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弘历
- 中文名
- 爱新觉罗·弘历
- 别名
- 乾隆帝、清高宗
- 国籍
- 中国(清朝)
- 民族
- 满族
- 出生地
- 北京雍亲王府(雍和宫)
- 出生日期
-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
- 逝世日期
-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
- 职业
- 皇帝
- 信仰
- 佛教
- 主要成就
- 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定大小和卓、灭准噶尔汗国、安定西藏、平定大小金川、整饬吏治、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汉学
- 始置
- 伊犁将军,完善治理新疆
- 代表作品
- 《乐善堂全集》《御制诗集》等
- 前任
-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 后任
- 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 庙号
- 高宗
- 谥号
- 纯皇帝
- 生母
-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 皇后
- 孝贤纯、纯帝继、孝仪纯
- 在位
- 60年
- 轶事典故
- 十八般兵器、乾隆帝南巡
- 宠臣
- 和珅
- 前期主要大臣
- 张廷玉、尹继善、傅恒
- 后期主要大臣
- 纪昀、刘墉、阿桂
- 相关重要武臣
- 岳钟琪、福康安、海兰察
- 逝世地
- 北京故宫养心殿
- 封爵
- 和硕宝亲王(1736年以前)
- 陵寝
- 清裕陵
目录
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在位)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雍正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继位。
弘历继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蠲免钱粮,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军事上多次镇压西部少数民族贵族起义,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加强了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的帝国;文化上编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时清朝帝国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而对西方则坚持“闭关锁国”。他六下江南,大修宫殿、园林;大兴文字狱加强对汉人的思想统治。后期宠信大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年事已高,吏治败坏,弊政丛出,激化了社会矛盾。
清高宗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裕陵。
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改明年为乾隆元年。
乾隆帝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 先后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三朝合称“康雍乾盛世”(或称康乾盛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9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
同时,乾隆为了打击朋党以及加强对人民主要是汉人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箝制汉人反清思想的传播。
中年以后,乾隆帝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 ,贪污腐化又再开始盛行,整个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转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爆发甘肃冒赈案可视为清朝盛世的分水岭,此案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已经发生,牵连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震动全国。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有甘肃人苏四十三率回民起义。而乾隆的宠臣,即为后人所熟知的贪官和珅, 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八,嘉庆帝下谕宣布将其革职,下狱问罪之后,抄没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王朝国库十五年收入,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巨贪。乾隆晚年精力不济、“多从宽厚”,纵容腐化,大家对腐败习以为常。乾隆帝也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国家封闭而排斥外来文化,并持续对天主教实行禁教政策。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遣使乔治·马戛尔尼于乾隆83岁时到中国寻求驻节,但双方出现与乾隆皇帝会面采“单膝下跪”(英方主张)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张)的礼仪之争,最后以“单膝下跪”而为礼。乔治·马戛尔尼在中国停留的5个月内,对中国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回国后,马戛尔尼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说:“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圆明园勤政殿,为了不超越自己的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61年),已御极天下60年的乾隆决定禅位于自己的儿子,弘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jué)匣,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以第二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训谕”。