。车船运力快速增长,2010年底全市营运汽车、运输船舶达4.88万辆、1.99万总吨,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85%、10%。五年新增道路客运班线1837条。公路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五年年均增长0.2%、12.5%,水路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30.37%和16.5%。城市公共交通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经受了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特大洪灾、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

新建民用机场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同意新建湖南郴州民用机场的批复

国函〔2016150

湖南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请审批新建郴州民用机场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湘政〔201613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新建湖南郴州民用机场。机场性质为国内支线机场,场址位于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小阜村和塔水村附近。

二、本期工程建设规模为:飞行区等级指标4C,新建一条长2600米的跑道;航站区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00吨的目标设计,新建航站楼6000平方米、站坪机位6个;配套建设通信、导航、气象、供油、消防救援等辅助生产设施。

三、项目总投资约18.26亿元。原则上由发展改革委、民航局和湖南省共同筹措解决,具体资金安排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

四、该机场建成后,由地方经营管理,民航局实行行业管理。

其他事宜请商有关方面办理。

国务院

中央军委

2016831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焦作市    下一篇 永州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