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誉为“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人物姓名
张衡
时代
东汉
所属政权
东汉
性别
民族
汉族
平子
后世尊称
科圣
生年
公元78年
卒年
公元139年
出生地
河南南阳
陵墓
张衡墓园
身份
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官职
尚书,从政,科学研究,著书立说
配偶
——
父亲
——
母亲
——
子女
——

目录

开创我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

代表作品

《灵宪》;地动仪;《四愁诗》

人物生平

张衡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张衡从小好学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全后汉文·卷四十五》)。青年时代游学长安、洛阳,在并进入当时著名学府太学学习。张衡用了至少十年来研习文学。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张衡二十四岁,曾当南阳郡守的幕僚(南阳郡主簿)。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张衡29岁,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二京赋》。永初五年(111年),张衡三十四岁,出仕京官郎中。元初三年(116年)张衡三十八岁,升为东汉历法机构最高官职;太史令。建光二年(122年),张衡出任公车司马令。永建三年至永和元年(128年-136年)张衡复任太史令,最后出任尚书。三十岁后,张衡开始研习天文。对天文历算有深刻研究,著有《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算罔论》。公元117年,张衡改进了浑象,设计制造的利用水利推动自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混象(即浑天仪)在洛阳完工。张衡所著的《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在《灵宪》中,“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指出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成因。[来源请求]在《灵宪》中,张衡估计了日、月的视直径,记录了洛阳观察到的星有2500颗。阳嘉元年(132年),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候风地动仪[6],地震仪可以准确测出五百公里的地震方位,并令史官记录地震方向地点,积累了许多可贵资料。

历史评价

张衡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他依靠实证精神制造出了堪称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浑天仪、地动仪,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张衡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天文学、地震学、数学、地理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广受后人的敬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天气系统    下一篇 刘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