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不靠搀扶,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宝座。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嘉庆帝对乾隆十分顺从,当时朝鲜使臣向国内报告清朝情况,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上皇喜则亦喜,太上皇笑则亦笑。” 随着乾隆太上皇的身体逐渐衰迈,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乾隆刚一退位,湖北、四川多处爆发叛乱,后有数十万人参加,波及川、陕、鄂、豫、甘5省。乾隆立即分兵镇压各路叛军,战局进展很不顺利,白莲教叛军虽遭到一些打击但仍如火如荼。和珅怕影响太上皇的心情和健康,对他往往报喜不报忧。
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月,乾隆病重。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1799年2月7日晨7—8点),乾隆太上皇在养心殿病逝,终年八十九岁。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之裕陵。
爱新觉罗·胤禛 ,年号雍正。
孝敬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
皇后3位
孝贤纯皇后:(1712年—1748年),富察氏。乾隆帝之元配皇后。满州镶黄旗,康熙前期著名大臣米思翰的孙女、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弘历与富察皇后结褵二十二年,伉俪情深、恩爱甚笃。皇后贤淑节俭,以通草织绒作首饰,不佩戴金玉珠翠,并用鹿皮和绒毡给皇帝做荷包、佩囊,以示不忘关外先世之遗风,弘历对她十分爱重。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帝东巡,崩于返京途中,年三十七。乾隆帝深恸,兼程还京师,服缟素十二日。并制《述悲赋》,曰:“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睢?惟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阗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此后,弘历多次南巡,路过济南,怕触景生情, 引起悲怀,永不进入济南城。乾隆三十年(1765年),皇后富察氏已死去17年,第四次南巡,路过济南,绕城而行。 弘历写诗说:“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弘历对孝贤皇后的感情是深挚而持久的。 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祔葬裕陵。子二:永琏、永琮。女二:一殇,一下嫁色布腾巴尔珠尔。
纯帝继皇后:(1718年-1766年),乌拉那拉氏(一作“乌拉纳喇氏”),名不详,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拉那拉氏”,史学界多称其为“那拉皇后”或者“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出身于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雍正年间,嫁与时为宝亲王的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为侧福晋(一作侧福金)。 乾隆初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年)晋封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崩逝,于次年晋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薨,以皇贵妃礼葬。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及皇五女。
孝仪纯皇后:(1727年—1775年),魏佳氏,本汉军旗;乾隆时期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内管领魏清泰之女。乾隆十年(1745年)初封魏贵人;同年十一月封令嫔。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晋令妃;二十四年(1759年)晋令贵妃;三十年(1765年)六月晋令皇贵妃,摄六宫事。四十年(1775年)正月二十九日薨,年四十九。谥令懿皇贵妃。祔葬裕陵。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弘历宣示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其母令懿皇贵妃为皇后,追谥曰孝仪皇后。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妃嫔
皇贵妃(5位)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纯惠皇贵妃苏氏
庆恭皇贵妃陆氏
贵妃(5位)
忻贵妃戴佳氏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
颖贵妃巴林氏
婉贵妃陈氏
妃(6位)
舒妃叶赫那拉氏
豫妃博尔济吉特氏
惇妃汪氏
芳妃陈氏
晋妃富察氏
容妃和卓氏
嫔(6位)
仪嫔黄氏
怡嫔柏氏
恂嫔霍硕特氏
诚嫔钮祜禄氏
慎嫔拜尔葛斯氏
恭嫔林氏
贵人(12位)
白贵人柏氏
金贵人柏氏
慎贵人柏氏
新贵人曾氏
瑞贵人索淖洛氏
福贵人索淖洛氏
秀贵人索淖洛氏
寿贵人柏氏
顺贵人钮祜禄氏
鄂贵人西林觉罗氏
武贵人索淖洛氏
陆贵人陆氏
常在(4位)
张常在张氏
宁常在宁氏
揆常在揆氏
平常在平氏
皇子
皇长子,永璜(1728-1750),母哲悯皇贵妃。1750年薨,年二十三。追封定亲王,谥曰安。子二,绵德、绵恩。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皇后。雍正帝赐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深得弘历钟爱,“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元年七月,弘历密定皇储缄其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1738年薨,弘历极为伤感,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薨,年二十六。追封循郡王。子一,殇。过继永瑆次子绵懿为嗣,袭贝勒。卒,子奕绪,袭贝子。卒,子载迁,袭镇国公。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履端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奉旨出继和硕履懿亲王允祹后,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辰时薨逝,终年三十九岁,谥曰“端”。
