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后山那棵松,就是你爸爸

长征前夕,华屋村17位参加红军的青年,在后山种下17棵松树。他们与家人约定:离去之后,见松如见人。华崇祁的父亲华钦材,便是其中的一位。

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17棵松树在后山巍然屹立。

“别人都有爸爸,为什么就我没有?”1939年,5岁的华崇祁哭着问妈妈。

“后山的那棵松树,就是你的爸爸。”妈妈这样回答他。

长征前夕,华屋村17位参加红军的青年,在后山种下17棵松树。他们与家人约定:离去之后,见松如见人。华崇祁的父亲华钦材,便是其中的一位。

17位青年没有再回来。在华崇祁80多年的人生里,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倚靠着这些挺拔的青松,怀念生命定格在26岁、从未谋面的父亲。后来他知道了,在华屋人的风俗里,松树是种在墓旁的。17位青年种下松树的那一刻,内心就已经选择了向死而生。

青松今犹在,不见归来人。

选择向死而生的,还有绵水河畔的船工们。

6月12日的绵水河,奔腾翻涌,泛起漩涡。这是长征中最先出发的红九军团所渡过的第一道大河。

河畔武阳镇松山村的水口庙,香火旺盛。74岁的村民陈唐泮站在庙里,为红军英灵的牌位拈上一炷香。“这是大家多年来保留的习惯。”他轻声说。

松山村的人们,世世代代以做船工为生。赣南山区的木材、特产,装上松山人的木排,顺着绵江水,运往赣州,运至省外。革命战争年代,船工们全力支援红军。他们为红军运送军粮,载着战士们往返于会昌、于都等地,一次次地在国民党的枪林弹雨中穿梭往来。

1934年10月8日,红九军团到达武阳镇,当地群众捐出床板、木凳甚至寿材,连夜在绵江河上搭起一座浮桥,将亲人送上征途。

就在那一天,松山村的28位船工一齐加入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于是,本为祈求保行船平安而建的水口庙,也祭祀了这些未再归乡的红军将士们。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是第一次这样远离家乡。他们也正因为这次远行,而从故土难离的农民,成长为无所畏惧的战士。

踏上征途,他们倒在了湘江河畔,倒在了夹金山上,倒在了腊子口前。

踏上征途,他们也来到了黄土窑洞,来到了抗日前线,来到了淮海战场。

他们终于经过了长征的生死锤炼,锻造出一支钢铁的军队。

他们一去不返。但他们所贡献给故乡,更贡献给世界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陆郡萌:积极上进 乐于奉献    下一篇 90后党员张芳蕾:坚守抗疫一线 我愿负重前行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