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旧称为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以新柔长堤与第二通道等桥梁相连与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并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自然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富裕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中文名称
新加坡共和国
英文名称
Republic of Singapore
简    称
狮城、星洲、星岛
所属洲
亚洲
首    都
新加坡
国庆日
1965年8月9日
国    歌
马来语为《Majulah Singapura》,中文译为《前进吧,新加坡》
国家代码
SGP
官方语言
英语、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
货    币
新加坡元(SGD$)
时    区
UTC+8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哈莉玛·雅各布、总理:李显龙
人口数量
5,607,283(2016年)
人口密度
7908.7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
华人、马来人、印度人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
国土面积
719.1平方公里
水域率
1.444%
GDP总计
2969.66亿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
52961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
+65
国际域名缩写
.sg
道路通行
靠左驾驶
人类发展指数
0.901(极高,2014年)
主要学府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
国际机场
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实里达机场
火车站
兀兰火车关卡
港    口
吉宝港口、裕廊港、巴西班让码头
华民系
闽南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
建国国父
李光耀
政治元老
吴庆瑞、杜进才、林金山等
国家顶级域名
.SG

目录

新加坡新加坡

国名:新加坡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国名来由: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国旗: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五颗白色五角星。红色代表人类的平等,白色象征纯洁和美德;新月象征国家,五颗星代表国家建立民主、和平、进步、正义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颗星的组合紧密而有序,象征着新加坡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国徽:由盾徽、狮子、老虎等图案组成。红色的盾面上镶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与国旗相同。红盾左侧是一头狮子,这是新加坡的象征,新加坡在马来语中是“狮子城”的意思;右侧是一只老虎,象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历史上的联系。红盾下方为金色的棕榈枝叶,底部的蓝色饰带上用马来文写着“前进吧,新加坡!”

国歌:《前进吧,新加坡》

国花:以一种名为卓锦·万代兰的胡姬花为国花。东南亚通称兰花为胡姬花。卓锦·万代兰是由卓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丽端庄、生命力特强,它象征新加坡人的气质和刻苦耐劳、果敢奋斗的精神。

重要节日:独立日:8月9日(1965年);华人新年:每年1月或2月的农历新年;中秋节:农历8月15;开斋节:回历10月新月出现之时;泰米尔新年:4、5月间;大宝森节:泰米尔历的1、2月间;蹈火节:10、11月间。卫塞节:5月的月圆日;圣诞节:12月25日;复活节:3月21日月圆后的周日。

首都:新加坡市(Singapore City)

简况

热带城市国家。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线长193公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24℃~32℃,日平均气温26.8℃,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年平均湿度84.3%。

古称淡马锡。8世纪属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纪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新设立贸易站。1824年,新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959年实现自治,成为自治邦,英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宣布紧急状态等权力。1963年9月16日与马来亚、沙巴、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

地理

新加坡地理新加坡地理

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它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面积710平方公里,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

新加坡风光绮丽,终年常绿,岛上花园遍布,绿树成荫,素以整洁和美丽著称。全国耕地无几,人口多居住在城市,因此被称为“城市国家”。

人口

531万(2012年6月),其中华人占75%;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种族1.5%。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主要宗教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 

历史

早期文明

“古龙牙门”即现今的吉宝港口“古龙牙门”即现今的吉宝港口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比淡马锡(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早一千多年。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吉宝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 Pancur (意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到公新加坡岛开始受到重视是14世纪,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苏拉在该区域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1613年葡萄牙人焚毁了河口的据点。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

英属时期

以前新加坡刚开埠以前新加坡刚开埠

新加坡现代历史要追溯至19世纪初期,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底,总督莱佛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莱佛士于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发觉新加坡具备发展为港口的优越条件,该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邻近的溪涧也有可靠和充裕的水源。

最初是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了1820年,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

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并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

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

到了20世纪初,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全世界第7大港口。

日据时期

1941年底,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一枚小宝石。新加坡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必须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走。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这里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裔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与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逾13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这是英国军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战)。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后将她改名为昭南岛。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检证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於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樟宜、榜鹅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经历了3年多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华人无不高兴。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超过3年的期间约有2万至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新加坡大屠杀)。战后,多个地方相继发现被屠杀者的遗骸。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不忍让这些骸骨散弃在荒郊野岭,同年成立了善后委员会,负责探查、发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沦陷日),这里都会举行悼念死难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价》描述日军占领新加坡的艰苦日子,同时也叙述星华义勇军的抗战经历,看了这部电视剧才对历史人物比如陈嘉庚和林谋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到南洋华人对抗日所做出的贡献。

迈向自治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1959年新加坡进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新马合并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两地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成增加到6成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暴乱伤亡惨重。“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也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宾·伊萨克出任首任总统。建国后,岛内的华人集体危机感成经济奇迹原动力,人民开始靠着勤奋的打拼学会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新加坡金融区新加坡金融区
立国至今

