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线医务工作者讲述抗“疫”经历 护士节传递战“疫”力量
今(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新冠肺炎发生以来一直坚持在防控救治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代表亮相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讲述了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难忘的经历。
关键时刻决定“建立病房临时ICU”
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所在的重庆市第八批医疗队,其任务是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2个危重症新冠肺炎隔离病区。
“在病房运行一周后,两名80多岁的患者病情危重,必须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才有获救的希望。”周发春回忆,面对医院ICU病床满员、病人不能转入的难题,关键时刻医疗队决定“建立病房临时ICU”。
当时,设备、物资都紧缺,护理团队多方协调,使临时ICU所需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微量泵等各种生命支持设备得以快速到位。周发春则带领医护团队紧急为两名80多岁的患者行有创通气,随后又开展俯卧位通气,最终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周发春说:“我们是十支国家医疗队中第一个建立病房ICU的队伍,也是唯一开展病房ICU的队伍。在建立了病房的临时ICU以后,我对队员们说,如果把患者当亲人,全心全意守护,患者就有撤离呼吸机的希望。”
3月17日,医疗队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前,已撤离呼吸机的患者也在转诊之列。周发春感慨地说:“病人转诊以后不由我们管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上火神山医院分管该患者的医护人员,把医疗、护理甚至连患者的脾气都进行了详细交待,大家早就把患者当成了亲人。”
完成孝感市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盲插鼻空肠管术
作为重庆市第17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甘秀妮带领了183名医护人员驰援孝感。在孝感市中心医院重症隔离病区,一位营养状况差的危重症患者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经胃管营养支持后多次出现返流,这不但无法保证营养,还可能出现误吸危及生命。”甘秀妮说,为解决这个问题,患者常规需转入胃镜室在胃镜直视下置入鼻空肠管,但这存在极高的新冠病毒交叉感染风险。
尽管可以采取盲插,但技术上存在极大的挑战。据了解,穿着防护服的护士盲插时,一方面戴着双层手套,指端没有触感去感受管道的吸入感,也无法带听诊器,这极大地增加了插管的困难。
“在这两难困境下,经过充分评估了解病人综合情况后,我决定仍采用鼻空肠管盲插技术,指导护士在盲插下一次就成功地给患者安置了维系生命的管道——鼻空肠管。” 甘秀妮说,这也是孝感市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接受盲插鼻空肠管术。
甘秀妮还记得,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过一位28岁的新冠病人,是一个有精神疾患的单亲妈妈。“她情绪很不稳定,不吃饭不服药,不信任医护人员,看着她和我的儿子一般大小,真的特别心疼。” 甘秀妮试着把她当成一个需要特殊照护的孩子,给她喂喜欢的食物,梳漂亮的头发,渐渐地取得了病人的信任。
做好疾控的“千里眼”
说起此次战“疫”,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院长张先祥直言,在这期间涌现的许多抗疫英雄让他印象很深:“在我们医院,黄霞是第一个开展深静脉置管的人,也是第一个实施气管插管、第一个实施心脏电除颤的人。第一个患者也是她治愈出院的,她那双比‘星星还亮的眼睛’正诠释了医务人员的坚守、责任和担当。”
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龙江感触最深的则是如何做好疾控的“千里眼”?他说,特别在疫情早期、初期时,要求疾控对疫情的走势、趋势进行预测,就要看得更远,看到什么时候是高峰,什么时候应该有个结束,我们该做哪些准备?
“在1月底2月初时,我市病例还很少,但整体趋势是增加的。增加到什么时候?以前我们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疫情,谁心里都没底。”龙江说,整体来看,虽然传染病的疫情预测是疾控工作的一部分,以前也做,但是它是建立在几十年的监测经验之上做的。面对这次新冠疫情,在传染来源、传播方式、免疫性如何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并准确提供科学决策?
为此,市疾控中心成立了一个预测工作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探索软件的工具,收集要预测的相关参数和资料。“在统计专家的远程指导下,2月初通过三个昼夜的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冠疫情在我市的预测分析。”龙江回忆,虽然作出分析,但对预测结果的适用性、适用情况也没有多大的底气,有太多不确定性。通过几个月运行之后,发现当时预测我市的发病情况与整体的流行情况基本符合,对整个疫情防控指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