皇五子,永琪(1741-1766),母愉贵妃,少习骑射,娴国语。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乾隆三十一年薨,年二十六。谥曰纯。子五,四皆殇;绵忆。
皇六子,永瑢(1743-1790)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为慎靖郡王允禧子,封贝勒。乾隆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善诗文、绘画,兼通天算。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皇后。“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皇七子颇受弘历疼爱,弘历欲立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殇,方二岁。上谕谓:“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命丧仪视皇子从优,谥曰悼敏。嘉庆四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皇八子,永璇(1746-1832),母淑嘉皇贵妃,初封仪郡王,后晋亲王,时人品评其“沉湎酒色,又有脚病。”卒于道光十二年,谥“慎”。
皇九子,未命名(1748年—1749年)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皇十子,未命名(1751年-1753年)幼殇,未封。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封成亲王。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加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书名重一时。永瑆楷书学赵孟頫、欧阳询,小楷出入晋唐,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行草书亦纵逸深厚,颇具风采。博涉诸家,兼工各体,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壬申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生母为继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丙申正月二十八日丑时薨,年二十四岁。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追封多罗贝勒。过继永瑆第四子绵偲为嗣,生母为永瑆侧福晋李佳氏。 永璂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即位的十五子嘉庆帝 即位的十五子嘉庆帝。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母为孝仪纯皇后。后改名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弘历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在位。庙号清仁宗睿皇帝,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和珅诛,没其宅赐永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晋庆亲王,三月十三日去世。谥曰僖。另外,永璘有六子,长子名绵恒,次子早夭未命名,三子庆良郡王绵愍,四子早夭未命名,五子已革庆郡王绵悌,六子辅国公绵性。
公主
皇长女(1728—1729),幼殇,未封。母孝贤皇后。
皇次女(1731),幼殇,未封。母哲悯皇贵妃。
皇三女(1731—1792),固伦和敬公主。母孝贤皇后。乾隆初年,封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二年三月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巴勒珠尔。本下嫁蒙古,帝准其留驻京师。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二。子一,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弘历亲自为外孙改的名,意为钢铁。
皇四女(1745—1767),和硕和嘉公主。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封和硕和嘉公主;三月下嫁傅恒之子福隆安。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初七日卒,年二十三。子一,丰绅济伦。
皇五女(1749—1755),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六女(1751—1758),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皇七女(1756—1775),固伦和静公主。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封固伦和静公主;七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初十日卒,年二十。
皇八女(1757—1767),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皇九女(1758—1780),和硕和恪公主。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封和硕和恪公主。三十七年八月嫁乌雅氏札兰泰。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九卒,年二十三。女一。
皇十女(1775—1823),固伦和孝公主。母惇妃,弘历最幼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机轿。““性刚毅,能弯刀弓,少尝男装随上狡猎,射鹿丽黾,上大喜,赏赐优厚。“乾隆五十四年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道光三年九月初十日卒,年四十九。子一,殇。过继一子福恩。