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协立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新加坡为了求存求活,开始一连串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1990年11月28日,吴作栋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

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

政治

国家政体

根据《新加坡宪法》,新加坡实行议会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6年。总统委任议会多数党领袖为总理。总统有权否决政府财政预算和公共部门职位任命;可审查政府行使内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谐法令所赋予的权力以及调查贪污案件。总统顾问理事会受委向总统提供咨询与建议。总统在行使某些职权,如主要公务员任命时,必须先征求总统顾问理事会的意见。总统和议会共同行使立法权。议会称国会,实行一院制。议员由公民投票选举产生,任期5年,占国会议席多数的政党组建政府。

宪法

1963年9月,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后,颁布了州宪法。1965年12月,州宪法经修改成为新加坡共和国宪法,并规定马来西亚宪法中的一些条文适用于新加坡。

司法

新加坡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署。最高法院由高庭和上诉庭组成。1994年,废除上诉至英国枢密院的规定,确定最高法院上诉庭为终审法庭。

国会

新加坡实行一院制,任期五年。国会可提前解散,大选须在国会解散后三个月内举行。年满21岁的新加坡公民都有投票权。国会议员分为民选议员、非选区议员和官委议员。其中民选议员从全国12个单选区和15个集选区(2011年大选)中由公民选举产生。集选区候选人以3~6人一组参选,其中至少一人是马来族、印度族或其他少数种族。同组候选人必须同属一个政党,或均为无党派者,并作为一个整体竞选。

非选区议员从得票率最高的反对党未当选候选人中任命,最多不超过6名,从而确保国会中有非执政党的代表。官委议员由总统根据国会特别遴选委员会的推荐任命,任期两年半,以反映独立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本届国会2011年5月7日选举及其後两次补选产生,共有99名民选议员,其中人民行动党80人,工人党7人。而3席非选区议员分别为在野工人党严燕松和余振忠及新加坡民主联盟的罗文丽。

政党

已注册的政党共24个。主要有:

(1)人民行动党(The People’s Action Party):执政党。1954年11月由李光耀等人发起成立。党的纲领是维护种族和谐,树立国民归属感;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确保国会拥有多元种族代表,努力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人民行动党从1959年至今一直保持执政党地位。李光耀长期任该党秘书长,1991年吴作栋接任。2004年12月,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该党秘书长。现任党主席许文远(Khaw Boon Wan)。

(2)工人党(The Worker’s Party):1957年11月创立。主张和平、非暴力的议会斗争。1971年重建领导机构,提出废除雇佣制,修改国内治安法,恢复言论和结社自由。近年来影响有所扩大。1981年起,在大选中数次赢得议席。2015年大选中获6席。现任主席林瑞莲(Lim Swee Lian),秘书长刘程强(Low Thia Khiang)。

重要人物

经济体制

新加坡属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高度依赖美、日、欧和周边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四倍。经济长期高速增长,1960~1984年间GDP年均增长9%。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但并不严重。2001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经济出现2%的负增长,陷入独立之后最严重衰退。为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识经济转型,并成立经济重组委员会,全面检讨经济发展政策,积极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商签自由贸易协定。

货币

新加坡元(简称:新元或新币)是法定货币,以S$标记。新加坡元可分为纸币和硬币。如今在市面流通的钞票有:10000元、1000元、100元、50元、10元、5元、2元面额的钞票,另硬币则有1元,50分(5角)、20分(2角)、10分(1角)、5分与1分硬币。现时流通的钞票(第四版),因以第一任总统尤索夫·宾·伊萨克为票面主要图案,所以也称为“肖像系列”。

国防体制

新加坡武装部队组建于1965年,建军节为7月1日。总统为三军统帅。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3年。新加坡武装部队有三个组成部分,分为正规军人、现役军人以及战备军人;正规军人指的是职业军人,现役军人指的是16岁到20馀岁不等之服役两年强制军役的军人,战备军人指的是从现役中役满退伍,进入十年回营训练周期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动员的的后备军人。2013年国防预算达123.4亿新元。

文化

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是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当地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因为新加坡种族多、语言杂,四大族群中,没有一种语言有近半数的他族人懂得,选择任何一族语言做为主要语言,均会引起他族的不满。英语虽本为殖民地的语言,但有过半数的各族人懂得,较易为各族人所接受。

新加坡华裔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华人民间也通行各种汉语方言,基本上35岁以上的新加坡华人都通晓几种方言,包括闽南语(福建话)、潮州话、广府话、客家语、福州话和海南话等。为了扭转不同籍贯的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这个运动推行了30多年,当前很多的华人能说普通话。在海外,尽管母语一般指的是第一语言,新加坡则使用母语来指民族语或第二语言。[1] 虽然新加坡多年来努力不懈地推展讲华语运动,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闻这一块,听众至今仍可从城市频道,收听到6种方言新闻播报,让听不懂普通话的年长者,能掌握国家大事或时事新闻,不至於脱节。

