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人物姓名
张仲景
时代
东汉
所属政权
东汉
性别
民族
汉族
仲景
后世尊称
医圣
生年
约公元150(庚寅年)~154年
卒年
约公元215~219年
出生地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
陵墓
仲景墓
身份
医生
官职
医生
配偶
——
父亲
——
母亲
——
子女
——

目录

被后世誉为医圣

代表作品

《伤寒杂病论》

相关历史人物

——

相关典故

巧“治”府台; 对病下药

人物生平

张仲景在《后汉书》中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为《名医录》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诸史书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清孙鼎宜认为,张机应为张羡之误,章太炎也持此说,然而张羡并不以医术闻名,这个说法仍然是有问题的。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们对他所知不多。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虽然事近传奇,但也可以显示当时人对张仲景医术的敬服。

个人作品名言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历史评价

一、是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张仲景以战国名医扁鹊为榜样,主张继承发扬古代医学家德高艺精的优良传统。 二、是淡泊名利、廉洁正直、遵纪守法的医德品质。张仲景批判那些“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势利之徒。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国与活人一样重要。三、是精勤不倦、荟萃众长、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中医讲究传承。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业务上进步很快。早年间,他跟随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伯祖要求他两年内将几十本医书全部读完。 四、是谦和谨慎、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医风学风。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