乾隆时代经济发展大大超过前代王朝,这可以从人口数量进行测定。乾隆朝以前,历朝历代的人口最高数目约在六、七千万人,许多专家认为:由于统计方法不完善,这个数字比实际偏低,明朝后期中国人口实际已达一亿以上。即使如此,而乾隆六年全国人口已有一亿四千万,即已超过历史上的最高峰值。其后继续增长,至乾隆六十年达两亿九千七百万人。人口增长必需有农业生产的相应增长作为前提,也就是说,乾隆以前中国社会最多曾经生产过能够养活一亿多人口的粮食,而到乾隆末,中国已能生产足够养活近三亿人之多的粮食,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髙水平。农业生产力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安定,中原地区长期没有战乱,人民得以安心生产;二是清廷重视农业,奖励垦荒,减免赋税,兴修水利,赈济灾荒,—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三是农业新品种的推广,主要是番薯、玉米、花生等高产作物在明末传入,在十八世纪广为传播,各地普遍种植,使粮食和油料产量大增;四是边疆的开发,乾隆前期经过平定准部、平定回部的战争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和平,广阔的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在政府的倡导、支持下,中原地区过剩的人口向四周幅射迁徙,东北、内蒙、新疆、云贵、台湾地区,人口激增,荒地大量开辟,耕地面积有较大的增加。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是乾隆时代经济鼎盛、超过了历代王朝水平的主要标志。
在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采铜、冶铁、造纸、井盐等行业中有了手工业场或包买商,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萌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若干商业城镇内,从全国范围来说还十分稀少,十分嫩弱,要成长发展到取代汪洋大海般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还要经过遥远而艰难的路程。但新的因素毕竟已经出现,并且手工业无论在质和量上也超过了前代的水平。此外商业城镇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国家财政状况、国库贮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清王朝承袭了传统的封建专制君主政体,皇帝统驭全国,享有无上的权威和尊严,在专制君主这一个人身上体现了社会的宏观控制机制。皇帝之下有一整套金字塔式的官僚统治机构,皇帝高高在上,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并通过它传达谕旨,贯彻命令,执行政策,使庞大、复杂而极不平衡的社会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按照相同的方向和节奏进行有秩序的运转。封建专制政体难以克服的弊端,是由于种种原因,集中在皇帝手中的权力经常旁落,形成母后、外戚、宦官、宰相的专政或藩镇,朋党的争夺,统治阶级内部充塞着无休止的倾轧与纷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和这些弊端相终始,成为自身不可根治的毒瘤。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十分注意吸取前期的历史教训,采取—系列预防措施,使这类弊端减轻到最低程度。故有清一代,无外戚、宦官、宰相之专政,藩镇割据曾出现于清初吴三桂等三藩之乱,旋即扑灭。母后擅权发生于晚清之慈禧太后身上,亦无汉、唐两代之严重。只有朋党之争,在清代前期极为激烈,努尔哈赤时有其弟舒尔哈齐,其子褚英的分裂活动;皇太极时有四大贝勒之争,顺治年间有多尔衮、豪格、济尔哈朗的斗争;康熙年间有索额图、明珠的分党;康雍时期,围绕皇位继承问题,诸皇子之间各树门户,进行长期争夺,引起社会动荡。
乾隆帝对承袭下来的专制政治体制有所改进,除对母后、外戚、宦官、藩镇等严立章程,预先防范外,特别注意解决困扰已久的宗室干政与朋党争权,努力使中央的权力更加集中。当他初登帝位时,周围是雍正任用的王公大臣,分掌权力。乾隆帝在皇子时代,长期居住宫中,并未分藩建府,没有自己的亲信部属,亦未担任军政职务,不掌握任何实权。他继位之初,只能承袭父亲时代的统治格局,任用父亲遗留下的工作班子,包括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平郡王福彭以及鄂尔泰、张廷玉、讷亲等王公大臣。他首先下决心把宗室贵族完全摈斥于权力圈子以外,以彻底根治宗室干政之弊。乾隆三年果亲王允礼病逝,四年庄亲王允禄得罪斥革,谕旨责其结党营私,往来诡秘,群相趋奉,恐尾大不掉。同时得罪的有乾隆帝的一批堂兄弟弘晰理亲王)、弘升(贝子)、弘胶(宁郡王)、弘昌(贝勒)、弘普(辅国公)。特别是弘晰,他是康熙废太子允礽的嫡子,自幼聪慧,得祖父欢心,陪侍左右。他和康熙帝在一起的时间较乾隆更长。据当时传说:他可能是帝位的继承人。但康熙即位后,他能安分守己,故被封亲王。乾隆初,允禄和弘晰隐然成为宗室王公势力的核心。乾隆帝何等精明,看到了这一隐患,不允许这ー势力继续发展,故允禄被革退,弘晰的罪名更大,责备他“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着在景山永远圈禁。至于平郡王福彭虽和乾隆帝是青年时的挚友,并无罪过,亦退出了军机处,只担任管理旗务等不重要的闲差。
当时,最高统治圏子里,还有鄂尔泰、张廷玉各树门户,结党纷争,这已不足以威胁皇权的稳定。乾隆帝在很长时间内还需要依靠鄂、张的势力进行统治,所以还能够优容包涵,但亦不时告戒,裁抑其势力之发展。这两党势力随着鄂尔泰与张廷玉的去世而渐归澌灭,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金川兵败又杀了首席军机大臣讷亲。在雍正旧臣逐渐零的同时,乾隆帝提拔了年轻的新进,即:傅恒、舒赫德、阿里衮、兆惠、富德、于敏中、阿桂以及更后的和坤、福康安等。乾隆帝高踞于这些官僚之上,牢牢地控制大权,生杀予夺,不和任何人分享权力。他自称:“朕为天下主,一切庆赏刑威,皆自朕出。即臣工有所建白,采而用之,仍在于朕。”他所任用的文臣武将,虽都有相当的才干,但在乾隆这个专制君主巨大阴影的遮蔽下,在历史上并无耀人的光采。
乾隆皇帝非常重视君臣关系,重视中央集权,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他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北宋王禹偁《待漏院记》。王禹偁很强调宰相的地位和作用,而乾隆帝反驳他:“所谓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暴于宰相,则吾不能无疑也”。因为宰相有贤相、奸相、庸相的区别,选用宰相的权力在君主,宰相“岂能自用,用之者君也”,宰相仅是君主手中的工具。“是则—国之政,万民之命不悬于宰相而悬于为君者明矣”。