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因此公函、商务往来和其他经济业务性质的书信通常以英语为主。

文化传承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型态。如欢欣多彩的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和传统祭祖普渡的中元节。当然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面。

新传媒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加坡电视剧,注重介绍新加坡华人先辈如何飘洋过海来到南洋,以及一群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比如《雾锁南洋》《和平的代价》《出路》,还有以各个籍贯的华人的剧情片《客家之歌》《潮州家族》和《琼园咖啡香》等。为了配合2015年,新加坡庆祝建国50周年,电视台在2013年底推出建国三部曲《信约:唐山到南洋》,透过电视剧,年轻的新加坡人看见了祖先离乡背井,不屈不挠地挣扎求存的最真实面貌。

娘惹文化

东南亚有个海峡华人族群,是数百年前中国移民和马来女性所生的后代,主要在槟城、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带。男的称为峇峇,女的叫娘惹。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国传统习俗来自历史的某段时空,然后停格了,后来加入了马来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新传媒8频道在2008年推出《小娘惹》作为台庆大戏,内容是几户峇峇家族几代人的恩怨情仇,特别着重介绍峇峇娘惹的文化习俗。《小娘惹》堪称新加坡版《大长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加上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与娘惹美食的完美烘托,非常轰动。

宗教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确认新加坡为多宗教国。根据2010年的人口调查,当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已被列为国家古迹,而且每年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旅游景点

新加坡环球影视城新加坡环球影视城
新加坡环球影城

该景点坐落于圣淘沙岛,拥有东南亚独一无二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园、赌城、各类娱乐演出以及六家风格各异的星级酒店等。影城内包含了7个主题区,分别为:好莱坞、纽约、科幻城市、古埃及、迷失世界、遥远王国及马达加斯加,都是以好莱坞卖座电影设计出的精彩游乐项目。其中包括:变形金刚3D对决之终极战斗、史瑞克4D影院、马达加斯加:木箱漂流记、侏罗纪河流探险等。

圣陶沙

圣淘沙(意思是平静而安详),是新加坡最为迷人的度假小岛占地500公顷,有着多姿多彩的娱乐设施和休闲活动区域,被誉为欢乐宝石。岛的南岸有长度超过2公里的海滩,西面安置着二战英军留下的西罗索炮台、两个高尔夫球场及7间酒店。当中包括圣淘沙名胜世界、新加坡环球影城、蝴蝶馆、海豚世界、昆虫王国等。

克拉码头

位处新加坡河河畔,克拉码头昔日是个繁忙的货物起卸岸及贸易中心,今日在改造计划下,悉数变作餐馆及酒吧。原来的60家仓库和商店经发展已成为200家商店、餐厅、酒吧和娱乐场所。驳船码头在克拉码头的下游,旧时的仓库已经改头换面,这里至少有35家风格各异的酒吧和餐厅,也是市区沿河最具吸引力的娱乐场所之一。

新加坡动物园新加坡金沙娱乐城
新加坡金沙娱乐城

位于滨海湾的新加坡金沙娱乐城设有赌场、歌剧院、艺术科学博物馆、会议中心与展览设施、零售商和多样化的餐馆等,共6大建筑系列。在高达55层楼的酒店内,拥有2,561个房间。为酒店冠上荣耀之光的,是位于第57楼的金沙空中花园,这座占地一公顷的空中绿洲将汇集葱茏的绿荫、雅致的花园,甚至一座无边泳池。站在这里,就如登临世界之巅。

新加坡植物园

坐落于克伦尼路,占地74公顷,以研究和收集热带植物、园艺花卉而著称。园内有2万多种亚热带、热带的奇异花卉和珍贵的树木,可分为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水生植物、寄生植物和沙漠植物等。植物园也有专门种植胡姬花的花圃和研究所,里面有四百多个纯种和两千多个配种的胡姬花,总数达6万多株,主要有蝴蝶兰、兜兰、石斛兰等姿彩夺目的“兰花家族”令人目不暇接。

鱼尾狮公园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专程造访市区的鱼尾狮公园与鱼尾狮拍照留念。鱼尾狮塑像的设计灵感来自《马来纪年》的记载。公元14世纪时一位印尼巨港王子乘船至此,他一登陆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兽,随从告诉他那是一只狮子。他于是为这座岛取名狮子城。至于塑像的鱼尾造型,浮泳于层层海浪间既代表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南来谋生求存,刻苦耐劳的祖祖辈辈们。

