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张伯苓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名寿春,字伯苓,以字行。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教育家、体育活动家、政治家,南开大学创建人、校长。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中文名
张伯苓
外文名
Zhang Boling
籍:中国
族:汉族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876年4月5日
逝世日期
1951年2月23日
业:教育家
毕业院校
北洋水师学堂
主要成就
创立南开大学

目录

张伯苓18764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入

少年海军

青年张伯苓青年张伯苓

光绪二年(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

美育思想

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实际工作,成绩显著,但没有从美育心理理论方面分析研究。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戏剧又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是综合艺术,借助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直接面对观众,属直观性艺术,能引起观众集中注意欣赏、感受和体验表演情节,从而促成观众心灵感应、震动、净化和升华,因此戏剧美育功能显著,美育心理效应最深刻。看演焦裕禄、孔繁森的戏剧或由戏剧构成的电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几堂政治课的效果还好。

南开的音乐、美术教育虽然没有体育和戏剧教育那么突出,但比同时代的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更为重视,成绩也较显著。这与张伯苓重视美育有密切有关。张伯苓是提倡戏剧美育的先驱。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的演出也离不开音乐、美术多方面的配合。张伯苓很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如徐剑生、陈子诚、阮北英、李抱忱等音乐教师,都是当代有名的音乐教师。张伯苓把《诗经》解释为“达情之歌”非常恰切。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是源远流长的,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1938级老校友李世在《忆南开的音乐教育》一文中说:“回忆起来,南开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同学一般欣赏点音乐,还造就了不少人才,如现在的沈汀、李孚生学史都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声乐家。

公能教育

张伯苓墨镜照张伯苓墨镜

张伯苓教育的真谛是“公”“能”教育。他说:南开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间,居然能由默默无闻的一个私立学校,而终至于誉满中外,是自有其独特的教育精神的。这一种精神可以从几方面去看: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国教育,民主教育,实用教育,或者说是科学教育。但是在本质上,这几个名词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先生毕生所倡导的“公”“能”教育。

张伯苓“公”“能”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炉的教育。前者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锻炼。因此它的宗旨是:不仅要求受教者能充实个体,同时它还进一步的要求个体的充实。“不为己用,而应该是为公为国,为人群服务。在以往,一般人常常指责政治风气贪污腐化,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了解贪污的由来,是不知有“公”;腐化的原因,不外无“能”。如果我们以往的教育都能切实注意到“公”“能”,并重观念的培养,那么,或许社会上贪污腐化的风气,可日见肃清。

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先生对于教育的方法曾不断改进。在校政的措施上,也都本着这个原则去努力。他特别注意那些优秀贫寒的青年子弟。他深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不分贫富的,只要我们能给以受教育的机会和适当的训练,每个青年都不难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在平时,他希望他的学生都养成独立不移的人格,并且是合群服公者,他勉励他们求学戒空谈,而希望学校教育不致与社会脱节。基于这一个观念,所以先生在校政上的若干措施,也都和一般的学校不尽相同。南开学校的科学图书仪器及体育器具特别完备,这都是因为先生注重科学教育,提倡体育的缘故。譬如说,为了使学生在校的时候就能了解社会的组织,因此南开的学生每年都有参观视察的活动。为了培养民主政治的基础,学校里更特别注重学生们对集会组织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他从不肯为他们轻易地写一封谋事的介绍信。以上这些事都是他提倡“公”“能”教育的种种措施。黄钰生认为,张伯苓有许多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借鉴。如重体育、重道德教育、重科学实验,还重视开展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他把办学的宗旨概括为“公、能”二字。“公”,就是为公不为私,“能”,就是知识、技能、本领。南开确实培养了大批办事公正的人才。

评价

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先生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张伯苓一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

后世纪念

南开大学举办系列活动纪念张伯苓诞辰142周年

南开学子向张伯苓雕像献花南开学子向张伯苓雕像献花

2018年4月5日,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先生142周年诞辰。为追思先贤,勉励后人,张伯苓研究会、南开大学、南开校友总会共同举办祭扫、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全国政协原常委、张伯苓先生嫡孙张元龙,以及张伯苓、严范孙、黄钰生、喻传鉴先生亲属代表,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及南开系列学校师生代表,南开校友总会、张伯苓研究会、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南开大学EMBA校友会、南开公能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代表等出席活动。

在南开大学中心花园张伯苓先生塑像前,张伯苓先生亲属、南开师生及各界代表向张伯苓先生塑像敬献花篮、鲜花。适逢清明时节,大家还向南开校父严范孙先生的塑像敬献了花篮、鲜花。

在随后召开的“纪念张伯苓先生诞辰142周年研讨会”上,曹雪涛说,张伯苓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不朽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国精神”,二是“公能思想”,三是“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希望大家不忘先贤教诲,不负先贤期许,光大“公能”精神,携手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

张元龙作为张伯苓先生亲属代表,对纪念活动主办方及与会师生、校友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应从优良传统中发掘“肥料”,研究张伯苓精神,培育新一代学贯中西、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大师,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做出贡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亚瑟·叔本华    下一篇 日本众议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