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 人物姓名
- 董仲舒
- 时代
- 西汉
- 所属政权
- 西汉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族
- 生年
- 公元前179年
- 卒年
- 公元前104年
- 出生地
- 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
- 陵墓
- 董子祠
- 身份
-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 官职
- 国相
- 配偶
- 不详
- 父亲
- 不详
- 母亲
- 不详
- 子女
- 不详
目录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
不详
汉武帝
三年不窥园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罢黜百家
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