新加坡裕廊飞禽公园

位于西部裕廊,占地20.2公顷。园内养有400多种飞鸟,约5000只,其中有29种受威胁鸟类。园内广泛搜罗了世界各地的鸟类,有来自西班牙的红鹤、来自几内亚的食火鸡、还有色彩艳丽的椋鸟和来自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等,其他主要景点包括飞禽知识馆、非洲瀑布鸟舍、彩鹦谷、东南亚鸟舍和备受赞誉的非洲湿地。在这里游客还可以参观园内幕后的日常运作,看工作人员如何照顾濒临绝种的雏鸟和被遗弃的鸟卵。

新加坡动物园新加坡动物园
新加坡动物园

坐落在万礼,占地28公顷,收罗了315种哺乳动物类、鸟类和爬虫类动物,总数接近2530只。这里以“开放式概念”,让游客有机会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动物园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禽异兽,包括北极熊、长鼻猴、金丝猴、科摩多龙、东非的狮子、犀牛、白老虎以及世界最大的群居人猿。游人还可以欣赏不同物种的动物以及飞禽为游客们呈献的精彩节目。

新加坡佛牙寺

坐落于牛车水硕莪街,楼高五层,全按中国唐代佛寺风格建筑而成。第一层是山门、钟楼、鼓楼、观音殿、百龙殿。第二层是阿兰若藏经阁及展览厅、文殊殿,夹层楼是莲芯茶坊、地藏殿、法堂、戒光堂、诸山长老德像纪念馆。第三层是普贤殿、龙华院—佛教文物馆。第四层是灵光殿、佛牙舍利金塔。第五层顶楼有万佛阁、毗卢遮那大光明经咒转经轮藏、万福光明灯和胡姬花园。

博物馆

新加坡拥有四家国立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主要以展示新加坡历史为主,该博物馆将现代科技融入历史展览品中,并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传达历史信息。亚洲文明博物馆分为两个馆,设在道南学校旧址的,是以“峇峇娘惹”生活点滴以及文明为主题的展览馆,设在皇后坊的第二馆,除了有中国文明精品展览馆,还展示了以东南亚等地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新加坡美术馆则专门收藏以及展示20世纪新加坡与东南亚近现代美术品。

美食

新加坡是一个美食天堂。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历史使新加坡拥有了足以骄傲的美食。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诸多国家的饮食文化在这个亚洲美食的大熔炉里的火热碰撞、各显所长。

新加坡海南鸡饭新加坡海南鸡饭
鸡肉沙爹

香味四溢的鸡肉沙爹是新加坡著名的马来美食,一只只鸡肉串经火炭一番烧烤后,再配上饭团、切片鲜黄瓜和洋葱,就是一道可口美味的马来小吃。沾上精心调制的黄梨花生酱,称得上绝顶美味,是本地人和游客的最爱美食之一。

海南鸡饭

海南鸡饭是新加坡早期移民的菜色。做法简单:鲜嫩多汁的白斩鸡搭配油光黄澄香鸡饭,配生抽或者老抽和特制辣椒酱及姜蓉。烹调海南鸡饭的每一部分都必须一丝不苟,方能做出美味无比的佳肴,是新加坡美食之选。

咖喱鱼头

咖喱鱼头是最具新加坡风味的美食代表之一,这道香辣的印度佳肴以一大块石斑鱼头或红鲷鱼头为主,盛在一大碗热腾腾的咖喱汤中上桌,汤味辛辣香浓,鱼头鲜嫩美味。

叻沙

叻沙为典型的娘惹或土生华人菜肴。汤料以椰浆、香料和辣椒为主,香浓辛辣,配以粗米粉,再加上虾蛤,是新加坡的特色美食之一。

椰浆饭

椰浆饭虽然是一道传统的马来族佳肴,但它也是民众喜爱的早餐选择。椰浆饭得名与其烹饪方法,用椰浆烹煮米饭,再用一点香兰叶略微调味,为米饭赐予扑鼻的香味。这一经典美食可分为两种类型,传统的马来式加入江鱼仔、坚果、黄瓜和鸡蛋。而另一种则是中式做法,里面的丰富配菜包括炸鸡腿、鸡肉香肠、鱼饼、以及午餐肉等。

限制汽车数量

2017年10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在2018年开始限制该国汽车的数量。

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目前的汽车、卡车和摩托车的数量已经超过60万辆,而新加坡政府表示,该国已经没有空间可以用于建造容纳新的车辆了。多年来,新加坡政府一直严格限制着该国的汽车数量。该国每年汽车增长率最近在0.25%上下。据路透社报道,新加坡国内单单是准许拥有汽车和卡车许可证的竞价已经超过了3万美元,而摩托车的价格则是3000美元。

新的规定将在2018年2月生效,在此之后,任何新车想要上路都必须得等到之前的车辆报废。新加坡政府将在2020年再次审查该项新规的效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处    下一篇 卡尔洛·安切洛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