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接受10岁男童“挑刺”,改了演讲稿中这两个字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与世长辞。
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过卓越的贡献。陶行知虽然满腹经纶,但他一向谦卑低调,甚至能俯下身子,听取孩子的建议。
陶行知(右)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 (资料图)
1933年,42岁的陶行知从南京来到南通进行演讲。对于此次演讲,陶行知非常重视,因为演讲的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有限,陶行知打算针对这些人的特点,写出一篇歌谣似的民众演讲稿,这样既通俗易懂,又有利于传播。经过一天时间的准备,陶行知的演讲稿顺利完成。
那天,前来听陶行知演讲的人挤满了操场,大家都能为听到这位知名教育家的演讲而兴奋。陶行知的演讲非常成功,博得了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演讲刚刚结束,便有一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找到陶行知,一本正经地对陶行知说:“陶伯伯,刚才听了您的演讲有一件事想跟您沟通一下可以吗?”陶行知爽快地回答:“当然可以,有什么事直接说。”
那个小男孩开口道:“刚才,我听到您的演讲稿里有这样一句:‘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觉得最后三个字最好重新修改一下。”看到小男孩对自己的演讲稿“挑刺”,陶行知立即来了兴趣,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对小男孩说:“小朋友,那你说说看,怎么改才适合呢?”
小男孩回答道:“最好把‘不是人’改为‘木头人’。因为‘不是人’三个字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再说‘不是人’也有骂人的意思,所以用在这里不恰当。”小男孩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听完小男孩的意见,陶行知立即将演讲稿中的“不是人”改为了“木头人”,最后又试着读了一遍,他发现意思果然要比原来的更加明晰和确切。陶行知最后真诚地对小男孩说:“你的建议很好,就按照你的意思来修改,伯伯非常感谢你精彩的提议!”
(汪兴福 摘自《福建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