乾隆朝后期,风气改变,吏治败坏,和坤用事,贪污贿赂公行,而乾隆也企图挽回这一江河日下的趋势。他命令检举整顿,屡兴大狱,严厉打击贪污不法行为,虽不可能根本扭转腐败风气,但大案选起,严刑峻法,因贪污不法行为而被杀戮、被关押、被遗戍的大官僚多得不可胜计,虽先朝老臣(如鄂善),军功名将如富德,国舅至亲如高恒、高朴,如果罪证确凿,亦斩首不贷,这类案子的处理发生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在他的统治下,努力消弭专制政体所必然带来的弊害,使之相对改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弊害。他自己说,“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祸、曰宦寺、曰奸臣、曰侫律,今皆无一仿佛者”。这些话虽是乾隆的自吹自擂,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情形。
乾隆朝战争频繁,而乾隆帝本人主观上并不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相反,他常以“佳兵不祥”、“息事宁人”自勉和告诫子孙。故其统治的前期重大军事行动甚少。他说:“予自少读书,即钦天地爱物之心,深知穷兵黜武之戒是以继位之初,即谨遵皇考之训,许准噶尔之求和,罢兵宁人,将二十年矣”。但如果必须用战争手段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且有利的战机到来,千钧一发,不容延误时,他也能迅下决心,做出坚决而正确的判断,平定准噶尔之役即是典型。
在康熙、雍正两期,清廷与准噶尔割据势力的战争已断断续续进行了半个世纪之久。这场战争涉及到西北、北部和西南广大边疆地区的安定和统一,关系重大。清朝投入了极大的兵力和财力,但康雍两朝仅能阻遏准噶尔的入侵,却不能深入作战,捣穴擒渠,取得全胜。乾隆前期,准噶尔部内讧,其领袖和牧民络绎不绝地归附清朝中央,先后有达什达瓦部、三车凌部、阿睦尔撒纳、纳默库班珠尔、玛木特等率众来降,这给清廷造成了千载难逢的作战良机。朝中大臣大多数畏葸迂腐,以为道路遥远,准备不及,难以作战。乾隆帝为完成国家统一计,力排众议,迅速发兵。乾隆帝后来说:“西师之役,在廷诸臣,皆有鉴于康熙、雍正年间,未获葳事,莫不畏难沮议。朕以达瓦齐篡夺频仍,诸部瓦解,接踵内屑,机有可乘,旦无以妄来者。爰命将兴师,分路致讨。斯时力排众议,竭尽心力”。事实证明,乾隆帝的决策,英明及时。清军以压倒优势进军天山南北,战事虽经反复,但挫而复胜,转危为安,终于消除了准噶尔的割据政权。以后又乘胜进取,击败维吾尔族大小和卓的叛乱,收复新疆南部。历时五年的平准平回战争,最后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其影响所及,强化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并保障了青海和内外蒙古的安定。此后,淸朝在边疆地区设官驻兵,筑城戌守,移民屯田,使广袤的边疆地区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与内地联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即将侵入中国的前夕,乾隆帝及时地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其功绩应充分肯定。
乾隆朝反击廓尔喀入侵是又一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正义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军事活动。乾隆五十三和五十六年(1788、1791年),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廓尔喀军,两次入侵西藏,侵占日喀则蹂躏骚扰,抢劫班掸所居的札什伦布寺,造成边疆的危机和全藏的恐慌。不少大臣认为:后藏遥远,山高天寒,军行困难,粮饷不继,不能出兵征讨。但乾隆帝坚持西藏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他人侵犯,“若付之不问,何以安卫藏而靖边围”。毅然决定派兵入藏,驱逐侵咯者,保护领土完整和藏民安全。清军从四川入藏,长途跋涉,冒雪冲寒,驱逐廓尔喀军,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并越过喜马拉雅山,进抵加德满都附近。在没有现代交通和通讯的条件下,完成这一军事远征,实令人惊叹!其路途之远,山川之险,补给之难,军行之艰,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乾隆帝说:“廓尔喀则在万里三藏之外,更数千里。陡壁线路,不临深川,不能容马,人皆踵迹而行”“经越艰险,冒雨步战,手足胼胝,用兵之难,为从来之未有”应该说:乾隆帝不畏艰险花费极大的财力人力,保卫西藏的领土主权,是值得赞扬的。
战争仿佛是个放大器。它能充分表现出一位决策者、指挥者的才能和优点。因为只有战争时期,他的意志和领导能力最大程度地受到了考验。同样,在战争时期,也会招致意外的失败使一支威武浩荡的军队顷刻瓦解,显示出领袖的无知与失误。古往今来,没有常胜的将军,而战争的或胜或负,常常取决于指挥者是否知己知彼,是否头脑冷静,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推挥才能。当平定准部、回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以后,乾隆帝被冲昏了头脑,多次发动了错误的战争,即缅甸、安南和第二次金川之役。缅甸之役,清军深入缅境,后路被切断,援兵不到,粮饷断绝,战斗失败,主帅明瑞阵亡。安南之役,乾隆帝错误地支持腐败的黎民政权,劳师远征,攻入河内,遭到强力反击,全军复没。第二次金川之役,山险河深,番众人虽少而心志齐,清军被阻于石碉之下,寸步难移,乾隆帝依仗兵多粮足,必欲克之,顿兵坚城,劳师糜饷,如狮子搏兔,用尽全力,虽最后得胜,而耗时之久,费帑之多,为十全武功之冠,实为得不偿失。这些战役中所犯的致命错误是乾隆帝在平定准回大胜之后,视事太易,失去冷静审慎的判断,用对准部、回部的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地形、气候、民风、内部组织都很不相同的缅甸、安南与金川,于是招致了战争的失败,屡次碰壁,大量的的钱财和兵力填进了战争的无底洞。像乾隆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不乏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能力。但客观环境十分复杂,专制君主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胜利冲昏头脑,他每天接受阿谀的意见和歪曲的情报,很难作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被错误的信息诱入错误的歧途,采取错误的行动,而且趋陷越深,难于拔足等到碰得鼻青脸肿,番然觉悟,改弦更张,例如停止对缅甸、安南的征讨,议和修好,边界反而得以宁静,国家之间的关系亦得以改善。
