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黄河源头第一县”牧民:从草原走到城市 放下牧鞭享受幸福生活

“如今我的三个孩子都在市区上班,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发放两万多元的补助款,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已经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住了15年的曲麻莱县牧民布久不由赞叹:出门坐公交,看病有医保,新鲜蔬菜水果天天吃,这种好日子,以前谁敢想?

“黄河源头第一县”牧民:从草原走到城市放下牧鞭享受幸福生活

    图为布久和妻子在昆仑文化村的家中。胡贵龙 摄

“如今我的三个孩子都在市区上班,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发放两万多元的补助款,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已经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住了15年的曲麻莱县牧民布久不由赞叹:出门坐公交,看病有医保,新鲜蔬菜水果天天吃,这种好日子,以前谁敢想?

世代逐水草而居,靠放牧为生的黄河源头牧民,为何放下牧鞭,久居于城市?“答案”就在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市的曲麻莱驻格尔木生态移民昆仑文化村内(以下简称:昆仑文化村)。

图为布久(右一)和妻子在家中招待客人。 胡贵龙 摄

图为布久(右一)和妻子在家中招待客人。 胡贵龙 摄

布久的家乡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是黄河源头第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县,生态价值显著,植被脆弱,过去因牲畜数量超过草场承载能力,使得部分区域环境遭受破坏。

2005年,为了让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生栖养息,曲麻莱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工程。居住于核心区的牧民响应号召,分批分次走出世代赖以生存的草原,开始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截至目前,该县完成禁牧面积2347万亩,实现草畜平衡面积961万亩。

在昆仑文化村,和布久一样从草原走向城市的牧民有1500多户、5000余人,每户都有政府无偿提供近三百平米的小庭院,屋内藏式风格家具和现代化家电完美搭配。

图为日增(右一)和同事正在加工牛绒用品。 胡贵龙 摄

图为日增(右一)和同事正在加工牛绒用品。 胡贵龙 摄

“只要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自己吃点苦算什么?”45岁的藏族牧民日增,之前生活在距离格尔木市三百多公里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放牧和挖虫草是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以前都是靠天吃饭,遇上雪灾受损严重,经过县政府组织的精准脱贫技能培训,从事加工销售牛绒用品,起步虽艰难,但市场前景还不错。”

三年前,日增主动放弃自己的家园,带家人搬迁至昆仑文化村。现如今,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给他讲课堂学到的新知识。

“收入比以前少了许多,但觉得值。”日增说,家里的四十多头牦牛托付给了同村牧户,为适应城市生活,他正在努力攻克语言难关,“不想让孩子吃没文化的亏,今年为了照顾孩子上学,虫草都没去挖。”

7月1日召开的玉树州庆祝建党99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暨曲麻莱县跨区生态移民15周年现场观摩会上,曲麻莱县委书记董晋林透露,昆仑文化村已有5000多名参保居民在格尔木市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针对贫困户的医疗救助结算全覆盖,“曲麻莱县有意愿在格尔木接受教育的学生均可被纳入招收范围。”

董晋林介绍,多年来,曲麻莱把教育作为生态移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任务,“在曲麻莱县和格尔木市共开设22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培训课程,为生态移民自行解决就业提供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做到了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新局面。”

“等火车正式开通了,去拉萨朝圣更方便了。”1日上午,在不冻泉开往格尔木的临时客运列车上,曲麻莱县牧民土旦开始筹备带父母去拉萨的计划,“以前往返于曲麻莱与格尔木之间,最怕堵车,有时一堵就是一天一夜。”

图为曲麻莱县牧民措毛正在制作牛绒用品。 胡贵龙 摄

图为曲麻莱县牧民措毛正在制作牛绒用品。 胡贵龙 摄

海西州委副书记、格尔木市委书记王勇介绍,近年来,格尔木相关部门先后为昆仑文化村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路灯、排污管道、灌溉水渠、蓄水池等,并配备了环卫设施,让生活在这里的生态移民搬迁户安心、安稳、安居、安业。

王勇透露,曲麻莱县驻格尔木市生态移民昆仑文化村的发展规划已纳入格尔木市“十四五”规划范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校长之师吴咏诗:率先为中国高等教育提出这样的办学方针    下一篇 孟东平:国门一线的战疫“排头兵”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