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抗疫一线90后“白衣战士”:不负青春 砥砺前行

李响说。现在换我们90后保护你们了。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后,李响依然负责老年ICU病区患者的治疗。乐观的李响则把这些归结为“90后”的优点:“我们更能适应穿脱防护服的过程,也更能适应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体力上肯定占有优势。

“非典袭来时,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90后。现在换我们90后保护你们了!”这句广为流传的话,不仅带有岁月流转的感怀,更是使命接续的誓言。

“90后已经长大,该我们挺身而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众多90后、95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他们是战“疫”一线的青年突击队,义无返顾地扛起了责任与担当。

“迎难而上的逆行,无怨无悔的选择”

“武汉疫情暴发时,看到同为医生的战友们太辛苦了,所以想来帮他们。”这是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ICU科室医生李响选择援汉的最初想法。

回想起“出征”时的情景,李响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申请两次之后,最终在2月13日作为江苏省第七批援湖北医疗队成员来到武汉。

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后,李响依然负责老年ICU病区患者的治疗。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沟通上的障碍,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的治疗需要更加细心、耐心。于是,李响和同事们组建了微信群,医护与患者可以在里面随时交流沟通。

在李响治疗的病人里,有一对老夫妻,由于他们住在不同病区,互相很担心对方,李响便想出用视频通话形式让两人“见面”。在他看来,一名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很多人觉得90后太年轻,但是现在我们也能肩负起责任,会用更多新的沟通方式消除病人的恐惧。”李响说。

虽然在武汉还是干“老本行”,但也有新的挑战。进病房前需要穿上防护服,这对容易出汗的李响来说是一大难题;动作幅度大一些,护目镜、口罩就可能跑偏,增加了暴露的风险。另外,6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对体力也是相当大的考验。

乐观的李响则把这些归结为“90后”的优点:“我们更能适应穿脱防护服的过程,也更能适应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体力上肯定占有优势。”

回忆起在武汉支援的日子,李响认为,这次经历是对自己职业和人生的一次突破,“‘90后’的我们能够在一线奋战,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也可以和前辈并肩战斗,为战胜疫情作出贡献。”

fileImg

崔文博(左)在武汉护理重症病人

“用好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

“这次,该我们上场了!”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90后护士崔文博接到“出征令”,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始终铭记医者誓言的崔文博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表示“我随时都可以出发!”

“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第一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他们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时,对这里的流程、环境都不熟悉。“我们将协和医院ICU的标准带到了武汉,每天都会与专家组医生查房,根据病人每天不同的诊疗措施制定护理计划,并且关注临床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护理督导组商量改进方案,对患者的气道安全、皮肤安全等进行全方位评估。”

遇到风险操作,崔文博时常冲在前面。比如,帮助整理患者全身的管路,检查气管插管的固定,充分发挥了重症护理的专业优势,帮助病房护理工作更加有序、规范、安全。

“脸上永远挂着阳光般笑容,能带给身边的人能量和温暖”,周围人时常这样评价崔文博。病房里曾有一位病人,历经了鼻导管吸氧、气管插管、俯卧位、血滤等一系列治疗,在大家精心护理下成功拔管,但又出现了谵妄症状,在病床上躁动不安。崔文博带着床旁护士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她,用纸和笔写字与患者亲切交流,最终患者病情得以好转。

重症、危重症患者多数时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医患之间难以互动,而且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让医护的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90后医生徐源同样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与并肩作战的崔文博有着相似的感受。

“通过我们和患者自身努力,看到他们的病情一天天好转,最终从重症、危重症病房转到普通病房,我们会很开心。我们还特意在防护服上写了‘热干面加油’‘武汉加油’,为患者也为我们自己加油鼓劲。”徐源说,患者们转走前会和我们互道“再见”,虽然不舍分离,但身在重症、危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却希望他们尽快康复,在重症、危重症病房里和他们“再也不见”。

“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

“本人于2月12日下午入院,入院时呼吸困难、憋喘。当时我坐在轮椅上被儿子推进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大有好转,在此,我要感谢徐州医疗团队全体人员,不辞辛苦,精心治疗,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封感谢信出自一位72岁的老人之手;收到这份信的是徐州市儿童医院麻醉科90后护士江冠霆。

2月13日,作为江苏省第七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江冠霆随同事们抵达武汉,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病人。

“治疗期间,这位老人非常配合治疗,有一天他跟我们要A4纸和笔。后来才发现,原来老人在出院前悄悄地给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江冠霆说。

回想起最初投入工作的情景,江冠霆还记忆犹新。“自己走进病房工作的三个小时后,就感受到了奋战一线的艰辛。”他说,N95口罩的两根带子勒得耳朵生疼;护目镜牢牢卡在眼睛周围,边框像是陷进了皮肉里;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让我们感觉连呼吸都很费力。

“但后方源源不断供给、前线良好生活保障以及病人出院时的感恩,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江冠霆说,这里有一日三餐为我们准备美味佳肴的厨师,保证我们安全及时往返生活工作两地的司机,竭尽全力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志愿者,“他们走上前线,跟我们并肩战斗,这让我们浑身充满力量”。

“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不负青春,不负韶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90后有幸走上一线,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在个人总结里,江冠霆这样写道。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医生抗疫79天后终于回家 全家福从一家三口变成四口    下一篇 孙铁英委员:“铁”打的抗疫一线医务老兵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