历朝历代的文化艺术各有其造诣和特色,很难简单地评说孰优轨劣。乾隆朝的文化成就较之前代,并无逊色。除大量编撰各种经说、方略、官书、续三通以及十三经刻石,翻译佛藏外,编纂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一《四库全书》,共收书籍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分成经、史、子、集四大类。此书包罗宏富,浩瀚广博,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总汇。编纂工作从乾隆三十八年设立四库馆始,至五十二年《四库全书》缮写完毕止,历时十五年。参加编纂、校对、辑佚、提要的很多是当时的第一流学者,并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对一万多种图书(包括著录和存目)作了介绍和评论,“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枝分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
民间之学术文艺亦臻于极盛。以惠栋、钱大听、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焦循、阮元为代表的考据学派,如日中天,盛极一时,被称为“乾嘉学派”,著作繁多,影响深远,史学方面还有赵翼、全祖望、章学诚、崔述,地学方面还有齐召南、祁韵士、徐松、李兆洛各有突出的成就,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均成书于乾隆初年,为最负盛誉的现实主义杰作,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珍。诗歌方面,沈德潜的“格调诗”,袁枚的“性灵诗”、翁方纲的“肌里诗”;散文方面,方苞、刘大櫆、姚鼐的“桐城派”,恽敬、张惠言的“阳湖派”,如奇花异葩,竞放于诗坛文苑。绘画则有“扬州八怪”及文人画、宫廷画、西洋画;书法则有张照、邓石如、刘墉、永瑆等名家辈出,乾隆帝刻印的《三希堂法帖》集中了历代书法的精华,为后世临摹的范本。戏曲方面,昆腔与乱弹并行,正处在蜕变时期,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我国最大的剧种——京剧,于此时诞生。乾隆朝的文化学术和文学艺术,云蒸霞蔚,俊采星驰,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弘历最受百姓津津乐道的就是六下江南,这在如今的电视剧里就可以体现。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朝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江南是明王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王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而江南经济发达,帝国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乾隆帝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乾隆十八般兵器刀有青龙偃月刀、三尖两刃刀、凤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笔刀、单刀(鳝鱼头刀、柳叶刀、雁翎翅钢刀、戒刀)等。
弘历传说为汉人之子,被雍正抱入王府。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陈世倌之子。在雍亲王(雍正)福晋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
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后来因为乳母多嘴让乾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才六下江南时。暗去海宁省亲。传说乾隆还喜欢穿汉人的衣服,还问旁边的臣子自己像不像汉人。后来一位满洲老臣告诉他这样子有失体面,他才罢休。(不过此说法不是真实,历史学家不同意)
从逻辑上说,乾隆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九子夺嫡”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血统历来为儒家人伦所重视,在封建社会由是,以堂堂皇家之尊,不可能与普通臣民交换儿子,以致乱了皇家血统,因此,乾隆身世之谜可以确切地说子虚乌有。
有学者认为,雍正的继位很大程度原因是因为乾隆的关系,是康熙看好乾隆,才给雍正做皇帝。康熙大帝有97个皇孙,能养育宫中亲自教导的少之又少,乾隆即是其中之一,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的时候,就感觉很亲切,非常宠爱他,后来乾隆在御制诗集中多次写诗怀念祖孙二人相处时的融洽。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八十五岁退位成为太上皇,享年八十九岁。康熙曾在乾隆小时候教育他读书,康熙的仁慈和宽容深深的吸引了乾隆,让乾隆十分尊敬自己的爷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所以乾隆发誓:如果有幸在位六十年,即刻退位,不敢并肩,甚至超越爷爷的记录。所以,乾隆虽然是活的最久的皇帝,但却不是在位时间最久的。
当然,乾隆在当三年太上皇的时候,也是不肯放手权利,甚至和嘉庆一起接受百官朝拜。所以,他掌握权利的时间是最久的。
转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十三岁的弘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皇子只有六人,这六人中,又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可供选择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弘历觉得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相对而言永琰的缺点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弘历下定决心,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按照胤禛定下的规矩“秘密立储”,他书写了立储谕旨,将谕旨藏在一个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将匣子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立储工作。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圆明园勤政殿,弘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训谕”。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不靠搀扶,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位。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
据说乾隆曾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只念一下传位诏书即可。这可急坏了几位大学士,因为这样一来典礼就不圆满了,传播天下也有损乾隆帝的形象。于是连哄带劝,最后乾隆答应交出玉玺。
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嘉庆帝对乾隆十分顺从,当时朝鲜使臣向国内报告清朝帝国情况,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上皇喜则亦喜,太皇笑则亦笑。” 随着乾隆太上皇的身体逐渐衰迈,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乾隆刚一退位,湖北、四川多处爆发叛乱,后有数十万人参加,波及川、陕、鄂、豫、甘5省。乾隆立即分兵镇压各路叛军,战局进展很不顺利,白莲教叛军虽遭到一些打击但仍如火如荼。和珅怕影响太上皇的心情和健康,对他往往报喜不报忧。
乾隆太上皇有一个听话的儿子;还有一个能干的和珅替他处理国家大事,自己把心思放在了儿孙身上,据说他这个时候最关心的是他的重孙子能早日当爷爷,这样他就六代同堂了,可惜最后没有如愿。
嘉庆三年十二月,乾隆病重。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1799年2月7日晨7~8点),乾隆太上皇在养心殿病逝,终年八十九岁。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裕陵。
他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 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他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 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三位皇帝—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
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即孝贤皇后)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
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他平时3天问安,5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皇太后逝世后一年之内,本来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的他诗兴大减,作品寥寥。
还有一个身份也很有意思:他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也有说是三万九千多首或者是十万首的,但多不可信),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他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不过可惜乾隆虽然博览群书,但是喜欢卖弄学问,为了韵脚甚至不惜造字,让他的诗生僻难懂,还十分拗口。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作诗如此之多,却没有一首流传下来的原因。 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指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见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周吴兵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封建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蛮不讲理地利用专制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乱说乱动,消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乾隆推行“臣奉君,子遵父,妻从夫,不可倒置也”的机构制度,强调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的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因此,普通民众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而对受百姓反对的官员,加以保护,“于官员应得处分,不即汲汲究治。独虑匪徒因此长奸,不可不防其渐也”。
他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在乾隆时期,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
他固步自封,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乾隆时期,一方面是清朝入关后的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是清朝被世界甩下的时期。欧洲这时建造出新式战舰,在各个方面迅猛变革、发展之时,也正是在乾隆皇帝自我陶醉之际,与清朝帝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 第四,他浪费奢侈。六下江南花费巨大。原本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乾隆的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六下江南还对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也难怪就连他儿子颙琰都说“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往年的乾隆更是变本加厉,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灭亡的种子。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